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一個人文歷史深厚的城市,隨著城鎮化建設步伐的加快,隱藏在上海各個角落的老街都各自有著不同的命運。這些老街有的已經成為旅遊景點,有的正在改造,也有的已經徹底消失。每一座城市都有屬於自己獨特,只有深入城市腹地才找到的地方,至今還殘存著這個城市的一絲過去,金山漕涇老街之於上海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漕涇老街始建於宋朝,古鎮緊依海塘,漢代已有鑄錢、冶鐵、煮鹽業,宋代後鹽業漸盛,元明間(鹽)灘地遼闊,分隸於浦東、袁浦兩大鹽場管轄,鹽商匯集,鎮市興旺。後因屢遭倭息,市鎮破敗,西移今址。
如今的漕涇老街是由工農街和中心街二條街組成,呈十字型,中心街過去分三段:中心東街、中心街和中心西街,現在統一叫中心街。中心街是條較長的街,東西走向,而工農街則較短,南北走向,與中心東街相交。
從老街兩旁一個個店鋪,依稀可見昔日的繁華。斑駁的門面,殘缺的鋪路青磚留下了歲月的印記,破舊褪色的招牌抹不掉歷史的皺紋。也有的地方,雜草叢生,蜘蛛網亂搭,或許這就是老街生命的另一種延續。
這裡即沒有高牆大院的名人故居、鄉紳宅院,也沒有承載歷史的古樹古橋,只有一些極其平常的老建築。傳統中式木質結構建築,沿河築屋,粉牆黛瓦,橋街相連,山牆多為觀音兜式。老房子都有近百年歷史,大多數木架結構沒有維護,任由破敗了,多數已成危房。不少老宅屋頂椽子露出,大門鎖頭已經鏽跡斑斑,上面灰塵有銅錢厚。
在老街,除了外省打工家庭,留守居住還有本地的老人。老人總是念舊的,生於此,死於斯。他們不願隨同子女住在高高的樓裡,守著這樣的老房子,就是守住了自己曾經的年華。老街留下了他們生活的記憶,一生的故事。當每個生命逐漸老去,在餘生並不多的剩餘時光裡,對未來已沒有念想,更多是在過去熟悉的光陰中尋求寧靜和慰藉。平常百姓家居狹窄,陰暗陳舊,逼仄的老屋總能收拾得井井有條。那些賴以生存的老行當,在老人們的手裡依然泛著古銅色的光芒,似乎在向人們娓娓道著老街曾經的歷史。
但它畢竟也是一條老街,隨著社會的發展,像這樣的老街必定會被淹沒在歷史的潮流中,逐漸消失。老街是承載著無數人心中的回憶,承載著無數人揮之不去的童年記憶。隨著歷史的變遷,社會的進步,那些裝滿著歷史故事的老宅逐漸被一幢幢鋼筋混凝土樓房所取代,那些挑著充滿誘惑美味零食的擔兒的小販也隨之不見了,昔日繁華熱鬧、人聲鼎沸的老街逐漸冷清了。
我為老街感到惋惜,它從遙遠的往昔走來,見證了歷史的變遷,收納了一個地方的民俗風氣,終究還是在這個年代走到了生命的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