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宜蘭路……12條新路,集體借用臺灣縣市名命名。如此密集地在道路命名中體現臺灣元素,在國內還是首例。更引人關注的是,12條新路均位於廈門東部新興CBD(城市中央商務區)——
觀音山片區內。而從1997年正式命名的臺灣街,到2005年由鍾宅灣更名而來的五緣灣,再到如今觀音山內的這12條以臺灣縣市名命名的新路,每一個帶有深深兩岸情緣的廈門路名或地名,均與城市版圖擴張有關,也反映了兩岸關係的融合,更表達了不同片區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於聯絡兩岸感情、帶動一方經濟的美好願景。
早報記者 蘇麗豔 文/圖
9月15日,廈門市民政局發布公告,宣告178個廈門新地名的誕生。178個地名中,84條屬於道路名,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觀音山片區內以臺灣主要縣市名命名的12條道路了。
這12條道路分別是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南投路、宜蘭路、雲林路、花蓮路、基隆路、嘉義路、高雄路、彰化路,均位於觀音山營運中心片區、環島幹道兩側。不過,雖然地名公告已出,由於觀音山片區的整體道路建設還處於收尾階段,而且路名牌必須等到片區內沒有大型機械、車輛進出再設立,市民想在觀音山片區看到這些以臺灣縣市名命名的路名牌,恐怕還要再等一段時間。
耐人尋味的是,看似簡單的12條道路命名背後,是長達四年之久十易其稿的「難產」,足見有關方面對中央商務營運區整體定位的預期和審慎。
>>揭秘一
四年十易方案
最終採用臺灣元素
提起觀音山片區,廈門恐怕無人不知。作為廈門城市發展東移的重要布局,早在2005年,觀音山片區便被定位為海西最大的CBD。2006年,觀音山商務營運中心正式掀起建設大潮。而很多人不知道,幾乎與此同時,有關該片區內道路命名的規劃便提上日程,並且在隨後的4年多時間裡,產生了至少10稿方案,直到今年2月,才最終定稿。
「2006年至2008年間,有關觀音山片區命名的方案曾有『屏東、屏西』『觀日』『蓮花』『金門路』『金海岸街』等不同主題的提法。」廈門市民政局地名辦有關負責人稱,這些方案有的由觀音山片區建設單位提出,有的由民政部門建議,但最終均未得到一致通過。
據透露,對應觀日山,觀音山片區裡的一條主幹道此前已命名為「觀日路」。在觀日路之外,另一條主幹道叫半屏山路。顧名思義,這條道路的命名與觀音山附近的半屏山有關。而「屏東、屏西」方案,正是圍繞半屏山路的「屏」字展開。同理於「屏東、屏西」方案,「觀日」系列則是將片區內主要道路分別以「觀日」為主題進行編號命名。
這兩種方案遵循的是沿用古舊地名的命名方式,相對傳統,但易於記憶,不過,在向思明區有關方面徵求意見時卻沒有通過。後來,又先後出現了以「蓮花」、「金門」、「金海岸」等為主題命名片區內道路的方案,也沒有被採納,主要原因是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廈門就已經以「蓮花」派生命名了約30個地名;而與「金門路」類似的「望金路」當時已正式成為小嶝島上一條沿海道路的名稱;至於「金海岸」,則「缺乏特殊性太過通俗」。
規劃部門也先後提出三套不同方案。其中,A方案主張以當地地名派生,分別命名蓮山路、下堡路、塔埔路等;B方案則主張以「財」、「富」主題命名,分別派生金源路、金富路、金戈路、金豐路等;C方案強調以「觀」、「豐」主題命名,由此產生了觀瀾、觀濤、豐碩、豐瑞等路名。針對這些方案,民政部門曾舉辦專家論證會進行論證,但最終還是停留於討論階段。直到2009年6月有人提出用臺灣縣市名命名觀音山片區內這12條道路,各方面的聲音才相對集中起來。
>>揭秘二
參照臺灣地圖 縣市路名依方位定
然而,即使在大體思路上取得一致共識,在具體用哪些臺灣縣市作為道路命名依據,以及相對方位定奪上,仍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討論,其間所出的方案不下3稿,專家論證會也開了至少2次。而且,在由13個文化名人組成的地名專家組中,抽取了8人參與論證,遠遠超過其他地名論證會只請五六個人參加的規模,足見有關方面對此次道路命名的重視和審慎。
有趣的是,據介紹,除了最後定稿的路名中引用的12個臺灣縣市地名,最初的方案中還含有「恆春」、「澎湖」等臺灣地名,但最終這兩個地名被彰化和嘉義所取代,理由是恆春不屬於縣市級的地名,而澎湖不在臺灣本島。
