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明路
四川遂寧人,川菜泰鬥史正良嫡傳弟子,四川蘭亭十三廚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全國技術能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蘭明路中式烹調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領辦人,中國烹飪協會名廚委副主席,世界廚師聯合會國際評委,四川省有突出貢獻優秀專家,註冊中國烹飪大師,獲得「四川工匠」等榮譽。
他 說
不變的是味型,味型準確才是正理。
味,才是川菜的魂。不管是傳統還是創新,味對了,就好吃,好吃才是硬道理。只有更深地了解傳統,才有可能更有的放矢地創新。
......
READ MORE
文、圖|胡元駿
對大眾來說,蘭明路是《舌尖上的中國3》裡製作地道四川泡菜的川菜大廚;但在餐飲業內,蘭明路是在國內外烹飪大賽上獲獎無數、被青年廚師們追捧的學習對象。
泡菜
作為已故川菜泰鬥史正良的嫡傳弟子,蘭明路深得史派川菜烹飪之奧義,且多有創新,被公推為史派川菜傳承人。正如美食評論家董克平所說,蘭明路是川菜傳承發展史上不可忽視的一位節點性人物。
蘭庭十三廚
蘭明路將蘭庭十三廚開在三線城市綿陽,不僅將這家餐廳做到在當地家喻戶曉,還引來全國各地的餐飲老闆和廚師們紛紛打卡學習。在蘭庭十三廚後院的蘭明路中式烹調師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與他攀談良久,受益頗多。
坎坷學廚拜師路
蘭明路出生在四川遂寧的射洪縣文升鄉,在家排行十三,他本想學開車,結果因為父母一句「學廚師有吃的,瘦死的廚師都有300斤」而入了廚行。最早蘭明路跟著父親做大鍋飯,後來又去了青海、山東、北京、新加坡學廚、工作。
新加坡的工作經歷可以說改變了蘭明路的人生軌跡,翠亨茶寮的廚房不僅有空調,還有很多他當時在國內沒見過的烹飪設備。月收入從國內的幾十元變成9000元,蘭明路像打了雞血一樣,三年間把打雜、殺魚、上什、燒臘、點心、砧板、炒鍋等廚房各個工種做了一遍,之後又被公司派到其他國家的餐廳工作,一幹就是五年,打下了紮實的烹飪基本功。
之後,蘭明路準備回國發展,第一件事就是拜史正良大師為師。史正良編著的《創新川菜集錦》曾讓蘭明路佩服得五體投地,拜其為師是他的夢想,他覺得自己在國外工作這麼多年,手藝有了十足長進,拜師的時機應該到了。
蘭明路輾轉打聽,終於在綿陽飲食服務公司的一所學校找到在此授課的史正良,但得到的答覆卻是:沒有收徒計劃。蘭明路不甘心,跟著史正良18天,終於得到給他寫信、打電話的機會。
老菜譜
經過一年的電話、書信往來,又應史正良要求做了些烹飪比賽的菜品,蘭明路逐漸得到了認可。1999年,史正良終於開口,約了四川飲食界一些有名望的師傅,擺了一桌飯,舉行了一個簡單的跪拜儀式,並且給蘭明路頒發了正式的師徒合同。幾經波折,蘭明路終於成功拜師。
2001年,史正良讓蘭明路回到綿陽,跟著他一起吃住行、教學、買料、做菜。史正良發現蘭明路的菜品有不少粵菜的手法,就給廣州酒家的師傅寫信,讓他去廣州學習兩年。兩年後,蘭明路又回到綿陽,在師父家一住就是8個月,看了很多老菜譜。
此時,史正良看蘭明路學有所成,給他在江油找了一個工作。這是一家小餐館,蘭明路打了退堂鼓,可是史正良說「不去就滾」。不到一年,蘭明路將這家餐廳的月營業額從26萬元做到90多萬元。隨後,史正良又將蘭明路派到北京西蜀老宅、綿陽富樂山酒店歷練了一番。
波瀾起伏蘭庭十三廚
蘭庭十三廚2012年開業,無論是裝修、布局還是裝飾,其豪華程度都不輸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的高端會所。起初,史正良取了「蘭廷」之名,「十三廚」指蘭明路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後來蘭明路把「廷」改成「庭」,希望這裡像家一樣溫暖。
蘭庭十三廚內景
蘭明路是瞞著師父籌備餐廳的,史正良知道後並不看好:你把一家餐廳裝修成這樣,在綿陽能有幾成勝算?要做融合菜、創新菜,你的川菜做到百分百了?
