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元宵節各種習俗鬧起來 正月十五有什麼特殊禁忌?

2020-12-18 川北在線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正月十五元宵節各種習俗鬧起來 正月十五有什麼特殊禁忌? 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這個節日為何要吃元宵?為什麼在元宵之外,各地還會吃哪些美食佳餚呢?除了吃元宵、猜燈謎、觀花燈,還有其他風俗習慣嗎? 元宵節的來歷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

    原標題:正月十五元宵節各種習俗鬧起來 正月十五有什麼特殊禁忌?  

      正月十五為何稱為元宵節?這個節日為何要吃元宵?為什麼在元宵之外,各地還會吃哪些美食佳餚呢?除了吃元宵、猜燈謎、觀花燈,還有其他風俗習慣嗎?

    元宵節的來歷

    天文教育專家、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介紹說,元宵節起源於漢代,據說是漢文帝時為「平呂」而設。公元前180年,大臣周勃、陳平掃除了呂氏家族的勢力,擁立漢文帝劉恆登基。因為漢文帝登基的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值得紀念,因此劉恆大赦天下,與民同樂。以後每到這一天的晚上,皇帝都要出宮遊玩,張燈結彩,與民同樂,以示慶賀。因為那時人們把正月還叫「元月」,把夜晚叫「宵」,所以叫「元宵節」。到後來,司馬遷創立《太初曆》時,把元宵節定為重大的節日。

    在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星月當空萬燭燒,人間天上兩元宵。」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花燈,猜燈謎,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為何要吃元宵和湯圓

 

  那麼,元宵節為什麼要吃「元宵」呢?趙之珩進一步介紹說,根據史書記載,吃元宵的習俗最早見於唐五代,那時稱這種食品叫「面繭」或「圓不落角」,用糯米做皮,其中夾糖餡,與今天的元宵相似,後來因為是在元宵節吃的特定食品,乾脆就叫「元宵」了。

  王仁裕的《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每歲上元,都人造面蠶的習俗到宋代仍有遺留,但不同的應節食品則較唐朝更為豐。」呂原明的《歲時雜記》就提到:「京人以綠豆粉為科斗羹,煮糯為丸,糖為臛,謂之圓子鹽豉。捻頭雜肉煮湯,謂之鹽豉湯,又如人日造蠶,皆上元節食也。」到南宋時,就有所謂「乳糖圓子」的出現,這應該就是湯圓的前身了。至少到了明朝,人們就以元宵來稱呼這種糯米糰子。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了元宵的做法:「其製法,用糯米細面,內用核桃仁、白糖、玫瑰為餡,灑水滾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稱湯圓也。」

    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元宵節吃的這種特定食品,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民俗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為湯圓,也稱「湯糰」或「圓子」「糰子」,南方人還稱為「水圓」「浮圓子」。因為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掛在雲空。其實,不論是元宵還是湯圓,這些名字與「團圓」音近,取團圓和美之意,又逢十五月圓之夜,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來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闔家團圓的美意。

  元宵節的演變

 

  唐朝

 

  在國力空前強大的唐朝,元宵節賞燈十分興盛,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無論是京城或是鄉鎮,處處張掛彩燈。唐玄宗(公元685—762)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滿城的火樹銀花,十分繁華熱鬧。皇帝還命人做了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朝

 

  宋朝元宵除了「婦女出遊街巷,自夜達旦,男女混淆」的狂歡外,還有官員派發利是、君王與百姓同賞元宵。元宵節在宋代發展成最熱鬧的世俗狂歡節,燈節更加豐富多彩,元宵賞燈持續5天,燈的樣式繁複多樣,逛燈市更是一件十分賞心悅目的事情。那時還興起了猜燈謎,這種娛樂益智的活動受到人們喜愛,廣為流傳。

 

  元朝

 

  到了元朝,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統治者認為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

 

  明朝的燈節持續時間更長,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10天,以顯示歌舞昇平。

 

  清朝

 

  進入清朝,宮廷不再辦燈會,但民間的燈會仍然壯觀。雖然燈會只有3天,但也燈火璀璨,燈也更加精緻奇幻,依然十分吸引人。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民俗傳統節日。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這麼重要的一天,那些傳統的習俗與禁忌你還知道嗎?

