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7月至10月,父親和母親受文化部和中國佛教協會的委派,應邀為日本東京都淺草運行寺(棗寺)繪製7幅屏障壁畫(類似於我國的屏風畫/壁畫),這是他們第四次出訪日本。我當時在甘肅省科協蘭州科學宮工作,父母出行需要三個月,為照顧上了年紀的父母,我懷著不安的心情向蘭州科學宮高文科主任打了請假報告並上報省科協,省科協領導很支持很快就批准我陪同父母前往日本,這是我第一次跨出國門,一切很新鮮。
時光已經流過35年,這次受邀出訪的背景,從父母親發表的一篇短文可見端倪。
五臺名剎畫滄桑——常書鴻 李承仙
1985年7月24日至10月30日,我和李承仙為完成日本東京棗寺前住持菅原惠慶長老之遺願,應邀為該寺繪製《玄中寺組畫》。
玄中寺位於距山西省太原市60公裡的呂梁山脈的石壁山中。據記載,寺為北魏延興二年(公元472年)由高僧曇鸞大師所建、曇鸞研究佛學,專修淨土,先後撰寫了《淨土十二偈》《續龍樹偈》、《調氣論》、《往生論注》等作,得到北魏孝文帝的尊重,賜號《神曇》,故常推為淨土教的始袓。
至隋唐時代,高僧道綽、善導都先後在玄中寺住持,探討、研究淨土佛學,講經說法。玄中寺成為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祖廟和中國北方的主要道場,在中國佛教史上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唐代之後,雖迭遭兵燹,但屢毀屢建,以至保存到現在。
從唐代以來,以曇鸞、道綽、善導所創立的淨土法門體系傳到日本後,日本高僧法然和親鸞,先後以二位大師著作為依據,立教開宗,建立了日本佛教淨土宗和淨土真宗。自此,與玄中寺一脈相承的淨土宗教義在日本廣為流傳。
1920年12月27日,日本常盤大定博士歷盡千辛萬苦尋訪了山西玄中寺,並著書立說,玄中寺即被尊為日本佛教淨土宗的祖庭。1942年秋,日本佛教界著名人士常盤大定博士、菅原惠慶長老等專程前來玄中寺舉行了紀念曇鸞大師圓寂1,400年奉贊會。當時菅原惠慶長老懷著對祖師庭的崇髙敬意,從寺中摘了一把棗子帶回日本,經過精心培育,長成了一棵棗樹。長老遂把自己住持 的寺院更名為棗寺。
日本佛教界朋友們在戰後非常困難的情況下,為促進中日友誼做了大量工作。1953年大谷瑩潤、菅原惠慶等收集了戰爭中在日本殉難的七千餘在日華工之遺骨送還中國。周恩來總理生前曾以「飲水不忘掘井人」來讚揚日本朋友們,肯定了他們對中日關係正常化所起的作用。
1977年日本佛教界朋友成立了「 日中友好淨土宗協會」。菅原惠慶長老不遺餘力,在他84歲高齡時,還創辦了《玄中一派》的期刊,致力於日本中國友好的宣傳。
早在1958年我們第一次在日本舉辦敦煌藝術展覽時,菅原惠慶長老曾邀請我們為他的寺院繪製五臺山壁畫。但因為當時敦煌百廢待舉,工作繁重,無法承擔。菅原惠慶長老於1983年2月仙逝。棗寺繼承人為完成菅原惠慶長老熱心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遺願,正式邀請我和李承仙東渡日本在新落成的棗寺正殿繪製障壁畫。我們受文化部和中國佛教協會的委派,於1985年繪製了《玄中寺組畫》《玄中寺組畫》的創作構思和繪製技法,是我們本著對敦煌藝術臨摹和研究40多年的經驗,主要繼承中華民族遺產的風格,吸取了敦煌唐宋時代壁畫法華經《化城喻品》等藝術風格形成的。我們在畫幅中按照其地理環境和內容,標出15個榜題,即:山西五臺山、掛山古松、太原雙塔、文水之渡、玄津石橋、秋容勝境、永寧禪寺、大玄中之寺、象離大和尚之塔、菅原惠慶長老之塔、中日友誼之樹、大祖師之殿、俱會一處之冢、西方聖境、大千佛之閣。在畫幅上部七身奏樂飛天配以隨風飄動的七種樂器,以表現天上、人間、中日深厚的友情。
