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 | 常書鴻:我後悔了,但依舊會選擇敦煌

2021-01-20 澎湃新聞

原創 王璐 雅昌藝術網 收錄於話題#藝術169#文物2

敦煌莫高窟

只因多看了眼書攤上敦煌莫高窟的圖錄,常書鴻便將一輩子都獻給了這裡。張大千曾在離開莫高窟時,拉著常書鴻的手說:「這是一個無期徒刑」,因為條件太艱苦。

但即使有來生,有機會再選擇,就像樊錦詩說的,還是那句話:「我為莫高窟奉獻一輩子是值得的,無怨無悔。」

如今,來自祖國各地的人,心甘情願用一生來守護這裡,隱身於世,甚至長眠於此。

而在1987年,敦煌莫高窟以全部符合6條標準而成功申遺,截止目前,全世界達到全部標準的地方,只有敦煌莫高窟和威尼斯。

所以,敦煌莫高窟到底有什麼魅力?

也許能從第五期《國家寶藏》,敦煌研究院帶來的《鹿王本生圖》、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和莫高窟第220窟,3件文物中找出答案。

《鹿王本生圖》:如果給常書鴻3次機會,依舊選擇敦煌莫高窟

《鹿王本生圖》第257窟

《鹿王本生圖》是第257窟裡北魏時期的壁畫,故事是從兩邊往中間走向,因此最精彩的部分是在中間。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的《九色鹿》影片就是取材於此。

九色鹿和辛柏青作為國寶守護人

40年前,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美術設計師馮健男等人,為了製作一部電影而去莫高窟呆了23天。這期間,他們通宵達旦臨了21幅彩色壁畫,前後畫了5本速寫,其中《鹿王本生圖》中的九色鹿形象被選為電影主角。《九色鹿》已成為童年永不忘卻的記憶,而九色鹿也讓敦煌莫高窟從此火了起來。

所以《國家寶藏》節目組首次運用AI技術還原九色鹿形象,將其作為國寶守護人,是當之無愧的。

而在前世傳奇中圍繞的主角便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先生。

辛柏青扮演的常書鴻,是一位青年時期曾留學法國近10年,畫作經常獲獎,前途無量的畫家。

1945年的某一天,當時的國立敦煌研究所所長常書鴻接到髮妻逝世消息,騎馬一天一夜追逐後墜馬昏厥,幸運的是被正在沙漠找石油的孫建初(中國石油之父)救回。昏迷中,常書鴻看見了九色鹿,他說:「愛人走了,家散了,來莫高窟這麼多年,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我後悔了。」

而當九色鹿給了3次機會,讓他重新選擇時,他是這樣的:

第一次機會,1935年在法國塞納河邊書攤上看到《敦煌石窟圖錄》;

他說:我沒有見到莫高窟,一定會後悔的。

第二次機會,1942年重慶常書鴻畫展後,他拿著所有賣畫和典當了家當的錢,選擇去莫高窟時;

他說:這些壁畫絕不遜色於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創作,要是看不到一定會後悔一輩子。

第三次機會,只有少得可憐的經費和頭銜時;

他說:我都走到這了,好歹讓我看一眼莫高窟,不然那才是後悔。

醒來後,常書鴻終於明白無論任何艱難險阻,與敦煌莫高窟終身相伴才是他堅定不移的目標,「雖然沒有信過佛,但我心中也有佛。我的佛就是敦煌莫高窟。」

唐代及以前的美術作品公認為真跡的數量少之又少,而莫高窟45,000平米的壁畫集中保留了北涼、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10個朝代的繪畫佳作。

在千年前,無數藝術家走進黑黝黝的洞口,未留下名字,卻留下丹青千壁,營造了這座中國繪畫的「基因庫」。千年後,有張大千、徐悲鴻、董希文、關山月等藝術家走入莫高窟,受此薰陶,進而走向藝術高峰。

常書鴻先生的外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建築學院副院長崔冬暉參與設計的北京地鐵七號線

如今,常書鴻先生外孫、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建築學院副院長崔冬暉參與北京地鐵七號線的車站建設,將敦煌莫高窟元素運用其中;電影、電視劇、奧運會開幕式的飛天舞蹈《絲路花語》《千手觀音》、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的天頂彩繪、民族文化宮的建築裝飾,福娃歡歡頭上的火焰造型...無數的紋飾元素均來自這裡。