  ——元宵節快樂——

 

  1. 張燈結彩

 

  自從元宵張燈之俗形成以後,歷朝歷代都以正月十五張燈觀燈為一大盛事。隋煬帝時,每年正月十五舉行盛大的晚會,以招待萬國來賓和使節。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中唐以後,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後,為使京城繁華熱鬧,又規定正月初八上燈,十七落燈,連張十夜,家家戶戶都懸掛五色燈彩,彩燈上描繪了各種人物,舞姿翩翩,鳥飛花放、龍騰魚躍、花燈焰火照耀通宵。鼓樂遊樂,喧鬧達旦,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清朝時,滿族成為中原的主要部分,而故宮也不再是元宵節了,元宵節仍然很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2. 猜燈謎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元宵節過後,燈謎是第一個謎,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這是一個富有譏諫、戒律、幽默、諷刺的藝術遊戲。謎語掛在燈上供人們猜,開始於南宋。

  現在在元宵節,各種各樣的地方玩燈謎,希望幸福安寧。因為謎語既能激發智慧,又能激發興趣,所以這個過程的普及受到了所有社會階層的歡迎。

 

  3. 耍龍燈

 

  也稱舞龍燈或龍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時代。傳說,早在黃帝時期,在一個大型的歌舞「清蛟」,有一種由人演奏的鳥的形象,然後,六隻龍的舞蹈場景穿插在一起。在龍,是漢代張恆的《西京賦》,100部《龍之戲》中作者的敘述被生動地描繪出來。

  中華民族崇尚龍,認為龍是吉祥的象徵。

 

  4. 踩高蹺

 

  踩高蹺,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眾性技藝表演。這是古代中國高蹺的節目之一,早在春秋時期。中國最早介紹高蹺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5.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國 的民間藝術,在元宵節慶祝活動中,舞獅的人更是增添了樂趣。這種風俗起源於三王國時期,在南北朝時期開始盛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6. 劃旱船

    劃旱船,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土地的船叫跑旱船,是陸地上模仿船工作,表演跑旱船是女孩。漢川真船,超過兩片薄板,鋸成船形,用竹子和木頭製成,然後用布覆蓋,綁在女孩的腰上,坐在船上,握著槳,做騎馬姿勢,跑,一個唱歌、唱歌、跳舞的地方,這就是陸地船。有時另一個人裝扮成一個船上的乘客,作為搭檔,演出大都裝扮成小丑,用各種滑稽動作逗觀眾發笑。劃旱船流行於中國很多地區。

  7. 吃元宵

 

  「元宵」作為食品,它已經在中國很長一段時間。宋代,民間是元宵節吃的一種新的食品。這種食品,第一個叫「浮元」之後的「元宵節」,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古時「元宵」價格比較貴,有一首詩說:「嘉賓窗簾鉤看皇室街,城市寶藏一刻。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北「滾」元宵節,南「包」湯,這是食物的兩種方式和不同的味道。

    8.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他們兩個。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樹枝放在門上方,一雙筷子插在碗裡,裡面裝滿了豆子粥,或者直接放在門前的酒上。

    9.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遊百病,對於所有疾病,燒烤病,步行橋,都是衛生活動的災難。在元宵節的晚上,女人們一起旅行,一起去,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有些是在十五天,但大多數是在十六天。在這一天,婦女們穿著節日服裝,成群地走出屋子,步行橋穿越危險的鄧成,碰釘祈禱,直到午夜,始歸。

 

  10. 男女定情

 

  中國的情人節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節在封建傳統社會也為未婚男女提供了見面的機會,傳統社會中的年輕女孩是不允許自由活動的,但他們可以出去玩,享受元宵節燈籠只是一個交朋友的機會,未婚男女,通過看花燈的方式,也可以拿起自己的物品。