這是我們在日本東京一百個日日夜夜勞苦工作的結晶,用心血譜寫出來的中日友情。願中日兩國人民像飛翔在天上的香音神那樣,世世代代友好,願中日友好文化交流萬古長青 !(摘自《百度百科》·《聽力課堂網》散文佳作108篇第47期)
父母親在文中詳細地闡述了為日本運行寺(棗寺)作障壁畫的緣由。有一處需要補充:7幅障壁畫,文中父母親標出了15個榜題,通過圖片核對,漏掉了「石壁古剎」一處,應該有16個榜題。
赴日本之前,為了在障壁畫《玄中寺》中更真實描繪玄中寺,母親讓我陪她專程去了山西交城縣玄中寺,作了實地寫生和採訪,為赴日創作繪畫收集了大量素材。
到達太原後,山西省佛教協會的人士告訴我們說:玄中寺的根通長老和明達法師正在太原著名古剎崇善寺講經,崇善寺在太原市東南隅,母親便與我一同前往拜訪,與長老和法師共同商議了去玄中寺考察寫生事宜,得到了他們的歡迎支持,母親順便查看了太原周邊的地形地貌。
圖片1.說明:上圖:1985年7月拍攝於太原崇善寺大悲殿前,左起:左1.李承仙,左2.玄中寺原住持根通長老2015年11月1日圓寂,左4.玄中寺明達法師2019年2月圓寂。
來到了交城玄中寺後,我陪母親實地考察了玄中寺周邊。拜謁了菅原惠慶長老塔(菅原惠慶長老一生曾八次參拜玄中寺,圓寂後部分靈骨安放在這裡)、象離大和尚塔。我母親觀察周圍的山川地勢,並作了大量的實地寫生,為《玄中寺》障壁畫的創作打下了基礎。
圖片2.說明:上圖上部分:我拍攝的玄中寺全景,圖片最上方黃色的建築是千佛閣,右邊是秋容塔。上圖下部分:秋容塔、座落於玄中寺東南,是山西交城著名十景之一稱:『石壁秋容』畫中我母親取名:[秋容勝境]。
圖片3.說明:上圖上圖上部分:我母親在進玄中寺正山門前的門邊留影。上圖下部分:我母親正在現地寫生,左邊:菅原惠慶長老之塔,右邊:象離大和尚之塔。
圖片4.說明:上圖上部分:我母親在玄中寺祖師殿內拜謁,左邊鏡框中是菅原惠慶長老,右邊鏡框中是象離大和尚。上圖下部分:我陪母親在玄中寺千佛閣內拜謁。
1985年7月24日,父母親帶領我及常飛到達了日本東京成田機場,已在日本留學的哥哥:嘉煌到機場來接我們。
佛教自公元六世紀傳入日本以後,約七百年間,產生了許多宗派,運行寺(棗寺)屬於真宗大谷派(是淨土真宗的宗派之一)坐落在東京都臺東區西淺草,不遠處就是著名的淺草寺,周邊有大大小小許多寺院。
東京淺草運行寺第七代傳人,棗寺首代住持菅原惠慶長老,曾任日中友好宗教者懇話會會長(1896年∽1983年2月20日)。
當年接待我們的是東京淺草運行寺第八代傳人,棗寺二代住持菅原鈞先生。運行寺(棗寺)新落成不久共有四層,菅原鈞先生招待的很周到,為了便於我父母的創作和我們的生活,將整個三層都提供給我們使用包括:一間大會客廳、兩間和式居室(為了方便我父母親起居,專門放置兩張床)及料理間、浴室、衛生間。二層整個是宗教活動場地,包括:佛堂、接待廳衛生間等。
圖片5.說明:上圖:是我母親畫的7幅障壁畫線條草圖。
圖片6.說明:上圖:在繪畫期間當時新加坡駐日本大使李炯才先生(新加坡開國元勳1924年1月24日∽2016年2月27日)和夫人翁亞嬋女士拜訪我父母親,右起:常嘉皋,李承仙,常書鴻,李炯才,翁亞嬋。
