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誠邀你們今天都成為中國人!「
站在廣場正中央高臺上,穿著龍袍、戴著中國古代王冠的白人振臂高呼,全場兩萬多人隨之響應,一場歐洲最大的中國古代cosplay狂歡節拉開了帷幕。
與此同時,現場還演奏起了中德兩國人都聽不懂的——「巴伐利亞中國國歌」。
從1928至今,迪特福特的中國狂歡節已經舉辦了92年
每年天主教大齋節前的最後一個星期四,德國小鎮迪特福特都會變成中國城。
鎮上的居民紛紛換裝變成 「中國人」,他們會穿上所謂的 「中國傳統服裝」,把臉塗成黃色,走上街頭,慶祝這一盛大節日。
頭一次到迪特福特旅遊的中國遊客如果正好趕上這場盛會,都會納悶:「這個鎮上的人怎麼都這麼喜歡中國人?」
舌頭打不直的當地人,會衝每一個到訪的遊客大喊:「你好「,那架勢比中國人還要好客。
石頭堆砌的德式小鎮,在那兩天主色調變成了紅色和黃色。街頭巷尾會張貼寫有「福」、「喜」的春聯,並懸掛紅燈籠、中國龍圖案的旗子。
從僵硬幹癟的中文一眼就能看出書寫者對漢字掌握還不過熟練。
為了符合狂歡節的主旋律,當地的肉店招牌甚至直接改名為「中國肉店」,麵包店則轉變為「中國麵包店」,除了有德國人最愛的啤酒,還出售新鮮的「中國甜甜圈和椒鹽脆餅」。
歐式深色橡木餐桌和椅子上面掛著紅色中國燈籠,那種衝突感仿佛燈下坐著西方的騎士和中國的關羽在一塊進餐。
迪特福特的人民抱住了想像力,將對遙遠東方的幻想,全裝進了這個節日。
時間和空間產生了錯亂,穿著中國元素服裝的白人一出場就擂鼓舞獅,但眼睛上濃重的眼線又顯得相當突兀。
手捧《弟子規》的兒童慢悠悠地走在街上,旁邊還有穿著中國絲綢的婦女。
鑼鼓聲響起的時候,一個穿著皇袍坐著三層高轎子的男人,在當地民眾用蹩腳中文喊著「福高皇帝」的歡呼聲中,出現在人們視野。
福高皇帝就是當天的焦點人物,他會站在轎子上繞著整個迪特福特小鎮一圈,巡視他的「王國」和「子民」。同時,在狂歡節那天,市長會被貶職為皇帝的大官吏,此外還有太監和御林軍等角色。
遛完一圈,福高皇帝會在群臣的簇擁下,登上他的金鑾殿,宣讀《告臣民書》,祈求來年風調雨順,鎮富民安。
今年2月20日,已經當了3年福高皇帝的曼弗雷德·科勒辭去了這個身份,明年迪特福特的「中國人」會用砸金蛋的方式選出新一任帝王來主持整個狂歡節的儀式。
已經52歲的曼弗雷德堅信從中國購買中式服裝,才更加顯示他致敬中國文化的誠意。身上的這一套裝扮都是他委託朋友特地從中國買過來的。
迪特福特人將全方位的中國化發揮得淋漓盡致。清朝的馬褂、辮子和旗袍,古代的中國官員、和尚以及老百姓,各種中國元素在現代德國來了一次文藝復興。
他們對古老中國的印象就是清朝的樣子。網上謠傳,也許是1911年某個清「皇戚」隱姓埋名於迪特福特,才有了今天這個中國狂歡節。
還有人開玩笑說是雍正皇帝借丹藥假死脫身,和真愛呂四娘遠遁歐洲,模仿先賢耶律大石創建西遼的歷史,在歐洲創建了一個西清。
「對不起,我一直以為大清亡了,原來我錯了,大清居然在歐洲開闢了一片天地!」
一些在當今中國農村正在消失的傳統節目,在德國迪特福特甚至被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龍舟和踩高蹺表演的出現,讓人想不到東方的神秘力量對他們影響如此之深。
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遊行隊伍出現,又會讓人誤以為身在迪士尼樂園。這也是他們想像力最收斂的cosplay。
黃色鐵桶隊出場的時候,你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場跨國行為藝術。當地人鑽進塗滿黃色顏料的鐵桶裡,探出一張同樣高飽和度黃色的臉,鐵桶上寫著「壽」「王」「未」等漢字,更像一件意識流藝術作品。
