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觀察:超級都市如何自我優化——東京城市發展啟示

2020-12-25 新華社

新華社東京5月1日電財經觀察:超級都市如何自我優化——東京城市發展啟示

新華社記者劉春燕

受老齡化和低生育率影響,日本總人口不斷減少。儘管如此,首都東京人口卻持續增加。人口向東京匯聚,既帶來活力和財富,也帶來種種社會和經濟問題。如何布局城市,如何疏導功能,成為東京這座人口密度超高城市自我優化的發展經。

日本總務省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的40個人口數量下降,而東京人口增長率最高,顯示日本人口仍持續向大城市東京匯聚。目前,東京都人口約1380萬人,佔日本總人口的比重近11%;而以東京都為中心的首都圈人口近4000萬,達日本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口向大城市匯聚是經濟規律使然,因為大城市有更多機會、更優福利和更好公共基礎設施。從全球範圍來看,即便是日本、德國、美國這些早已完成城市化的國家,也普遍呈現人口進一步向大城市匯聚的特點。

在日本,人口的自由流動是導致東京人口不斷膨脹的重要原因之一。比方說,當伊藤先生決定從仙臺轉到東京生活,他只需到有關機構辦理遷出與遷入的登記手續,就可完成「住民票」地址變更。此後,伊藤將在東京納稅、投票,並享受東京的公共服務。日本人雖然也有戶籍,但只有在涉及出生、結婚、離婚、贈予、繼承等情況時才需要出示,以作證明。這種政策設計導致人口持續流向大城市。

事實上,二戰後東京人口就一直在增長,尤其是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高速發展期。人口快速湧入,令東京成為全球居住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並一度出現嚴重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公共設施不足等問題。

面對各種嚴重的大城市病,1956年,日本出臺了《首都圈整備法》,擴展了東京範圍,提出首都圈概念,並在澀谷、新宿和池袋建成「副都心」。到了1982年,日本又打造包括上野、淺草等在內的3個「副都心」。到1995年,東京的「副都心」達到7個。

在這些「副都心」裡,大型綜合設施、公園、醫院、大型商場、大型公司總部、酒店、公寓樓等一應俱全。「副都心」通過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與東京其他地區相連。

同時,東京還注重向周邊地區轉移首都部分功能,帶動周邊的埼玉縣、神奈川縣和千葉縣建設「新都心」。這些「新都心」距離東京僅約30公裡,由軌道交通緊密連接,由此形成人口近4000萬的「一都三縣」首都圈。

此外,政府還將大學、研究機構和一些城市功能向外轉移。例如,從20世紀50年代末到80年代,日本在首都圈郊外大力興建以住宅為核心、具有多重功能的複合型新城,並通過建設筑波科學城,向地方轉移了大批研究機構。

這些措施令東京不再為人口湧入而困擾。與20世紀五六十年代相比,雖然如今東京人口增加了數百萬,但卻很少出現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大城市病。

相反,日本如今的問題反而是地方人口過度流失。為此,日本政府近年來通過「故鄉稅」等手段幫助地方發展,增強地方吸引力,吸引人們移居回流。但這麼做的初衷並不是因為大城市無法容納更多人口,而是小城市因人口流失而發展受困。(完)