圖片7.說明:上圖:我母親正在伏案作畫
歷經3個月的艱辛,終於順利完成了《玄中寺》7幅障壁畫(100×4575px×7)的創作。
圖片8.說明:上圖:是在運行寺(棗寺)大門口與寫有:『祝賀常書鴻原鈞,左5.常書鴻,左6.李承仙。
圖片9.說明:上圖:是在祝賀會場合影留念,前排:右1.菅原央子,右2.菅原鈞,右3.王達祥(中國駐日大使館文化參贊),右4.常書鴻,右5.茅誠司(日中協會會長)右6.茅伊登子,後排:右3.鄧健吾,右4.黃遠竹,右6.木島邦彥,右7.常嘉皋,右8.常嘉煌,右10.北原安門,右11.李承仙。
圖片10.說明:上圖:是當年我拍攝的7幅障壁畫全景。
為了深入了解父母創作《玄中寺》障壁畫的畫法技藝,我專門請教了敦煌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已退休的副研究員吳榮鑑老師,他曾於2001和2002年赴日本岐阜、岡山、福岡等多地參與敦煌研究院舉辦的敦煌藝術展的布展工作,在岡山美術館展覽期間應邀搞過三次敦煌壁畫的繪製表演,吳老師用他嫻熟的敦煌壁畫專業知識答覆了我:嘉皋兄好!這幾幅畫是常老先生和李老師二位老先生吸取了隋、唐、宋朝伎樂飛天造型,作品是以水粉礦物等混合顏料繪製創作的屏風式繪畫。其中,畫面上方天空的色彩用的是隋代與初、盛唐壁畫中的藍天色調。敦煌飛天,從隋代開始就畫的比較舒展飄灑,盛唐至宋代的飛天多為手持各種樂器的伎樂飛天和綁紮飄帶不鼓自鳴的樂器,穿插飛舞於天空及亭臺樓閣之間。體現出敦煌藝術莊嚴而又生動活潑的畫面氣氛。這七幅創作中的飛天基本上採納了敦煌隋、唐、宋代各時期的飛天造型,色彩採用的是敦煌壁畫具有研究意味的"復原臨摹"造型技法。畫面中段的山水造型,吸取了敦煌唐代壁畫法華經變《化城喻品》中的山水畫構成。特別是採用了常老先生在五、六十年代臨摹217窟和103窟法華經變中的《化城喻品》山水畫技法的造型基本上,吸取了初、盛唐的小青綠山水的造型技法。下方的山體樹石造型,吸收了敦煌第276窟隋朝壁畫中淺絳山水的造型技法。每幅畫的畫面整體構成運用了敦煌壁畫中晚唐時期屏風畫的構圖風格。整體畫面的色彩與造型又都統一為盛唐時期敦煌壁畫的造型和設色風格。可以說是二位老先生在7、80歲高齡時,創作的具有敦煌藝術風格的傑出作品。
吳老師還找出相關的飛天資料,我們共同對每幅畫的飛天和16個榜題進行了具體地探討(按照我父母在畫面標出的榜題順序):
圖片11.說明:上圖:⑦-7,吳:上部飛天造型借鑑莫高窟隋代第375窟藻井飛天,及不彈自鳴樂器:空篌。常:飛天飄然而至,以致使樂器:箜篌都落在了後面。畫中有兩個榜題:山西五臺山、掛山古松(掛山位於呂梁山東麓,山上松柏千姿百態)。
圖片12.說明:上圖:⑦-6,吳:上部飛天造型借鑑莫高窟第404窟 隋代北壁的上部 持笙飛天,及不吹自鳴的樂器:簫。常:畫中有二個榜題:左.文水之渡(文水在山西也有名),右.太原雙塔(雙塔寺,又名永祚寺,有兩座高塔,因此得名,坐落於太原城區東南)。
圖片13.說明:上圖:⑦-5,吳:上部飛天造型借鑑莫高窟第404窟 隋代說法圖右上角反彈琵琶伎樂飛天,上面左:原壁畫,上面右:我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線描圖及不鼓自鳴的樂器:腰鼓。常:上部反彈琵琶伎樂飛天更是敦煌眾多飛天的代表,聯想孫紀元老師雕塑的『反彈琵琶樂舞』更成為敦煌市的城標。畫中有二個榜題:上.秋容勝境,下.玄津石橋,(是玄中寺前面的石橋)。
