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養殖先養水」,水體是魚蝦生長、生存和生活的環境,然而池塘底質與水的相互作用能夠強烈地影響水質,因此要想養好水,就必須從池塘底質改良著手,必須充分重視池塘底質的管理。
底質的好壞直接影響水質的好壞,水質的好壞是底質好壞的表現形式,池塘底質中緩慢釋放的營養元素是水體中藻類繁殖生長所必需的。在藻類的生長繁殖過程中,除了必需的氮、磷等營養外,還需要鈣、鎂、鐵等微量元素,而這些微量元素大部分來自底泥。如果底質惡化,微量元素以不溶性鹽沉積在池底的底泥中難以釋放,從而導致水體中的營養失衡,水體中的有益藻類的生長繁殖受到抑制,水體的生態平衡就容易被破壞,各種有害的蟲菌、有害藻類大量繁殖,從而導致水質惡化。
物理改底的方法
物理方法最常用的就是清塘挖淤,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產閒季進行,大多採用先排乾池水,然後用水力挖塘機組像開挖新塘一樣清理淤泥。此法成本低、適應性強,但作業時需要有水源和較大的荒地或淺灘用於排放泥漿,讓其沉澱。生產實踐證明:為保持良好水質,每隔1-2年應清除10cm~20cm呈暗黑色的底泥。除了清淤外,經常攪動塘底,翻鬆塘底的淤泥,並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池底老化。
化學改底的方法
化學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後發生化學反應,放出大量的熱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種有機酸,改變酸性環境,從而可以起到除害殺菌、施肥、改善底質和水質的作用。使用時可乾池清塘或帶水清塘。帶水清塘一般是在總鹼度、總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及時合理地施用石灰;而池水和底質中鈣離子濃度較大、鹼度較高,則不必施生石灰;在有機質貧乏的養殖塘不宜單施生石灰,否則會加劇有機物的分解,使有機物積存更少,池塘肥力進一步下降,恢復更為困難。
生物製劑改底的方法:底瘦池塘
底瘦的池塘通常是新塘或清淤翻曬過的養殖池塘,池塘底部有機質少,微生態環境脆弱,不利於微生物的生長繁殖。這樣的池塘藻類數量少,餌料生物缺乏,溶氧量往往比較低,水體易出現渾濁或清水。針對這種情況首先應當「肥水」,可使用優肥快速培育水體中硅藻、小球藻等各種優質藻類,提供藻類所需營養,補充底部和水體的營養物質;此外優肥還能絡合水體中的重金屬和各種有害殘留,迅速解毒,穩定水質,改良底質,從而最終達到肥水的目的。
生物製劑改底的方法:底肥池塘
底肥的池塘,淤泥特別多,有機質相當豐富;同時,底肥的養殖池塘隨養殖過程的進行,殘餌,糞便,動物屍體等會越積越多,形成淤泥變成底肥的池塘。這樣的池塘水體黏稠物質多,自淨能力差,底層溶氧不足,底泥發臭。可以使用優激靈解除池塘水體多種毒素,抑制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的生成,增加水體溶氧量,修復不良水體;此外,優激靈還能穩定水色,維持水體的「菌藻平衡」,提高藻類抗逆性,防止水體老化、倒藻。
底質的緩衝能力、自淨能力、生產性能、抗逆性能,是水產養殖成敗的關鍵。「成也底質、敗也底質」對於水產養殖而言一點都不為過。要使養殖可持續發展,底質問題需引起廣大養殖者們足夠的重視,使用生物製劑改底無疑是最有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