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無數老廣的城市回憶,擁有多項「廣州之最」的百年「大鐘樓」又添新身份啦!
近日,廣州海關屬下粵海關博物館獲評「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是此次唯一獲評的行業博物館哦!
粵海關舊址「大鐘樓」。廣州海關供圖
百年「大鐘樓」今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8月14日上午,共建粵海關博物館「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現場會在廣州海關屬下粵海關博物館召開,廣州海關、廣東省文物局、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廣州市荔灣區委區政府等相關部門的有關負責人參加會議,共同研究推動粵海關博物館在交流培訓、歷史文化研究、專題展覽等方面充分發揮行業博物館作用,擦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品牌。
講解員講述粵海關歷史
粵海關博物館設立於廣州市荔灣區沿江西路29號的粵海關舊址(又稱「大鐘樓」)。每天早、晚8點整,粵海關舊址頂層的大鐘奏樂鳴響,悠揚的威斯敏斯特宮報時音樂迴蕩在珠江江畔,1公裡範圍內均可聽到。
「大鐘樓」的鐘聲,曾是往時廣州人的標準時間參考,也是很多廣州老街坊的城市記憶。「大鐘樓」也已成為人們了解近現代海關歷史和廣州乃至廣東對外貿易發展變遷的重要窗口。
8月5日,廣東省委宣傳部組織召開全省紅色革命資源保護利用工作現場會並舉行第八批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授牌儀式,廣州海關屬下粵海關博物館獲評「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是此次唯一獲評的行業博物館。
粵海關博物館獲評「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稱號。
你可曾知道?粵海關歷史長達265年
「整個粵海關歷史長達265年,共分為三個時期。其中第三個時期『洋常並立』時期,《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導致海關的關稅自主權被剝奪。」粵海關博物館講解員邱柏心介紹,「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到1929年,粵海關實行的是片面『協定稅則』,稅則、稅率一律須與外國領事商議,經批准方能實行。」
這些歷史都「記載」在博物館展品裡。如「洋常並立」展廳所展示的《中英五口通商章程》文稿,是1843年10月8日清政府代表耆英與英國代表樸鼎查在虎門籤訂的《虎門條約》的補充,其中《海關稅則》一項記載了當時英國貨物進出中國的稅率分為「值百抽十」「值百抽五」兩類,但前者稅目甚少,同時議定金銀、洋木等進口商品免稅。
這一稅率較欽定粵海關稅則稅率大幅降低,也遠低於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稅率。這一協定稅則成立後,美國、法國等國紛紛強迫中國對某些進口商品稅率一減再減,以至於中國關稅難以發揮其保護和促進民族工商業和農業、手工業發展的作用。
粵海關大鐘樓舊影,1932年攝。來源:人民網
為爭取關稅自主權,從1927年開始,中國人民進行了艱苦持久的鬥爭,包括逐步廢除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和強加於中國的協定關稅,改「值百抽五」稅率為差等稅率,改革海關行政管理體制等。
其中,圍繞著「關稅餘額」(又稱「關餘」)這一重要財政來源的鬥爭長達7年之久。孫中山發表《關於關餘問題廣州宣言》並且先後2次領導廣州革命政府進行爭撥關餘的鬥爭,使得全國民眾的反帝愛國情緒得以激發,維護主權意識大大增強,為「省港大罷工」等反帝愛國運動和收回海關主權的後續鬥爭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
粵海關大鐘樓
「新中國成立後,粵海關長期屈伏為奴的歷史從此終結。1950年,粵海關正式改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海關』,開啟了人民海關新紀元。」廣州海關教育處副處長、粵海關博物館館長劉琳說,「為了警醒國人尤其是未成年人勿忘國恥、自強不息,我們在館內常設『粵海關歷史陳列』,向大家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了粵海關從1685年設立至1950年改為廣州海關的發展歷程。」
市民參觀粵海關博物館。
免費開放!憑身份證即可進館參觀
目前正值暑期,館內時常會有中小學學生過來參觀,一些學生順利通過了博物館的面試和培訓,成為了「小小講解員」,義務為遊客介紹展廳展品的故事及背後蘊藏的海關歷史文化。
粵海關博物館也積極「走出去」,製作了15塊移動展板,在沙面小學、華景小學等地積極開展「海關進課堂」愛國主義教育巡展。
講解員向學生們講述粵海關歷史。
據了解,粵海關博物館還曾獲評「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千年秀標誌景點」「廣東十大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地理坐標」等稱號,並在今年獲「第二屆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目前,粵海關博物館每周周一至周五(非節假日)9:00—16:00免費對外開放,市民憑有效身份證件即可進館參觀。
