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治理大城市病的啟示!軌道交通和副中心思路最值得借鑑!

2020-12-12 圖聞天下頭

整個東京都市圈人口達到了3800萬,人口數量和密度均遠超北京,但大城市病得到了有效解決。這得益於東京的多管齊下,包括減少製造業人口,發展軌道交通的和副中心、新城建設等等。

回顧和觀察東京的城市病治理,也為我們國內城市預防和治理大城市病,以及實現產城人融合據具有標本意義。

減少製造業人口

東京人口密度高

東京都在高速經濟增長階段,人口急速膨脹,人口由1950年628萬增加到1970年的1140萬,由此也帶來了地價上漲、環境惡化、交通擁堵、生活成本增加等大城市病問題。

較長時期內,東京是日本最大、亞洲先進位造中心,產業帶來來了大量勞動力人口。為此東京首先轉型升級,重新規劃產業,尤其是減少製造業人口,增加服務業比重。

伴隨著產業結構不斷升級,東京第二產業就業佔總就業的比重從1970年的38.9%下降到2000年的23.1%,第三產業則從60.1%增加到76.4%。

在製造業領域從以電氣機械、化學工業、出版印刷等產業為主,到以機械裝備(半導體,電子信息)、化學工業、出版印刷、食品加工、服裝產業為主,再到以工業機器人、城市型產業、綠色產業等為主的轉變,其就業人數也從超過100萬人減少到50萬人左右。

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和重化工產業疏解到郊區、中心城鎮以及國外,既能減少東京城市資源能源以及環境壓力,也能騰籠換鳥,在在城市中心區域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資源集約型、技術密集型服務業。科技創新型、都市服務型產業得到大力發展,在減少人口總量的基礎上帶來經濟的振興和繁榮。

啟示與借鑑:回到國內,北京目前正在紓解非首都功能,一些鋼鐵企業完成外遷比如河北地區(如京冀曹妃甸),一些企業也遷到雄安。據統計,僅2018年1月至11月,北京拆除違法建設騰退土地6484公頃, 疏解提升市場和物流中心203個,疏解退出一般製造業企業656家。

建設副中心

東京都在都內建設副中心、在都市圈內建設業務核心城市,以分擔東京中心城區的城市功能,形成了「中心區-副中心-業務核心」的多中心多圈層結構。

東京分別於1958年、1982年、1987年實施「副中心」(即新宿、澀谷、池袋)城市發展戰略,增強副中心城市功能,以便承擔和疏解核心城區的部分功能。通過多年發展,東京都形成了「中心區—副中心—周邊新城—鄰縣中心」的多中心、多圈層、均衡化、宜居低碳的城市群格局。

新宿區已經成熟

目前,東京都已經形成了七個副中心。外來人口不一定要到中心城區就業和生活,許多外來人口選擇在副中心就業、發展和生活,極大地緩解了中心城區的人口、交通、住房、就業、環境等多方面壓力。如新宿區是東京重要的副中心城市,目前已成為日本金融業的重要發展區域,還成為行政中心、商貿中心所在地。

如何培育副中心和新城區,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教育、醫療等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機構帶頭外遷。比如1970年後,為了減輕首都東京的壓力,日本在東京60多公裡以外建設了筑波新城,搬遷並新建了大量國立研究教育機構。

更厲害的是,在促進普通中小教育公平方面,規定東京公立中小學教師每位教師在同一學校工作不能超過5年,到期必須進行輪換,保證區域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的相對均衡。

啟示與借鑑:北京目前正在培育副中心,規劃範圍為原通州新城規劃建設區,總面積約155平方公裡。外圍控制區即通州全區約906平方公裡,進而輻射帶動廊坊北三縣地區協同發展。就在今年1月,北京市級行政中心正式遷入北京城市副中心,對副中心發展和形成具有裡程碑意義。

人和新城都有了, 還需要軌道交通

日本第一條鐵道是1872年開通,距英國第一個鐵路出現整整晚了47年。但是日本後來居上,1964年第一條新幹線出現的時候已經位居全世界第一。它引領了很多鐵路後期的發展,並且越來越先進。

1914年末,東京市中心高密度的軌道交通網已初具雛形,當初的考慮就是在城市核心區加強高密度的線路網絡,以提高鐵道交通的便利性。

比哈密瓜紋路還複雜的東京軌道交通

為此東京修建了眾多呈放射狀、向近郊或鄰近城市延伸的輕軌線,截至2018年12月,東京地鐵運行裡程達到312.6公裡,日均客運量已經接近1000萬人次/日!特別是在東京大都市圈內還有超過2500公裡的軌道交通線(有人笑言,東京軌道交通比哈密瓜上的紋路還複雜),並且,東京的交通系統中有私營的東營鐵道 (承擔了80%的客運量),有市場競爭機制格局。軌道交通出行緩解了交通擁堵也加強了都市圈內各城市之間的密切聯繫!

