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2020-08-02 小李大報料

「我誠邀你們今天都成為中國人!「

站在廣場正中央高臺上,穿著龍袍、戴著中國古代王冠的白人振臂高呼,全場兩萬多人隨之響應,一場歐洲最大的中國古代cosplay狂歡節拉開了帷幕。

與此同時,現場還演奏起了中德兩國人都聽不懂的——「巴伐利亞中國國歌」。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從1928至今,迪特福特的中國狂歡節已經舉辦了92年

每年天主教大齋節前的最後一個星期四,德國小鎮迪特福特都會變成中國城。

鎮上的居民紛紛換裝變成 「中國人」,他們會穿上所謂的 「中國傳統服裝」,把臉塗成黃色,走上街頭,慶祝這一盛大節日。

頭一次到迪特福特旅遊的中國遊客如果正好趕上這場盛會,都會納悶:「這個鎮上的人怎麼都這麼喜歡中國人?」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舌頭打不直的當地人,會衝每一個到訪的遊客大喊:「你好「,那架勢比中國人還要好客。

石頭堆砌的德式小鎮,在那兩天主色調變成了紅色和黃色。街頭巷尾會張貼寫有「福」、「喜」的春聯,並懸掛紅燈籠、中國龍圖案的旗子。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從僵硬幹癟的中文一眼就能看出書寫者對漢字掌握還不過熟練。

為了符合狂歡節的主旋律,當地的肉店招牌甚至直接改名為「中國肉店」,麵包店則轉變為「中國麵包店」,除了有德國人最愛的啤酒,還出售新鮮的「中國甜甜圈和椒鹽脆餅」。

歐式深色橡木餐桌和椅子上面掛著紅色中國燈籠,那種衝突感仿佛燈下坐著西方的騎士和中國的關羽在一塊進餐。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迪特福特的人民抱住了想像力,將對遙遠東方的幻想,全裝進了這個節日。

時間和空間產生了錯亂,穿著中國元素服裝的白人一出場就擂鼓舞獅,但眼睛上濃重的眼線又顯得相當突兀。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手捧《弟子規》的兒童慢悠悠地走在街上,旁邊還有穿著中國絲綢的婦女。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鑼鼓聲響起的時候,一個穿著皇袍坐著三層高轎子的男人,在當地民眾用蹩腳中文喊著「福高皇帝」的歡呼聲中,出現在人們視野。

福高皇帝就是當天的焦點人物,他會站在轎子上繞著整個迪特福特小鎮一圈,巡視他的「王國」和「子民」。同時,在狂歡節那天,市長會被貶職為皇帝的大官吏,此外還有太監和御林軍等角色。

遛完一圈,福高皇帝會在群臣的簇擁下,登上他的金鑾殿,宣讀《告臣民書》,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鎮富民安。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今年2月20日,已經當了3年福高皇帝的曼弗雷德·科勒辭去了這個身份,明年迪特福特的「中國人」會用砸金蛋的方式選出新一任帝王來主持整個狂歡節的儀式。

已經52歲的曼弗雷德堅信從中國購買中式服裝,才更加顯示他致敬中國文化的誠意。身上的這一套裝扮都是他委託朋友特地從中國買過來的。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迪特福特人將全方位的中國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清朝的馬褂、辮子和旗袍,古代的中國官員、和尚以及老百姓,各種中國元素在現代德國來了一次文藝復興。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他們對古老中國的印象就是清朝的樣子。網上謠傳,也許是1911年某個清「皇戚」隱姓埋名於迪特福特,才有了今天這個中國狂歡節。

還有人開玩笑說是雍正皇帝借丹藥假死脫身,和真愛呂四娘遠遁歐洲,模仿先賢耶律大石創建西遼的歷史,在歐洲創建了一個西清。

「對不起,我一直以為大清亡了,原來我錯了,大清居然在歐洲開闢了一片天地!」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一些在當今中國農村正在消失的傳統節目,在德國迪特福特甚至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龍舟和踩高蹺表演的出現,讓人想不到東方的神秘力量對他們影響如此之深。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遊行隊伍出現,又會讓人誤以為身在迪士尼樂園。這也是他們想像力最收斂的cosplay。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黃色鐵桶隊出場的時候,你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場跨國行為藝術。當地人鑽進塗滿黃色顏料的鐵桶裡,探出一張同樣高飽和度黃色的臉,鐵桶上寫著「壽」「王」「未」等漢字,更像一件意識流藝術作品。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當地人身穿紅色大馬褂,頭頂飛行員眼鏡,拎著大木箱子前寫著漢字「虎」,上面掛著個氣球,看著像在致敬理察·弗萊徹的電影《虎!虎!虎!》,跟中國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來迪特福特看看,你就能理解如果讓老外來寫中國的仙幻小說會寫成什麼樣子。

