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中山大學:
5年培養859名中國留學生
深圳特區報特派記者 董曉敏 詹婉容 文/圖
除了莫斯科東方大學,還有一所在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留學歲月中有著同樣重要地位的大學,那就是莫斯科中山大學。這所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成立的大學,在短短5年間,總共接收了859名國共兩黨留學生。其中共產黨方面有鄧小平、陳伯達、烏蘭夫、葉劍英、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何叔衡、陳紹禹(王明)、秦邦憲(博古)、張聞天(洛甫)、王稼祥、楊尚昆等;國民黨方面有蔣經國、谷正綱、谷正鼎、鄧文儀、鄭介民、康澤等。可以說,曾經為國共兩黨培養過大量幹部的學校就是黃埔軍校和莫斯科中山大學。
快被遺忘的舊址
按照最新的資料,莫斯科中山大學舊址就是現在的沃爾洪卡大街14號、16號樓以及18號的部分樓。而當年的沃爾洪卡大街16號,曾經是莫斯科最古老的一所中學——莫斯科省立第一文科中學的所在地,後來成為中山大學的校園。如今,這棟大樓已如當地街區資料顯示的那樣,摘掉16號的門牌,起名「大茲那緬卡斯基」,並為一所公司所有,外人不得入內了。
我們最先看到的是14號樓的側面。那是一條窄窄的小道,左手邊一棟四層建築上釘著個簡單的路牌,上面標註著14號。背後是條不寬的馬路,馬路對面是斜坡,上面綠草如茵,再過去是一條河,秋日的陽光打在河面上,波光粼粼。這就是莫斯科河了。草地上三三兩兩,或坐或站,大都是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不錯,按照同樣探尋過莫斯科中山大學同仁的描述,他們應該是俄羅斯科學研究院哲學研究所的學生。而他們學習的這棟大樓,應該就是86年前成立的莫斯科中山大學舊址的一部分。
沿著小徑進入校園,不大的花園綠樹成陰。但沒人記得,這裡曾經是一所專為中國培養革命幹部的紅色大學。
再到18號樓,熱心的看門人向我們介紹了他所知道的學校歷史,只是獨獨缺了「中山大學」。
畢竟,86年過去了。但是,隨著中國一批又一批踏著早期中國共產黨人足跡而來的追尋者不斷的找尋,知道這段歷史的人一定會越來越多。
首次招生來了上萬青年報考
1925年孫中山去世後,為了紀念他,蘇聯專門成立了一所院校為國民黨培養革命青年骨幹,而因為當時國共合作,因此,莫斯科中山大學實際招收了來自國共兩黨的留學生。
說起中山大學的首次招生,用「盛況空前」來形容絕不誇張。由於選派工作分別在廣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進行,一時應者雲集,來了上萬名青年報考,考中大成了革命的時髦象徵,就連黃埔軍校還未畢業的學生,也吵嚷著要到國民黨中央執委申請報考莫斯科中山大學。當時蔣介石下令嚴禁黃埔軍校一、二期學生報考,但最終黃埔一期學生鄧文儀(後任國民黨政府內政部次長)還是偷偷報考,並被錄取。於是鄧文儀趕往汕頭前線,懇請校長蔣介石恩準,經過一番軟磨硬纏,校長終於在報告上簽了字;而另一位黃埔一期的中共學生左權,也緊隨鄧文儀,打起背包上了中大。
當時招生考試分別在廣東、江蘇、湖南、湖北、江西、安徽、北京、河北、山東、河南、陝西進行。因為廣東當時是革命的大本營,所以前來報考的人最多,達到1030人,考試後選派了147人,多數為國民黨。
具體考試也十分嚴格,分三個步驟:首先,應試者要到國民黨中央黨部填寫一張報名表,然後由招生委員會成員進行目測甄別,形象不佳者不得過關;第二步為筆試,在廣東大學禮堂舉行,考題為「什麼叫做國民革命」、「試述中國動亂之原因」;最後還要口試,仍由招生委員會成員擔任主考,題目側重時局政治。考試淘汰率很高,三輪下來,廣東省只有147人通過了考試。當時擔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的毛澤東還專門統計了一份錄取名單。