日本的鐵道,就兩個字:精準。日本的鐵道駕駛員幾乎不看表,且誤差在兩分鐘內。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什麼時候該停車、停在哪個位置,都很精確。

另一方面東京徵收高額稅費,提高停車費,加大違章停車處罰力度,適度提高私家車運行成本,達到減少私家車出行頻率的治理目標。

啟示與借鑑:根據有關計劃,2019年年底,地鐵八通線南延、7號線東延建成通車,加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地鐵運營版圖。

此外,北京地鐵已經開始打造兩條「區域快線」——平谷線和新機場線。這兩條線的最高設計時速將達到160公裡,遠高於普通地鐵80公裡的時速。

未來副中心與中心城將形成「4+5」主通道體系。其中「4」——指四條軌道線,包括6號線、7號線、八通線和已開通運行的市郊鐵路副中心線。

相關焦點

  • 北京建設對標東京:東京如何克服大城市病?
    雄安新區的誕生,順應了北京首都功能拓展的需求,解答了在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受限的情況下,北京如何解決大城市病的問題。跳出首都來解決首都所面臨的問題,雄安新區從一開始就提出借鑑國際經驗。那麼哪些國際經驗值得借鑑?
  • 向東京取經 打造軌道上的成都都市圈
    但日本東京交通,卻收穫了最多讚譽:道路順暢、方便快捷,沒有大城市交通擁堵的通病......近日,《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總報告(2019年)》和《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出爐,東京被成都選擇為對標學習和跟蹤研究的四個城市之一。
  • 國內外交通高質量發展經驗借鑑與啟示丨龍志剛專欄
    加強運輸通道建設是美國、歐洲等國家和地區促進綜合交通網絡形成的重要措施,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美國已建成覆蓋全國的十二條運輸大通道,運輸通道的起訖點和交匯點均為重要的工商業大城市。德國建立了集公路、鐵路、水運、航空等多種運輸方式的萊茵河運輸大通道,帶動了沿線經濟快速發展。
  • 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發展及其啟示
    東京都市圈軌道交通發展及其啟示劉龍勝(深圳市城市規劃交通研究中心,廣東  深圳   518034)摘要:研究東京都市圈發展歷程、相應各階段軌道交通發展特徵及其相互關係,對揭示軌道交通在都市圈形成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 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站_2020年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樞紐站資料...
    ,力爭於2019年建成投入使用。  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 千人養老機構床位數達到9.5張、 人均公共體育用地面積達到0.7平方米…… 從展板中可以看到,城市副中心的規劃把居民的需求放在了重要的位置。本次規劃圍繞「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現代化城區」的發展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逐步形成了「美麗家園」的概念。未來,這裡將是沒有城市病、非常宜居的城區。
  • 東京是全世界治理交通擁堵的典範,其「法寶」是這個!
    交通擁堵是世界各國現代大都市面臨的共同難題,但是當人們提到交通擁堵的大城市將不包括日本東京。在東京,雖然道路不能總是暢通的,但在尖峰時段,東京不會出現交通堵塞,即使東京平時堵車,但也是緩慢前行,不會出現堵死不動的現象。
  • 城市軌道交通:現代大城市交通的發展方向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城鎮居民出行需求的日益增長,以交通擁堵為代表的「大城市病」普遍成為困擾各大城市的難題和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問題。交通擁堵不僅嚴重磨損社會運行效率,也給社會經濟運行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  城市現代化要交通先行。
  • 成都:多管齊下 緩解「大城市病」
    作為蟬聯10年的Alpha 級(全球一線)城市,東京擁有世界上最大的鐵道交通樞紐,並以此為基礎,將TOD利用到極致。這使東京都市圈能量驚人:2018年常住人口約3700萬,GDP總量1.7萬億美元,佔全國總量的32.5%,形成預防和治理大城市病的成功「樣本」。
  • 東京的他山之石:打造軌道上的京津冀
    建設「軌道上的京津冀」是治理大城市病的關鍵 大城市人多車多,交通擁堵成為「大城市病」的典型特徵。歷史上,國際大城市如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紐約,六十年代的倫敦,七十年代的東京,八十年代的香港等,大多經歷嚴重且混亂的交通擁堵。
  • 成都如何多管齊下 緩解「大城市病」
