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一座山,聽一段故事喝一杯好茶,做一個好人——茶馬少幫主
茸芭莘那 - 茶王在勐海
04:15來自雲南茶馬少幫主
努力向上,耀眼爭光。百家號的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我是雲南茶馬少幫主!
上一篇文章,《努力向上耀眼爭光,巴達帕斯老寨為您詮釋臺地茶才是普洱中堅力量》少幫主給大家分享了巴達茶山的帕斯老寨,以此也剛好結束了我們兩周的巴達茶山系列。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往期精彩內容回顧《勐海有句諺語叫「西定的風和巴達的雨,布朗山的路與南糯山的鬼」》《巴達山的咽喉要道,曼來村委會帕蚌村》《同樣是千年古寨,老曼峨與章朗有何不同》《章朗布朗族傳統文化散記之終結篇》。
01溫故知新,古六大茶山
喜歡喝普洱茶,或者是喜歡研究普洱茶文化的朋友們都知道西雙版納有個古六大茶山。對於古六大茶山的歷史,相信每位朋友都能把其歷史文化說得頭頭是道,似乎這也潛移默化地成為了茶友們的入門級進階考試了。
圈子裡對於古六大茶山的歷史資料各有說法。
遠在1957年11月至12月,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組織專業茶葉普查工作隊,對古六大茶山進行了認真的實地普查,雲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第一任所長蔣銓先生親自參加。在歷時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裡,總共行程超過1200餘裡,他們走遍了古六大茶山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走訪了許多健在的男女老少,查看了許多碑石記錄。歷盡千辛萬苦,搜集看了真實的第一手資料,為古六大茶山史料提供了寶貴的、不可磨滅的證據,向州人民政府作了口頭及書面匯報,根據當時現存的茶山範圍、茶園面積、茶葉產量,古六大茶山依次是易武、倚邦、攸樂(基諾)、曼撒、蠻磚和革登,西雙版納州人民政府確認了他們的報告。
02新六大茶山
雲南生產普洱茶的歷史隨著時代的變遷,之前的六大茶山出產的茶葉產量和質量已經日漸衰落了,隨後,雲南普洱茶產地重心已經慢慢移至新六大茶山(也稱江外六大茶山)。新六大茶山包括南糯山、勐宋山、布朗山、景邁山、巴達山,以及我們今天要分享的南嶠山。
南嶠茶山發展到如今又被稱為了勐遮古茶山。
勐遮是勐海縣境內最大的平壩,這裡也被稱為「版納糧倉」。在明朝隆慶四年1570年設立十二版納時,朝廷把勐遮、景真和勐翁(今勐海縣勐阿鎮)一版納,1927年,中華民國在這裡設縣,當時稱五福縣,三年後(1930年)更名為南嶠縣,這也是南嶠古茶山得名的原因。
1958年11月,南嶠縣與勐海縣合併,該設為勐遮區。時間再往後推移,如今的行政劃分成了西雙版納州勐海縣勐遮鎮。
喝好一杯茶
看懂一座山
歡迎文末留言
一起分享交流關於茶的日子
我是一直在路上的【茶馬少幫主】,一名茶山民俗文化愛好者。少幫主將會堅持原創,堅持每一張照片都是自己拍攝,只為給大家呈現最真實的每一座山和每一個村。再次感謝在百家號上與大家見面的第三十六天,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