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解說:敦煌守護神—常書鴻

2020-12-19 遊遍中國5A景區

大家好,我是阿熊!

在信息多如恆河沙數的網絡世界,能夠和您相遇,真的是一種緣分。

我喜歡旅行,在旅行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古蹟,缺乏深度的旅遊解說,所以我發願要在業餘時間,對這些景點進行深度講解,讓您的旅行更有意義。

我做的第一個系列就是四大石窟,已經講解完成了龍門石窟的講解,感興趣的可以在我的主頁收聽。

這個專輯講敦煌莫高窟。

我們的解說風格不做枯燥的知識講解,側重於有趣的人和故事。

今天我們就從敦煌莫高窟的守護神—常書鴻先生講起。

常書鴻何許人也,他生於1904年,在杭州出生,他的祖上本姓伊爾根覺羅,是正兒八經的滿洲人,為清朝駐防杭州的「世襲雲騎尉」。

是個不折不扣的貴族,他的父親希望他從事實業救國,就嚴格要求他去報工科,但是他本人對藝術比較感興趣,就選擇了工科裡面的一門課程,染織,因為這個涉及到美術,後來想方設法學習藝術,終於到了法國學習油畫,第一的成績考入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成為了著名油畫大師勞朗斯的門生。

他連續四年拿下了當時法國學院派最具權威的畫廊——巴黎「春季沙龍」的金、銀獎,得到「不輕易以一字許人」的著名藝術批評家莫葛雷的另眼相待,此後他的作品陸續被蓬皮杜藝術中心、裡昂美術館和法國國家博物館收藏。

常書鴻不僅事業有成,年少有為,他在婚姻上也很幸福,有個美麗溫婉的妻子,叫陳芝秀,也是一個貴族,是常書鴻姑媽領養的女兒。

不光身份高貴,對藝術也很有追求,

他愛繪畫,她則喜歡雕塑,在巴黎相敬如賓的他們成為了畫界的「模範夫妻」,她成為了他的繆斯女神,他許多著名作品的靈感都來自於她。

簡直就是遙想公瑾當年,雄姿英發羽扇綸巾,小喬初嫁了。

1935年,在充滿詩情畫意的塞納河畔,常書鴻在一個舊書攤上無意中看到一本書,叫「敦煌石窟圖錄」,從此他的命運被改寫了!

伯希和是誰呢?

伯希和是當時法國最著名的漢學家,漢語說得極其好,還精通中國古文和歷史,他1908年來到敦煌莫高窟,用流利的漢語和王道士套近乎,說服王道士打開藏經洞,用500元大洋,挑走了藏經洞的所有的精品,這些精品後來都在法國的博物館裡珍藏。他的這本書在法國出版後,常書鴻無意中看到,就被畫冊的內容驚呆了,

中國的北魏到盛唐的榮光,基本是沒有遺留的,您比如去西安,只能去大雁塔那裡感受下,但是在敦煌這裡,因為特殊的氣候和遠離戰亂的漩渦,有幸保留了一個盛唐的美術館,那時候的佛教藝術圖畫,磅礴的氣勢,恢宏的筆觸,奔放的畫風,細膩的人物,讓他嘆為觀止!

他這個時候還沒聽說過敦煌這個名字,但是他開始決定研究了解這個地方。後來他在回憶文章《鐵馬叮咚》中寫道:「傾倒於西洋文化,而且曾非常有自豪感地以蒙巴那斯的畫家自居……現在面對祖國的如此悠久的文化歷史,真是愧疚之極,不知如何懺悔才是。」

常書鴻心生了前往敦煌的想法,他的妻子陳芝秀卻很反對,這個也可以理解,常書鴻是一腔理想主義,陳秀芝考慮的是現實,當時的國內軍閥混戰、狼煙四起,國運衰微,根本沒有藝術的土壤。