除此之外,當時的蘇聯政府駐廣州國民政府總顧問鮑羅廷又特別推薦了30名國民黨要人的子女免試入學,分散在第一、二批學員中,包括蔣介石之子蔣經國,馮玉祥之子馮洪國、女兒馮弗能,于右任的女兒於芝秀、女婿屈武及親信王陸一,葉楚傖之子葉南,邵力子之子邵子綱,李宗仁的弟弟李宗義、內弟韋永成等。另外,還有一些其他城市也紛紛選派留蘇人員,包括張聞天、伍修權、屈武、張錫瑗等,絕大多數都是中共黨團員。
1945年10月25日,蔣經國在日記中寫道:「今日為餘去國赴俄求學二十周年紀念日,而能在長春與當年同行之天繆、世傑二兄,共聚一處,更多感念。」由於蔣經國是第一批出發的學員,可知首批留學生於1925年10月25日出發赴蘇留學。
每月有10盧布零花錢
1925年11月中旬,莫斯科中山大學開學了。但由於處於秘密狀態,不對外公開,也不掛學校名稱的牌子,因而當時蘇聯的報紙竟然對中山大學的開學典禮沒有報導。
考慮到中國學生回國以後的安全,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的每位中國學生都取了個蘇聯名字。例如鄧小平叫多佐洛夫、烏蘭夫叫拉謝維奇、葉劍英叫尤霍洛夫。一些留學生回國後由於用俄文名字的一部分做筆名,最後一度俄文名反而比自己的本名還廣為人知,比如秦邦憲被稱為博古(波戈列洛夫)、張聞天被稱為洛甫(伊茲梅洛夫)等等。
當時的蘇聯,國內戰爭和帝國主義武裝幹涉的創傷尚未完全恢復,各項經濟建設還沒有走上正軌,卻為莫斯科中山大學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據蘇聯檔案記載:莫斯科中山大學預算達1000多萬盧布,甚至還動用了當時十分緊缺的外匯,供中國學生回國探親用。
學校對學生們的生活也傾盡全力,把學生們的衣食住行安排得井井有條,待遇比普通老師還高。當時蘇聯大學生的夥食標準是每個月30盧布,而中山大學中國留學生們的夥食標準則高了一倍,一日五餐。後來因為照顧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才改為一日三餐,雞蛋、麵包、黃油、牛奶、香腸、魚子醬應有盡有。據伍修權回憶,當時學校還專門派人到遠東地區採購海鮮、香菇、甘藍等中國蔬菜,請中國廚師,保證學生們在異國他鄉也可以吃到中國菜。
穿的就更不用說,每個新生入學時,學校均發給西裝一套,外套一件,皮鞋一雙,就連毛巾、浴衣、襯衫、手帕這些日用品也由學校提供。至於宿舍的鋪蓋、毛毯、被單,不僅由校方發給,還每周換洗一次。
學生若要出門,電車票由學校提供,要是需要坐火車,只要出示中山大學的學生證,就可以免費乘車。
不僅如此,學校每個月還發給學員10盧布的生活津貼,節約一點的學生,比如伍修權,每個月還有剩餘。每年暑假,學校還組織學生去工人幹部療養院療養。鄧小平就曾在1926年隨學校去列寧格勒旅行。
華南師大張澤宇教授曾對蘇聯為培養一名中山大學留學生一年的花費做了個統計:以1925到1926年度為例,一名學員一年的開支就達到了2873盧布。
僅僅存在了5年
然而,蜜月期總是很短暫。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勢力發動政變,捕殺中國共產黨員。7月15日,以汪精衛為首的武漢政府也宣布進行清黨,國共合作正式破裂,中蘇關係也由此陷入緊張狀態。1927年7月26日,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發表聲明:「取締」莫斯科中山大學,並與之斷絕一切關係,同時命令國民黨各級組織嚴禁再向莫斯科派遣留學生。8月5日更是宣布召回在蘇聯留學的國民黨學員。12月11日,在蘇聯和共產國際的策動下,中國共產黨在廣州發動起義,結果遭到鎮壓,部分參加起義的蘇聯領事館人員被殺。一時間,中國國內處於白色恐怖之中,中蘇兩國也於當年12月14日宣布斷交。
在這種情況下,中山大學的性質也由主要招收國民黨學員轉為培訓中國共產主義革命幹部的高級政訓學院。1928年,隨著東方大學中國班併入中山大學,中山大學的學員就完全由中國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了。1928年9月,中山大學更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