此外,對於是否使用「嘉義」,不同方面也曾產生不同看法,民政部門有關工作人員認為,提到嘉義,市民可能首先會想到浙江省的嘉義縣,無法直觀反映出臺灣元素。不過,專家組成員之一,原同安縣文化局局長、地方史專家顏立水卻有不同看法。他稱,臺灣嘉義縣古名「諸羅」,清治時期,林爽文起義抗清,諸羅軍民堅守城池,乾隆帝為嘉許諸羅縣民的忠義,取「嘉其忠義」的意思,賜名「嘉義」。而當時臺灣屬於福建省管轄,諸羅之所以能夠固守城池,與當時被派往臺灣援助的同安武將蔡攀龍出兵平亂不無關係。這一段歷史淵源很好地詮釋了嘉義與廈門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嘉義」命名片區內道路也便無可厚非了。12條新路中還有一條雲林路,據稱臺灣雲林縣的命名,也與明末清初鄭成功的部下、同安人林圯到當地開發有密切聯繫。
在以臺灣縣市名命名的各條道路的相對位置上也頗有講究。通過區位圖可以發現,觀音山中心片區的整體形狀與臺灣地圖有幾分相似,都是由北至南的長條形,因此,片區內待命名的12條道路命名便參考臺灣地圖對道路之間的相對位置進行了大體一致的排列——片區北端為臺北路,片區南端為臺南路,中段主幹道為臺中路,東面則為宜蘭路和臺東路——觀音山中心片區也儼然成了微縮版的臺灣。(如左圖)
記者還了解到,12條以臺灣縣市名命名的道路中,最長的是臺中路,全長2200米;最短的是彰化路,只有330米。
>>縱深
島內外各區 紛紛搶打「臺灣牌」
廈門市民政局地名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同一個片區內12條道路統一用臺灣縣市名命名,如此密集地在道路命名中體現臺灣元素,在國內還是首例。
對於為何最終採取臺灣縣市名命名觀音山片區內的道路,民政局的官方解釋是:一是考慮廈門獨特的對臺交流特點,且觀音山所在片區對面即是金門,二是與「半屏山」的傳說有關。曾有民謠傳唱:「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廈門的半屏山就在觀音山片區附近,而臺灣半屏山則位於臺南縣左營鎮附近。如此看來,觀音山片區雖為新興片區,與臺灣的淵源卻頗為深厚。
「以臺灣縣市名命名商務營運區內的主要道路,對於拉近兩岸關係無疑將起到一定作用,對於商務營運區吸引臺資也將不無裨益。」知情人士透露,在此次道路命名過程中,思明區有關方面表現出了極大的積極性,不難看出,有關方面對於這一形式的道路命名是有所「訴求」的。
事實上,從湖裡區1997年正式命名的臺灣街,到2005年由鍾宅灣更名而來的五緣灣,再到如今思明區觀音山片區內的臺北路等,每一個帶有深深兩岸情緣的廈門路名或地名,都是兩岸關係融合的見證,也表達了不同片區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於聯絡兩岸感情、帶動一方經濟的美好願景。據廈門市臺商協會會長曾欽照介紹,不僅島內的湖裡、思明區對於利用臺灣元素命名地名或路名充滿熱情,島外如集美區也開始躍躍欲試。帶有臺灣元素的地名大有在廈門各區「遍地開花」的趨勢。
「集美有關方面曾邀請臺商協會到該區考察,欲在新片區打造『臺灣一條街』。」曾欽照稱,隨著經濟特區擴大至廈門全市以及島內外一體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臺商湧向島外投資,目前,集美片區便聚集著全市近四分之一的臺資企業,全市3600多家臺企中,800多家在集美。在這樣的背景下,也便不難理解集美區為何對打造「臺灣一條街」摩拳擦掌了。
島外新區積極加入,島內「老區」也暗暗使勁。作為臺商最早聚集地的湖裡區,臺灣街和五緣灣無疑是其打「兩岸牌」的兩張名片。曾欽照透露,為了凸顯臺灣街和五緣灣的臺灣特色,增加臺商企業入駐數量,這兩年湖裡區有關方面曾多次和臺商協會商討如何整合這兩處現有資源把臺灣市場做大。遺憾的是,由於投資優惠政策不足,前期片區規劃已完成難以改變等箇中原因,目前並無實質進展。
「從經濟特區到臺商投資區再到海西利好,通過長期的政策演變可以觀察到,中央對於廈門的對臺工作有很大的期待。」曾欽照認為,每個城市都應該有自己的名片,廈門應該亮出的名片無疑就是對臺工作,作為大陸「最像臺灣的城市」,廈門的歷史任務重大,他在看好廈門發展前景的同時,也希望在廈臺商今後能夠享受到更多更切實的投資優惠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