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祜像
□ 喬長富
張祜(約789-約853)是唐代的著名詩人。說到此人,不少鎮江人大概都會想到他的題詠西津渡的名篇《題金陵渡》;有的人可能還會想到某些評論家的話,以為他是一個「風流才子」 和「豪俠之士」。這篇小文則通過張祜的遭遇和潤州詩,揭示他與潤州的關係,以及他仕途失意「自可愁」的一面。
仕途失意,客居丹徒,隱居丹陽
張祜,字承吉,生活於中唐至晚唐前期;籍貫不詳。他在《戊午年感事……》詩中自稱其祖先「嘗封國是燕」,意為是唐玄宗時宰相張說(曾封燕國公)的後代,張說為範陽(今河北涿州)人。但此說並無佐證。前人或說他為清河(今屬河北)人或南陽(今屬河南)人,但也無佐證。從前人記載及他的遭遇看,他當是生於門第並不顯赫的家庭,有可能為平民家庭。在唐代社會重視門第的風氣影響下,出身低微對於他的政治生涯當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張祜一生,仕途失意。正如他在晚年隱居丹陽後所作的《所居即事六首》中所說:「南窮海徼北天涯,惆悵亡羊是路歧。」他早年寓居蘇州一帶。據筆者考證,他大約在元和二年(807)開始北上謀仕,投詩韓愈,幹謁地方軍政大員,並初入長安,但並無收穫。長慶元年(821)被推薦再入長安,但遭元稹「沮薦」。長慶三年,到杭州謀求推薦應舉,但杭州刺史白居易並未推薦他。大和三年(830)經天平軍節度使令狐楚的表薦,他三入長安,獻詩「三百首」,又未被朝廷錄用。經過一再挫折,張祜自感「孟浩然身更不疑」(《寓懷寄蘇州劉郎中》。「劉郎中」指大和五年至八年為蘇州刺史的劉禹錫),開始謀劃要像孟浩然那樣隱居不仕。大約在大和八年,他離開長安,「一路來邊海」(《戊午年寓興二十韻》)。
張祜離開長安後,從他在「戊午年」即開成三年(838)所作《戊午年感事……》自稱「行因竹林寺」「新參北固禪」可以看出,他是回到了江南,並且在開成三年已寓居於丹徒。唐末範攄《雲溪友議》說「張祜客於丹徒」,當即指開成三年及其前後之事。客居丹徒期間,張祜遍訪山水名勝。他的題詠丹徒山水名勝的詩篇(包括《題金陵渡》)大多是作於其時。由此出發,我們便可看到張祜《題金陵渡》說「一宿行人自可愁」時的心境了。
張祜在客居丹徒後,最終隱居於丹陽。在《丹陽新居四十韻》中,他自述新居情況及決定隱居的心情說:「不出丹陽郭,茅簷寄北偏。四隅疏積潦,萬畝控平田。地勢金陵豁,山形珥瀆連。路分南畝上,山映後湖邊。……茅峰遙自對,練水曲相沿。」「坐甘塵外老,來幸酒中仙。……哭地心知矣,儒家分已焉。」從他的《所居即事六首》其五說「眼下已隳梁武佛」指會昌五年(845)七月唐武宗詔毀天下佛寺看,他其時當已隱居於丹陽。至於他何時開始隱居丹陽,則難以考知。據南唐劉崇遠《金華子雜編》卷下載:「邑人(按:指丹陽人)往售物於府城(指潤州治地丹徒),每抵晚歸時,猶見祜巾褐杖履,相玩酒事。已則勁步出郭,夜回縣下(指丹陽)。及過祜門,則又先歸矣。」所載雖有傳說色彩,但從中可見張祜隱居丹陽後仍常至潤州城中。最終,張祜卒於丹陽隱居之地。總之,從開成二年約48歲左右開始客居丹徒,到約大中七年(853)去世於丹陽,張祜在潤州大約生活了15年。
張祜的「潤州詩」
這裡所說的「潤州詩」是指唐人在潤州所轄丹徒、曲阿(丹陽)、延陵、句容、江寧(上元)、金壇等6縣所作的詩篇,其中有些詩的內容並不一定與潤州有關。以下據《全唐詩》和《全唐詩補編》所錄相關詩篇,略述張祜「潤州詩」的特點。
作品數量多。粗略統計,唐人寫作「潤州詩」數量較多的有:曾經居住於延陵的儲光羲有詩近30首,居住於丹陽和丹徒的許渾有約20首,而張祜有60多首。其數量之多,在唐人所作潤州詩中是名列前茅。
作品內容廣泛而豐富,有些詩有比較多的現實內容。例如,《題潤州金山寺》等題詠山水名勝,《江南雜題三十首》等寫隱居生活和思想感情,《上元懷古》等詠史懷古,《奉和浙西盧大夫題假山》等吟詠唱和,《戊午年寓興二十韻》等感慨時事,《戊午年感事……》抒發悲憤失意情懷。這些詩顯示了詩人的志向和苦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動蕩和百姓的苦難,抒發了詩人的憂慮和哀傷。張祜潤州詩內容的這一特色,在唐人潤州詩中尤為顯著。
唐代陸龜蒙《和張祜處士丹陽故居並序》說張祜詩:「善題目佳境,言不可刊置別處。此為才子之最也。」張祜的潤州詩中,也以題詠潤州山水名勝的詩最為出色和知名。如《題潤州金山寺》(名句有「樹影中流見,鐘聲兩岸聞」)、《題潤州甘露寺》(名句有「日月光先到,江山勢盡來。冷雲虛水石,清露滴樓臺」)、《題招隱寺》(佳句有「竹光寒閉月,山影夜藏樓」)、《題潤州鶴林寺》(佳句有「千年鶴在市朝變,來去舊山人不知」)、《題潤州李尚書北固新樓》(佳句有「青山半在潮來處,碧海先看月滿時」)以及《登金山寺》《秋夜登潤州慈和寺塔》《題金陵渡》等。在唐人題詠潤州山水名勝的詩篇中,張祜的名篇佳作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