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寓言家伊索有則寓言,寫的是北風和太陽爭論誰的威力大,能把人們身上的衣服剝掉。北風呼呼吹,人們怕冷就裹緊了身上的衣服。而太陽溫暖照耀著,人們自然而然脫下了外套。
視頻截圖
結局不言自明。如果拿到政治領域來,這篇名為《北風和太陽》的寓言也不難看出寓意。那就是民之所欲,政之所向。就兩岸關係來說,尤為如此。
民進黨當局動輒自稱代表「臺灣主流民意」。可實際上在幹什麼呢?不接受「九二共識」,導致兩岸協商停頓,官方交流陷入冰封。即使這樣也不思悔改,繼續操弄意識形態,欲出臺「中共代理人法」,讓奔走在兩岸的人感受到了陣陣寒意。
反觀大陸,11月4日最新出臺的「26條措施」,誠意滿滿,善意滿滿。印證了習近平總書記的一句話:「對臺灣同胞一視同仁,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臺灣同胞。」不斷釋放利多,主動、積極、持續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讓臺胞感受到了暖意。
「26條措施」可以看作去年「惠臺31條」的「升級版」,是一年多來大陸各地臺辦頻頻聽取臺商意見後,所推出更具體全面的對臺措施。據了解,未來各地還會有地方版實施意見,如同豔陽持續高照。
今年以來,民進黨借「反修例」,在選前拼命操作冷麵「仇中牌」,原盤算激怒大陸以鐵面對冷麵,好撈選舉利益。但如今大陸拿出火熱的「26條措施」,順應和平發展的兩岸主流民意,讓「反中」牌落空,臺當局也形同遭到「當頭棒喝」。
但「反中」慣了的民進黨並不願意反思。對綠營而言,大陸任何惠臺措施都是居心叵測的「特洛伊木馬」,試圖繼續用「統戰」等抹紅伎倆來掩飾自己執政無能。
問題是,臺灣民眾不是傻子,「26條措施」更具可操作性,在陸臺商、臺青乃至臺灣民眾,會感受不到?主流民意真會支持民進黨因「仇中」就把臺灣用圍牆困死的做法嗎?
綠營若輪番上演口水戰,只能自陷困境左右為難。一味謾罵攻擊,肯定阻止不了部分臺灣民眾選擇「用腳投票」。如果綠營一味勸阻,又在島內端不出惠及民生的政策牛肉,更是彰顯其執政無能。看在部分臺灣民眾眼中,當局甚至成了其前途發展的攔路虎。
用臺媒的說法,「26條措施」不只反將蔡當局一軍,更是向臺灣民眾射出「攻心箭」。有臺灣網友分享過去在海外旅遊遇到狀況,前往大陸領事館求援的經驗,並表示「有在國外出事的人就知道,這點最實際」。以此反觀,更凸顯蔡當局在兩岸交流上的僵化,以及對臺商事業發展、臺灣民眾權益的漠視。
回到北風和太陽的故事。民進黨雖一再刻意挑釁吹冷風,但翻開「26條措施」,條條切中了臺胞的現實需求,對臺當局「逢中必反」有很強的穿透力,對兩岸一家親有很強的號召力。即使臺灣當局有關方面不接,大陸方面照做。畢竟,豔陽出來,北風之寒必將漸漸抵消散去。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社會規律。
延伸閱讀:臺當局稱「26條措施」是「分化臺灣」,國臺辦:處處壞同胞好事
11月4日,國務院臺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等20個部門,出臺《關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26條措施」),包括為臺灣企業和臺灣同胞提供同等待遇的措施各13條。
資料圖: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 新華社供圖
這些惠臺措施立即受到島內歡迎和高度關注,但臺灣當局卻迫不及待地跳出來詆毀抹黑。對此,島內媒體稱,對比蔡英文當局極力打壓赴大陸投資臺商和赴大陸工作學習的民眾,給他們扣「紅帽子」,到底是誰真心為兩岸同胞好,一目了然。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4日表示,誰與廣大臺灣同胞的利益為敵,誰就終將被民意拋棄。
民進黨當局迫不及待地跳出來抹黑詆毀。臺「總統府」發言人4日稱:「『26條措施』是『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的行動方案。大陸意圖以此框架臺灣,是分化臺灣社會、擾亂臺灣人心、幹預臺灣民主選舉進行的政治手段。」臺灣陸委會發表聲明稱:「大陸意圖分化臺灣內部,更證明企圖介入影響臺灣選舉。」
不過,島內輿論大多對「26條措施」樂觀其成。國民黨4日發表聲明稱,只要有助於提升人民福祉、企業權益,且不影響臺灣安全的兩岸政策,社會各界都會表示歡迎。國民黨參選人韓國瑜競選辦公室4日稱,大陸是臺灣重要出口市場,大陸營造對臺商有利的經營環境,樂觀其成。韓國瑜競選辦還說,蔡英文當局對於臺商進入大陸投資本應提供充分的協助與保障,但民進黨當局無所作為,這對臺灣經濟沒有任何幫助。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集人曾銘宗稱,兩岸關係陷入僵局,中國大陸採取的措施是對民間「軟的越軟」,對民進黨當局則「硬的更硬」。假如民進黨只會操作「亡國感」,臺灣只會被邊緣化。
島內許多臺商和民眾對「26條措施」大聲叫好。中時電子報稱,「26條措施」公布後,只要持臺胞證,臺灣人在海外同樣可享受大陸使領館的急難救助,將臺胞證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一位不具名臺商4日在接受中時電子報採訪時稱,企業不像個人,牽涉的利益更大,容易引起大糾紛,因此在海外若經營上與當地政府出現矛盾,有邦交比較好處理。他直言,若在境外遇到緊急事故,大陸使領館更能提供幫助。(如遇麻煩),他一定會尋求協助,「在國外,大家都是中國人」。報導還引述消息人士的話稱,以後在國外越來越多的地方可能會需要臺胞證,臺胞證將取代「護照」成為(臺胞的)有效證件,「這恐怕是臺駐外單位未來要面對的難題」。
對於臺當局的抹黑,國臺辦新聞發言人馬曉光4日表示,兩岸同胞是親望親好的一家人。民之所欲,政之所向,只要是對增進兩岸同胞利益福祉有利的事情,我們都會堅持不懈地做下去。馬曉光說,我們持續推出新的「26條」惠臺利民措施,是為了進一步回應臺胞訴求,使他們在更大範圍、更廣領域分享大陸發展機遇,希望他們發展得更好、獲得更大利益。與之相反,民進黨當局對民眾的呼聲充耳不聞,對百姓的疾苦視而不見,除了造謠抹黑,就是恐嚇懲罰,不斷為臺灣同胞獲得利益福祉設置障礙,處處壞臺灣同胞的好事。他說,這進一步暴露了他們與廣大臺灣同胞利益為敵的陰暗心理。
來源:綜合人民日報-海外版 環球網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