圖片14.說明:上圖:⑦-4,吳:上部飛天造型借鑑榆林窟第16窟 五代彈箜篌飛天及自鳴樂器:橫笛。常:畫中三個榜題:上.大玄中之寺,中.永寧禪寺,下.石壁古剎,(玄中寺位於山西交城西北十公裡的石壁山中,又稱「石壁寺」,唐太宗李世民專程拜謁道綽,並賜名"石壁永寧寺"。我母親在同一幅畫面上描繪了同是玄中寺的三個榜題, 也用畫筆描述了源遠流長的歷史變遷)。
圖片15.說明:上圖:⑦-3,吳:上部飛天造型借鑑莫高窟第158窟 中唐摯瓔珞飛天,及不鼓自鳴樂器:右上是.方響,左上方為.阮。常:正如吳老師所說:上部飛天造型借鑑莫高窟第158窟中唐摯瓔珞飛天,但我母親描繪了持花盤,將花瓣灑向人間的散花飛天。畫中有三個榜題:左.中日友誼之樹(棗樹),中.菅原惠慶長老之塔,右.象離大和尚之塔。
圖片16.說明:上圖:⑦-2,吳:上部飛天造型借鑑榆林窟第16窟 五代彈箏飛天及自鳴樂器:排蕭。常:畫中有二個榜題:上.大祖師之殿,(有我母親在殿內拜謁的圖片),下.俱會一處之冢。
圖片17.說明:上圖:⑦-1,吳:上部飛天造型借鑑莫高窟第61窟 宋代 持鑔鈸伎樂飛天。常:正如吳老師所說:上部飛天造型借鑑莫高窟第61窟 宋代飛天,持鑔鈸手中兩條紅色綢帶隨之飛舞分外驕繞。畫中有二個榜題:上.大千佛之閣(我們去參拜並有圖片),中.西方聖境,畫面下方我母親將山西太原的牡丹花留在了畫中。
這組障壁畫七圖連屏,上部有7身飛天束高髻,著長裙,褒衣博帶,婀娜多姿,周邊祥雲環繞,有的手執樂器演奏,有的雙手合什祈願祝福,特別是在第3幅中,上方飛天散花落英繽紛,下方中日友誼之樹,其寓意深邃。上部還有隨風飄舞的十二種隋唐樂器,好似在合奏天籟之音。下部從右至左按地理方位詳細描繪了,東起山西五臺山的山川地形,西至山西交城縣玄中寺千佛閣的佛教聖景。標有的16個榜題,全景呈現了山西境內的佛國景境,無論用筆用色都傳承敦煌壁畫的繪畫風格,形似著名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臺山圖》壁畫,意境深遠。
日本《聖教新聞》1985年(昭和60年)10月5日[星期六]第8325號 在頭版刊登了二篇報導,①題為:『中國敦煌展』在東京富士美術館開幕邀請了有眾多嘉賓出席的特別鑑賞會。②題為:為紀念[東京富士美術館]開館2周年,舉辦了絲綢之路的寶藏『中國敦煌展』,報導稱:『中國敦煌展』將於今天5日至11月24日(星期日)在東京八王子市的東京富士美術館對公眾開放。
我還清楚的記得當年是我父親為展覽會上展出的兩頭駱駝命名。為此我專門拜訪了,當年創價學會負責這項事宜的副會長三津木先生,他向我講述:「池田大作先生與被譽為『敦煌守護者`常書鴻先生最初的交往,是在1980年4月23日,之後多次交談話題總是離不開——敦煌,1994年1月,池田與常書鴻對談的《敦煌的光彩》由香港:三聯書店出版,二人神交已久。」「1985年在日本籌備《中國敦煌展》時,池田先生得知中國贈送了兩頭用皮毛複製的駱駝很高興,隨即指示我:『請常書鴻先生給這二頭駱駝取個名字。我便拜請了常書鴻先生。常先生立即命名為『金峰』、『銀嶽』, 『金峰』的含意是:宗教界的王者;『銀嶽』表示了:新人才不間斷地匯集而來。」」敦煌展在舉辦時,因為有了金峰、銀嶽在現場迎接各地前來參觀的客人,備受關注,那次敦煌展相當的成功。至今,二頭『駱駝`依然被妥善保管,每當有重要的中國展依然可以看到!"