常書鴻很堅決,他認為:功名利祿不過過眼煙雲,真正的藝術家並不看重這些。」

最終還是妻子做出讓步,1937年常書鴻和妻子回國,于右任提出的建立敦煌研究所,梁思成常書鴻前往敦煌擔任所長。

1942年,常書鴻來到了敦煌,當時很破敗,洞窟被當做淘金人夜宿的地方。脫落的壁畫夾雜在殘垣斷壁中,隨處皆是。當地人求神拜佛,挖土燒香,人為與自然的因素使洞窟一天天被破壞。

敦煌的冬天特別冷,黃沙蔽日,黃土撲面,每天三餐就是簡單的麵條撒點鹽、辣子和醋,沒有火爐子,在寒冷的冬夜,雙手都僵凍如鐵。

當時一家住在崖壁下面的破廟裡,桌、椅、床都是土堆成的,沒有電,晚上點的是油燈,在滴水成冰的屋裡甚至沒有任何取暖設備。住所的周圍被戈壁包圍,最近的村舍也在幾十裡外。他放棄了個人的藝術創作,帶領研究人員清沙築牆、整理資料、修復石窟塑像、臨摹歷代壁畫,為敦煌的保護和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的妻子陳芝秀,無法忍受這一切,他和常書鴻不再是畫界的「模範夫妻」,他們漸漸被生活折磨成一對怨偶,彼此的爭吵越來越多,據他們的女兒常沙娜後來回憶:「他們打架,打的時候,母親就去揪父親的眼鏡。因為父親高度近視,拿掉眼鏡,就看不見了。」

爭吵讓這對夫妻本就疏遠,再加上常書鴻一心將心撲在了敦煌事業上,忽略了妻子的感情,讓這段婚姻開始出現了裂痕,1945陳芝秀終於忍受不了,陳芝秀留下了尚未成人的一對兒女,和趙忠清私奔。當常書鴻終於意識到妻子的出走,縱馬去追時,已經來不及,他在戈壁上墜馬昏厥。悲傷與躊躇之後,常書鴻還是決定帶著兒女們留在敦煌。此後,更多的年輕人來到了這裡,和他一起做守護、臨摹的工作。

其實當時他們的艱苦和要面對的情形十分複雜,他們很少有時間去心平氣和地躲在洞窟裡臨摹,他們還要維護洞窟,治沙;他還得面對土匪和軍閥的勒索;他想盡辦法抵禦這些外來的壓力,用女兒的畫去交換洞窟裡的佛頭;為了給洞窟裝上門,他不得不時常前往敦煌縣城,動員官員、商人們做功德,捐獻窟門。

敦煌莫高窟這裡有他們當年生活的陳列館,強烈建議大家去看下,真的是很不容易!後來國民黨政府決定撤銷敦煌藝術研究所,將石窟交給縣政府管轄,停止撥給消費。他又跑到重慶去遊說,去找傅斯年、張民權、郭沫若等人,終於讓他再繼續辦下去,就這樣一直到解放。

進入七十年代後,時代動蕩,常書鴻遭受誣陷,被開除黨籍,接受勞動改造。被命運再次打擊的常書鴻沒有放棄,而是熬過了那段不堪回首的艱苦歲月,始終堅守在敦煌,美學家高爾泰曾勸阻他說:「算了,別回敦煌去了!人生如逆旅,安處是吾鄉。你已經七十多歲,能放鬆休息最好……」

但常書鴻卻說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我把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敦煌,就這麼糊裡糊塗被趕了出來,怎麼想都不安心。」

到後來八九十年代的時候,常書鴻的老年失憶症已經越發嚴重,儘管已經在北京療養生活,但每每有人拜訪他時,他總會說道:「為什麼要我住在這個屋子裡?為什麼把我弄到北京?為什麼不讓我回敦煌,我要回敦煌,我還要住我那個土房子。」