因此,敦煌莫高窟已作為源泉,成為打開藝術之門的「國家寶藏」。

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政府公務用酒的「帳本」

《歸義軍衙府酒破歷》

莫高窟有個藏經洞,是高僧洪辯的禪窟,內有超5萬件珍寶,包括《史記》、《三國志》、李白詩的原始版本等等,涉及社會、政治、軍事、文化、藝術、科技、美術、醫藥等方面,算是「中世紀的百科全書」。

當時因宋朝末年戰亂,這些珍寶被迫封存於此,可惜當其千年後重見天日時,洞內寶物開始大量流散海外,這裡只剩下900多件。

寒食座設酒

翁、角的計量單位

而這些古籍文獻,統被稱為敦煌遺書,其中001號便是《歸義軍衙府酒破歷》。

「入破歷」也就是如今的「記帳本」意思,《歸義軍衙府酒破歷》記錄了從北宋乾德二年四月九日至十月十六日裡,敦煌本地政府公務用酒的共213筆支出「流水帳」。其中不僅記載了敦煌政府與周邊各國的外交活動,如甘州、于闐、回鶻等地;還記載了節假日歡慶活動、如寒食節的寒食座設酒、紅白喜事的回鶻婆助葬酒等。

在文字中甚至清楚記載了酒的量,包括多少翁多少角。整個文獻中的酒量加起來超過13,000多升,也反映當時敦煌絲綢之路經濟繁榮的景象。

道士王圓菉

我們對藏經洞的認知,大部分是因為道士王圓菉和拿走敦煌遺書的人。在前世故事中,首次以壁畫中的侍女為主人公,來講述她與藏經洞的前世傳奇。

張鈞甯扮演的阿瑤是守護藏經洞的一縷魂魄。一千年前,阿瑤在兵荒馬亂中去世,其父親將窟內供養人的面貌畫作女兒的模樣,希望佛祖守女兒,讓這裡成為女兒的避難所。

由此阿瑤開始長達千年的守護藏經洞,每日精心打點窟裡的經卷,而她也見證了敦煌遺書的逐漸流失。

首先是守窟的道士王圓菉為了錢,而將文書賣給來莫高窟的外國人。當英國斯坦因和法國伯希和等人陸續買走文物時,清政府開始真正意識到洞內文書價值,隨之無良官員為了劫取、私藏,便將一些經文撕毀成多段,用來充數。

《歸義軍衙府酒破歷》陸續分為3份

《歸義軍衙府酒破歷》曾被一分為二,其中一段被伯希和拿走,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裡。剩下的另一段又被分割為2段,一段由敦煌研究院收藏,編號為001號;另一段流散到了日本著名書法家青山杉雨手中。

《歸義軍衙府酒破歷》捐贈人青山慶示

青山杉雨去世後,1997年,其兒子青山慶示將這一段《歸義軍衙府酒破歷》捐贈回了敦煌研究院,入藏編號為369號。當時青山慶示共捐贈8件文物,是目前為止唯一一次國外人捐回的敦煌文獻。

當兩段合併時,研究院發現其背面是《金剛經註疏》,並且據考證為晚唐時期,使得將此文物的年代往前推了100年。而實際上,這件文物正確的打開方式,應該是正面為《金剛經註疏》,《歸義軍衙府酒破歷》是背面。

後在2015年4月26日,法國國家圖書館將館藏敦煌遺書的高清數字複印件回歸給敦煌莫高窟,至此才能看到這件文書的全貌。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敦煌學發展時,70%敦煌遺書流失國外。從購買400多捲縮微膠片到出國訪問學習,研究學者們就這麼一點點將資料抄錄回來,以便研究。1990年10月,敦煌莫高窟舉辦了第一次敦煌學國際學術探討會,當時美國、日本、法國的200多位學者參與,其中發表的97篇學術論文中,74篇是中國學者所寫,以此才讓敦煌學真正「回歸故裡」。

