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芯石井」LOGO設計大賽投票系統已修復好,誠邀大家繼續熱情關注。(點擊上圖 了解更多)
那些年
在泉州農村,遇上哪家有紅白喜事
那一定是全村的一件大事!
主人家都會大張旗鼓,請親朋好友齊聚一堂
而近些年興起的流動廚房逐漸走俏
他們專業承辦酒席
提供從餐具、炊具到酒菜的一條龍服務
越來越多的廚師帶著幫工走入這個行業
搭棚子,露天廚房大展手腳
由於菜太多,通常都會架塊木板或者拼幾張桌子,充當廚房操作臺。
而且菜必須分門別類的擺放好,開席的時候直接端上桌。
這種壯觀的場面,可真是難得一見的!
所以說,能被主家請來的肯定都有兩手絕活。
主人家只需出錢和場地,其他什麼都不用管
但是現在
不是哪個廚師想辦就能辦的哦!
沒有這張證可不行
泉州發出全國首張外燴服務食品經營許可證
今天,記者從泉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了解到,10月18日,泉州市發出了全國第一張外燴服務食品經營許可證,標誌著泉州率先將以流動鄉廚為代表的外燴經營者納入許可監管視野。
據了解,取得全國首張外燴服務食品經營許可證的商家為洛江區萬安街道某海鮮酒樓。取得該證後,商家就能以「正規軍」的身份在非專用餐飲經營場所外承接提供餐飲服務,包括鄉廚、家宴、外廚、集體聚餐等常見形式,也就是外燴服務。
10月初,泉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印發了《泉州市餐飲外燴經營許可管理指導意見(試行)》,成為全國首份針對外燴服務行業食品安全監管的規範性文件,創新性地提出了將外燴服務經營者納入食品經營許可範圍。
想要取得外燴服務經營許可證,商家不僅得配備符合外燴經營活動需求的粗加工、烹飪、分餐、留樣、廢棄物處理等設施設備,提供符合標準的消毒餐飲具,直接接觸食品的從業人員還應取得有效的健康證明,接受食品安全培訓。
泉州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泉州市外燴服務經營活動較為頻繁,聚餐規模和從業人員逐步增長,潛在的食品安全隱患不容忽視。由於缺乏許可準入的相關機制,大量外燴服務經營者無法獲得政府認可的正規身份,長期游離在監管視野之外,既不利於經營者落實食品安全主體責任,也不利於整個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今後,商家提供外燴服務時,開展聚餐申報、公示主體信息、選擇合適場所、採購索票索證、完善留樣制度、建立工作檯帳等都有規定。也就是說,雜亂的外燴後廚將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相對獨立的原料清洗、餐具洗消、烹調加工、分餐備餐、食品倉貯等區域。食品採買、冷藏、生熟分開也得按規嚴格執行。另外,承接超過100人就餐的外燴經營活動時,商家還應按規、按量做好食品留樣工作,留樣時間不少於48小時。
立即調查
10桌標配3名後廚人員
流動廚房團隊逐步規範
今天,記者聯繫到了鯉城區一個專門提供外燴服務的流動廚師團隊,團隊一位從事外燴服務多年,不願具名的廚師告訴記者,之前已經聽說了團隊需要辦理外燴服務食品經營許可證的事了,目前,正在對自身經營服務進行規範。
「承接一場10桌的宴席,一般需要3名後廚人員,包括1名主廚、1名幫廚和1名洗菜工。傳菜員是不固定的,如果客戶沒有要求,一般是客人親戚朋友自己端菜,如果有要求,我們會請臨時工幫忙。」這位廚師說。
他告訴記者,流動廚師團隊一般比較隨意,目前,人員大多沒有健康證明,團隊間經常互相幫忙,人員流動性比較大。在食材的採買上,一般是信賴菜市場方面的把關,很少嚴格保留購買憑證。
「外燴服務在泉州還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這兩個月,辦喜事的多,我們的生意也非常好。但是,外燴的後廚不比正規廚房,肯定要亂一些。辦證之後,肯定會逐步規範起來。」他說。
多舉措規範外燴
推動投保外燴食品安全責任保險
在開展外燴服務許可機制探索的同時,泉州市從多個方面採取有力措施,加大對外燴服務這一新興行業的規範引導。目前,全市13個縣(市、區)全部以政府或者食安辦名義出臺農村集體聚餐管理辦法和指導意見。
據了解,安溪、石獅等地組織開展了流動廚師人員進行健康體檢和食品安全知識集中培訓。安溪縣依託名廚協會試點推行了從業資格備案和持證上崗制度。同時,我市還對取得食品經營許可的經營單位和流動廚師進行公告、展示,將外燴行業規範和文明餐桌、農村村約民俗等有機結合起來,引導群眾選擇有資質的外燴經營單位和從業隊伍。
另外,泉州市也正推動投保外燴食品安全責任保險。目前,安溪縣發動13個鄉鎮出資76.4萬元投保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責任保險。惠安縣、石獅市分別投入43.6萬元、25.4萬元為全縣所有行政村購買食品安全責任保險,實現農村集體聚餐食品安全責任險全覆蓋。
酒席除了熱鬧!
更要吃得健康、安全!
同意的請點ZAN!
◆來源:東南早報(記者:李菁 莊麗祥 通訊員陳翔)
◆編輯:李安然
領導說了,
您點一個Zan,
小編工資漲兩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