當時我看到這句話真的是淚流滿面,可能在常老先生回首這一生的時候,真正讓他感覺到充實而有榮光的日子,就是在敦煌的那些時光了吧。

最後再講一下,他的妻子陳秀芝的結局,14年後,幾經輾轉,滄海桑田,跟她私奔的那個解放後,死在了監獄裡,她改嫁了一名工人,每天靠洗衣維持生計。

她已經蒼老不堪,表情木訥,她依然保持著當初的倔強,她的女兒找到她,她連說了幾句抱歉,除此之外,她們已經無話可說。後來,常沙娜每個月都會瞞著父親,給遠在杭州的母親寄錢,一直到 1979年底,常沙娜收到了乾媽的來信,陳芝秀去世了,因為心臟病。

收到乾媽來信後,常沙娜把母親去世的消息告訴了常書鴻。忙碌的常書鴻若無其事地「哦」了一聲,平靜地詢問著她去世的原因和去世的時間,又去忙別的事情了。過了幾個小時,常書鴻突然失魂落魄地叫住常沙娜,連問了幾聲,她死了?她死了,她死了……

這個類似於馬前潑水的故事,其實特別讓人揪心。看了之後內心五味雜陳,常書鴻筆下的陳秀芝那麼美麗端莊漂亮,他一定是深愛著她的,看他們當年的恩愛合影,可能兩個人都不會預料到命運會帶他們究竟到何處吧?

我們敬仰常書鴻先生的偉大,但是我們也不要去咒罵陳秀芝的薄情寡義,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是現實主義者。

今天的敦煌後山上,有一片墓地,常書鴻先生就長眠在這裡,和他葬在一起的,不是陳秀芝,而是他的第二任妻子李承仙。

在常書鴻墓地周圍,還有很多其他的墓地,就是當年和他志同道合的一些年輕人們,這些人的背後也充滿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們下期節目,接著說!

希望您能夠收藏轉發下,多多支持!