莫高窟第220窟:一窟卻同時擁有5個朝代的壁畫

第217窟壁畫在100年間消逝的對比

敦煌莫高窟是有生命的,它活著的同時也在死去,因為它面臨的是風化、消逝。當第一批修復人員進入時,莫高窟的棧道和洞窟前室都已塌毀,窟內的壁畫像雪片一樣掉落。

這樣的場景對莫高窟來說是一場災難,但當莫高窟第220窟出現剝落情況時,反而讓研究員露出喜色。

莫高窟第220窟在初唐時由翟氏家族開鑿,從唐到北宋,翟家後人300年來不斷在窟中活動。特別是在北宋時,窟內又抹了泥層,畫上了壁畫,等剝落後才看到初唐時期的壁畫。

因此,走進第220窟,首先能看到宋代甬道;接著是五代和中晚唐壁畫;四壁則是貞觀年間的大型經變畫;南壁描繪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場景,裡面有短褲、V字領的T恤衫;北壁是藥師七佛;下方是宏大的樂舞場景,所跳的舞可能是當時唐代盛行的胡旋舞;而窟頂是宋代的千佛像;佛臺下方還能看到翟家窟的字樣。

為什麼會有重壁?前世傳奇給了一種解答。

北宋從崇寧年間期間,俞灝明扮演的是翟家第33代後人翟元伯,而莫高窟第220窟對翟家來說相當於家族祠堂家廟,不容被侵犯。因此當細封將軍要將此改成千佛千面時,俞灝明帶領整個家族奮起反抗,例如在晚上將他們白天的新畫全部揭掉。

這事被管理工程事物的大總管柳都料發現,並使計抓到俞灝明。看明時態發展的翟家後人,最終想到,在壁畫基礎上加上地仗(壁畫顏料的載體),然後再蓋上千佛新樣。

直到千年後,壁畫修復中研究人員無意中發現了千佛後面本來的壁畫,而這窟背後也是翟家家族繁榮和落寞的縮影。

當時負責修復莫高窟第220窟的就是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復專家李雲鶴,為儘量減少文物損傷,他們選擇整體剝離分割。先將一些乾死的枯木枝,沿著洞窟甬道的形狀做了相應模型,底下放上圓木,把壁畫的載體和壁畫進行分離,利用滾木的方法滾出來,然後恢復壁畫。

