鑽研川菜
獲得榮譽
與著名導演、演員徐崢合影
蘭明路:苦心鑽研川菜三十載
◎全媒體記者 王錫剛
日前,《舌尖上的中國3》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出生於射洪縣文升鄉的大廚蘭明路在節目中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據了解,蘭明路是已故川菜大師史正良的大弟子,系國家高級烹調技師、中國廚藝精英聯盟副主席。入行30年,蘭明路一直在苦心鑽研川菜,對川菜的改良一點一滴下功夫,在他看來,能夠帶上帽子,繫著圍裙,拿著勺子做菜,是最幸福、最有獲得感的事情。
年少學藝路歷經坎坷
1988年正月初六,當時14歲的蘭明路離開家鄉,踏上了外出求師學藝之路,算下來已經整整三十年了。如今,他已成為著名的川菜大師,還旁通麵塑和蘇、魯、湘等菜系。但兒時,蘭明路最想成為的卻是一名卡車司機。
蘭明路有七個姐姐,他是家裡唯一的男孩,深知行車危險的父親強烈反對兒子的想法。在父子二人協商之後,蘭明路有了一次和表哥外出跑車的機會。這次實踐,讓蘭明路漸漸認識到,自己並不適合做一名卡車司機,便逐漸放棄了這種的想法,接了受父親學廚的安排。
蘭明路的父親是四川省綿陽市射洪縣縣委招待所的一名廚師,在跟父親學習廚藝一段時間後,父親把他送到了青海省西寧市的一家川菜館裡正式學廚。在青海學徒的日子並不好受,蘭明路獨自一人背井離鄉,但最讓他難以忍受的是師傅的打罵責罰。
終於有一天,蘭明路離開了川菜館,身無分文的他在西寧火車站住了六天,所幸在一位同鄉的接濟下,他買了一張去往山東的車票。「我的票沒有座位,就只能睡在坐椅下面,當時我的身材瘦小,剛好能躺下。」從西寧到山東,他跨越了大半個中國,這一路蘭明路吃了不少苦頭。
蘭明路在山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東營市河口區的一家川菜館裡幫工,每個月僅有80元的工資。之後的幾年裡,通過自己的努力,他從濱州市一家小餐館的月工資500元的炒菜師傅,到四川美食城的廚師長,最後成為了三星級酒店的行政總廚。
蘭明路深知作為一名廚師接受專業的培訓的重要性,1994年,蘭明路前往北京天廚烹飪學校進修了8個月。憑著細緻的心靈和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他廚藝得到很大精步。
結緣川菜泰鬥史正良
1994年,蘭明路被新加坡「翠亨集團酒店」禮聘為主廚,在此工作期間,他被該酒店多次派往香港、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地的高星級酒店表演廚藝,其精湛的廚藝和精美的菜餚深受各國佳賓讚賞,當地爭相報導。
4年的國外工作,帶給了蘭明路很多全新的理念和科學、嚴謹的管理模式,也更加激發了他對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的熱愛和將之發揚光大的決心。1998年,他放棄了國外豐厚的薪金和良好的發展機會毅然回國。
2002年,蘭明路被川菜大師史正良收為徒弟。早在正式收徒的前兩年,蘭明路就與史正良有書信來往,當時還在山東工作,經常向史正良請教菜品方面的知識。
其實蘭明路早就有意想拜史正良為師,奈何史正良收徒謹慎,拒絕了他。回憶起當時,蘭明路笑著說:「當時,我師傅並不想收我為徒,但經過一年多的考察,發現我們對菜品等問題的看法見解很相像,並且也覺得我這個人還不錯,才正式收我為徒弟的。」
2005年,蘭明路回到四川工作,第一份工作便是史正良推薦給他的一家小型川菜館。這家小型的川菜館無論從店面規模,工作條件以及薪資待遇上都無法與蘭明路曾經工作的酒店相比,蘭明路心有牴觸。
史正良語重心長地對他說:「人要能屈能伸,以退為進,你在異鄉做了十幾年的川菜,對家鄉川菜的發展情況已經生疏了,先在小規模的餐廳做一年,摸清形勢,這樣更有利於你進入大酒店工作。」師傅一番開導讓蘭明路豁然開朗,欣然接受了工作,更使他明白了師傅的良苦用心。
灶臺前才是他的人生
蘭明路作為川菜的中堅傑出代表人物,廚藝高超、理論豐富。在多年成功的餐飲經營、後廚管理、研發工作中,他一直渴望推動現代中餐系統化、學術化的進步發展。
30年來,蘭明路一直在苦心鑽研川菜,他表示,這既要有對傳統川菜的繼承,又要結合現代飲食文化和烹飪發展趨勢,以達到新川菜的健康、營養、精緻,既能「下裡巴人」,又能「陽春白雪」。同時,他也一直在致力於改變世界各地對於川菜的簡單印象。「麻辣,說到川菜,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麻辣,其實不然。」蘭明路說,麻辣味型在川菜中所佔的比例大約只有3成,川菜還有很多其他味型,大家印象都不深刻,他很想跟一些志同道合的同行一起,改變大家的這些印象,讓傳統川菜的其他味型菜餚能夠被人們熟知。
「魚香肉絲、宮保雞丁、水煮肉片,這些菜都很美味,但是你在一些高級的餐廳去,基本沒人點,原因在於大家覺得太普通,不是『高級』的。」蘭明路坦言,他希望有一天,在一些高級的餐廳或是宴席,這些美味的川菜,能夠擺上飯桌,供大家品嘗。
《舌尖上的中國3》熱播前後,已經有很多企業找他代言,給他投資。蘭明路卻顯得淡定平靜,未來他最想實現的是建立「中國川菜名人堂」和「川調川料博物館」。他希望和大家努力,讓廚師這個職業獲得更多的尊重,讓川菜在國際上更有影響力,讓川菜文化有一個追根溯源的地方。
責任編輯:陳豔 編輯:謝菊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