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四寶---硯

2021-02-22 古戈爾藝術

  硯為文房用具之一。為磨墨工具,又稱硯臺。宋蘇易簡《文房四譜》:「四寶研為首,筆墨兼紙,皆可隨時收索,可終身與俱者,唯硯而已」。正因為此,歷代文人墨客,對硯情有獨鍾,藏硯、賞硯成為風氣。制硯的材料極為廣泛,常見的有石、陶、瓷等,另有金屬、水晶、玉、象牙、竹、木、漆、紫砂等。硯的產生年代已不可考,但它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研磨工具磨盤、磨棒,已為學術界所認定。宋李之彥《硯譜》:「黃帝得玉一紐,治為墨海,其上篆文曰:『帝鴻氏之硯』」。這是關於硯的最早起源的說法,但可信度不高。1975年,湖北雲夢睡虎地曾出土有石硯,硯為鵝卵石加工而成,旁有一件研石。這一考古發現說明最遲不過戰國末期硯就出現了,只是傳世品和出土物甚少。《漢書?薛宣傳》:「下至財用筆研,皆為設方略」。這說明漢代硯的使用已十分普及。漢代硯的傳世和出土較多,以陶、石為主,另有漆、木等硯,漢代硯式可分為圓形和長方形兩種。魏晉時期,石硯、陶硯繼續流行,同時瓷硯出現在硯的家族之中。瓷硯的形狀有圓形、長方形、風字形和多足硯。石硯則為方形或長方形,多有四足。隋唐時期,各種硯材出現,如瓦、澄泥等。陶硯的發展達到了全盛時期。石硯已開始講究石材,有名的端石、歙石、洮河石等都已經開採制硯。此時瓷硯盛行,硯形除承襲魏晉之外,闢雍硯尤為常見。宋代以石硯最為普遍,形式多樣,並追求雕飾的完美。瓷硯的燒制種類增多,陶硯仍然流行。上層社會中品評硯臺之風日盛。元代石硯較為流行,渾樸自然的風格使元硯卓而不群。明代的硯更為講究,不僅品種齊全,而且追求硯的質地、雕刻工藝及裝潢設計。文人雅士賞硯藏硯之風盛過宋代,致使硯的實用性降低,工藝性增強。清代硯材更為豐富,除前代已有的硯材外,還有鐵、漆、砂、玉等,文獻記載達數十種之多。硯的造型更加多樣化,製作達到了歷史最高水平,精雕細鏤的硯臺當時就是文人學士追逐的目標,今天仍是收藏者朝思暮想的理想之物。