相關焦點

  • 76年前杭州人常書鴻守護敦煌 專家研討致敬「敦煌守護神」
    這本傳記,葉文玲寫了些什麼據了解,《此生只為守敦煌:常書鴻傳》自2020年6月出版以來,已加印4次,深受讀者歡迎。被譽為「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浙江杭州人,是與張大千、徐悲鴻同時代的著名畫家。1944年,敦煌藝術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成立,他是第一任所長。此後半個世紀,他堅守敦煌,以苦行僧般的堅忍與執著,為敦煌藝術的保護、研究和傳播作出了貢獻。當年,正是在常書鴻的帶領下,使敦煌得到了搶救式的保護,結束了其400多年來無人管理、無人修繕、無人研究的狀態。以至於後人稱道,在某種程度上,是常書鴻決定了今天敦煌的這般模樣。
  • 常書鴻:在漫天神佛的敦煌,他以一介凡人之軀,躋身神的行列
    他們在這裡生根落地、開荒闢土,為敦煌注入新鮮血液,讓早已褪色的古畫又復鮮活、讓這裡重新燃起燈火、讓迷霧籠罩的歷史漸漸顯現、讓敦煌燦爛的文化重新耀眼世界,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1904年,揭開敦煌神秘面紗的王道士在多方求助無望之下,將敦煌莫高窟的消息上報於帝都,可並沒有等來帝都的回覆。而正是這一年,被人稱為「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出生於浙江杭州。
  • 紀念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長常書鴻:曾呼籲全天下救救莫高窟
    但自從在巴黎見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圖錄》後,他的命運便與敦煌緊緊聯繫在一起,人生之路也從此改變。從那以後的半個世紀,敦煌,讓他嘗盡人世甜苦,而他,讓敦煌守住了舉世聞名的炫彩奪目。他是誰?他就是第一任敦煌研究院院長、被譽為「敦煌守護神」的藝術家——常書鴻。
  • 國家寶藏 | 常書鴻:我後悔了,但依舊會選擇敦煌
    而在前世傳奇中圍繞的主角便是被譽為「敦煌的守護神」的常書鴻先生。辛柏青扮演的常書鴻,是一位青年時期曾留學法國近10年,畫作經常獲獎,前途無量的畫家。1945年的某一天,當時的國立敦煌研究所所長常書鴻接到髮妻逝世消息,騎馬一天一夜追逐後墜馬昏厥,幸運的是被正在沙漠找石油的孫建初(中國石油之父)救回。昏迷中,常書鴻看見了九色鹿,他說:「愛人走了,家散了,來莫高窟這麼多年,我現在什麼都沒有了...我後悔了。」
  • 往事|敦煌藝術傳東瀛——關於常書鴻的三訪日本
    常書鴻先生(1904-1994)因其一直致力於敦煌藝術研究、保護與傳播,曾被稱作「敦煌的守護神」。常書鴻1957底年首訪日本,曾在東京和京都兩地成功舉辦《敦煌藝術展》,反響熱烈。1979年10月常書鴻再度受邀訪問日本,在日本多地進行了廣泛的文化與學術交流。
  • 1943年甘肅敦煌老照片 80年前的敦煌莫高窟風景
    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組1943年的甘肅敦煌老照片,拍攝者為李約瑟。1943年9月間,英國駐華使館的科學參贊李約瑟組建了中國西北考察隊,考察過程中拍攝大量西北地區老照片,同時還拍攝了大批敦煌莫高窟的珍貴影像資料。
  • 敦煌莫高窟旅遊講解:霍熙亮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阿熊,這個專輯我們講述敦煌莫高窟,上期節目我們講了孫儒僴和李其瓊夫婦與莫高窟60年的守護故事,今天我們接著講霍熙亮先生的故事。他的父親喜歡聽戲,從小帶他看戲,耳濡目染,霍熙亮也是多才多藝,京劇山東快書,他都能表演,1946年6月,四川省立藝專,畢業演出,他在舞臺上演了一場京劇《楊家將》,他演「楊七郎」,看他演出的就有他的老師常書鴻先生,「你願不願意跟我去敦煌莫高窟工作?」「行啊,跟您走!」從此,他的一生就奉獻給了莫高窟。
  • 敦煌壁畫守護人常沙娜走進廣渠門中學,講述與敦煌的一世深情
    在現場,她為這些十幾歲的孩子,講述自己與敦煌的一世深情。從小在莫高窟洞裡臨摹畫畫、師從林徽因、帶著自己臨摹的100幅敦煌壁畫赴美國學習、拒絕留在美國回到中國……作為「敦煌守護神」常書鴻的女兒,常沙娜和廣渠門中學的學生分享了她所親歷、見證並參與的父輩為守護「敦煌」的艱難歲月。她說,與父親常書鴻一樣,「敦煌精神」是她終生不變的信仰。
  • 一夢敦煌九死不悔,這期《國家寶藏》看哭了很多人
    和最具代表性的壁畫之一曾在《妖貓傳》中飾演詩仙李白的辛柏青出演「敦煌守護神」常書鴻與九色鹿共同揭開《鹿王本生圖》的故事深夜的戈壁中常書鴻騎著馬追逐著離開敦煌的妻子他迷戀敦煌、不畏艱苦妻子卻不甘這樣的生活選擇逃離常書鴻意外墜馬昏厥醒來後發現九色鹿出現在他身旁
  • 習近平赴甘肅考察調研,首站來到敦煌莫高窟