就像把中國元素揉進了畢卡索的作品裡,一會兒讓你產生在橫店影視基地的幻覺,一會兒又讓你看到了今敏《紅辣椒》作品裡的狂歡節場景。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一位親臨迪特福特狂歡節的中國人,在網上道出了他的心聲。

當地人對中國文化充滿敬佩,中國人在那裡會被當作貴賓對待,但是除了「你好」,還會有當地人對你喊「Kon'nichiwa」。他們確實分不清中國人、日本人跟韓國人,東亞文化在迪特福特被煮成了一鍋粥。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在當地人眼裡,去中國爬過長城,就像改革開放前大陸去香港旅遊回來的人,會被另眼相看。

如果有幸認識幾個中國朋友,那就更牛逼了。中國朋友成了他們在狂歡節社交中最好的一張名片。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在迪特福特的鎮子口,當地人特意豎了一塊碑,上面寫著距離北京天安門,還有7698千米。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至於迪特福特為什麼會跟中國文化產生這樣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浪漫糾葛,當地人自己也說不太清楚。

兩種說法至今都沒有定論,一種說法是相傳在中世紀時期,迪特富特的市民為了避免來自艾希施泰特(Eichstätt)的收稅官,紛紛藏在城牆腳下。消息傳到艾希施泰特的主教時,變成了迪特富特市民為逃稅,像中國人一樣躲避在他們的「長城」下的故事。如此一傳十、十傳百,迪特富特的市民被掛上了「中國人」(die Chinesen)的綽號。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還有一種傳說可能更為可信,據稱幾百年前迪特富特人就開始與中國人做生意,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交往多了,迪特富特人漸漸喜歡上中國以及中國春節等傳統文化,並按照自己的想像開始過起了「中國人狂歡節」。

在1860年的一張掛曆上迪特富特的市民綽稱「中國人」。1869年在艾希施泰特牧務公報上刊登的一段科學文章中,迪特富特被譽為「中國城」(Chinesenviertel)。1928年迪特富特舉辦第一屆中國狂歡節。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迪特福特對中國的崇拜不僅體現在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上,他們明白極致的cosplay,就是cos精氣神。

小鎮的配套設施圍繞中國主題文化方向建設,鎮上的市政廳正前方,設有一個中國噴泉。除此之外,還建有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就在去年,他們還建成了全德國第一條中文拼音命名的道路——氣功路。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在迪特福特的政府官網上(https://www.dietfurt.de),甚至有中國文化專區,裡面詳細記錄了當地在貼近中國文化上做的努力。

除了有中國的京劇、戲曲、飲食介紹,還有不定期的中國文化沙龍交流。他們還把氣功跟戶外徒步做了結合,可以在氣功路上一邊享受大自然一邊跟隨中國老師練習氣功。

最牛逼的是在修道院裡舉辦的禪宗冥想活動,方濟各會的人會為市民提供有關禪修、太極拳、氣功、冥想等活動,從中國文化中汲取能量。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有意思的是,迪特福特的地名源自古高地德語,「迪特」意為「人民、大眾、群眾」,「富特」(furt)指一個擁有平淺河床且易涉水而過的小溪道路,合起來就是「民眾的溪道」。與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母親河一樣,都跟水有關。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德國小鎮的中國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自稱是中國人

維持兩天的中國狂歡節結束後,小鎮再次恢復以往的樣子。

明年,那些離開家鄉的人又會重新回到迪特福特,給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買一套中式的新衣服,和老朋友一塊走上街頭,再喝個爛醉。

他們的父輩就是這麼過來的,年復一年地扮演中國人。對他們來說,扮得像不像中國人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快樂,這才是狂歡節的意義。

