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結束後,巴桑(站立者)為戰友們唱歌。 路建 攝
中新網拉薩9月21日電 題:西藏有位守護國門的「達曼兵」
作者 蒲津 王巍巍 江飛波
2015年4月25日,剛滿18歲的達曼人巴桑正和同伴在西藏日喀則吉隆溝的山上採挖藥材。突然地動山搖,落石紛紛。「山上的老鼠紛紛出洞,到處亂跑,我和同伴跑下山後,看到村裡很多房子都塌了。」近日,巴桑向記者回憶,這場地震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包括自己。
地震後,巴桑看到解放軍的直升機飛來飛去,給他們帶來了生活物資,很快村裡到處都是人民子弟兵的身影,他們在廢墟上奮戰,搶救生命,轉移安置當地民眾。當時巴桑心中堅信,有軍人的地方就有依靠,他開始萌生了從軍報國的想法。
戰友教巴桑(右)認字、寫字。 王巍巍 攝
達曼,藏語意為「騎兵的後裔」。西藏吉隆縣吉隆鎮達曼自然村是他們的聚居地。傳說達曼人的先輩是廓爾喀人,因戰爭失敗而滯留邊境,從中國清代開始,他們一直遊走於中國與尼泊爾的邊境區域。2003年,近200名達曼人結束流浪,集中加入中國國籍。
巴桑和家人,他是達曼村第一位圓了參軍入伍夢的軍人。 郭東東 攝
「現在看來,入籍之前的生活難以想像。我們沒有國籍,很窮,小時候都沒有見過麵粉,父親主要給吉隆溝的居民放牧、打雜,母親會釀青稞酒拿出去賣,一家人日子過得非常艱難。」巴桑回憶,如今,達曼人不僅有房屋、田地,政府還幫忙建了合作社,村裡的收入渠道多了,苦日子一去不復返。
巴桑正在參加軍事訓練。 田輝 攝
「連隊改變了我的命運。」2016年參軍入伍後,這句話時常被巴桑掛在嘴邊。地震過後沒多久,巴桑主動報名參軍,成為達曼村首位軍人,也是西藏軍區第一位「達曼兵」。
新兵下連隊,巴桑恰好被分到了吉隆邊防連。此時的巴桑不會說普通話,也不會寫字,這讓他在連隊的訓練和生活「舉步維艱」。
巴桑和戰友們巡邏時跑步通過危險路段。 張釗 攝
「戰友喊我去拿個晾衣架,結果我搬過來一把凳子。我聽不懂普通話,日常訓練只能跟著其他戰友做。一個班的人每天都在幫我,教我說普通話,教我寫字,他們教我的第一字是『中』,第二字是『國』。」巴桑回憶。
很快,巴桑能用普通話和戰友簡單交流了。一個班的戰友情同手足,他們互相幫助,共同進步,在這樣的氛圍中,巴桑也逐漸成長起來。為了能跟上連隊訓練的節奏,巴桑經常跟同年兵請教。有時,大家中午不休息,專門帶著巴桑,針對他聽不懂、學不會的項目,加強訓練。
巴桑的軍事技能雖然跟上來了,但讓他擔憂的是,自己識字不多,會寫的字屈指可數。「我的理論水平很弱,平常學習和參加專題教育活動會很吃力。」巴桑坦言。
巴桑所在部隊巡邏官兵在界樁前進行集體宣誓。 郭東東 攝
「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互相交流,他們給我講了很多他們家鄉的事,跟他們聊天,我知道的事也多了。」巴桑說,他在部隊學習到了許多新知識、新技能。
如今,達曼村參軍報國的青年已有8人。巴桑認為,入籍後他們身後有了祖國,苦盡甘來。他希望年輕的「達曼兵」能將青春揮灑在雪域邊關,書寫赤誠報國夢。
巴桑說,加入中國國籍時,當時年幼的他對於「中國」的理解還非常模糊,在部隊的日子,他對「家」「國」有了更深刻的認識,部隊塑造了他,讓他有責任和擔當去更好地守護國門、照顧家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