   投稿郵箱:chuanbeiol@163.com   詳情請訪問川北在線:http://www.guangyuanol.cn/

相關焦點

  • 正月十五元宵節,各種習俗「鬧」起來!
    元宵節的民俗掛花燈此習俗源於東漢,南北朝時已蔚然成風。每逢正月十五,全國各地有不少燈會燈展,例如北京北海公園元宵燈會、四川自貢燈會、哈爾濱冰燈節等。還有一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斬殺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李世民,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走百病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
  •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在農村有哪些禁忌?
    今年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了,可以說過完了這一天,年就算是過完了,小孩子要開學了,而年輕人再不出去打工的話就會被人說懶了。當然正月十五還是有很多的習俗的,可不要犯了一些禁忌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在農村有哪些禁忌?
  • 正月十五元宵節及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及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正是我國的傳統佳節—元宵節!正月十五是什麼節日?
  • 2018年正月十五是幾月幾號 2018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什麼活動
    2018年正月十五是幾月幾號 2018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什麼活動時間:2018-02-26 22:55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018年正月十五是幾月幾號 2018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什麼活動 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元宵節成為了非常重大的節日,那麼2018
  • 你們正月十五元宵節都有什麼習俗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而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品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
  • 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來歷及習俗
    正月十五元宵節(圖片來源:百度搜索)今天是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於正月十五勘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遊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曆》,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於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裡,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
  • 正月十五鬧花燈,為什麼?
    元宵之夜,人們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既是慶祝元宵佳節,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鬧花燈是元宵節眾多習俗中最為主要的一個,何時開始,說法不一,但一般認為始於西漢,興於隋唐。隋唐以後,歷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於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故元宵節也叫燈節。
  • 正月十五元宵節你知道的習俗文化有哪些?
    元宵節又名上元節、燈節、元夕、小正月等。元宵本為上元節的夜晚,古人稱夜為宵,同時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之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便將之稱為元宵節。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有一定的習俗,而且或多或少的有些不一樣,當然這也和歷史文化有關。元宵節定然要吃元宵,為團團圓圓之意。
  • 元宵節習俗知多少你的正月十五是這樣過嗎?
    就節期長短而言,元宵節經歷了很長的歷程,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但不管長短,元宵節都是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元宵節習俗知多少 你的正月十五是這樣過嗎?
  • 正月十五,元宵節
    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佳節鬧元宵。在這一天,民間的許多地方都會有逛廟會,掛燈籠,吃元宵等習俗。這也讓我回憶起兒時過元宵節時的一些情形……逛廟會元宵節當天,是我們這裡的廟會。記憶中的小時候,一大早我便會早早的起床,準備著去逛今天的廟會。
  • 農村正月十五的習俗,你知道是什麼寓意嗎?
    今年是一個特別的正月十五,因為有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全國各地都嚴控人員進出,所以,可能也是有史以來全國最冷清的元宵節了。元宵節的各種習俗你都知道嗎正月十五元宵節也叫燈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民間習俗很多,第一個就是一定吃元宵了。
  •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來歷習俗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天官節、元宵節)﹑中元節(地官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 正月十五鬧元宵 細說元宵節的來歷習俗!
    還有一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雲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斬殺龍王,後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李世民,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於是,民間有元宵節耍龍燈之習。走百病走百病也叫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 正月十五元宵節,湯圓為何又叫元宵呢?為何會有掛紅燈的習俗呢?
    元宵節為什麼會有吃元宵的習俗?每年在元宵節都是我國很盛大的一個節日,在元宵節有很多的習俗,其中有一些習俗全國全種有所不同,但是國全非常統一的一個習俗就是吃元宵,全國各地都會在元宵節吃元宵,那在吃元宵這個習俗是從何而來的呢?
  • 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的由來和傳說 習俗中品味傳統文化
    新華社天津2月9日電(記者周潤健)如果說「臘八」拉開了過年的序幕,那麼,元宵節將為春節畫上圓滿的句號。民俗專家指出,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元宵節堪稱中國人自己的「狂歡節」和「情人節」。  「正月十五鬧元宵」,「正月十五鬧花燈」,一個「鬧」字道出了元宵節的奔放、歡騰、火爆,也道出了元宵節與其他節日的與眾不同之處。
  • 元宵節怎麼過?有什麼習俗活動講究禁忌介紹
    元宵節怎麼過?元宵節是一年之中比較熱鬧的一個節日,很多人都會聚在一起過節,人們會一起吃湯圓、吃元宵,還會看花燈等等。那么元宵節有什麼習俗活動講究禁忌嗎?一起來看看吧。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中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
  • 正月十五鬧花燈
    「正月裡來正月正,正月十五鬧花燈。」在人們的記憶裡,正月十五就是燈的海洋燈的世界。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春節是分三個階段的,二十三小年不算年,第一個階段是三十到初五,第二個階段是正月十五,第三個階段是二月二,出了二月二年節就跑了。這三個階段裡,正月十五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是承上啟下的,往前數過去了一半,往後數還有一半。
  • 2020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元宵節快樂!
    今天是2020年02月08日,星期六,庚子年(鼠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快樂!!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為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
  • 正月十五元宵節 的來歷與習俗
    元宵節是全球華人的傳統節日的之一,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稱夜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稱為「元宵節」。仍然歷歷在目;還有四大名著《水滸傳》中的「元夜鬧東京」,由此可見,元宵節自古就是官民共慶的一個傳統佳節。
  • 正月十五鬧花燈,回味童年記憶裡的元宵節
    除夕像是春節的開幕式,而元宵節則是春節的閉幕式,鬧完元宵節的火紅,孩子們對春節才依依不捨地告別。繼而,又開始期盼新一年的春節。在我童年的記憶裡,過年時家裡最重視的兩天就是除夕和元宵節。而元宵節遠比除夕更有趣,因為可以去看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