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了,界碑!達曼族老兵最後一次踏上巡邏路

2020-12-14 中國軍網

吉隆口岸位於日喀則市吉隆鎮熱索村,海拔1800多米。雄偉的海關大樓巍然屹立在熱索橋旁邊,紅色的國徽格外醒目。四周綠色圍城,山澗谷底水流奔湧向前。48號界樁就在這裡,吉隆邊防連的官兵們每隔幾天就要過來巡邏一次。

西藏軍區某邊防連戰士巴桑是達曼族人,他從小在吉隆溝長大,對附近的地形和氣候很熟悉,參軍5年,他憑藉達曼民族遊獵的天生優勢,參加過多次巡邏任務。每次巡邏,巴桑都主動走在前面,查看地形,注意山體有無落石,同時他還擔負用藏語跟當地群眾溝通的任務。

戰友教巴桑(右一)寫漢字。王巍巍 攝

每次巡邏,巴桑都是主動當「嚮導」。連長代怡說:「有時巡邏到遠一點的界碑,巴桑還要負責尋找水源。連隊幾條巡邏路,都要穿過原始密林,林中有野豬、狗熊出沒,每當這時,巴桑就帶著防爆器材,在前面驅趕,為大家開路。」

巴桑進行軍事訓練。郭東東 攝

訓練結束,巴桑給戰友們唱藏族歌曲。路建 攝

不久前,官兵們大清早再次向國門48號界樁進發,巴桑主動要求參加巡邏任務。平常從連隊到口岸,乘車也就40分鐘左右,但雨季的吉隆溝,塌方隨處可見,官兵們每前進一步都要時刻關注沿線山體情況。出發20分鐘左右,通往口岸的路又被塌方堵住了。巴桑在塌方現場跟當地公路搶通部門的人溝通得知,由於前一天晚上連續暴雨,導致山體滑坡。山上一棵大樹倒下,橫在亂石中。巴桑和戰友們主動上前,幫助搶通工人一起挪開樹幹。由於路況複雜,為了不耽誤巡邏,官兵決定爬過塌方點,徒步到48號界樁。

巡邏途中遇到塌方,巴桑(左四))和戰友們一起幫忙清理障礙。郭東東 攝

巴桑和戰友們通過塌方亂石堆。王巍巍 攝

巴桑邊走邊觀察,在沿途有山體鬆動和落石可能的地方,都會提前發出警示,帶領大家跑步通過,確保安全。

巴桑(左一)和戰友們跑步通過危險路段。張釗 攝

一條山澗,分開兩國,界樁上大寫的中國二字,被吉隆溝雨季頻繁的降水一次次衝刷著,巴桑和戰友們認真給「中國」描紅,並拔除界樁周圍的雜草。高山峽谷間,這位來自達曼的兵,和戰友們舉起國旗,莊嚴宣誓。

巴桑和家人在一起。郭東東 攝

每一次的巡邏任務,每一次宣誓,巴桑都銘記在心。巡邏官兵集體宣誓結束後,巴桑蹲在48號界樁旁邊,請戰友幫他與界樁合影。巴桑今年即將退伍,這是他最後一次參加巡邏任務,守護國門。

官兵們即將到達48號界樁。王巍巍 攝

巡邏官兵集體宣誓結束後與界樁合影。郭東東 攝

距離他第一次參加巡邏任務,已經過去6年了,巴桑用最熟悉的方式為自己的軍旅生涯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來源:中國軍網

