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問題:我住在北半球的中國,我注意到一年中冬至日的白晝時間最短,但是冬至日並不是一年中日落最早的一天。那一天大約是12月10日,照此推算,12月10日以後太陽每天都會更晚落下,但是此時還沒到白晝時間最短的冬至日(12月21日)。當然了,自12月10日以後,太陽每天會更晚升起,以此抵消更晚日落造成的額外白晝時長,所以在12月10日以後的8~9天內,每天的白晝時間還是逐天減少。我把這一點告訴了我的朋友們,並用幾個可以計算日出/日落的網站提供的結果證明了我的觀測結果,可是他們還是不相信我。我的問題是,為什麼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和日落最早的一天不是同一天呢?一定在哪裡存在不對稱性!
物理學家答:如您所言, 「不對稱性」是解釋這個問題的關鍵。
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在太陽兩次回到天空中同樣的位置的過程中,地球需要旋轉略大於360度。經過一天的旋轉,地球在其軌道上會偏離1度(確切地講,是在365天一共偏離360度),換言之,這1度的偏離使得太陽會比其「應該」處在的位置偏離1度。
地球自轉的周期並不是整24小時,而是23小時56分鐘。24小時是太陽回到天空中同樣位置所需要的時間。如果從北極點上方進行觀測,我們會發現地球以逆時針方向沿自軸自轉的同時,還以逆時針方向繞著太陽公轉。
上述的偏差造成了「標準日」和「恆星日」(地球自身旋轉一次所用的精確時間)的不同。我們所熟悉的標準一天24小時,並不是從正午到另一個相鄰正午(太陽日)之間的精確時間,而是以一年為基準計算所得的平均數值。這種平均時間是一成不變的,也是我們能從鐘錶上讀到的時間。畢竟,現在大多數手錶足夠精確,一年內的偏差不過幾分鐘而已,因此相比每天根據太陽的位置來調整鐘錶,更簡單地操作是讓鐘錶自己運行。
然而,考慮到地球的公轉軌道是橢圓形,地球每天掃過的角度是不同的。當地球離太陽更遠時,掃過的角度變化不大,太陽時比標準時略快。當地球離太陽更近時,掃過的角度變化得快些,故而太陽時比標準時略慢。
當地球離太陽很遠時,地球每天掃過的角度更小,因此太陽比我們的鐘慢一些(這個偏差會逐漸累積),所以此時日出和日落比預定時間要晚。當地球離太陽很近時,相反的現象會出現。
當地球距離太陽最近時,北半球正值冬至日,但這說法並不精確。實際上,地球處於「近日點」時大約是1月4日,而冬至日大約在12月21日。
在11月至來年的2月間,太陽時較標準時晚得越來越多(在1月4日晚得最多),據此日落越來越晚。另一方面,這期間每天的白晝時間越來越短,直到12月21日,據此日落越來越早。上述的兩種因素對日落早晚的影響相反,這兩種影響於大約12月10日(可能有些許偏差)恰好抵消。在12月10日前,每日時長的影響更重要;而在12月10日以後,標準時和太陽時之間的偏差更重要。
你並不一定要相信我。你可以在地球上的任意地方架一個照相機,每天在同一時間拍下天空的樣子。右邊的照片是某人按照上述的方法拍到的照片。
上述的兩種影響實際上很小,所以通常我們只在意一天的時長,而太陽時與標準時之間的偏差總是在15分鐘以內。在人們普遍使用標準時以後,日晷生產商會在日晷上標註「8字曲線」,方便使用者校正讀到的太陽時。
不管怎樣,請告訴你的朋友,你是對的!
以下內容大多與原題無關!四季更迭和晝夜交替,成因都是地球自軸的傾斜。我們知道,現在地球離太陽最近時,地球自軸的靠北的一端遠離太陽,而這僅僅是巧合。因為這個現象,北半球的天氣稍稍不那麼極端些。若是地球離太陽最遠時,地球自軸還是向北偏,北半球的天氣則會更極端些,而這會導致更多的積雪。北半球陸地面積更大,因此積雪更厚,並且白色的積雪會反射更多的陽光至外太空,這些因素都導致地球溫度會更低,此時地球便會迎來冰河時代。
此外,地球的自軸以2萬6千年為周期繞圓圈搖擺。換言之,在大約1萬3千年裡,當地球離太陽最遠時,地球自軸的北端遠離太陽。因此,冰河時期的周期大約為2萬6千年,或2萬6千年的整數倍。另外,北極星在過去和將來,都不會永遠是北極星,所以享受當下吧。古埃及人需要在兩顆星星之間取平均, 就像原始人一樣。
對了,日晷上「8字曲線」的形狀由以下這些因素綜合決定:地球自軸的偏離程度,至日(夏至和冬至)以及二分時刻(春分和秋分),軌道的離心率(橢圓性),到達公轉軌道上近日點和遠日點的時間。類似地,其它行星各自有它們的「8字曲線」。我們可以簡單地算出行星們「8字曲線」的形狀(火星除外),但是因為種種困難,我們無法在短時間內畫出精確的「8字曲線」。例如,我們無法將探測器發射到氣體巨星(如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上;我們無法勘測金星的天空;我們無法將探測設備發射到水星上,因為探測器很可能會融化。
參考資料
1.WJ百科全書
2.天文學名詞
3. askamathematician- The Physicist
如有相關內容侵權,請於三十日以內聯繫作者刪除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