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境內手機「被」國際漫遊
最近幾天,筆者自駕車在黑龍江旅遊,來到距離黑河市區10多公裡的地方,忽然收到一大串簡訊,包括「中國××祝您俄羅斯旅遊愉快,俄羅斯漫遊資費標準為……」還包括「外交部領保中心祝您平安,請遵守俄羅斯法律」。仔細一看,那裡的電話信號也顯示處於國際漫遊的狀態,不由地驚出一身冷汗,難道一不小心開車開出了國境線?可是再看看路標的指示牌,明明還在中國境內啊!
嚇了一跳的我趕緊緻電電信運營商客服,得知出現這樣的情況,是因為境外電信運營商的信號太強大,覆蓋到了中國境內。客服告訴我,要避免國際漫遊費用的產生,需要改變手機的默認設置,把自動選擇電信運營商改成手動選擇。按照客服工作人員的指示改成選擇境內電信運營商後,我卻發現手機處於信號微弱無法連接的狀態……
此後,筆者在網上搜索發現,這樣的情況並不偶然。例如,2012年的《解放日報》曾報導說,一位上海市民在黑河的中俄邊境接了1個電話、打了3個電話,總計通話10分鐘左右,結果竟然產生了600多元的國際漫遊費!徐先生非常納悶:為什麼人在國內,卻產生了國際漫遊費?對此,運營商提醒用戶,到邊境地區旅遊,接打電話時應留意手機上顯示的運營商名。如發現進入了國外的網絡,要手動切換回國內的運營商。如果暫時沒有出境的計劃,不妨取消國際漫遊功能。
這樣的提醒看上去很「溫馨」,實際上卻是在給客戶「找麻煩」。在中國境內,正常使用手機,卻要時不時查看一下自己有沒有莫名其妙地「被漫遊」,這樣的責任為什麼要強加到用戶頭上?在「手動選擇運營商」的過程中筆者還發現,要是不太會玩手機,或者看不懂中國運營商的英文名,這樣的操作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此外我在想,某些生活在邊境附近的邊民,如果發現中國的電信服務長期處於無信號的狀態,國外的信號卻很好很強大,隨時可以互聯互通,會產生怎樣的感想?
在手機「被漫遊」的背後,顯然暴露出中國電信運營商的「懶惰」。對於電信運營商來說,要真把用戶當上帝,就應該儘可能地麻煩自己、方便顧客。比如說,既然在中國境內,那麼能否屏蔽境外運營商的信號,加強自己的信號?再比如說,即便真的PK不過別人的信號,也應該採用技術手段,來保證用戶手機「被漫遊」時不會產生不合理的費用。
其實,類似的不合理不僅僅存在於「被漫遊」方面,比如說如果您在七月份訂了一個月的包月流量包,下月就必須主動去取消,否則默認狀態就是繼續訂購、繼續扣錢。仔細想想,這也不由得讓人懷疑這一類的「被漫遊」、「被續訂」,不僅僅是因為運營商的懶惰,還因為他們的「財迷」。
包括國內電信運營商在內的諸多公共服務企業,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利用壟斷地位才成為「亞洲最賺錢公司」、「世界500強企業」。這些公司在為國人服務的過程中,真的需要大氣一些、人性化一些,別再為了一個錢字,把麻煩用戶、佔用戶便宜不當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