作者:蒲津、郭東東、王巍巍

責任編輯:喬楠楠

相關焦點

  • 最後一次巡邏
    9月3日一大早,晨曦微露,筆者跟隨連隊的官兵,踏上了漫漫巡邏路。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天巡邏隊的官兵全是由即將退伍的老兵組成。這是他們在退役前最後一次巡邏,將在界碑前舉行向軍旗告別儀式。  短暫的休息調整後,官兵們再一次乘車踏上了巡邏路。高原上的天,就像娃娃的臉,說變就變。剛剛還是豔陽高照,此時秋風漸起,吹起層層沙土,一個勁兒往大家衣服領子裡、鼻子裡鑽。  李建陽介紹說,他們常年駐守在雪域高原,早就摸透了高原的「脾氣」,所以巡邏車上一直備著迷彩大衣,以防突然降溫。  經過1個多小時的顛簸,巡邏車終於來到了山腳下。
  • 他們將最後一次巡邏足跡鐫刻在邊防線上
    這是一次例行巡邏,但對於裴濤、丁文濤、楊亞超、周林平4名老兵來說,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他們不久就要脫下軍裝退伍返鄉,這將是他們的最後一次巡邏。請關注《解放軍報》的詳細報導——再見,紅其拉甫——新疆軍區紅其拉甫邊防連復退老兵最後一次巡邏掠影■劉小龍 姬文志 邢玉龍攝影報導11月
  • 女記者踏上阿里巡邏路:海拔5400多米,沒有界碑,但有祖國主權
    西蘭塔邊防連官兵一起踏上巡邏路在阿里,徒步丈量祖國邊關中國國防報記者 汪娜時間的刻度,清晰記錄走過的路。趙軍簡要介紹了此次巡邏任務、重點區域和天氣情況後,隊伍準備出發。「你體驗的『極品飛車』,是我們的家常便飯」今天的巡邏目標是海拔5400多米的某執勤山口。這個點位沒有界碑,大雪終年不化。對於西蘭塔邊防連的官兵來說,在沒有界碑的邊防線上,他們就是祖國的界碑。
  • 以老兵之名,向青春致敬!
    (作者:鄒楊)邊防好漢兵,最後一次巡邏近日,新疆軍區某邊防團別迭裡邊防連官兵,奉命對3號界碑執行巡邏計劃。這是一次例行巡邏,但對於仁青才讓、史元禎、周宴旭、李海龍和岑福才5名老兵來說,卻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因為他們馬上就要脫下軍裝退伍返鄉,這將是他們最後一次對3號界碑進行巡邏。
  • 界碑巡邏初體驗:67公裡山路,來回要走三四天
    通往31號界碑的巡邏路,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間,全程67公裡。途中,官兵要翻越數座海拔3500米以上的雪山,來回一趟要三四天時間,考驗著官兵的信念和意志力。「走一趟31號界碑,也許你就能讀懂邊關。」在前不久的一次主題教育課上,連長鮑文祥這樣說。
  • 巡邏日記丨腳印是界碑,他們將忠誠刻在雪山之巔
    西藏昌都軍分區邊防某連官兵就駐守在這裡,他們負責巡邏的一段邊防線,是我國少有的沒有劃定國界的邊境線之一,也是西藏邊境最危險的一條邊防線。在這裡,邊防官兵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把青春走成了界碑,將忠誠寫在了雪山之巔。春節期間的上察隅鎮冷冷清清的,為數不多的店鋪也都大門緊閉,空曠的街道、零星的犬吠讓西藏的冬天顯得愈發寒冷。
  • 8名退伍老兵:離別之際,再踏海防巡邏路
    此刻,南部戰區陸軍某旅海防連官兵又一次踏上了護島巡邏路。只不過,這一次巡邏的「主人公」有些特殊:他們的迷彩戎裝上,沒有綴貼領章、臂章等標誌服飾。請關注今日《解放軍報》的報導——離島前夕,退伍老兵執行巡邏任務。
  • -20℃,官兵們踏上巡邏路
    西北邊陲  呵氣成冰  迎著朝陽  新疆塔城軍分區庫則溫邊防連  執勤官兵駕駛摩託雪橇踏上巡邏路    身處達坂風口  巡邏路上部分積雪被大風吹散  形成獨特的風吹雪  官兵們靈活使用輪胎和滑雪板前行  執勤點位摩託雪橇無法到達
  • 「路過」成長:攀一座山追一次夢
    但在老兵朱成才眼裡,這是必經的歷練,「多走幾次路,意志就會磨礪得像山石一般。」海拔4000米的勇士峰,在綿延的帕米爾高原只是一座普通的山峰。但對於庫魯木都克邊防連來說,該峰卻因地理位置特殊,需要定期巡守。「雪山對面就是接壤鄰國,我們用望遠鏡可以觀察邊情。」周蕩一邊走,一邊向克依斯爾介紹。
  • 軍營追夢人:「藏東犛牛」的巡邏路
