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越來越冷了,沒有什麼比窩在家吃美食更令人享受的事情了,軟糯清甜的板慄燒雞或許是這個時節最令人滿足的美食了,香糯可口的板慄搭配著滑嫩Q彈的雞肉真是人間美味,感謝第一個發明這道菜的吃貨,也順便讓我們了解下能與雞肉平分秋色的板慄吧。
1、樹上的板慄長啥樣?
板慄,在分類學上歸屬於殼鬥科慄屬,是一種高大喬木,最高可達20米。互生的單葉具有羽狀葉脈,而比較特殊的是葉脈在葉子邊緣都伸了出去,形成了芒狀的尖突。
板慄的花則是單性的,在整個花序軸的上部都是雄花,密集的雄花形成了一個穗狀花序,在花序的基部,3朵左右的雌花聚集在一起,被一個殼鬥包被。這個殼鬥是總苞的一種,也是殼鬥科得名的原因,該科的植物的雌花序外都有這樣的總苞包裹。
板慄的殼鬥在雌花授粉之後不久就開始在外壁上長出許多刺狀結構,而且刺的密集程度隨著殼鬥的增大而增多。殼鬥4瓣開裂,其中發育成熟的褐色的果實就是我們吃的板慄了。我們在市場上買到的慄子,一般呈半球形或者扁圓形,通常2-3個堆在一起能形成一個球形,和殼鬥的內壁相貼合,這些都是從殼鬥中取出來的果實,而剝下來的殼鬥則不具有實用價值,自然不會出現在我們的市場裡了。
2、渾身都是寶
板慄適應性非常好,因此在我國大江南北均有廣泛栽培,而不同的氣候和水肥條件,反過來也影響了板慄的形態、果熟期,果實及木材品質。根據吳耕民的《慄棗柿栽培》記載,可將慄樹分為華北與華中兩個大品種群,在其下又可分為若干小品種群,各自又包含了不同的優良品種。
板慄在我們國家有著悠久的栽培歷史,具《中國植物志》考證,關於板慄的記載最早見於《詩經》,裡面使用的是慄這個名字,也因此,《中國植物志》就將「慄」作為板慄的中文正式名,而將板慄這個名字列為中文俗名。
板慄的可利用部位非常多,套用一句俗語就是:渾身都是寶。果實可以食用自不必說,板慄的木材質地優良是非常好的木材提供者,同時板慄的葉子還可以養蠶,當然這種蠶並不是我們日常見到的是用桑葉的家蠶,而是另一種叫做柞(zuò)蠶(Antheraea pernyi)的蠶類,這種蠶喜歡食用殼鬥科的櫟屬(QuercusL.)和慄屬的植物葉子。
3、一個悲傷的故事
板慄所在的慄屬是一個小屬,成員數量不多,全世界不到20種,其中在中國分布的有4種左右。我們的近鄰——日本,也有著吃慄子的悠久傳統,不過板慄是中國特有種,日本人自然很難吃到,他們主要食用的慄屬植物是日本慄(Castanea crenata),這是一種分布於日本諸島和朝鮮半島的物種,中國於1910年引入栽培,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日本慄不止在日本大受喜愛,還曾經漂洋過海,並且差點將大洋彼岸的堂兄弟——美洲慄(Castanea dentate),徹底在北美抹殺。
1904年以前,北美大陸上分布著數以億計美洲慄,他們是北美森林的重要成員,然後隨著日本慄的到來,美洲慄開始大批量的死亡,這種狀況持續了幾十年,北美的植物學家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搞清楚,造成美洲慄死亡的罪魁禍首是跟著日本慄一起帶來的一種真菌。
日本慄天生具有對這種真菌的抗性,所以在真菌的威脅下安然無恙,然而美洲慄和它在東亞的親戚分別太久並不具有抵抗力,所以被真菌感染的個體幾乎無一倖免,為了保護美洲慄,植物學家們想盡辦法,最後想到了通過利用東亞慄類和美洲慄雜交,使得雜交後代獲得抗性的方法,成功的讓美洲慄生存下來,但是雜交個體不可避免的帶有外來的基因,純粹的美洲慄已經只有很少的個體了,它們在最近的IUCN的評價體系中,已經成為一個極危(CR)物種。
4、地上的慄子別亂吃
在歐洲許多城市,每到秋冬季來臨,經常能看到滿地的「慄子」,但卻沒有人去撿來吃,讓不少過往的中國遊客扼腕嘆息!然而這種「慄子」真的就是我們熟知的板慄嗎?答案是:當然不是啦!
如果仔細觀察這種慄子,可以發現樹上的葉子不像板慄樹的葉子那樣是一枚單葉,而是一枚由5-7枚葉子構成的掌狀複葉,並且「慄子」的外殼並沒有板慄的總苞那樣密布尖刺,只有少量的短刺。
其實這種慄子是歐洲七葉樹(Aesculus hippocastanum)的種子,在歐洲城市是一種極其常見的綠化樹種,它的種子俗名馬慄(horse chestnuts),被證實含有大量的七葉皂苷和一些生物鹼,食用後會刺激腸胃,損害中樞神經,導致上吐下瀉,重則抽搐麻痺!目前這種樹也被引入我國不少城市,經常有人拍到發來微博問我們可不可以吃...小編已經回答不下上百遍啦,請各位謹記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