現在,80餘歲的李雲鶴依舊在修復第一線,幾十年工作中的零失誤,是他最驕傲的事情。如今他會與年輕一輩暢聊,如何用ps等現代科技手段來服務文物保護。

從西方不肯交,到自己琢磨,從最原始的手段到數據化採集,敦煌莫高窟以前是和老天爺搶時間的修復,現在已經進入預防性保護階段,相信未來會越來越好。

- END -

原標題:《國家寶藏 | 常書鴻:我後悔了!但依舊會選擇敦煌》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敦煌莫高窟解說: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我做的第一個系列就是四大石窟,已經講解完成了龍門石窟的講解,感興趣的可以在我的主頁收聽。這個專輯講敦煌莫高窟。我們的解說風格不做枯燥的知識講解,側重於有趣的人和故事。今天我們就從敦煌莫高窟的守護神—常書鴻先生講起。
  • 一夢敦煌九死不悔,這期《國家寶藏》看哭了很多人
    圖源@莫高窟 在前晚播出的《國家寶藏》第三季中敦煌研究院的三件國寶《鹿王本生圖》、莫高窟第220窟、敦煌遺書《歸義軍衙府酒破歷》震撼登場人們世代守護瑰寶的故事讓觀眾淚目01莫高窟第257窟的《鹿王本生圖》是敦煌莫高窟壁畫同類題材中保存最為完整的連環畫
  • 76年前杭州人常書鴻守護敦煌 專家研討致敬「敦煌守護神」
    1984年夏,葉文玲(左三)與常書鴻夫婦等人合影葉文玲曾說,這部傳記是她創作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從1983年第一次結識常書鴻先生到完成常書鴻傳,「所有的辛勞都在完成書稿的那一刻化作了欣慰」。葉文玲成熟的寫作手法,他們高度讚揚研討會由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黃傳會主持。有趣的是,與會專家跟傳記作者葉文玲或多或少都有交集。
  • 紀念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長常書鴻:曾呼籲全天下救救莫高窟
    日本作家池田大作曾問常書鴻:「如果來生再到人世,你將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常書鴻回答:「如果真的還有來世,我將還是常書鴻。我要去完成我想為敦煌所做而尚未做完的工作。」在常書鴻之後,段文杰、樊錦詩、趙聲良……幾代莫高窟人接過「敦煌守護者」的使命,讓敦煌文物保護工作不再「危機重重」,展示出了熠熠生輝的全新面貌。
  • 往事|敦煌藝術傳東瀛——關於常書鴻的三訪日本
    常書鴻先生(1904-1994)因其一直致力於敦煌藝術研究、保護與傳播,曾被稱作「敦煌的守護神」。常書鴻1957底年首訪日本,曾在東京和京都兩地成功舉辦《敦煌藝術展》,反響熱烈。1979年10月常書鴻再度受邀訪問日本,在日本多地進行了廣泛的文化與學術交流。
  • 常書鴻:在漫天神佛的敦煌,他以一介凡人之軀,躋身神的行列
    經歷了六七年的顛沛流離,常書鴻帶著國民政府的一紙任書,穿著老羊皮大衣,在一輛運羊毛的敞篷卡車上,頂著冷風,在原始公路上顛簸了近一個月。之後又換上駱駝,在沙丘和戈壁之間迂迴穿行,風餐露宿地跋涉了數日,才最終到達宕泉河邊的魂牽夢繞之處。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常書鴻與敦煌的相逢,就是他今後五十年心魂相守的開始。1943年3月,常書鴻終於到達敦煌。
  • 【莫高寶藏】敦煌神奇動物在哪裡
    我是敦煌瑞獸「九色鹿」,來自敦煌莫高窟第257窟,誕生於北魏時期,作者不詳。但可以確定的是,我是民間高手們集體創作出來的。一次偶然的機會,留學巴黎的常書鴻在博物館看到敦煌繪畫,這些畫是被法國人劫來的。常書鴻恍然大悟,原來在唐代以後中國文人畫之外,中國畫還有一條更古老的脈絡,那就是唐代以前民間美術——敦煌壁畫幾乎全都出自民間工匠之手,他們很少署名,更不要說被載入史書。這些無名畫匠的作品,卻是那麼異彩紛呈,這些畫扭轉了人們長久以來對中國畫的許多誤解。
  • 《國家寶藏3》: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
    不過,眼下正在熱播的大型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3》就在一片叫好聲中拿下三季以來最高評分,在豆瓣上獲得9.5分。原因何在?已經播出的六期給出的答案是:格局和視野。  如果說《國家寶藏》前兩季以年輕的表達讓人們見識到文物之美以及國寶重器所承載的文化自信,那第三季則更深層次地將中華文明置於人類文明的長卷,以中華大地上的九座歷史文化遺產和類別豐富的27件國寶文物回答了兩個重要的命題:中華民族究竟曾為世界文明貢獻過什麼?今天的我們,究竟該為後世子孫留下些什麼?
  • 【莫高精神】一家三代守護敦煌莫高窟的故事亮相《國家寶藏》
    近日,在《國家寶藏》的舞臺上一家三代守護敦煌的故事讓不少人為之動容64年重複相同的動作他讓殘損的壁畫復活1956年,李雲鶴響應國家號召前往新疆。因探望在甘肅敦煌工作的舅舅,李雲鶴便在當地逗留了幾日。未承想,這一留,便是一輩子。初見敦煌、初見莫高窟,李雲鶴被眼前的景象深深觸動,「我從來沒見過這麼大面積的精美藝術,色彩絢麗、內容豐富,太感動了」。「留下來」,這是千年敦煌對李雲鶴的無聲邀請,同樣也是他對敦煌作出的莊重承諾。
  • 她拋夫棄子登報離婚,丈夫功成名就之時,她卻生活困頓後悔不已