圖片18.說明:我父親與三津木在《中國敦煌展》駱駝前留影,身後是「金峰」,右邊是「銀嶽」。圖片由三津木提供圖片
圖片19.說明:在展覽會入口,上圖上部分:我與菅原鈞先生,上圖下部分:左起.菅原鈞,李承仙,山崎尚見,常書鴻,常嘉皋。
當年,在《中國敦煌展》會場裡,母親和我走到二頭駱駝前面時,母親深有感觸地對我說:"敦煌壁畫就是一部百科全書,我當年臨摹的莫高窟第61窟五代《五臺山圖》中就有各種駱駝的描繪。"
有關敦煌壁畫中駱駝的描繪,我請教了敦煌研究院研究員馬德老師,他很支持並發來有關圖片和解說:「敦煌壁畫莫高窟第61窟五代《五臺山圖》是一幅很大的佛教史跡壁畫其中的駱駝也最多。再就是莫高窟第296窟北周壁畫中也有駱駝的描繪。」
圖片20.說明:上圖:上面3幅圖來自第61窟,上圖:下邊圖是來自第296窟。
父母親精心繪製完成的《玄中寺》障壁畫,也成中日二國人民友誼的象徵,由菅原鈞先生請專門家精心裱裝,成為佛殿組成的一部分被密藏於運行寺(棗寺)。菅原鈞先生出生於1929年1月7日,繼承了菅原惠慶長老的遺志,終身致力於中日友好和平事業,多次訪問中國,我從網上查閱到《中國佛學網》山西訊:"2008年6月2日至5日,日本東京棗寺原住持菅原鈞先生到山西進行訪問交流。菅原鈞先生此次訪問山西,主要向祖庭玄中寺三祖師及菅原惠慶長老塔前向老父親報告東京棗寺交由其子菅原侍管理一事。"菅原鈞先生不幸於2017年8月23日圓寂。
2019年10月25日,我曾前往東京淺草運行寺(棗寺)拜訪了第九代傳人,棗寺三代住持菅原侍先生,他告訴我說:「《玄中寺》那7幅障壁畫已經被他們家族密藏,很少有人能親眼見到。」但這次破例對我開放,時隔整整三十五年又見父母的作品真跡,頓覺時空穿越,感觸萬端。
圖片21.說明:上圖:是觀看畫時我與菅原侍先生合影
1985年我還陪父母親訪問了奈良的法隆寺,高田良信先生(後任法隆寺長老),全程陪同,他們一同商討了為法隆寺繪製障壁畫的可能性,並共同祝願能早日實現。
2021年元旦 日本
本文日文部分由常嘉皋、劉淵翻譯,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常嘉皋提供。
致謝:中國敦煌研究院馬德老師、吳榮鑑老師及山西籍劉向紅老師,日本三津木先生,對我完成撰寫提供的支持與幫助並表示敬意。
來源:敦煌石窟公共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