然而,隨著國內白色恐怖瀰漫,中國共產黨組織被嚴重破壞,也由於國內革命的需要,中國共產黨已經很難挑選出足夠的精英赴蘇聯留學了。而且,前往蘇聯的路途更加兇險。同時,史達林在蘇聯進行的「肅反」也在中山大學造成了相當大的破壞,大批同志被開除出黨,或是監禁或是流放,有的「失蹤」了,有的更是被秘密殺害。加上中山大學自身在辦學方面也存在一系列問題,如資金投入與人才產出失衡等。1930年,在一系列事件綜合作用下,這所在留蘇教育史、中蘇關係史和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響的學校停辦。
莫斯科中山大學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3月19日,聯共(布)中央政治局做出決定,為紀念孫中山,在蘇聯建立一所專門為中國國民黨培訓幹部的學校,定名為中國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校址最初擬設立在西伯利亞,招收留學生500人,後改設在莫斯科。其宗旨是為中國革命培養、訓練幹部。1927年,國共分裂後,改名為「中國孫逸仙共產主義勞動大學」。1930年夏,莫斯科中山大學宣布解散。雖然存在時間僅5年,但國共兩黨後來的許多要人、名人,都曾在中山大學學習過。
記者手記
中國各項成就
吸引世界目光
「西行漫記——追尋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歐俄歲月」專題報導的策劃,緣於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6月派出第一批特派記者,遠赴歐洲,探尋的是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在法國學習成長的足跡。到第二批特派記者赴俄,已是9月,主要目的地,則是在中共黨史上不能略過的兩所紅色大學——莫斯科東方大學和莫斯科中山大學。
無論哪一批,都面臨一樣的問題:時間緊,任務重。於是,記者們各顯神通。比如採訪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的專家們,就硬是繞到了光明日報駐莫斯科記者站;期間還見縫插針千裡奔赴波蘭,回訪曾參觀本報的波蘭波茲南市市政府,又請波茲南市政府出面,幫助聯繫採訪波茲南大學。
還記得中午從華沙出發,坐上小小的七人小客車,穿村走鎮,一路晃到波茲南時,已是晚上十點。感嘆完310公裡的路竟然走了七個小時後,飢腸轆轆的一行人發現,所有的餐館都關門了……然後,第二天早早起來採訪校長、回訪波茲南市政府、趕飛機……時間恨不得要掐著秒來算。
但一路的心情是愉快的。領略當地的風光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在與這些採訪對象以及同行翻譯的交流過程中,每個人都深刻感受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取得的各項成就是如何吸引著世界的目光。在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採訪時,接待我們的副所長波嘉科夫居然是個中國通。「通」到什麼地步?聊起深港合作計劃,細到中間存在的難點在哪,他都能說個一二。在波茲南,第一副市長告訴我們華為在當地創造了很多的就業機會,希望更多的中國企業去投資。
就這樣,一路累並感慨著。我們的西行已經結束,親身沿早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足跡走上一程,方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與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