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酥是一種點心,起源於臺灣,現在成了臺灣糕點的象徵,在全世界華人圈裡,都有重要地位。剛看到鳳梨酥時,我覺得它跟月餅差不多,只不過是方正的。我不愛吃月餅,但因為喜歡嘗鮮,就隨手買了幾個。
入口後的鳳梨酥,餅皮酥而不脆,比月餅皮硬朗,又比餅乾香脆,一入口就鬆散開來,內餡糯軟,夾雜著粗粗的鳳梨纖維,酸酸甜甜的味道,一層帶一層朝味蕾湧來,同時,滿嘴都是濃鬱的鳳梨香味和奶油味道。果然,對於美味,不能用舊眼光直接下定義。
臺灣鳳梨酥,分為三種,一種是冬瓜鳳梨酥,純冬瓜內餡,軟綿,味道較甜。一種是土鳳梨酥,純鳳梨做的,酸度比甜味明顯,纖維多。還有一種鳳梨酥,是酸甜相間各半,是冬瓜和鳳梨的混合內餡。
鳳梨酥剛誕生時,流行的是冬瓜和鳳梨各佔一半的內餡,酸有,甜也有,還有鳳梨的纖維感,當時老百姓們很愛吃。後來,二戰結束,蔣介石退守臺灣,帶過去上百萬軍人,導致臺灣出現糧食問題。在物資匱乏的年代裡,吃甜食是一種奢侈的享受,甜味更受老百姓歡迎。
於是,鳳梨酥轉變成純冬瓜內餡,添加些鳳梨香料作為香氣,味道吃起來甜甜的,軟軟的。到了現在,生活富裕,新生代人群覺得冬瓜鳳梨酥過於甜膩,又開始流行純鳳梨內餡的土鳳梨酥,鳳梨味濃,口感酸多於甜,又有明顯粗實的鳳梨纖維,年輕人大為喜歡。
對於鳳梨酥的發明人,在臺灣一直有爭議。有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一個顏姓餅業富二代,年輕時在日本學了手藝,還在日本皇家御用餅店實習一段時間,回國後,接了父親的班。
後來,這個年輕人要競選公職,要拿糕點招待客人,就選擇了好兆頭的「旺來」喜餅,把它改成方形小餅,還把外面的傳統餅皮,換成了西方的餅乾鬆餅皮,這才有了現在的鳳梨酥。
鳳梨酥的皮,是在低筋麵粉加入黃油和雞蛋,烤制形成的酥皮,也就是做曲奇餅乾的方法。而且,餅皮還有一股濃濃的奶油味,是因為裡面加了奶油或奶粉。或者,你可以理解成港式牛油蛋撻的那層皮。
剛烤好的鳳梨酥,別以為馬上吃,味道是最好的,要封存個一兩天,等鳳梨酥回油後,才好吃。至於鳳梨酥的保質期,沒有添加劑的現做的,最多可以放一個月。那種長期的,就看包裝上的時間,不過,味道還是新鮮現做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