當地人身穿紅色大馬褂,頭頂飛行員眼鏡,拎著大木箱子前寫著漢字「虎」,上面掛著個氣球,看著像在致敬理察·弗萊徹的電影《虎!虎!虎!》,跟中國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來迪特福特看看,你就能理解如果讓老外來寫中國的仙幻小說會寫成什麼樣子。
就像把中國元素揉進了畢卡索的作品裡,一會兒讓你產生在橫店影視基地的幻覺,一會兒又讓你看到了今敏《紅辣椒》作品裡的狂歡節場景。
一位親臨迪特福特狂歡節的中國人,在網上道出了他的心聲。
當地人對中國文化充滿敬佩,中國人在那裡會被當作貴賓對待,但是除了「你好」,還會有當地人對你喊「Kon'nichiwa」。他們確實分不清中國人、日本人跟韓國人,東亞文化在迪特福特被煮成了一鍋粥。
在當地人眼裡,去中國爬過長城,就像改革開放前大陸去香港旅遊回來的人,會被另眼相看。
如果有幸認識幾個中國朋友,那就更牛逼了。中國朋友成了他們在狂歡節社交中最好的一張名片。
在迪特福特的鎮子口,當地人特意豎了一塊碑,上面寫著距離北京天安門,還有7698千米。
至於迪特福特為什麼會跟中國文化產生這樣跨越時間和空間的浪漫糾葛,當地人自己也說不太清楚。
兩種說法至今都沒有定論,一種說法是相傳在中世紀時期,迪特富特的市民為了避免來自艾希施泰特(Eichstätt)的收稅官,紛紛藏在城牆腳下。消息傳到艾希施泰特的主教時,變成了迪特富特市民為逃稅,像中國人一樣躲避在他們的「長城」下的故事。如此一傳十、十傳百,迪特富特的市民被掛上了「中國人」(die Chinesen)的綽號。
還有一種傳說可能更為可信,據稱幾百年前迪特富特人就開始與中國人做生意,用當地的白銀、手工藝品等換取中國的絲綢、瓷器和茶葉。交往多了,迪特富特人漸漸喜歡上中國以及中國春節等傳統文化,並按照自己的想像開始過起了「中國人狂歡節」。
在1860年的一張掛曆上迪特富特的市民綽稱「中國人」。1869年在艾希施泰特牧務公報上刊登的一段科學文章中,迪特富特被譽為「中國城」(Chinesenviertel)。1928年迪特富特舉辦第一屆中國狂歡節。
迪特福特對中國的崇拜不僅體現在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上,他們明白極致的cosplay,就是cos精氣神。
小鎮的配套設施圍繞中國主題文化方向建設,鎮上的市政廳正前方,設有一個中國噴泉。除此之外,還建有中國博物館和中文學校。
就在去年,他們還建成了全德國第一條中文拼音命名的道路——氣功路。
在迪特福特的政府官網上(https://www.dietfurt.de),甚至有中國文化專區,裡面詳細記錄了當地在貼近中國文化上做的努力。
除了有中國的京劇、戲曲、飲食介紹,還有不定期的中國文化沙龍交流。他們還把氣功跟戶外徒步做了結合,可以在氣功路上一邊享受大自然一邊跟隨中國老師練習氣功。
最牛逼的是在修道院裡舉辦的禪宗冥想活動,方濟各會的人會為市民提供有關禪修、太極拳、氣功、冥想等活動,從中國文化中汲取能量。
有意思的是,迪特福特的地名源自古高地德語,「迪特」意為「人民、大眾、群眾」,「富特」(furt)指一個擁有平淺河床且易涉水而過的小溪道路,合起來就是「民眾的溪道」。與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母親河一樣,都跟水有關。
維持兩天的中國狂歡節結束後,小鎮再次恢復以往的樣子。
明年,那些離開家鄉的人又會重新回到迪特福特,給自己的家門口貼上春聯,買一套中式的新衣服,和老朋友一塊走上街頭,再喝個爛醉。
他們的父輩就是這麼過來的,年復一年地扮演中國人。對他們來說,扮得像不像中國人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快樂,這才是狂歡節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