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地名首以臺灣縣市命名 市區將現「臺北路」

2020-12-18 福州新聞網

  東南網-海峽導報9月11日訊今後,在廈門就可找到「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等道路。記者昨日獲悉,廈門又添178個新地名,其中12條道路首次以臺灣主要縣市進行命名。

  廈門市政府近日正式批覆《關於提請公布臺北路等178條地名的請示》。178個地名中,84條屬於道路名,94條屬於居民點名稱。新命名的道路名中,海滄最多,有20條;翔安17條,同安15條,思明13條,集美11條;湖裡區的最少,新命名的道路僅8條。

  12條道路以臺灣縣市命名

  新命名的地名中,有的用當地村名命名,用的沿用古舊地名,有的用大山、古廟等名勝古蹟命名,有的則根據地理特徵進行命名。

  但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區的12條道路,首次以臺灣主要縣市名稱來命名。這12條地名分別是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南投路、宜蘭路、雲林路、花蓮路、基隆路、嘉義路、高雄路、彰化路。

  這些道路主要位於觀音山營運中心片區、環島幹道兩側。其中,「臺北路」位於思明區觀日山北麓,西起環島幹道會展路,東至環島東路;「臺中路」位於思明區觀日山南麓,西起環島幹道虎仔山路,東至環島東路;「臺南路」位於思明區嘉義路南,西起觀日路環島幹道,東至環島東路;「臺東路」位於思明區半屏山路東,南起奧網路,北至臺北路塔埔東路;「基隆路」位於思明區臺北路與塔埔路間,西起半屏山路,東至塔埔東路;「高雄路」位於思明區半屏山路東,南起臺南路,北至臺北路。

  據介紹,這些道路命名方式,屬於借用美詞命名方法。之所以選擇以臺灣縣市名稱來為這些道路命名,一來是廈門獨有的對臺交流特點,對面就是金門。同時,還與「半屏山」的傳說有關。曾有民謠傳唱:「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思明,早有半屏山路。而臺灣半屏山就位於臺南縣左營鎮附近。

  不少地名以名勝古蹟命名

  此次公布的地名中,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不少地名沿用了古舊地名,甚至以歷史上的名勝古蹟來進行命名,目的是為了保護古地名遺產。驛口街、清溪路、清源路、呂厝王爺宮街、侯牧路、龍湫一裡、龍湫二裡等,就屬於此類。

  其中,新命名的「驛口街」,位於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內,北起環美北路,南接後山頭路,為歷史上有名的深青驛站街,故取此名。「清溪路」,位於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內,西起灌口大道,沿深青溪,東南接陳井村清風路,主要是沿用了深清溪的故名。「清源路」位於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內,因經深青村外四口清水池邊,故名。

  而「呂厝王爺宮街」,位於同安區西柯鎮西洲路北,西起呂厝西路,東至濱海西大道,因經呂厝王爺宮,故名。「侯牧路」,位於翔安西路翔安大道間,北起邊路,南至海翔大道、新巖大道,早時為侯牧鄉地域,故以此命名。

  嗎此外,湖裡區新命名的龍湫一裡、龍湫二裡,則由龍湫亭路派生而來。據說,廈門舊有大八景、小八景、景外景共24景之說,龍湫亭是景中景之一。尤其是龍湫塗橋,據傳,那一池小潭,在一個雷鳴電閃、風雨交加之日,忽然有一條久困在溪澗的巨龍,滾身出澗,騰雲呼嘯而去,從而留下後人傳說中的龍湫塗橋。

  (記者 李玉燕)