    人的一生總是面臨著諸多選擇,這些選擇或好或壞的影響著你的一生,有時一個選擇會讓你功成名就,有時一個選擇會讓你墜入深淵。但是無論選擇如何,結局如何,一旦發生,就不能再改變了,無論怎麼後悔也都來不及了。陳芝秀就是如此,儘管晚年的她如何後悔,她也無法改變她的結局了。
  • 讀《我心歸處是敦煌》:堅守敦煌40年甘於寂寞平淡,她經歷了什麼
    張大千曾說:宋代的繪畫真跡我看過,我想看隋唐和六朝的,這個必須要敦煌,他一去就住下臨摹兩三年,返回內地後舉辦了臨摹敦煌壁畫展。各種圍觀也造成劫難,在20世紀前後,美國、俄羅斯、日本等多個國家的研究者或官員,曾來到敦煌,從王道士手裡買下了多幅莫高窟珍貴經卷,有的甚至用化學手段將牆上的壁畫黏走。
  • 「敦煌的女兒」樊錦詩:敦煌是我的宿命
    新京報訊 (記者 倪偉)「我不像很多報導中寫到的那樣厲害,」樊錦詩說,「我是服從國家分配去的敦煌,幾次想離開都沒有離成。」10月12日,在國家文物局主辦的「莫高精神」宣講報告會上,面對600多位聽眾,這位「敦煌的女兒」主動打破「光環」。連續兩年,樊錦詩收穫國家級榮譽。
  • 放棄了法國生活,遭到了妻子背叛,但他終究守住了敦煌!
    但自從在巴黎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後,他的命運便與敦煌緊緊聯繫在一起。從那以後的半個世紀,敦煌,讓他嘗盡人世甜苦,而他,讓敦煌守住了舉世聞名的炫彩奪目。那些年,在敦煌,常書鴻經歷了什麼?從新近出版的《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中,我們也許能讀懂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被譽為「敦煌守護神」的藝術家常書鴻的這段藝術苦旅。6.23,在他離開我們的整整26年後,讓我們隨著傳記再度憶起這位用一生守護中國千年傳統文化的先生。日本作家池田大作曾問常書鴻:如果來生再到人世,你將選擇什麼樣的職業?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在這兒待久了,會不由自主地有責任感,會覺得有擔子要遞給我們了。」11月2日,敦煌研究院助理館員付祥波在莫高窟264窟裡臨摹一尊塑身。他湊近觀察原塑身,接著用粉筆在自己臨摹塑像上做著修改記號。臨摹涉及到後續文物保護和研究工作。這原本是個冷門的行當,近年來卻不斷受到關注。
  • 敦煌行前「功課」,豆瓣9.6《國家寶藏3》你看了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國寶守護人中還有一位特別嘉賓:動畫界的明星「九色鹿」。在《鹿王本生圖》的前世傳奇中,辛柏青將飾演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所長常書鴻,講述因守護敦煌而錯失至愛的常所長跟隨「鹿王」穿越回過去,重新做出人生選擇的故事。一頭耀眼的白鹿照亮了整個敦煌北魏257窟,其中講述了一段動人的故事。救贖與背叛,人性的善良與貪婪,在這幅壁畫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 莫高飛天落扶桑——常書鴻四訪日本
    標有的16個榜題,全景呈現了山西境內的佛國景境,無論用筆用色都傳承敦煌壁畫的繪畫風格,形似著名的敦煌莫高窟第61窟的《五臺山圖》壁畫,意境深遠。日本《聖教新聞》1985年(昭和60年)10月5日[星期六]第8325號 在頭版刊登了二篇報導,①題為:『中國敦煌展』在東京富士美術館開幕邀請了有眾多嘉賓出席的特別鑑賞會。
  • 《國家寶藏》:走進敦煌莫高窟,感受華夏文明,不容錯過的魅力
    《國家寶藏》正在熱播中,依然保留前兩季的水準,採用全息投影來展現歷史文化,讓我們沉浸化地體驗到歷史精髓。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最新期《國家寶藏》,今天小編和大家聊一聊敦煌莫高窟,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吧。談到敦煌莫高窟,印象深刻的應該就是敦煌壁畫。
  • 敦煌》為敦煌賦予青春活力
    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他放棄了自己原本的藝術創作,帶領研究人員清沙築牆、整理資料、修復石窟塑像、臨摹歷代壁畫,為敦煌的保護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48年,全國尚處於動蕩之中,敦煌研究院也面臨著不知何處去的命運,常書鴻先生在上海《大公報》上撰文,為敦煌的生存大聲疾呼。
  • 敦煌壁畫守護人常沙娜走進廣渠門中學,講述與敦煌的一世深情
    新京報訊(記者 戚望)11月16日,在我國著名藝術設計教育家、藝術設計家、國家突出貢獻專家、中國文聯終身成就美術家常沙娜的講述下,廣渠門中學的孩子們收穫了一場關於敦煌藝術研究、創新、發展和應用的啟蒙。記者了解到,常沙娜是廣渠門中學「藝術名家走進廣中」系列活動邀請的第二位嘉賓。
  • 第三次來敦煌,我遇到了一輛寶藏計程車
    寶藏計程車幸運的人總能發現寶藏。出機場我們打了一輛計程車,司機話不多,總結一下就是來敦煌一定要看《又見敦煌》演出,演出票通過他買有優惠,且免費接送;去雅丹或者其他市外景點可以包車。除此以外再也沒有多說話,我就當是推銷,沒有在意,隨口問了師傅手機號禮節性地保存了,沒想到這卻是我來敦煌遇到的一輛寶藏計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