    西藏昌都軍分區邊防某團四級軍士長陳永國一遇到巡邏執勤,就有使不完的勁,一談起巡邏執勤,就有說不完的話。請看——「藏東犛牛」的巡邏路「祖國交給我一條邊防線,我把使命扛在男兒雙肩。第一年,陳永國便申請參加巡邏。按慣例,第一次巡邏,只需空手跟著隊伍了解情況,熟悉地形,陳永國卻主動要求和大家穿一樣的裝備、背相同的物資,別人笑他自討苦吃,他卻反問一句:「當兵死都不怕,還怕吃苦?」隨後便整理行囊,和戰友們一起踏上了巡邏路。
  • 西藏有位守護國門的「達曼兵」
    路建 攝中新網拉薩9月21日電 題:西藏有位守護國門的「達曼兵」作者 蒲津 王巍巍 江飛波2015年4月25日,剛滿18歲的達曼人巴桑正和同伴在西藏日喀則吉隆溝的山上採挖藥材。突然地動山搖,落石紛紛。「山上的老鼠紛紛出洞,到處亂跑,我和同伴跑下山後,看到村裡很多房子都塌了。」
  • 白哈巴「西北第一哨」:145公裡寒冷巡邏路,他們用生命守護
    有了路,巡邏變得頻繁起來,145公裡的巡邏路上地名兒開始多了起來:白駱駝崖、克敖吾特激流、登天道、絆馬林、旱獺總部、落馬灘……「白駱駝崖」不是形狀像駱駝,而是為了紀念一頭在邊防犧牲的白駱駝。那是十幾年前修葺無人區裡的邊防設施時,團裡租用了哈薩克族牧民的一頭白色駱駝,當運送建築材料的隊伍走到沙剛沙拉山半山腰時,狹窄的山道讓駱駝感到恐慌,後足踩空跌落山谷!
  • 駐守小興安嶺邊防官兵描紅一座座界碑
    在每一個界碑的根部,他們都留下了一個個深深淺淺的土坑。一路觀察,記者看到,兩個界碑中心線我方一側的草都被磨得半禿,土都踩實了,不禁恍然大悟:「腳下的路,是官兵硬生生踩出來的。」如果換個心情,巡邏路上不少景致其實挺「詩情畫意」的:群山層巒疊嶂,鳥鳴山幽……然而,如果沿著這條「風景線」堅持走上數年,該是一種怎樣的感受?
  • 卡達有個「胡老兵」
    為了救他,班長長眠雪山1977年,年滿18歲的胡玉仲披紅戴花,從家鄉貴州畢節啟程踏上高原。父親胡潤伍是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胡玉仲從小在父親膝前玩耍,聽著戰火硝煙的故事長大,參軍報國的種子早早在心底生了根發了芽。結束在成都3個月的新訓前往西寧,胡玉仲和戰友擠在悶罐車廂裡,枕著火車的汽笛聲入眠。
  • 移動的界碑——邊境線的守望者
    對於世代生活在這裡的柯爾克孜族來說,這條線是需要用全部去「守護」的。前往伊爾克什坦口岸的路上,沒有什麼「風景」,只有兩側褶皺粗糙的荒山戈壁始終相伴,天山、崑崙山兩大山脈在這裡交疊,天山的駝紅色與崑崙山的黛黑色碰撞出強烈的蒼茫之感,克孜勒河滋養著這裡唯一的生機,在陽光下纖細而頑強的流淌。
  • ——海拔3200米的高山上,35號界碑境外...
    海拔高達3200多米的高山上,中緬35號界碑旁,由怒江移民管理警察、預備役民兵、邊境護邊員組成的35號界碑境外疫情防控點巡邏隊,正在舉行宣誓儀式,宣誓聲久久迴蕩在密林高山中。中緬35號界碑,位於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茨開鎮丹珠村,這裡山勢險峻、氣候環境惡劣、高寒缺氧。
  • 護邊員:祖國邊境線上流動的界碑
    來源:中國國防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劉慎 孔祥萌「不穿軍裝卻甘守邊防,不是戰士卻一心戍邊」——在祖國西部綿長的邊境線上,有這樣一支護邊員隊伍,他們被譽為流動的哨兵、有生命的界碑。前不久,新疆克孜勒蘇軍分區與地方政府部門聯合對20名做出突出貢獻的柯爾克孜族護邊員進行表彰。
  • 夜讀丨卡達有個「胡老兵」
    1977年,年滿18歲的胡玉仲披紅戴花,從家鄉貴州畢節啟程踏上高原。父親胡潤伍是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胡玉仲從小在父親膝前玩耍,聽著戰火硝煙的故事長大,參軍報國的種子早早在心底生了根發了芽。卡達,藏語意為「老虎嘴張開」,戍邊卡達,巡邏的危險性不亞於「虎口拔牙」。巡邏路「懸掛」在雪山之間,沿途溝壑縱橫、暗冰遍布,有時還會和雪崩、泥石流不期而遇。全程不到100公裡的巡邏路,官兵往往要徒步負重攀行3天2夜,才能登頂海拔5200多米的土倫拉山口。巡邏初體驗,胡玉仲小心翼翼,一路拽著馬尾巴,可依然摔了10多次跤才挨到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