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又添178個新地名 首以臺灣縣市命名(圖)

2021-01-20 手機鳳凰網

臺海網9月1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李玉燕) 今後,在廈門就可找到「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等道路。記者昨日獲悉,廈門又添178個新地名,其中12條道路首次以臺灣主要縣市進行命名。

廈門市政府近日正式批覆《關於提請公布臺北路等178條地名的請示》。178個地名中,84條屬於道路名,94條屬於居民點名稱。新命名的道路名中,海滄最多,有20條;翔安17條,同安15條,思明13條,集美11條;湖裡區的最少,新命名的道路僅8條。

12條道路以臺灣縣市命名

新命名的地名中,有的用當地村名命名,用的沿用古舊地名,有的用大山、古廟等名勝古蹟命名,有的則根據地理特徵進行命名。

但值得一提的是,思明區的12條道路,首次以臺灣主要縣市名稱來命名。這12條地名分別是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南投路、宜蘭路、雲林路、花蓮路、基隆路、嘉義路、高雄路、彰化路。這些道路主要位於觀音山營運中心片區、環島幹道兩側。其中,「臺北路」位於思明區觀日山北麓,西起環島幹道會展路,東至環島東路;「臺中路」位於思明區觀日山南麓,西起環島幹道虎仔山路,東至環島東路;「臺南路」位於思明區嘉義路南,西起觀日路環島幹道,東至環島東路;「臺東路」位於思明區半屏山路東,南起奧網路,北至臺北路塔埔東路;「基隆路」位於思明區臺北路與塔埔路間,西起半屏山路,東至塔埔東路;「高雄路」位於思明區半屏山路東,南起臺南路,北至臺北路。

據介紹,這些道路命名方式,屬於借用美詞命名方法。之所以選擇以臺灣縣市名稱來為這些道路命名,一來是廈門獨有的對臺交流特點,對面就是金門。同時,還與「半屏山」的傳說有關。曾有民謠傳唱:「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陸,一半在臺灣。」思明,早有半屏山路。而臺灣半屏山就位於臺南縣左營鎮附近。

不少地名以名勝古蹟命名

此次公布的地名中,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不少地名沿用了古舊地名,甚至以歷史上的名勝古蹟來進行命名,目的是為了保護古地名遺產。驛口街、清溪路、清源路、呂厝王爺宮街、侯牧路、龍湫一裡、龍湫二裡等,就屬於此類。

其中,新命名的「驛口街」,位於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內,北起環美北路,南接後山頭路,為歷史上有名的深青驛站街,故取此名。「清溪路」,位於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內,西起灌口大道,沿深青溪,東南接陳井村清風路,主要是沿用了深清溪的故名。「清源路」位於集美區灌口鎮深青村內,因經深青村外四口清水池邊,故名。

而 「呂厝王爺宮街」,位於同安區西柯鎮西洲路北,西起呂厝西路,東至濱海西大道,因經呂厝王爺宮,故名。「侯牧路」,位於翔安西路翔安大道間,北起邊路,南至海翔大道、新巖大道,早時為侯牧鄉地域,故以此命名。

此外,湖裡區新命名的龍湫一裡、龍湫二裡,則由龍湫亭路派生而來。據說,廈門舊有大八景、小八景、景外景共24景之說,龍湫亭是景中景之一。尤其是龍湫塗橋,據傳,那一池小潭,在一個雷鳴電閃、風雨交加之日,忽然有一條久困在溪澗的巨龍,滾身出澗,騰雲呼嘯而去,從而留下後人傳說中的龍湫塗橋。