【責任編輯:劉必泳】

相關焦點

  • 廈門又添178個新地名 首以臺灣縣市命名(圖)
    臺海網9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李玉燕) 今後,在廈門就可找到「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等道路。記者昨日獲悉,廈門又添178個新地名,其中12條道路首次以臺灣主要縣市進行命名。廈門市政府近日正式批覆《關於提請公布臺北路等178條地名的請示》。178個地名中,84條屬於道路名,94條屬於居民點名稱。新命名的道路名中,海滄最多,有20條;翔安17條,同安15條,思明13條,集美11條;湖裡區的最少,新命名的道路僅8條。
  • 廈門新增178個地名 12條路以臺灣主要縣市命名
    我市新增178個地名 其中12條路以臺灣主要縣市命名    記者上午從市民政局獲悉,市政府已批覆《關於提請公布臺北路等178條地名的請示》,並要求抓緊做好地名公告和地名標誌設置等工作。
  • 臺北路落戶觀音山片區 12條新路借臺灣縣市命名
    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宜蘭路……12條新路,集體借用臺灣縣市名命名。如此密集地在道路命名中體現臺灣元素,在國內還是首例。更引人關注的是,12條新路均位於廈門東部新興CBD(城市中央商務區)——觀音山片區內。而從1997年正式命名的臺灣街,到2005年由鍾宅灣更名而來的五緣灣,再到如今觀音山內的這12條以臺灣縣市名命名的新路,每一個帶有深深兩岸情緣的廈門路名或地名,均與城市版圖擴張有關,也反映了兩岸關係的融合,更表達了不同片區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於聯絡兩岸感情、帶動一方經濟的美好願景。
  • 臺北路「落戶」觀音山片區(圖)
    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宜蘭路……12條新路,集體借用臺灣縣市名命名。如此密集地在道路命名中體現臺灣元素,在國內還是首例。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北市區地名由來》
    9、信義   民國79年把松山區鐵路以南、及大安區和平東路以北獨立分出而來10中正  民國79年將古亭區和城中區合併為中正區。而古亭區地名之由來乃因由(古亭苯)這種裝稻穀的建物得名。或擊鼓示警的(鼓亭)而來。至於城中區地名之由來,是因為位於古臺北城的城池中央。
  • 同根同聲同地名 廈門與臺灣同有眾多「雞地名」
    一曲《鼓浪嶼之波》,不僅唱出了兩岸人民的深情厚誼,更是連起了廈門與臺灣的兩個「雞籠」。這裡的「雞籠」,是地名。雞年將至,金雞報曉,與「雞」相關的話題也被人們津津樂道。有趣的是,一海之隔的廈門與臺灣,竟然都有很多「雞地名」,一些地方更有同名之緣。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採取臺灣元素命名地名,觀音山片區內臺北路等12條新路並非「首吃螃蟹」。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廈門便設立了臺灣街,並且由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親自題字;2005年,取意於「對臺的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鍾宅灣更名為可以更好體現閩臺關係及廈門對臺交流優勢的五緣灣;2006年,小嶝島上離金門最近的一條海邊道路也正式命名為望金路,帶動了小嶝的旅遊。
  • 臺灣青年看大陸:廈門有臺北路 臺灣也有南京路
    新華網福州11月15日電(劉豐)「我們發現廈門有條臺北路,在臺灣,也有很多道路以大陸的地名來命名,像南京路等。」在14日下午舉行的「兩岸交流30年」臺灣高校社團幹部體驗營結營儀式上,臺灣青年李天賜分享了在福建幾天的感受。  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交往30周年。
  • 解密武漢臺北路不為人知的歷史
    臺北路原名安定路,是隨著武漢市城市建設的發展於20 世紀80年代初修建的一條主要連通道。90年代初,隨著改革 開放不斷深入發展,特別是為了更好貫徹「一國兩制」方針,盡 快實現祖國統一偉大歷史任務,加強對臺工作,經市區政府同 意,將安定路改名為臺北路。
  • 看到臺灣的這些路名地名,每一個大陸遊客都感到很親切
    去過臺灣的遊客,都會對城市的路名地名感到親切。走在臺北大街上,隨處可見的路牌不但跟大陸城市的顏色和設計風格很像,而且名字跟大陸城市如出一轍。那麼,臺北的這些路名地名當初是怎麼命名的呢?中山路、建國路、南京路、重慶路、杭州路……這樣的路名隨處可見,大陸遊客不經意間就會看到熟悉的城市路名,甚至是自己的家鄉。據了解,1947年,當時的國民政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給臺北規劃。上海的路名南北大多用省份來分,比如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