相關焦點

  • 德國小鎮的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忙著當「中國人」
    鎮上的居民紛紛換裝變成 「中國人」,他們會穿上所謂的 「中國傳統服裝」,把臉塗成黃色,走上街頭,慶祝這一盛大節日。頭一次到迪特福特旅遊的中國遊客如果正好趕上這場盛會,都會納悶:「這個鎮上的人怎麼都這麼喜歡中國人?」
  • 德國小鎮的狂歡節,那裡的老外都忙著當「中國人」-虎嗅網
    德國小鎮迪特福特都會變成中國城。為了附和狂歡節的主旋律,當地的肉店招牌甚至直接改名為「中國肉店」,麵包店則轉變為「中國麵包店」,除了有德國人最愛的啤酒,還出售新鮮的「中國甜甜圈和椒鹽脆餅」。歐式深色橡木餐桌和椅子上面掛著紅色中國燈籠,那種衝突感仿佛燈下坐著西方的騎士和中國的關羽在一塊進餐。
  • 德國巴伐利亞一小鎮,居民92年來堅持過「春節」,自稱也是中國人
    如果說中國的影響力有多大,從德國巴伐利亞州一個叫做【迪特福特】的小鎮就可以看出來。這個小鎮上的居民,每一年都要過「中國春節」。而且人家老外過得「春節」,竟然要比現在我們的正牌春節還要熱鬧。什麼舞龍、踩高蹺、放煙火等節目是一樣不落,鎮上的居民還紛紛自稱他們也是「中國人」!
  • 德國有個小鎮,迷戀中國文化說中文,個個「自稱」中國人
    然而,在大洋彼岸的另一邊,卻有著這樣一群老外崇拜著中國,也熱愛著中國。位於德國的巴伐利亞州有個叫做迪特福特的小鎮,乍一看,這裡完全就是一個普通的德國小鎮。尖頂的教堂,紅色的瓦房,背靠青山綠水的,環境相當不錯。但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座小鎮上到處都有中國的影子,不少建築上都用中文進行注釋,甚至你會看到白人打扮成中國古代人的樣子。而這一些的原因就是當地人對中國文化的喜愛。
  • 這個德國小鎮自稱「中國人」,過春節,選皇帝,官方語言還是中文
    現在網上也有很多國外旅遊景點的介紹,相信大家都已經看得眼花繚亂,對於第一次出國的朋友來說就害怕出去上當受騙,那麼今天我就給大家推薦一個地方吧,這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德國小鎮——迪特福特。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它的獨特之處吧。
  • 德國最愛中國的小鎮:全鎮人自稱為「中國人」,中文定官方語言
    一個普通外國人突然自稱是中國人可能還有人相信,但一整個鎮子的外國人都自稱為中國人就真的非常引人矚目了。而德國就真有這麼一個小鎮,人人都自稱是中國人,這裡的人們幾乎各個都是中國通,對咱們幾千年來極其深奧的中國文化有著狂熱的追求,這個鎮的名字就叫做迪特福特。
  • 歐洲的「中國城」,當地人自稱是中國人,還有自己的皇帝!
    中國如今的發展是越來越好,加上中國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的原因,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在歐洲的一個小鎮中,生活著6000多個居民,他們都是歐洲人,但他們卻自稱是「巴伐利亞的中國人」,這是怎麼回事呢?下面小編就來介紹下。
  • 德國最「親華」的城市:自稱是中國人,滿街都是中華文化
    中國更是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短短幾十年時間,中國就有著如此驚人的發展,著實讓許多國家感到不可思議,可見中國發展速度之快了。說到德國,相信大家都並不陌生。德國是一個非常嚴謹的國家,但若是說到德國最「親華」的城市,屏幕前的你們知道是哪裡嗎?這座城市的德國人都自稱是中國人,並且滿街都是中華文化,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住著白人的德國小鎮,年年過春節,過得比中國還熱鬧,自稱中國人
    但是,在一個遙遠的德國小鎮,這裡都住著白人,他們每年這個時期也會過春節,而且還會在街上舉辦一些熱鬧的活動,其場面一點也不比中國的春節遜色。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小編來帶你了解一下其中的秘密吧!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有一個名為「 迪特福特」的「 中國城」,這裡被叫作「中國城」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這座城市著名的「 中國人泉」尤其引人注目。
  • 德國巴伐利亞小鎮,不僅有「中國狂歡節」,他們還選出自己的皇帝
    德國竟然有中國皇帝?其實是德國巴伐利亞小鎮,自創了一個「中國狂歡節」,德國小鎮的居民為了慶祝節日,甚至還選出了自己的皇帝。你可知道這是怎麼回事?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巴伐利亞小鎮的前身是德意志地區曾經存在的一個王國,也曾是萊茵邦聯。直到1918年,巴伐利亞王國滅亡,土地被劃分到奧地利帝國,後來,隨著一場戰爭的到來,巴伐利亞便成為德國的一部分。一百多年來,當地居民一直把自己稱作「巴伐利亞的中國人」。
  • 德國一小鎮居民自稱「中國人」,中文為官方語言,已過了92個春節
    巴伐利亞(名稱源於羅馬人)州是是德國面積最大的聯邦州,歷史悠久,而且保留了許多傳統。那裡有個小鎮叫「迪特福特」,也稱「中國城」,聽到這個名字你一定以為那裡住了很多華人,但實際上,小鎮居民全都是日耳曼人。
  • 熱愛中國文化的純白種人,自稱中國人,辦中國節,自1928年至今