相關焦點

  • 廈門地名首以臺灣縣市命名 市區將現「臺北路」
    東南網-海峽導報9月11日訊今後,在廈門就可找到「臺北路」、「臺中路」、「臺南路」、「臺東路」等道路。記者昨日獲悉,廈門又添178個新地名,其中12條道路首次以臺灣主要縣市進行命名。  廈門市政府近日正式批覆《關於提請公布臺北路等178條地名的請示》。178個地名中,84條屬於道路名,94條屬於居民點名稱。新命名的道路名中,海滄最多,有20條;翔安17條,同安15條,思明13條,集美11條;湖裡區的最少,新命名的道路僅8條。
  • 廈門新增178個地名 12條路以臺灣主要縣市命名
    我市新增178個地名 其中12條路以臺灣主要縣市命名    記者上午從市民政局獲悉,市政府已批覆《關於提請公布臺北路等178條地名的請示》,並要求抓緊做好地名公告和地名標誌設置等工作。
  • 臺北路落戶觀音山片區 12條新路借臺灣縣市命名
    更引人關注的是,12條新路均位於廈門東部新興CBD(城市中央商務區)——觀音山片區內。而從1997年正式命名的臺灣街,到2005年由鍾宅灣更名而來的五緣灣,再到如今觀音山內的這12條以臺灣縣市名命名的新路,每一個帶有深深兩岸情緣的廈門路名或地名,均與城市版圖擴張有關,也反映了兩岸關係的融合,更表達了不同片區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於聯絡兩岸感情、帶動一方經濟的美好願景。
  • 臺北路「落戶」觀音山片區(圖)
    更引人關注的是,12條新路均位於廈門東部新興CBD(城市中央商務區)——觀音山片區內。而從1997年正式命名的臺灣街,到2005年由鍾宅灣更名而來的五緣灣,再到如今觀音山內的這12條以臺灣縣市名命名的新路,每一個帶有深深兩岸情緣的廈門路名或地名,均與城市版圖擴張有關,也反映了兩岸關係的融合,更表達了不同片區在特定歷史時期對於聯絡兩岸感情、帶動一方經濟的美好願景。
  • 廈臺淵源深厚 廈門地名臺灣情結由來已久
    採取臺灣元素命名地名,觀音山片區內臺北路等12條新路並非「首吃螃蟹」。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廈門便設立了臺灣街,並且由時任海協會會長的汪道涵親自題字;2005年,取意於「對臺的地緣、血緣、文緣、商緣、法緣」,鍾宅灣更名為可以更好體現閩臺關係及廈門對臺交流優勢的五緣灣;2006年,小嶝島上離金門最近的一條海邊道路也正式命名為望金路,帶動了小嶝的旅遊。
  • 同根同聲同地名 廈門與臺灣同有眾多「雞地名」
    一曲《鼓浪嶼之波》,不僅唱出了兩岸人民的深情厚誼,更是連起了廈門與臺灣的兩個「雞籠」。這裡的「雞籠」,是地名。雞年將至,金雞報曉,與「雞」相關的話題也被人們津津樂道。有趣的是,一海之隔的廈門與臺灣,竟然都有很多「雞地名」,一些地方更有同名之緣。
  • 汕頭整治178個不規範地名 重點推進地名規範
    近日省民政廳發布《關於公布需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清單第一批的通告》認定第一批不規範地名並向社會公布。其中汕頭存在「大、洋、怪、重」等問題的不規範地名共178個。目前清單仍處於公示期。市民政部門表示公示期間房地產商如有異議可以商榷。公示期結束則開始整改。
  • 今年揚州新添207處地名 一批歷史地名在新時代「復活」
    「揚州是個好地方,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從這些路名就可見一斑。」馬先生讚嘆道。「今年我市新添了207處地名,一批歷史地名在新時代『復活』了。」市民政局地名處處長馮靜說,地名因描述地域歷史和文化而形成,向人們提示著當地自然環境變遷、人類歷史演進等信息,是文明的見證。「遍布揚州大街小巷的歷史地名,就像是一部活的史箋,是『好地方』的最好註腳。」
  • 廈門:地名變遷,承載城市記憶
    其周邊街巷地名至今保留原貌,可窺見舊時的漁港布局。圖為沙坡尾避風塢。施辰靜 攝  近期,廈門啟動了不規範地名清理,對「大洋怪重」四類地名進行重點整治。被點名的31個不規範地名已經集中向社會公示。  作為基本的社會公共信息,地名同時也是重要的文化形態和載體。隨著城市的發展,廈門在近年來公布了幾批新地名,與此同時,一批舊的地名也在消失。
  • 福建臺灣文化同根語言同源地名同字:福建移民把家鄉地名移入臺灣
    福建各地都有許多陶瓷的古窯址,後來許多村落就以「瓷窯」命名,因方言讀音的差異和習慣用字的不同,閩北寫為瑤,閩東寫為硋窯、硋瑤、扶搖,閩南寫成磁灶、扶搖。在許多產茶區,茶坪、茶壢、茶坑、茶場等地名也很常見。全省首字為茶的較大自然村村名就有60處以上。建甌縣境內有「官焙」「焙前」「東焙」等村名,那是古時官營和私營的制茶作坊所在。
