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5日電 (殷曉鄭寶許婧)12月2日晚,上海大學「一院一大課」之第15門——「光影中國」第一課「壯美的『山川中國』」開講。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副院長、教指委委員程波教授,著名紀錄片導演、校友秦博和唐欣榮聯袂講授,帶大家走進光影間的中國美麗山川。本次課程吸引上海大學30多名新進校青年教師前來觀摩。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黨委書記李堅全程參與。第一課由上海大學教務部副部長、顧曉英工作室主持人顧曉英主持。
作為專業電影藝術研究者,程波帶著全場師生多次走進鏡頭中的故事,帶著大家感知與體驗,尤其強調了縱橫線索,那就是時代變遷。
「水是生命之源,河流滋養和哺育了人類的文化思想,進化了人類的思維。」程老師以「水」為始,重點介紹了中國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在光影交叉間的「情感糾葛」。一方面,他舉例《一江春水向東流》《長江圖》《三峽好人》等電影,描繪出長江在各個時代背景下的象徵意象。程老師表示,河流從某種意義上也是我們國家軟實力的組成部分,對於中國電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找到我們自己的表達方式和話語方式,建構自己的話語體系,找到中國的風格、氣派,而不是對西方的模仿。另一方面,程老師談及黃河對於中華民族的意義,為大家展示《黃河絕戀》《黃河謠》等電影,「八路軍戰士們就是那個年代「乘風破浪的姐姐」,是那個年代的英雄。」程老師感慨道。接下來,程老師播放野孩子樂隊演唱的《黃河謠》,這首歌從一個平民的角度,把黃河和個體的生活、民族、家鄉聯繫在一起,感人至深……
「山川在中國古代國家演進中人文價值取向的變化,對於認識中國古代國家的形成發展,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是不可忽視的地理標誌、政治標誌和文化標誌。」程老師介紹有青藏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身影的電影,讓大家從山川這個文化象徵符號中認識中國文化的傳承,看到影像語言中的國家形式、民族氣質。
程老師將最後的講解落在了我們的城市——上海,蘇州河與黃浦江是上海城市空間劃分與融合的地理邊界,也是這座城市文化生活與人文情感最為重要的空間載體,在上海城市的影像書寫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十字街頭》《八佰》……用鏡頭記錄了那個年代的故事。他尤其指出,黃浦江是父,蘇州河是母,滋養了上海的父老鄉親。而今,新時代我們在「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指導下,蘇州河早已恢復其本來清麗與光鮮。
秦博導演和唐欣榮導演聯袂分享了新記錄片——《喜馬拉雅的種子》。他們對紀錄片的情懷、對壯美山川和高原植物、生態植被的牽記,對自然萬物的珍惜、珍愛引人動容。
在分享拍攝經歷中,秦導坦言,他們拍攝的強度很大,除了趕飛機的兩天,每一天都在拍攝,轉場也在拍攝,不放過任何沿途的雪山、湖泊,也不管高原反應……
唐欣榮告訴學弟學妹們,我國的植物學家們在西藏、雲南等地建設種質資源庫,保護著我國珍貴植物基因。作為年輕一代大學生,我們也應認真學好各自專業,自覺成為中華文化基因的傳承者。「讓它們去吧」。簡單話語蘊含著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大道理,警醒著人們不要逾越自然的邊界,思考如何與山川植物自然和諧相處。
互動環節,著名導演秦博結合他曾導演的《人間世》等記錄片,講述了發自心底的感受,充滿了對紀錄片導演職業倫理的反思,觸動在場所有人。那是深耕後的切膚感受與思考。在大時代和小人物之間,電影人在選擇,用鏡頭記錄下的人間情,尋找人們心底的真善美。
2014年11月,上海大學首開「大國方略」思政通選課程。學校被譽為中國系列課程的發祥地和「策源地」。六年逝去,鬥轉星移,上大人耕耘思政課堂不止……
顧曉英介紹,學校按照「一院一課」原則,布局設計了15門通識大課。迄今,「大國方略」「人工智慧」,還有「開天闢地」「體育中國」「中國記憶」等系列紅色傳承通識課程,引領上海大學課程思政領航校建設,越來越多的名師大家積極投身課程思政教育教學創新。
學生何博在當晚的反饋裡寫道:「學校開設這門課程具有極大意義,在紅色傳承上對大多數的新生具有指導性。以我來說,在聽這門課前,還是缺乏全局性以及概括性。在聽了程老師講解之後,有種撥開烏雲的感覺。」
註:請在轉載文章內容時務必註明出處!
編輯:許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