    這使東京都市圈能量驚人:2018年常住人口約3700萬,GDP總量1.7萬億美元,佔全國總量的32.5%,形成預防和治理大城市病的成功「樣本」。「交通最重要的就是便利性」,武藏野市雖處於傳統意義上的郊區,但得益於高度發達的軌道交通網絡,不僅能讓林曄「說走就走」,也讓這裡頗受東京年輕人歡迎。慶應義塾大學環境信息學部教授嚴網林說,依靠大容量軌道交通輸送長距離通勤通學人口,是東京都市圈高密度、高流動、低擁堵特點的重要原因。
  • 東京血脈之軌道交通圖
    便利高效、全世界最密集的軌道交通網絡是東京都市圈最值得京津冀等中國大都市圈學習的長處。日本北海道大學名譽教授越澤明在「大都市圈發展:國際比較與啟示」研討會上介紹,和美歐相比,日本都市圈的特徵就是通勤的鐵路網非常發達,郊外利用鐵道通勤的人口很多。
  • 亞洲最大的TOD——北京城市副中心綜合樞紐有何不同?
    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我們一邊享受城市繁華、紅利的同時,另一邊的「大城市病」也讓我們頭痛不已,其中交通問題的加重和土地資源的日益緊缺,讓生存、生活其中的人們飽受困擾,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城市發展模式的反思,為了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優化城市空間,源起於美國、風靡於一些發達國家的TOD模式,被引入中國。
  • 國外如何治理交通擁堵「城市病」
    【核心閱讀】交通擁堵幾乎是世界所有經濟發達城市的通病,究竟如何才能破解這一難題,各地有各地的妙招,本報於5月28日推出「大視野」《治理交通擁堵讓城市健康發展》,梳理了國內一些城市在治理交通擁堵、保障道路暢通方面的經驗和做法。
  • 對標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都市,成都得出了八條啟示
    2020年6月,一套以倫敦、紐約、東京、上海四大國際都市為研究對象,深入研究其先進經驗和前沿探索的系列報告——《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研究年度報告(2019年)》(以下簡稱《報告》)在四川成都出爐。而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國際大都市規劃建設主要經驗及其對成都的借鑑與啟示》(以下簡稱《啟示》)。
  • 粵港澳灣對標東京灣區 打造軌道都市圈
    王傳福表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須吸取全球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城市病」教訓,大力發展「綠色交通」聯合治汙,打造低碳宜居城市群;可對標東京灣區,跨界交通融合,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做好城市規劃,堅持交通適度超前原則。
  • 城市會往何處去:東京都市圈空間結構演變的制度邏輯與啟示
    此時,關於抑制還是鼓勵大城市發展的爭論又有新的發展。抑制大城市發展思想又產生一些新的理論,例如地方都市培育論、廣域都市計畫構想、首都機能分散和轉移等。與之相對,倡導大城市發展的學者則提倡通過基礎設施改善來促進大都市的發展,其中最有影響的成果就是丹下健三所制定的東京1960年規劃,通過集中、宏大的方式來組織空間,強化和改造城市中心區。
  • 日華媒:東京如何創造治理交通擁堵的奇蹟
    中新網4月7日電 日本新華僑報日前刊文稱,交通擁堵,是現代大都市面臨的一個共同難題。治堵,考驗的是城市的管理水平。縱觀東京創造治理交通擁堵的方法,處處都準確抓到了重點,既有發展軌道交通、提高駕駛員行車素質等「軟」的一手,又有提高停車費、減少公務車輛等「硬」的一面。交通管理者在其中也功不可沒。
  • 東京都市圈的發展與治理
    日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都市圈」概念並且對都市圈進行統一規劃和跨區域聯合治理的國家,在都市圈發展與治理方面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經驗。這其中,以東京都為主要核心城市的「東京都市圈」最具代表性。對東京都市圈的界定有狹義和廣義之分。
  • 韓國治理「城市病」:人口過密往周邊分流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人口膨脹、交通擁擠、環境惡化、資源緊張等因城鎮化加速發展引發的「症狀」正困擾著中國很多城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很多鄰國在發展中也面臨同樣的「老大難」問題。韓國的現代化進程早於中國,在治理「大城市病」方面已有大量行之有效的探索。
  • 曾慶洪:加強交通治理 構建和諧汽車社會(五)
    在城市規模擴大的同時,居民居住地與工作崗位之間的平均距離逐漸加大,這在市區房價高漲的城市更為明顯,由此造成市郊幹線道路交通擁擠,居民出行時間在一小時以上。這種現象在發達國家大城市也經歷過,它們通過建設發達的市郊軌道交通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這對我國市郊交通發展具有可借鑑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