  • 臺南首登海峽論壇推介旅遊:認識臺灣,從這裡開始
    16日,第四屆海峽論壇舉行臺灣縣市推介會。圖為臺南市觀光旅遊局副局長林國華介紹臺南風情。(中國臺灣網 王偉 攝)  中國臺灣網6月16日廈門消息 「臺南是一座有氣質的城市」,在第四屆海峽論壇臺灣縣市推介會上,臺南市觀光旅遊局副局長林國華如數家珍般介紹這座城市的精彩,「認識臺灣,建議您從臺南開始。」   第三屆海峽論壇首辦臺灣縣市推介會,讓更多的大陸民眾看到了臺中市、桃園縣、屏東縣的獨特風情,也掀起了大陸居民赴三地旅遊的熱潮。
  • 臺灣地名蘊含哪些中國文化?鄭成功蔣介石是如何更改地名的?
    在對臺灣南部土地的開發時,由於開發者大部分是無資力的佃農,因此以同宗族、同鄉組成村落,藉以有無相通,守望相助,形成地緣村和血緣村,故如泉州厝、安溪寮、黃厝莊、陳厝、劉厝等地名很多。對臺灣北部的土地開墾時,在組織上以大租戶為主體,由擁有雄厚資力墾首合資,組織墾號,因此所形成的鄉村在命名時,以與股、份、鬮、結有關地名居多。如七股鄉,意其由七股合力開墾而成之鄉。
  • 三十三首以城市名/地名/景區命名的歌曲(不完全不排名)
    上一次分享完以人名命名歌曲的時候,就想到了城市名地名這個題目,懶人選了三十三首自己比較熟悉的,不完全也不排名,若文章裡仍有你心目中未提及的歌曲,也希望你不要介意。汪峰 - 北京北京梁靜茹 - 寧夏趙雷 - 成都降央卓瑪 - 呼倫貝爾大草原鄭鈞 - 回到拉薩王錚亮 - 南京南京周杰倫 - 上海1943郝雲 - 去大理痛仰樂隊 - 安陽旅行團樂隊 - 廈門之夏陳鴻宇 - 額爾古納李娜 - 青藏高原
  • 臺灣縣市精品匯之金門精品亮相京城
    日前,由北京市臺灣同胞聯誼會和金門縣政府主辦的「臺灣縣市精品匯暨2015·金門精品走進北京」系列活動,在北京臺灣會館隆重開幕。金門高粱酒、一條根、花生貢糖、牛肉乾、手工面線、黑蒜頭、手工蛋卷等金門知名特產集中亮相,讓北京市民大飽眼福。
  • 臺灣的地名原來是這麼來的!!
    報導稱有大陸遊客開始深究臺灣地名,「他們會在網上討論恆春、墾丁、鹿港這些地名的由來,甚至有人搭臺鐵火車,細數從北到南各車站名稱。」的確,地名包含著豐富的自然和人文信息,從地名入手,是深入了解臺灣的一條通道。
  • 探討 | 臺灣地名中的中國意識
    鄭成功收復臺灣以後,在對臺灣地名的命名時,更是有意將中國傳統文化理念融入臺灣地名中,突顯了其反清復明的政治理想和儒家王道的治國思想以及軍隊的軍制名稱,政治思想十分濃厚。清朝統一臺灣後,廢除明鄭時期的政治性地名,大陸移民在開發臺灣的過程中,主要依據中國傳統地名的命名原則為臺灣地名命名。
  • 臺灣冠籍海澄縣的地名
    【鄭道聰 供圖】塗志偉 文/圖海澄縣建置於明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即明隆慶元年(1567年),寓意「海疆澄清」,縣治在月港。1958年海澄縣析海滄、新埯2鄉,劃歸廈門市。1960年,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縣,屬龍溪專區(地區)。1993年6月,龍海撤縣建市(縣級市),由漳州市代管。
  • 福建省廈門市用了一些臺灣城市為地名,其中臺南路還是一條主幹路
    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用了一些臺灣城市為地名,比如臺中路、臺南路等道路,而其中的臺南路還是一條主幹路。福建省廈門市與臺灣隔海相望,二者也比較密切相關,因此廈門的一些路名使用臺灣的地名,這也表示了二者的特殊關係。
  • 臺當局不再用大陸地名命名軍艦……
    在16日的臺灣「立法院」質詢會上,有關臺灣軍艦如何命名的問題引發關注。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立委」蔡適應16日詢問臺海軍計劃建造的幾種新型艦艇,包括「沱江」級飛彈巡邏艦的量產以及兩棲船塢運輸艦等,命名作業是否已經啟動?
  • 臺灣涉漳舊地名(一)
    ,在異常艱苦的環境裡和原住民、泉州人、閩粵客家人一道,篳路藍縷,合力拓墾,耕種漁牧,把一個個聚居地逐漸開發成一片片繁華的村鎮街區。在新聚落點,漳籍移民不僅捧來家族的祖先神主牌,修建了宗祠;迎來了唐山的民間信仰保護神香火,蓋起了廟宇;同時還移用了家鄉的地名,把漳州祖籍地的府、縣、鄉、村地名,街巷名、宗祠名、寺廟名,乃至山川名勝名稱,甚至以開發建設臺灣有功的歷史人物、有影響的漳籍墾臺名人、移民首領名字、家族姓氏作為新聚居地的鄉鎮村裡街區的地名,作為祖祠、廟宇名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