【知多D】
1、百年「大鐘樓」有著多項廣州之最
「大鐘樓」建成於1916年,為海關總稅務司署工程處建築師戴維德·迪克( David C. Dick)設計,體現新古典主義古羅馬式建築風格。大樓坐北向南,共四層,連鐘樓總高31. 85 米,總建築面積3292.72平方米,耗資21萬銀兩。
巴洛克風格的鐘樓,放置大型四面機械時鐘,內有5 個大小不一的吊鐘,為1915年英國製造的全機械傳動式立鍾。百年鐘樓見證了中國海關從民國到新中國成立的發展歷程,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大鐘樓」建築是典型的歐洲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來源:人民網
「大鐘樓」在廣州近代建築史上擁有許多之最:最早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建築物之一;最早採用垂直電梯的辦公大樓之一;最早採用進口瓷片、馬賽克進行室內裝飾的建築物之一;最早設立走火梯及逃生通道的辦公建築之一,至今仍然滿足消防需要。建築照片還曾於1925年4月送「美國建築技術賽會」陳列展出。
2、承載廣州老街坊的城市記憶
「大鐘樓」以頂層的大鐘而聞名。鐘樓為穹隆頂,高13米,四面各砌雙柱塔司幹雙柱。鐘樓建築面積62平方米,分為兩層:下為鍾室,內有不同口徑的銅製吊鐘5座;上為鍾機房,四面各有直徑2.5米的外向圓鐘面,晝夜通明,可24小時奏樂報時,傳聲甚遠。大鐘為1915年由英國製造,至今已100年,是目前全國罕見的、保存完好的全機械傳動式立鍾。
大鐘音樂採用了英國威斯敏斯特宮(Westminster Palace)報時鐘聲,所鳴鐘聲響徹四方,1公裡範圍內均可聽到,曾作為往時廣州人的標準時間參考,也是很多廣州老街坊的城市記憶。
「大鐘樓」鍾室安放英國原產的機械傳動式機芯,歷時百年,運行如常。來源:人民網
從19世紀開始,海關按照天數計算船舶噸稅,過了凌晨零點就要加收1天的費用。由於世界各地船舶的時鐘存在誤差,因此海關樓設置鐘錶統一報時,以為徵收關稅提供標準依據。此外,海關樓多設於江海口岸,發光的鐘樓還能起到航標和燈塔的作用。
3、是廣州對外貿易發展的縮影
海關是海上絲綢之路至關重要的一環,「大鐘樓」則是廣州對外貿易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廣州設置對外貿易監督管理機構,最早可追溯至秦漢時期。「秦漢時代的海上絲綢之路,今人俱已掌握其所經路線,番禺(廣州)實為主要港都」(《五口通商變局》王爾敏著),當時的海外貿易事務由地方官員兼管。
到唐代時期,海外貿易發展規模日益擴大,沿海出現一批對外交往貿易的重要港口城市,其中廣州是對外交往貿易的最大港口,商業繁榮,外商糜集。據記載,當時廣州約有25萬居民,其中有一萬多為外國人。
唐開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委派右威衛中郎將、嶺南節度使周慶立兼任嶺南「市舶使」,以加強海外貿易監督管理 ,建立具有海關管理職能與管理外貿外事為一體的市舶管理體制,這是歷史上首次專設官員負責管理沿海對外貿易。整個唐代時期,只在廣州設立市舶機構,主要職責是對海外商舶、貨物進行檢查、登記、徵收舶腳、收購買賣、接待番客和懲處逃避市舶管理的海外舶商。
木棉花映襯下的大鐘樓。
宋代開始,在各沿海口岸設立專職機構市舶司,建立比較完善的海外貿易監督管理機構和制度,其中廣州市舶司最為重要,專門管理南洋一帶海外貿易。明朝初期,設置浙江(寧波)、福建(泉州)、廣東(廣州)三市舶提舉司,主要負責朝貢事務、禁止私人出海貿易和對隨朝貢而來的海舶商貨入市貿易的管理等事務。
明中葉以後,浙、閩二司廢置不定,「唯廣東比較穩定,且面向南海和印度洋諸國貿易,海外市場廣闊,無論規模、地位在國內都獨佔鰲頭」(《明代海外貿易制度》李慶新著)。足以證明廣州市舶提舉司的重要地位。市舶制度起於廣州,終於廣州,前後延續900多年,廣州在市舶制度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始終處於重要的地位,為嶺南地區乃至全國海外貿易的穩定與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起,清政府先後設立閩海關、粵海關、江海關和浙海關,負責管理沿海貿易、稽徵關稅和查緝走私等事務,其中以粵海關地位最為重要。粵海關處在中國融入世界海洋貿易體系尤其是與歐美西方國家貿易的最前沿,開放的口岸、配置的關吏,以及監管的業務量、徵收的關稅等均遠遠超過其他的海關。
1931年6月1日,粵海五十裡外常關改轄於海關機構,稱分卡或分關,統歸粵海關稅務司署(簡稱粵海關)管理,至此原來由粵海關監督管理的常關退出歷史舞臺。19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粵海關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順利完成了迎接解放,將關產和人員安全無損移交到人民手中,1950年1月31日,粵海關稅務司署改稱「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州海關」,直屬於中央人民政府海關總署。
感興趣的親們,
不妨趁著閒暇時光去參觀體驗哦!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李大林 通訊員 關悅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高鶴濤、莫偉濃(除署名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