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4 06:44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徐善金
天剛蒙蒙亮,六合區團結村鴿業小區,鴿子們「咕咕咕」地歡叫著,身穿白大褂的徐善金鑽進鴿舍忙碌起來,清掃鴿舍,給鴿子餵料、餵水,記錄產蛋情況……開啟了普通而又忙碌的一天。徐善金是南京東晨鴿業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南京農業大學動科院動物科學碩士,他採用新技術培育的新鴿種比普通鴿子產蛋量高23.1%。
創業8個月時,虧損40多萬元
在蘇北農村長大的徐善金,在研究生階段專攻家禽遺傳育種。2011年,他從南農動科院動物遺傳與育種專業畢業後,進入一家省級鴿業龍頭企業做技術員。因技術攻關成就突出,兩年後成為公司副總經理,月薪不菲。
沒過多久,又有科研單位向他拋出了「繡球」,面對高薪誘惑,徐善金想起自己的初心,他想帶動更多人通過養鴿致富。最終,他決定自己養鴿子。2015年,徐善金來到六合東溝鎮養起了鴿子,這裡是他大學曾實習過的地方。
夢想在這裡揚帆起航。但是,沒有一條創業的路是一帆風順的。說起自己的創業歷程,徐善金感慨頗多,剛開始創業的時候,因缺少資金,家人強烈反對,他說服了父母和妻子,又找到一位合伙人,利用東拼西湊借來的70萬元,創立東晨鴿業。在經營到8個月的時候,鴿子遭遇重大疾病,虧損達40多萬元。
虧損嚴重,合伙人決定退出,但徐善金卻沒有放棄。「既然已經選擇了開始,我就必須義無反顧地走下去!」徐善金說,他拼命工作,每天都工作18個小時以上,身體最終扛不住病倒在床10天。這10天中,他陷入了思考:當前鴿子的銷售市場情況不錯,為什麼自己會遭受損失?這裡是有名的鴿業小區,家家養鴿子,為什麼很少有鴿農因此富裕起來?通過不斷反思,他最終得出結論:傳統的養殖方式成本過高,必須進行技術創新與改革。
潛心鑽研養鴿新技術,獲5項國家發明專利
徐善金髮現限制蛋鴿養殖業發展的問題主要有兩個。一是產蛋率低:平均每對蛋鴿年產蛋只有65枚左右;二是蛋鴿雌雄難辨:小鴿子要長到4—5個月齡才能從外觀、行為辨別出公母,而這期間就要多支出公鴿飼養的飼料成本,蛋鴿行業急需解決這兩大難題。
徐善金研究生專業方向是家禽遺傳育種,他決定自己培育出更優良的品種,還每年拿出15%—20%的經費用於科研。
徐善金說做就做,他在鴿舍旁搭了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紅瓦房,一邊辛苦維繫公司的正常運營管理,一邊沉下心來搞研發,鴿子「咕咕」的叫聲天天伴著他,連女兒當年都是在鴿廠裡學會走路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幾年時間內,徐善金進行了一系列的規模試驗,當鴿種培育到第四代時,種鴿產蛋量比普通蛋鴿提高了23.1%,每隻鴿年產蛋量從原先的65枚提高到了80枚。
在鴿舍,徐善金給記者看他培育出來的優質鴿種:「看這裡,有灰色羽毛的就是母鴿。」他利用自創的性別鑑別技術,在小鴿子滿月就能鑑別雌雄,足足比行業內通常的鑑別時間早了3個月。利用這一技術,徐善金不僅培育出了自別雌雄系蛋鴿新品種,而且大大節約了飼料成本,滿月的公鴿當乳鴿出售,母鴿則留下做蛋鴿。如今,由徐善金主持研發的這一公母鴿自別技術成功率已達99%,公司也擁有種鴿群體數量50000對,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
帶動農戶、返鄉青年共致富,做大養鴿產業
養殖技術一步步提高,徐善金的鴿業公司也在一步步壯大。他開拓了網上銷售渠道,目前公司擁有淘寶店鋪、微店、口袋購物店等電商平臺,銷量穩步上升。
在公司發展的同時,徐善金作為一名鴿業生態示範區的技術帶頭人,毫無保留地為當地20餘家養鴿戶提供免費技術服務,並帶著一批返鄉青年一起養鴿子。
今年32歲的李東之前一直在外打工,3年前來到徐善金所在的「鴿業小區」,跟著他學習養鴿技術。徐善金不僅不收學費,還給李東發工資。「餵食、治病、管理、運輸,反正我想學什麼,他就教我什麼,我心裡非常感激。」李東說,學得差不多了,他就自己當起了小老闆,還把廠子安在徐善金公司所在的「鴿業小區」。
在徐善金的帶動下,當地的鴿子整體飼養技術水平和養鴿設施設備得到了大幅升級,勞動生產率提高50%,生產成本降低15%,種鴿成活率提高15%,徐善金成為大家公認的行業「司令」。
不僅帶動當地鴿農致富,徐善金培育的鴿子還飛到了千裡之外的商洛山陽。山陽縣是六合區對口幫扶的貧困縣。2018年,他前往當地,教當地人如何養鴿子。如今,山陽縣已有6個貧困村用他的新技術養鴿子。
2019年,徐善金入選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徐善金說,未來,他計劃把優質的新品種推廣給更多的返鄉創業青年、農戶或合作社,然後回收他們的產品進入公司的營銷渠道進行銷售,努力在鴿子行業走出第一家「公司+返鄉創業青年+農戶」的生產銷售新模式。
新農人
新青年檔案
像徐善金這樣,來農村創業、帶動鄉村發展的故事在南京還有很多。
這些年,南京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帶著知識和技術投身廣袤的鄉村田地,科學養殖種植、多渠道銷售,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了新的元素和能量,既實現了自己的理想,也帶著鄉村「翻天覆地」,成為引領新農民、發展新農村、託起新農業的一支生力軍。
對於「新農人」的成長,南京為他們鋪路架橋,讓他們的路走得寬廣。記者了解到,南京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出臺了相關意見和管理辦法,吸引年輕人來寧從事農業就業創業,加快培育具有較強市場意識、較高生產技能、較強管理能力和較高經營水平的現代新型職業農民。到2019年,全市共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3.6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