相關焦點

  • 觀察|日本東京為何不再為人口湧入而困擾?
    儘管如此,首都東京人口卻持續增加。人口向東京匯聚,既帶來活力和財富,也帶來種種社會和經濟問題。如何布局城市,如何疏導功能,成為東京這座人口密度超高城市自我優化的發展經。日本總務省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日本47個都道府縣中的40個人口數量下降,而東京人口增長率最高,顯示日本人口仍持續向大城市東京匯聚。
  • 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都市,成都得出了八條啟示
    2020年6月,一套以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都市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其先進經驗和前沿探索的系列報告——《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報告》)在四川成都出爐。而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以下簡稱《啟示》)。
  • 王迎英|| 東京與上海大都市圈發展比較對環杭州灣大灣區的啟示
    ,對**區人口進行疏解,並推動東京都市圈的向外擴展;其次,雖然兩大都市圈都呈現出**城市人口更加集中的現象,但是東京都的人口承載更多,佔到日本全國人口的10.63%,在資源的整合與利用方面要優於上海,因此,上海都市圈的**區域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同時**區與周邊區域的協調,該通過何種方式予以銜接,以及未來周邊中小城市如何疏解**城市的人口壓力,需要引起關注。
  • 智庫丨賈品榮:東京低碳綠色發展給我國城市發展帶來三點啟示
    東京作為日本首都,在日本舉國低碳綠色發展中更是走在前列,並成功將城市低碳綠色發展的經驗擴展到東京都市圈的其他縣,對我國城市群生態環境發展具有借鑑價值。尤其在加強土地保護方面,東京在促進城市發展的同時,十分注重鄉村振興及其生態機能、環保機能,重視農業在國土保護、水源涵養、生物多樣性保護、田園景觀形成、民俗文化傳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城鎮化區域保留了大片農田(生產綠地)。伴隨著《都市計劃法》的修訂,東京重新編制了城市戰略規劃,將綠地建設列為城市問題解決的重要途徑,積極推進公園建設,提升人均公園面積。
  • 都市圈觀察|逃離與回歸:從東京看超級都市圈人口未來
    沒錯,這就是東京,一座古典與現代交融,兼具東方與西方之美的城市。它不僅是日本的首都、全球城市金字塔頂端的城市,也是全球屈指可數的世界級大都市圈所在地。東京都市圈,作為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是日本乃至世界最大的城市集聚體,其人口發展歷程和動力機制極具典型性,對於我國的未來都市圈建設具有重要借鑑意義。
  • 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發展及其啟示
    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發展及其啟示劉龍勝(深圳市城市規劃交通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34)摘要:研究東京都市圈發展歷程、相應各階段軌道交通發展特徵及其相互關係,對揭示軌道交通在都市圈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東京TOD項目發展模式及啟示
    TOD項目發展模式及啟示研究成果小組:黃一珉、周冬、胡克明、王春輝、龔華報告編輯:王羿前言6月9日-6月13日,中交房地產集團為推動房地事業發展、促進中交特色房地產戰略規劃組織東京TOD研究小組,並安排了東京TOD設施的建設與運營管理、TOD型開發及區域管理等講座的學習
  • 城市會往何處去:東京都市圈空間結構演變的制度邏輯與啟示
    尤其是如何才能發揮規劃的龍頭作用,通過建立有效的制度引導城市空間結構朝著合理、可持續方向演進?對此,仍然存在很多疑惑和爭議。今天的文章從新制度主義視角分析,選擇東京都市圈為案例,分析規劃作為一種制度是如何回應和影響空間結構的變化,並據此提出我國大城市規劃編制和實施過程中,如何優化制度觀念、規則和行動的政策建議。
  • 東京治理大城市病的啟示!軌道交通和副中心思路最值得借鑑!
    整個東京都市圈人口達到了3800萬,人口數量和密度均遠超北京,但大城市病得到了有效解決。這得益於東京的多管齊下,包括減少製造業人口,發展軌道交通的和副中心、新城建設等等。回顧和觀察東京的城市病治理,也為我們國內城市預防和治理大城市病,以及實現產城人融合據具有標本意義。
  • 東京都市圈之變 給中國產城生態什麼啟示?
    日本東京都市圈具備亞洲國家典型特徵,包括「人多地少人口密度高」「大家庭文化」「重視傳統與集體福利」等要素影響,這都使得日本東京都市圈的規劃思路、發展結果對同為亞洲國家的中國具備較強的借鑑參考意義。  對標性的研究可以起到「知往鑑今,以啟未來」的作用,城市發展軌跡中往往存在普遍規律,從東京都市圈發展中吸取經驗教訓、挖掘發展機會,也對國內產城發展具備重要啟示作用。
  • 東京大都市圈,鐵軌上的城市給成都哪些啟示?
    依託通達的交通,東京不再遙遠,人們同樣可享受相同的品質和生活,從物質條件到市民的認知,東京大都市圈無疑已經藉由鐵路變得越來越大。這也是很多城市,尤其是像成都這樣正處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風口」中的城市,最想要向東京「取」的經驗——眼下,如何通過交通改變普通人的生活,以軌道交通提升城市粘黏度,引領大都市圈發展。