  • 臺灣的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
    濃縮中國要說兩蔣對臺灣地名的影響,其傑作是將臺北放大為中國。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先是廢除了不少日本色彩的地名,首先將「中山路」、「中正路」輻射致全臺各地,其次是在臺北以當時的中國行政區劃為藍本重新命名街道。就算你初到臺北,要找蘭洲街,一定是在臺北的西北方向,廈門街在東南,成都路在西南,按照中國地圖的方位走不會錯。
  • 臺灣的路名很中國,港澳的路名很西化,那我們的路名呢?
    可當你踏上臺北的街頭,卻又覺得很親切,因為那一個個路名念出來又那麼熟悉。臺北最長的主要交通幹道有兩條,東西向是「忠孝路」,不由的想起那首《忠孝東路走九遍》,早期的各種媒介已經讓我們對這裡似曾相識。「忠孝路」和「中山路」將臺北劃分成了4個區塊,每個區塊裡面的道路都以中國各個省和市的名字來命名,也以各省的方位來定。東北向的區塊,你可以看到長春路、遼寧路、敦化路、松江路、龍江路、永吉路,還有延吉街、錦州街、四平街、撫順街等等。
  • 臺北的路名邏輯
    關於臺北用大陸地名做路名,一直有各種說法。事實上,這要說到1947年,國民黨政府從上海請了一位名叫鄭定邦的規劃師來給臺北設計路名,而上海的路名,南北向大多是用省份來分,比如陝西路、江西路、浙江路;東西向則多照城市來分,比如北京路、南京路、福州路……於是鄭定邦就照著當年上海路名設計的邏輯,廢棄了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充滿日式風格的路名,重新用大陸地名為臺北的馬路命名。
  • 臺北規定:未來新道路名稱不得使用大陸地名
    臺北市不少道路名稱,都以用大陸地名命名,像是重慶南路、開封街、以及青島東路等,但市議會近日通過道路命名相關條例,規定未來新建的道路名稱,不得再使用大陸地名和領導人名字,必須選用具有當地特色的名稱,做為命名依據。  這裡是熙來嚷往的臺北市街頭。
  • 漲姿勢啊,臺灣的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
    濃縮中國要說兩蔣對臺灣地名的影響,其傑作是將臺北放大為中國。蔣介石敗退臺灣後,先是廢除了不少日本色彩的地名,首先將「中山路」、「中正路」輻射致全臺各地,其次是在臺北以當時的中國行政區劃為藍本重新命名街道。就算你初到臺北,要找蘭洲街,一定是在臺北的西北方向,廈門街在東南,成都路在西南,按照中國地圖的方位走不會錯。
  • 臺北地名濃縮中國,高雄原來叫「大狗」!這是為什麼呢?
    還有,帶「厝」字的地名大多源於閩南話,而帶「屋」的比如臺中的九房屋、新竹的五座屋都來自於客家話。基隆市知名景區野柳,有一種說法是得名於西班牙文的縮寫,原意為「魔鬼之岬角」。新北市海岸風景區三貂角也源於西班牙文,富貴角則源於荷蘭文。像西門町、池上這些地名顯然由日文而來。要說兩蔣對臺灣地名的影響,其傑作是將臺北放大為中國。
  • 臺灣縣市教育力大排名 臺北市居首苗慄縣得第二
    中國臺灣網6月29日消息 據臺灣TVBS電視臺報導,臺灣《親子天下》雜誌首度針對臺灣進行大規模縣市教育力大調查,深入評析全臺25個縣市的教育競爭力,臺北市奪得教育力第一名,也是島內教師最羨慕的縣市。
  • 「打狗」「打貓」有緣由 臺灣地名背後的故事
    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臺灣的地名,凝結著荷蘭侵略、鄭成功收復、福建移民、日本人殖民統治、兩蔣敗退臺灣等歷史痕跡,夾雜著臺灣各部落語言、閩南話、客家話、日文等發音,幾乎每一個地名背後都有故事。
  • 臺灣的地名
    最開始浮現的詞彙是另一個地名——「南投」,它們的名字如此接近,讓人覺得它們也許是被人們用同一種命名方法在相近的時間裡創造的。除了大的地名,臺灣不少城市內部的街道名稱也很有意思。如果說花蓮市區的「建國路」、「和平路」、「中華路」還透著一種復古的「民國之風」的話,臺北市中心諸多以大陸地方命名的街道網絡,似乎就那樣網住了當時人們難言的鄉愁。
  • 臺灣的地名故事:高雄舊名打狗 嘉義民雄鄉舊名打貓
    來自臺灣原住民部落的音譯地名還有基隆(舊稱雞籠)、艋舺、暖暖、關渡、八裡、鬥六、大埔、達邦、特富野、彌陀等等。  此外,閩南和客家方言音譯地名也有很多,比如臺北老城的代表地「大稻埕」即閩南話音譯,現在的大稻埕最吸引大陸遊客的應該是迪化老街,臺北市每年在此開辦年貨大街。大竹、圓林、古坑、馬公、元長、長濱、卑南等也是閩南話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