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頭山寨「益達」
小林是一位追求時尚的女孩,她給本報打來電話,隨著越來越多的一線的國內外品牌進駐合肥,她再也不用去香港、臺灣購物。不過,愛逛街的她在合肥街頭發現少數商家在經營中打起了擦邊球,山寨店也時見街邊。
記者的調查結果表明,現在市場上確實存在少量「傍」現象。工商部門對此回應,少數「傍」商家涉嫌侵犯註冊商標權,專家則認為,杜絕假 要從買賣雙方入手。
香港益達傍上箭牌益達
「香港益達口香糖,10元3瓶!」昨天下午2時許,位於站前路合肥客運總站對面的一個門面房,電子擴音喇叭在不停地大聲叫賣。
記者拿起一瓶口香糖,發現這種口香糖寫著「香港益達口香糖」,並沒有其他的有效信息,包裝略顯粗糙。記者拿這種產品與箭牌糖果(中國)有限公司出品的商標為 「益達」的口香糖進行了比較,香港益達口香糖的包裝上並無「益達」商標。正品益達口香糖的價格多在每瓶12元,而香港益達口香糖的價格僅為每瓶3元多。
記者就此諮詢了箭牌糖果(中國)有限公司,該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所謂的香港益達口香糖實為香港益達公司監製的產品,而真正的益達口香糖是(美國)箭牌糖類有限公司授權箭牌糖果(中國)有限公司在中國內地生產的。香港益達公司及香港益達口香糖,與箭牌公司和益達口香糖沒有任何關係。
記者調查
「周黑鴨」名前都戴個帽子
在和平路與東二環交叉口西側,記者看到了一家周黑鴨專賣店。記者上前詢問服務員,該店是不是武漢的周黑鴨。營業員確定地告訴記者,他們就是武漢的周黑鴨。
但是記者發現,該專賣店裝修較為簡陋,各種產品擺放在盤子裡,且沒有真空包裝的產品。該店的工作人員也不像武漢的專賣店工作人員,穿著統一的服裝,佩戴統一的口罩。
記者隨後又在宿州路、三裡庵等多個地方發現了各種周黑鴨專賣店,有的店名叫「武漢周黑鴨」,還有的店名叫「三品周黑鴨」。
合肥的這些周黑鴨都是正宗貨嗎?記者諮詢了湖北周黑鴨食品有限公司,該公司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安徽境內,該公司都沒有開設任何直營店,所以合肥的各種周黑鴨專賣店都是山寨貨。
該公司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關於是否去合肥維權的事情,她會和公司法務部進行匯報,在證據準備充足的情況下,會維護自己的權利。關於周黑鴨被侵權的事情,在全國各地屢次發生。一些小店鋪,今天被取締,明天就繼續冒出來,讓人防不勝防。
「瑞可爺爺」陷入風波
最近,一家名為「瑞可爺爺Rikuro」的烘焙店因為飢餓銷售法,引起了不少網民的關注。可是,網上卻傳出了該店是山寨店的消息。
該事件最早起因於該店在官方微博上宣稱其產品起源於1956年日本大阪。而日本的Rikuro官網卻顯示,該企業僅在日本有分店,在國外未設立分店。
在合肥北一環的一家商場,也開設了一家瑞可爺爺店。記者看到,該店由於是新開張,前來購物的消費者並不多。
根據店員的介紹,該店屬於上海的品牌,和日本的店沒有任何關係。該店的品牌LOGO和宣傳方式,跟日本的品牌並不相同。
不過,上海瑞酷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於前天發布了道歉信,這家上海公司負責運營瑞可爺爺店。
該公司在道歉信中表示,針對近日個別媒體和公眾對瑞可爺爺提出的疑問,該公司負責人已於2013年10月29日下午2:00當面向上海工商管理部門提交書面材料。瑞可爺爺是該公司在中國合法註冊的中國品牌。
該公司表示,公司在宣傳設計上有不夠嚴謹的地方,該公司企業負責人代表瑞可爺爺鄭重向廣大消費者致以深深的道歉。為了表達最誠摯的歉意,該司已向上海工商管理部門承諾改正計劃和期限。
專家建議
杜絕假 要從買賣雙方入手
對此,記者聯繫諮詢了安徽大學社會學副教授王雲飛。針對「傍」的現象,王教授早有耳聞,他向記者列舉了「康帥傅」等生活中常見的「假」品牌。「對這個現象,應該從買賣雙方入手。」
王教授告訴記者:「買方如果是無意『重傷』大品牌,只是想假借真品的品牌效應來擴大宣傳,那也算是『一種取巧的營銷手段』。但如果買方是惡意仿照,那就應該追究其法律責任,依法處罰、取締。」
對於此類仿的購買者,王教授也將其歸納於兩類。「一類是注重品質的消費者,他們購買到此類產品是因為被其外表所蒙蔽。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會主動去工商部門維權;另一類是虛榮心強盛的消費者,他們想要用來包裝自己,對這類消費者,我們要勸誡他們注意食品、物品使用安全。」
針對被仿照的知名品牌,王教授則認為商家應該「發現一起有損自身利益的仿照,就該向有關部門舉報一起。千萬不能忍氣吞聲」。
工商回應
「傍」涉嫌侵犯註冊商標權
面對市場上林林總總的傍現象,合肥市工商局商標處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記者所說的傍現象都涉嫌銷售侵犯註冊商標權,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傍」。
「市場上常見的『傍』現象,表現為合法註冊的企業模仿或冒用現有的知名品牌,這種打『擦邊球』的方式極具隱蔽性,加上相關法律存在交叉空白。這讓工商部門在認定其是否侵權時往往陷入兩難境地。」該人士告訴記者。
「目前,國內適用於『傍』現象的《商標法》和《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辦法》之間存在交叉空白。」該工作人員表示,工商部門對這種現象一直在加大打擊和整治力度,但是總有「漏網之魚」。消費者在購買時容易被相仿的品牌所蒙蔽,受偽低廉的價格誘惑從而購買到其產品。正品商家的維權意識相對薄弱,不能真正地起到監督維權的作用。
□劉洋 記者 周洪/文 高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