    外國人到底有多了解中國文化,要是不出國一趟,恐怕誰也不知道。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這幫「歪果仁」可能也就會說一句「你好」,或者在華人街看過潮汕人的舞龍舞獅,吃過「中華名小吃」左宗棠雞。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有一個小鎮叫迪特福特鎮,鎮上居民每年都會舉辦「中國狂歡節」。
  • 德國一小鎮,過春節已有90年,說漢語,穿中國服飾,自稱是中國人
    德國一小鎮,過春節已有90年,說漢語,穿中國服飾,自稱是中國人陽曆現在已經是2019年了,農曆還有不到十天的時間要過春節了,周圍的人也在陸陸續續回家,春節是一個團聚的日子,也是一個喜慶的日子。不過現在沒有以前的熱鬧了,小的時候是盼望著春節,而現在是討厭過春節,因為很多人都在大城市過年,所以來往都比較少了,所以沒有年味。春節是我國獨有的節日,但是在德國的一個地方,這裡已經過了有90多年的春節,而且一點都不比咱們國內的差,可以說十分隆重,此地名叫迪特福特小鎮。這個小鎮上面的人數還不到三千人,所以平日裡大家都十分的冷清,都在自己的家裡待著。
  • 德國奇怪的小鎮,明明是德國人,卻執意說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外國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有著一副和我們不一樣的面孔,說著和我們不一樣的語言,會中文的國家其實也是佔少數的,但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德國的一個小鎮,它奇怪之處就在於明明當地人都是德國人,卻執意要說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怎麼回事呢?快來一起看看吧。
  • 德國奇怪的小鎮,明明是德國人,卻執意說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外國人給我們的印象就是有著一副和我們不一樣的面孔,說著和我們不一樣的語言,會中文的國家其實也是佔少數的,但是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德國的一個小鎮,它奇怪之處就在於明明當地人都是德國人,卻執意要說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怎麼回事呢?快來一起看看吧。
  • 這個德國小鎮火了!居民自稱「中國人」,春節已持續90年,比我們還...
    在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叫迪特福特的小鎮裡,每年2月,畫風居然是樣的:放煙火舞龍0舞獅0這......要不是臉不同,就差點以為這是中國哪個地方的新年狂歡了。城內建築為典型的中部巴伐利亞風格,靜靜的小巷,尖尖的教堂,擺滿鮮花的住宅,可以想像,如果沒有狂歡節,這裡是怎樣一派幽靜的景象。(上圖源於龍傲德的博客)很多迪特福特人以做「巴伐利亞的中國人」為自豪,他們認為舉辦「巴伐利亞-中國狂歡節」並把家鄉稱為「巴伐利亞的中國」,都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敬仰。
  • ...德國小鎮火了!居民自稱「中國人」,春節已持續90年,比我們還熱鬧!
    在德國巴伐利亞,一個叫迪特福特的小鎮裡,每年2月,畫風居然是樣的:放煙火(上圖源於龍傲德的博客)很多迪特福特人以做「巴伐利亞的中國人」為自豪,他們認為舉辦「巴伐利亞-中國狂歡節」並把家鄉稱為「巴伐利亞的中國」,都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敬仰。
  • 這個德國小鎮居民自稱「中國人」,中文是官方語言,春節比我們還熱鬧?
    中國狂歡節0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過年穿新衣、放鞭炮、看春晚一家人其樂融融,熱鬧極了到了現在生活好起來了但很多人卻在說年味越來越淡瞭然而,在德國巴瓦利亞一個叫迪特福特的小鎮裡每年的中國狂歡節都是從第一天凌晨2點開始一到這個點,熊孩子們就穿著唐裝跑到大街上一陣敲鑼打鼓把全鎮居民叫醒,宣布:今天我們是中國人了!當天上午,全城就禁止開車。
  • 有這「小中國」之稱的德國小鎮,都是德國人,卻講漢語
    他們只是和我國有淵源,數百年前這裡的商人和中國人之間產生了貿易關係,他們以前就來中國做生意,長期以來,我國文化融入了當地人的生活,這裡有很多中國的華僑,在德國這個村子裡會說中文的人很多,所以很多中國人去德國定居在這裡生活。
  • 德國有座百年「中國城」,每年二月舉行狂歡節,還會選舉皇帝
    同時在這幾千年的時間裡,中國的文化和習俗也對別的國家和地區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現在去到一些地方旅遊,都能夠看的那些朝代留下的熟悉的痕跡。像是日本的很多寺廟,仍舊保留著唐朝時期的建築風格,有些大洲裡的海島還有中國人航行時所留下的血脈,當然這其中有不少是因為喜歡,所以才會處處都有我國傳統習俗的影子,就比如今天要說的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的迪特福特小鎮,它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中國城,距離現在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