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廣州美景,不得不提沿江路的一河兩景。沿著這裡行走,經過那座氣勢恢宏的歐洲新古典主義大樓時,
一定會被其深深吸引,它就是粵海關大樓。粵海關大樓坐落在廣州市沿江西路29號,是廣州地區最古老的海關標誌性建築。粵海關大樓整體呈現出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大樓設計和建造的總工程師是戴衛德·迪克,建築師是阿諾德,1914年奠基興建,1916年完工。它記錄了廣東對外貿易的發展軌跡,沉澱了不同歷史時期海關的發展和變遷,承載著一代代海關人的精神與情懷。
歷史故事
自近代以來的中國海關史上,
粵海關的地位一直非常重要。
回顧這段歷史,
有一個厚重的身影始終堅守在通商口岸上,
那就是粵海關舊址——粵海關大樓。
這座在珠江畔佇立了百年的宏偉建築,
對於老廣而言,是熟悉的「大鐘樓」。
它記錄了廣東對外貿易的發展軌跡,
沉澱了不同歷史時期海關的發展和變遷,
承載著一代代海關人的精神與情懷。
城市時間標尺 大鐘再奏「隨想曲」
說到廣州的美景,不得不提沿江路的一河兩景。沿著這裡行走,經過那座氣勢恢宏的歐洲新古典主義大樓時,一定會被其深深吸引,它就是粵海關大樓。因大樓頂端有一座由8組塔司幹雙柱支撐起的13米高的穹窿頂鐘樓,上有大型四面時鐘,老廣州人習慣把它稱為「大鐘樓」。
據介紹,「大鐘樓」頂層鐘樓建築面積為62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是鍾機房,四面向外各有直徑2.5米的圓鍾,下層是鍾室,內有口徑不同的5座銅製吊鐘。
1916年,鐘聲第一次在廣州響起,大鐘採用了英國威斯敏斯特宮的報時鐘聲,每隔15分鐘就會聽到「隨想曲」緩緩響起,方圓一公裡內均可聽到鐘聲。
上世紀八十年代,「大鐘樓」由於周邊居民認為鐘聲過吵而停止鳴鐘。
2016年,在「大鐘樓」建成100周年之際,廣州海關決定恢復每天早晚8時兩次敲鐘,熟悉的「隨想曲」又在珠江畔緩緩響起.
「大鐘樓」起源
粵海關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稱,自19世紀起,海關按照天數計算船舶噸稅,過了凌晨零點要加收1天的費用。由於世界各地船舶的時鐘存在誤差,因此海關樓設置鐘錶統一報時。此外,因海關大樓多設於江河口岸,還能起到航標和燈塔的作用。
修舊如舊「冬瓜青」留下歲月印記
建築和人一樣,有它的前世今生。駐足「大鐘樓」前,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塊「出生證」——奠基石。而這方刻有「此石系由粵海關監督宋壽徵、廣東民政長李開侁、粵海關稅務司梅樂和會同安放。中華民國三年三月廿八日」字樣的奠基石,對「大鐘樓」來說,有著一錘定音的意義。
原來,在奠基石重見天日之前,關於「大鐘樓」的身世,坊間有著不一樣的說法。直到2007年,廣州海關對大樓進行全面維修的時候,嵌於大門石階西側的奠基石才被清理出來,「大鐘樓」的身世真相也隨之大白於天下。
「大鐘樓」坐北向南,東南立面用花崗石砌築,整體為鋼筋水泥結構,以大塊麻石作基礎。大樓首層為基座形式,用條石砌築,使上層的圓柱和欄杆形成對比。
進入大樓內部,首先映入眼帘的,莫過於牆裙那一抹鮮豔明亮的綠色。這抹綠色環繞了幾乎整座大樓的護壁。其材料是釉面磚,因為青中帶白的顏色,被人們稱為「冬瓜青」。
這種顏色是墨綠色的釉面磚在自然氧化過程中形成的,而釉面的氧化過程中又會受到日光、溫度、乾濕等條件的影響而顯現出不同的顏色。因此這抹綠色可謂是歲月留下來的痕跡。
大鐘樓換新顏 從辦公地到博物館
不僅在建築藝術上有造詣,
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關口,
「大鐘樓」在當時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粵海關原關址在五仙門內(今廣州海珠廣場五仙門附近),1860年,粵海關稅務司在現關址正式建立公署。後現關址的舊大樓進行拆建、重建,才有了今天屹立百年的「大鐘樓」,成為海關的辦公地。
2006年5月,粵海關大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隨後,廣州海關遷出大樓,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其進行精心的修繕和養護。與此同時,中國海關博物館廣州分館也選址於此,並於2007年12月隆重開館,2016年該館備案為粵海關博物館。
目前館裡陳列著來自全國海關的一千多件藏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粵海關砝碼(複製品,原件藏於廣東省博物館)。該藏品1991年在廣東省海康縣附城麻穩渡出土,是清朝時期粵海關用於稱量稅銀的砝碼,對當時海關工作的進行,有著重要的意義。
同時,為了更好地展示歷史原貌,今年5月,粵海關博物館推出新展「粵海關歷史展」。通過生動豐富的形式,追溯海關起源,向遊客展現粵海關的發展歷程,讓悠久的歷史煥發出新的光彩。
【關注百家號樂居找房,洞悉房產市場風雲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