有一段時間,師徒甚至互不來往。但蘭明路知道,從蘭庭十三廚裝修開始,師父沒有一天不關心進展,隔三差五就派人過來拍照給他看。開業之前,蘭明路特意去拜見師父,匯報自己開蘭庭十三廚的思路。這時史正良的態度也有所鬆動,不僅給餐廳取了名字,還請來各地名廚為菜品把關,並對出品提了要求:不管你做融合菜也好,創新菜也罷,絕不能離開四川的味道,川菜突出的味型絕不能變。
蘭庭十三廚開業就生意火爆,但幾個月後,「八項規定」來了,餐廳日流水一下子降至不到3000元。蘭明路把自己炒菜掙到的所有家當全部投入這家餐廳,還借了不少錢,他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那段時間,史正良每天都會給蘭明路打3個電話,讓他回家吃飯,想吃什麼就做給他吃,只要能看到他就行。蘭明路由衷地感到了師父對他的愛,但天性好強、不服輸的他還是關掉手機,租了個地方,把自己關了3個月,反思自己的將來和活法。理清思路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來找師父。
史正良很高興,親手做了蘭明路愛吃的菜,幫他明確了接下來的人生方向,還執意要給他過一個39歲生日。在他眼裡,蘭明路是一個為廚房而生的人,回歸廚房就一定能再次站起來。
2015年,史正良不幸遭遇車禍離世。蘭明路說,得知噩耗時感覺天都塌了,與之相比,蘭庭十三廚的受挫根本就不算事。「當時我就一個心思,回歸廚房,師父希望我做的,我都撿回來。師父沒有完成的,我要不遺餘力地去繼承。」
沉下心把川菜發揚光大
蘭庭十三廚現在依然開門迎客,此外,蘭明路還創建了十三小廚,並且在9個月內連開11家分店,店店生意火爆。然而,在十三小廚名聲最響之時,蘭明路將其轉讓,一來可以有資金還帳、支撐蘭庭十三廚的運營,二來這並不是他想要的餐廳。他說,十三小廚的客單價不高,但對菜單的更新速度要求很高,甚至半個月就得換一份菜單,「這不利於廚師沉心有序地研發品」。
蘭明路不是沒想過離開綿陽,但是師父不讓他走,說「你必須要定下根基來」。「我聽師父的,把根基夯實,無論是在綿陽還是成都,只有沉下心來才能把川菜發揚光大。」
川菜之魂在於味
川菜有「百菜百味,一菜一格」一說,蘭明路既認同這種表述,也有不同觀點。一道魚香肉絲,一位師傅炒10次是10種味道,那就是穩定性差;如果每位廚師炒出來的魚香肉絲都是一個味、一個標準,那也值得商榷。「四川很大,每個地方都有口味特性,有的地方甜一點,有的地方酸一點,有的地方鹹一點。同樣一種味型又有大小之別,不同食客的需求也不同。所以味根尤其重要。」
魚香肉絲
在他看來,魚香肉絲的味根應該是鮮、甜、酸、微辣,蔥、姜、蒜香氣突出。在這個味根的基礎上,順應各個地域的口味微差,才能烹炒出受歡迎的魚香肉絲。「我們需要學習掌握傳統的技藝、味型,然後順應市場和食材的變化。總之,不變的是味型,味型準確才是正理。」
川菜有24種味型,但蘭明路認為,隨著時間的流動和廚師們想法的變化,當下其實不止24種味型。對於第24種味型——茄汁味,業內也存在爭議。茄汁味在粵菜、魯菜甚至淮揚菜中的運用都比川菜多,所以很多廚師認為,泡菜味應該是川菜的第24種味型。因為泡菜在川菜中運用得相當廣泛,無論是炒菜還是燒菜、調味還是配料,泡菜都可發揮作用,如酸菜魚系列、泡菜系列菜品等。「泡菜已經超越了調味、提味的層次,泡菜是川菜之骨。」