  • 李奇霖:東京灣區崛起的啟示
    日本政府順應發達國家通過全球範圍內產業結構轉移與升級的契機,卓有成效地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的同時,還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與幹預經濟的政策,調整產業結構,優化重組國內企業,重點發展區域經濟帶。東京灣區就是日本政府著重發展的地區,是引進技術、發展工業、資源投入的重要地區,90%環繞東京灣的海濱都被開發成人工海岸線,東京更是成為日本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眾多領域的中心。
  • 向東京取經 打造軌道上的成都都市圈
    東京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學部嚴網林教授領銜的團隊以東京為研究對象,圍繞都市圈發展、交通系統等多個主題,多維度進行深入研究,全面梳理了東京這座國際大都市的先進經驗和前沿探索。那麼,成都能從這些發展經驗中得到哪些啟示呢?
  • 北京城市綜合發展指標全國第一,與東京都市圈對比仍有差距
    由國家發改委發展規劃司與雲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編制的《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8》昨天在京發布。報告顯示,北京、上海、深圳分別位列2018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綜合排名的前三位。該報告覆蓋全國29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綜合指標包括環境、社會、經濟3個大項,自然生態、地位與治理、城市與交流、經濟質量、城市影響等9個中項,有178組具體指標。從綜合指標排名來看,北京排名第一,上海、深圳分列第2、3名。具體到環境排名城市中,深圳排名第一;社會排名城市中,北京排名第一;經濟排名城市中,上海排名第一。
  • 從東京都到東京大都市圈,這座鐵軌上的城市給了成都哪些啟示?
    依託通達的交通東京不再遙遠人們同樣可享受相同的品質和生活從物質條件到市民的認知東京大都市圈無疑已經藉由鐵路變得越來越大這也是很多城市,尤其是像成都這樣正處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風口」中的城市,最想要向東京「取」的經驗——眼下,如何通過交通改變普通人的生活,以軌道交通提升城市粘黏度
  • 第十屆「城市觀察」圓桌會議在廣州舉行
    第十屆「城市觀察」圓桌會議在廣州舉行金羊網  作者:朱紹傑  2020-12-21 會議聚焦數字經濟助力形成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為廣州發展數字經濟提供思路與對策
  • 臺灣都市狹縫中的街廟觀察
    是常民對現實生活的避風港這些廟,隱身街頭巷尾,你家我家之間這些廟,曾見證老百姓資本的高度集中這些廟,都市的縮影、社會變遷的活化石這些廟,是最能反映臺灣都市變遷的獨特性這種廟,是常民建築,直接效率經濟才是解答這些廟,未來都市的發展將不再有它們的存在這些廟,普遍出現在臺灣都市的各個夾縫與角落這些廟
  • 《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7》在日出版發行
    由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展規劃司與雲河都市研究院共同編撰的《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2017》日文版出版發行紀念會19日晚在東京舉行。「中國城市綜合發展指標」由雲河都市研究院院長、東京經濟大學教授周牧之,以及中國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中心主任徐林領銜開發,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原副主任楊偉民擔任首席專家,開發團隊集結了由北京大學教授周其仁、國土資源部原副部長胡存智、日本學術會議原會長大西隆、東京大學EMP特任教授橫山禎德等一大批國內外頂級專家。
  • TOD引領城市發展 成都探索「未來城市」實施建設模式
    今天,我們將目光投注到《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總報告(2019年)》《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中的東京部分。都市圈內軌道網絡以國鐵為主體架構,實現同站多向換乘和列車跨線直通,使公眾跨區域流動更加高效便捷。B 以TOD模式全面引領城市發展依託TOD構建都市圈中心體系。
  • 從江戶到東京 - 經濟觀察報
    高林/文從2018年到2019年,我為《經濟觀察報》寫了兩次年度圖書點評,談的都是歐洲歷史的書,今年想稍作改變,談談幾本輕鬆有趣的日本話題圖書。該主題就是在這座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華、最充滿科技感的超級大都市裡,普通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這個問題源自日本的現實,東京以其三千五百萬居民、摩天大樓、時尚電子產業、垃圾分類、人潮洶湧卻秩序井然的街景而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第一大都市。但都築響一卻在表達,並不是每一個人都過上了時尚雜誌所宣傳的那種精緻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