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美國為報仇活活燒死50萬日本人,戰後美國發聲明:不道歉
核心提示:美國的二戰英雄柯蒂斯·李梅在珍珠港事件後策劃了美國陸軍航空隊對日本東京的一系列大規模戰略轟炸行動,主要時間在1945年3月10日、5月25日兩次轟炸。這一空襲史稱「李梅火攻」。
柯蒂斯·李梅對轟炸技術十分有研究,早在歐洲戰場的時候,他就曾完成過艱難的轟炸任務。當時,盟國空軍在對歐洲大陸進行突襲時,轟炸機群總是過早採取規避防空火力網的戰術動作,因而很少擊中目標。也就是說,他們常常徒勞往返於英國與歐洲大陸之間。柯蒂斯·李梅到任後,他對轟炸機的編隊形式和轟炸技術進行了一次大膽的革新:他命令部隊不許採取規避戰術動作。轟炸機面對地面火炮不進行規避,那不就是活靶子了嗎?
柯蒂斯·李梅的命令引起了不小的爭議,但李梅很清楚這種做法的意義。在不執行規避動作的轟炸行動中,雖然有數架飛機面臨被擊落的損失,但該轟炸編隊造成的敵軍損失要比原來增加兩倍。也就是說,盟軍雖然付出了數架飛機的犧牲,卻換取了數倍的戰爭收益。在這之後,盟軍飛行編隊就把"無規避行動"當做自己的口號。等到柯蒂斯·李梅抵達太平洋戰區,他的才華將讓日本島嶼上的人心驚膽顫。
在東京大轟炸前,美軍的轟炸行動總是無法造成大規模傷害,收益和付出不成正比。為了改變這樣的結果,李梅採取了大膽的戰術變化:他命令拆除轟炸機上所有的槍炮炮塔以及彈藥(只留下尾機槍手),以減輕B-29轟炸機的重量,以攜帶更多的燃燒彈,並在五千到六千尺的低高度間展開夜間轟炸。燃燒彈不僅能起到擴大轟炸效果的作用,還可以威懾日本國民。這個戰鬥計劃並沒有遞交給華盛頓審核,柯蒂斯·李梅先斬後奏,完成了對日的最大打擊。
1945年3月9日的東京大轟炸可能是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非核武空襲了,美軍投下的逾2千噸燃燒彈,將四分之一的東京夷為平地,近10萬人死亡,26.7萬幢建築付之一炬。在轟炸結束後,仍然有數十萬日本百姓大火中傷亡,加上日本的醫療服務供不應求,死者便成倍地增加,甚至有50萬傷亡的數字出現。整座繁華的東京城,已然成為了死城。
當然,美國在戰後面臨著巨大的道德輿論壓力,柯蒂斯·李梅也不得不承認,如果二戰結局是美國戰敗的話,那麼他本人一定會被控犯下戰爭罪行。但是,他認為這次轟炸能夠促使對日戰爭的提前結束,絕對是正義的行為,美國也拒絕為東京大轟炸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