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樊旭
以城市群為單元的區域經濟正日漸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這其中,人口增長又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在過去的2019年,哪個城市群收穫了更多的人口紅利?
根據2018年國務院公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的意見》,中國七大城市群分別為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成渝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關中平原城市群。
界面新聞統計了各大城市群涉及的省份人口數據後發現,過去一年裡,粵港澳大灣區人口增量最多,其次是長三角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此外,長三角和粵港澳地區還表現出了更好的外來人口吸納度。
數據顯示,在過去的2019年裡,粵港澳大灣區所屬的廣東、香港和澳門三地的常住人口增長將近1.5%,是唯一一個增長率超過1%的地區。而長三角城市群所在的江浙滬皖四地常住人口增加近0.8%,排名第二。
西南區域的成渝城市群也較為出挑,人口增長率僅次於上述兩個沿海發達地區城市群,增長率錄得近0.5%。不過,環首都地區的京津冀城市群人口增量在過去一年遜於沿海地區和西南地區,僅增長0.33%。
全國七大城市群中,同屬中部地區的關中平原城市群和長江中遊城市群所涉及的六個省份(陝西、山西、甘肅、湖北、湖南、江西)的人口增長幅度弱於其他地區,增長率分別為0.32%和0.28%。
在增量最多的粵港澳大灣區中,廣東和澳門的人口增長率極為突出。長三角地區的人口增量中,則是浙江貢獻了最多的份額。除此之外,其他省份的增長率均不到1%。北京受近年來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影響,常住人口還出現了0.03%的下降。
人口的增長歸結為當地人口出生的自然增長和外來人口流入兩個方面。上述省份中人口增長最多的廣東和浙江都表現出較高的人口自然增長率。數據顯示,2019年,廣東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81%,排名全國第二,僅次於西藏(1%),浙江錄得0.50%,在全國排名第11位。
除了較高的自然增長率,外地人口的匯入也是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而且,一個地區對於外來人口的吸引力,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該地區的發展潛力。
如果剔除人口自然增長這個指標,我們會發現,在全國七大城市群中,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在人口吸納力方面表現出了一騎絕塵的優勢。
界面新聞根據公開數據整理得出,2019年,長三角城市群所涉及的江浙滬皖四地總共引入外來人口近100萬;粵港澳地區由於港澳數據缺失,無法得出具體數據,但僅廣東省一地新增外來人口就超過了82萬人。
其他五個城市群來看,2019年,除了成渝城市群涵蓋的四川和重慶兩地新增外來人口超過17萬外,關中平原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長江中遊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在新增外來人口指標上均表現為負增長,其中以長江中遊和中原城市群所在的華中和華北地區人口流出最為嚴重,總計超過50萬人。
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郭顯超對界面新聞指出,人口流動的一個大趨勢就是從大部分地區向少部分地區集聚。「資本的特性是集聚,資本到哪裡產業就到哪裡,人口也就到哪裡。在經濟規律的驅使下,人必然是『用腳投票』的,這就是長三角和粵港澳地區人口集聚最多的根本原因。」
從地區經濟表現來看,2019年,廣東省GDP總量首次突破10萬億大關,連續31年位居全國第一,緊隨其後的是江蘇省(9.96萬億元),浙江省排名第四(6.24萬億元)。上海市則以3.82萬億元的GDP總量位列四大直轄市之首。
郭顯超表示,除了「跟著錢走」,人口遷徙還和地理位置有關。比如,地處西南的成渝城市群吸納的很大一部分人口就來自雲南、貴州、湖北西部等經濟實力較弱的地區。
對於長江中遊和中原地區省份的人口流出,郭顯超認為主要是由於人口慣性導致。「人際網絡同樣是人口遷徙的因素之一。中部地區的這些省份具有較長的向東遷徙的歷史,這導致他們更願意向早先遷移外地的親戚朋友靠攏。」
不過,他指出,近年來以湖北武漢為中心的長江中遊城市群越來越顯現出發展潛力,未來也將積累更多人口集聚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