那麼,川菜的魂是什麼呢?蘭明路答道:「首先我們說川菜之『血』,一定是紅油。至於川菜的『魂』,郫縣豆瓣、中壩醬油、保寧醋、潼川豆豉,這是我理解的川菜四大味魂。但調味料始終都是單一的,烹飪時,無論什麼手法、調味,組合在一起才是複合味。味,才是川菜的魂。不管是傳統還是創新,味對了,就好吃,好吃才是硬道理。」
川菜如何創新
最近幾年,蘭明路和他的團隊不斷受邀參加國內外的美食節和烹飪交流活動。他發現,有創新力的川菜是最受歡迎的。蘭明路坦言,在拜師後的一段時間裡,師父並不接受他的創新,大概是認為他當時對傳統川菜的把握還不夠。後來史正良才鬆口,但用「結合」一詞代替「創新」,如食材的結合、烹調方法的結合以及呈現形式的結合。直到蘭庭十三廚開業,史正良才說「可以創新了」,並給了蘭明路8個字:繼承傳統,融匯中西。
素燕
此後,蘭明路在不斷探索、精進的過程中愈發領悟到,中餐國際化絕不是學了西方的一些皮毛就行,只有把自己的東西完全融入進去才行,不能表象化、符號化。對於川菜創新,他總結出15個字:四川的味道,世界的食材,國際的表達。
蘭明路認為川菜未來的發展一定要往回走,「更準確地說就是回歸傳統,但也不可死守傳統一成不變」,因為現在的食材、烹飪設備,包括人們的思想都和過去不一樣了。「回歸傳統就是要回歸傳統的味道、傳統的烹飪手法,很多傳統菜都是超級經典的,我們這代廚師一定要好好地總結。只有更深地了解傳統,才有可能更有的放矢地創新。」
五彩冰粉
蘭明路目前收了50多個徒弟,其中有一些是師父健在的時候指派的。他說,同門師兄弟推舉自己做史派川菜的引領者,他不僅要扛起師門的大旗,還要扛起川菜發展的大旗,壓力很大。
蘭庭十三廚內景
對於未來的發展,蘭明路有清晰的規劃:要把蘭庭十三廚帶到更多更適合其發展的空間中去。儘管目前有很多人來談合作,但他幾乎都拒絕了。他對合作者的要求是,首先必須要熱愛川菜、要有情懷,而不能單純地只是當個生意來做,否則條件再好他也寧願不合作。
「川菜絕不僅是人們理解的麻辣、酸辣、鮮辣、重油、重味、粗獷、豪放,也可以是陽春白雪、萬分精緻。」蘭明路希望,有朝一日自己的餐廳可以掛上米其林三星的標誌。
★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烹飪》2020年2月刊,歡迎轉發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號所有內容未經授權,謝絕轉載,侵權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後臺,獲得授權後方可轉載。轉載時請在顯著位置註明來源及作者署名。
往期訪談人物
點擊姓名,即可閱讀全文
| | | | | 申
| | | | | | | 何悅妍 | 富濤
| | | | | Alan Wong | 呂裕國 | | | | 陳萬慶 | | | | | 陳鵬飛 | | | 梁家駿 | | | | | | ……
編輯|貓頭鷹小姐
主編|王者嵩
更多精彩內容
一鍵下單
▼▼▼
點擊連結,查看更多專題菜譜
▼▼▼
| | | | | | | | ……
《中國烹飪》
中國烹飪協會會刊
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餐飲雜誌
創刊於1980年
發行遍及海內外
微信號:ChineseCuisine1980
原標題:《訪談|蘭明路:起承轉合最川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