    △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鎮,南枕祁連山,西接塔克拉瑪幹大沙漠,北靠北塞山,東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處在絲綢之路的咽喉之地。「一眼千年」莫高窟△這座飄然臥於沙漠之中的建築是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而散落在各國的文獻和文物也引發了對莫高窟的世界性研究,形成敦煌學。習近平總書記此次考察調研的敦煌研究院,就是世界敦煌學研究的中心。△敦煌研究院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1950年改組為敦煌文物研究所,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
  • 聽「敦煌女兒」樊錦詩講敦煌(之四):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在敦煌研究院的講話中,對敦煌文化保護研究工作表示肯定。要求我們加強對國粹傳承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支持和扶持。特別強調,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要求我們努力把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的高地。
  • 守在莫高窟的年輕人:不是我留在敦煌,而是敦煌留住了我
    自此,能工巧匠開窟之舉綿延千年,歷經北涼、隋、唐、宋、元等10個朝代,絲路咽喉重鎮敦煌盛極一時。莫高窟的壁畫、塑身多集中在南區,區內現存洞窟492個、塑身2000餘尊、壁畫4.5萬平方米等。敦煌莫高窟九層樓外景。
  • 巴黎聖母院的灰還熱,敦煌莫高窟已「火」
    巴黎聖母院的灰還熱,敦煌莫高窟已「火」。惋惜法國800多年的歷史,未來需要10年的閉關修復;不如我們回過頭來看看緊密相關的——敦煌。小編帶你「捋捋」近日大事件,沒準讓你找到五一出行的方向。文末附成都自駕敦煌的詳細行程及攻略,感興趣可詳閱!
  • 鑑往知來——跟著總書記學歷史|一眼千年,敦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它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商旅使團在這裡駐足,再出西域、入中原。  公元366年的一天,敦煌鳴沙山東麓響起了叮叮噹噹的敲擊聲,那是莫高窟開崖建窟的第一聲錘音。  發出這聲迴響千年錘音的人,正是被譽為莫高窟創始人的樂僔。
  • 不老的敦煌——莫高窟創建1650周年系列報導
    ,莫高窟無疑是王冠上最璀璨的那顆明珠,被譽為文化聖殿。    2016年,作者歷時半年餘,先是查閱《中國敦煌學百年文庫》《敦煌石窟藝術研究》等大量有關著作,抽絲剝繭,梳理出莫高窟開窟、營建、發現、看守、保護、開放、共贏、傳播、數字、臨摹、回歸的歷史發展脈絡;之後,又在蘭州、敦煌兩地,採訪了樊錦詩、孫儒僩、王旭東、趙聲良等多名敦煌學者和依然堅守在大漠深處的「莫高人」,以系列報導的形式
  • 敦煌石窟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1987年12月,甘肅敦煌莫高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敦煌石窟是世界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3窟 元 金剛力士    被人們尊稱為"敦煌守護神"的常書鴻,二十年代是法國巴黎頗有名氣的畫家,一次在巴黎街頭看到敦煌畫冊激動不已,於是一九四二年回國並任敦煌研究院首任所長,為保護敦煌石窟藝術奉獻了畢生精力
  • 敦煌莫高窟:飛天舞黃沙
    ,給人的印象難免是黃沙滾滾、悽楚荒涼,但就是在這裡,交融、孕育出了中原、印度、西域文化的共同結晶——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壁畫,則最繞不開的便是飛天,「飛天」可以說是敦煌莫高窟的代名詞和使者。敦煌莫高窟飛天的形象發生過非常大的變化1、早期 早期飛天表現為男性特徵,畫風粗狂,異域風格非常的濃重。
  • 歷史上的絲路重鎮,沉澱千年的沙漠畫廊,敦煌莫高窟的苦難與輝煌
    繪本中故事性強,配圖恢弘磅礴,並再現了敦煌壁畫的美麗絕倫。同時,這本書的史料經由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敦煌歷史研究所所長張小剛認真勘校,書中的細節豐富詳實、嚴謹科學。小讀者們跟隨「小石頭」的講述,也能感受到敦煌與莫高窟驚心動魄的神秘與美麗。
  • 敦煌遊記隨筆
    九點鐘初亮的天空,鮮有人往的街道等等,點綴著旅遊淡季的敦煌縣城。當然對於敦煌之行而言,最大的期待還是有著歷史和藝術聖地之喻的敦煌莫高窟。源於要了解關於敦煌的相關內容,便提前閱讀了部分相關書籍,卻也有著不少感悟。而且時值敦煌學發展至一百一十年,更為這門學問增添了一份厚重的色彩。
  • 「歷程——講述敦煌石窟藝術背後的故事」主題展在莫高窟進行預展
    此次展覽採取空間敘事的方式,通過文物、檔案資料、老照片、藝術裝置、多媒體視頻等手段,展現了「莫高精神」形成的歷史脈絡,揭示了老一輩「莫高窟人」在艱難處境下、在新時代中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創新的群體選擇與個人心路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