    為了使讀者對歷朝歷代硯的種類、形制有一大概了解,下面以硯的材質分類加以介紹。硯的出現到現在,石材一直是硯的首選之材,如前所述,硯源於新石器時代的磨盤、磨棒。石硯為陝西臨潼原始社會遺址出土,上有蓋,面下凹,凹處有一石質磨杵,旁有數塊黑色顏料。此種附有研石的硯磨盤,不僅是硯的雛形,而且對硯形的影響長達三千餘年,直到西漢時還可以見到它的身影。燧石硯為廣州東部西漢墓中出土,體扁面薄,上有研石,人工打磨痕跡較少。亦為西漢石硯,體扁而薄,略呈圓角方形,以天然鵝卵石製成,附有圓柱形研石。為西漢南越王趙墓出土。由此可見,西漢早期的石硯比較簡單。西漢中晚期的圓形石硯已有三足及蓋,蓋上多有各種紋飾。製作已不再是單純的「器以用為功」,已經注意到了硯的裝飾並對後世硯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雕雲龍紋圓形石硯,青石質,下有三足,硯面平整,上有橢圓形墨池。硯蓋上雕有雲龍紋飾,為西漢石硯中的精品。魏晉南北朝時期石硯多為方形或長方形,一般多為四足,硯池明顯,留有鑿痕,造型規整大方。方形四足青石硯,青石質,質硬而細,呈藍黑色。硯堂平整,硯側有陰刻雲紋,為南北朝時石硯的典型。另傳晉代已有鳳字硯,宋李之彥《硯譜》:「會稽有老叟云:『右軍之後,持一鳳字硯,大尺餘,色正赤,用之不減端石。雲右軍所用者,石揚休以錢二萬得之」,又元王惲《覓鳳字歙硯詩》:「嘗聞右軍硯,鳳字琢手奢,是名為水箕,朵頤駭啥呀。」文中所說右軍為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然實物不曾見有。唐代石硯與前代相比最大的特點是講究石材,特別是初唐時便開採端石制硯,盛唐時已名動天下。端石產於廣東肇慶斧柯山,因肇慶古屬端州而名。唐李賀「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劉禹錫「端州石硯人間重」。均說明唐代端硯之名貴。後人更有「如風流學士,竟體潤朗」、「如豔婦,千嬌百媚」之譽。這時的端硯以實用為主,「硯之用,在於發墨不損毫。」硯形多為箕形,硯面一般沒有紋飾。箕形端硯,石質細膩堅緻,呈深紫色,硯首為弧形,硯面刻摺痕,下有兩梯足,唐代早期特徵極為明顯。唐代中期,大約在開元年間(713-741)安徽婺源的歙溪石材也用來制硯,其石質堅韌潤密,不吸水,發墨不傷毫,元宋?詩:「凌堅萊蕪釜,澌瑩歙溪硯」。風字形歙硯,石質細膩,呈紫墨色。硯呈「風」字形,上有橢圓形硯池,淺硯堂。雕琢細膩、造型凝重渾厚,為唐代中期器物。唐代亦採甘肅臨洮石材制硯,其色澤藍中帶綠。宋趙希鵠《洞天清錄集?古硯辨》:「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綠石,北方最貴重,綠如藍,潤如玉,發墨不減端溪下巖」。又「耆舊相傳,雖知有洮硯,然目所未睹」。由此可見唐代洮硯生產量小,遺存較罕,宋代就已難得一見。宋代石硯極為普遍,因宋人好古,硯上圖案繁多,特別是仿刻殷周青銅器銘文成為風尚,故與唐代風格明顯不同。其形制頗多,清乾隆年間繪製的《宋硯譜》中就有抄手硯、鳳字硯、貨幣硯、核桃硯等,尤以抄手硯最為流行。所謂抄手,又稱抽手,供手抽抄之謂。百一眼端硯,長方形,抄手式,硯呈黑紫色,底部鏤雕有101個長短不一的石柱,每個石柱端都有黃黑相間的石眼。硯面細膩光潤。此硯傳為宋代內府所藏,清乾隆皇帝對此硯極為珍愛,曾有題詩刻於右側,收置於圓明園中,晚清被盜,流落民間,後為蘇軾三十一世侄孫蘇宗仁所收藏,1985年捐給國家。宋代端硯注重雕琢,器型變化較大。古琴式端硯,仿古琴形,簡樸古拙,硯面中部開橢圓形硯堂及水池,底有四足,為宋端硯中的精品。宋代歙硯多隨石形而定,故橢圓形和圓形硯較為常見,造型渾厚古樸,雕刻自然。如鱷魚形歙硯,硯為鱷魚形,造型生動別致,雕刻線條流暢自如。傳世品中極為罕見。另有蟬形硯。宋代洮河硯名聲日漸顯露,並終於擠身四大名硯之列。金元好問詩「縣官歲費六百萬,才得此硯來臨洮」。可見此硯之名貴。洮河石硯,長方形,硯額圓弧形倭角,硯池亦隨額形。硯面可見紋理,造型古樸渾厚,刻工簡練遒勁,為典型的宋代洮河硯。宋代另有橢圓形雕魚龍紋硯,長方抄手式硯等。宋代用於制硯的還有產於山東益都的紅絲石,石質赤黃,有紅紋如刷絲,縈繞石面。宋蘇易簡《硯譜》謂硯有四十餘品,以青州紅絲石為第一,端州斧柯山石為第二,歙州龍尾石為第三,但傳世品甚罕。紫金石硯亦是宋代名品,宋高似孫《硯箋》:「紫金石出臨朐,色紫潤澤,發墨如端歙,唐時競取為硯,芒潤清響。」宋米芾《硯史》:「紫金石與右軍硯無異,端出其下。」紫金石硯始於唐,盛於宋,之後漸湮滅,傳世品極少。元代硯的典型特徵是造型粗獷渾厚,以歙石蟬形硯較為常見,傳世品不及唐宋明清多。蟬形歙硯,石色青綠,造型淳樸,線條簡練,有宋代遺風,為典型元代石硯。明代是繼宋代以後又一個石硯製作的高峰期,其典型特徵是石材更為講究,硯隨石形,故奇形怪狀之硯屢見不鮮,特別是喜在硯背、硯側或硯面上鐫刻名人題記,故硯的實用功能下降,逐漸向工藝品方向轉化。明代端硯較為常見,其形或為長方,或為圓形,或為異形,紋飾雕刻極為細膩。紫雲心端硯,橢圓形,色澤紫藍,質地細膩溫潤,硯面有大小不等的石眼,雕工因材施藝,在其間雕有行雲,而石眼恰似繁星,一大石眼尤如滿月掛在天空,硯右側上方有「紫雲心」刻銘,為明代端硯中佳品。明代歙硯多為長方形,亦有圓形等。造型古樸大方。長方抄手眉子歙硯,長方形,抄手式,石質堅潤,硯面有七道眉紋,左高右低,異常秀美。造型古樸敦厚,堪稱明代歙硯佳品。

    明代洮河硯傳世品較少,另見有嘉峪石硯,其石產自河西走廊嘉峪關黑山峽,石有青、綠等五色,石質溫潤,發墨而不損毫,見有仿古琴式硯。另有田橫石硯、砣磯石硯、嘉陵峽石硯等。

    清代是我國古代石硯的全盛期,石材之廣泛為歷代之最,雕工手法精湛為歷代所不及,傳世品之多亦為歷代所不能比肩。

    清端石硯的典型特徵是器型豐富,雕工極為精湛,特別是那些隨形而作,雕工不多的硯,往往奇峭清新,令人嘆為觀止。佛手端硯,硯為佛手狀,上部佛手凹陷處為硯池,下部為硯堂,硯背為整形佛手,上刻一蜘蛛,形態極為逼真,為清乾隆時佳作。清端硯的形狀有蕉葉形、鵝形、荷葉形、圓形、瓜形、書卷形、漢瓦形、竹節形、祥雲形、鐘形、琴形、井形、螺蚌形、瓶形等。所雕紋飾有丹鳳朝陽、雲龍祥雲、笸籮、魚龍、瑞獸、喜蛛、二龍戲珠、海獸、雲中仙境、靈芝、竹、雲蝠等。歙硯、洮河硯的存世品不及端硯多,但作工精緻不遜端硯。另有紅絲石硯、燕子石硯、徐公石硯、菊花石硯、松花石硯等。除實用品外,亦有觀賞珍藏之硯。

    陶硯起源於漢代,系以極細的陶土燒制,宋米芾《硯史?陶硯》:「相州土人自製陶硯,在銅雀臺上。以熟絹二重淘泥澄之,取極者,燔為硯。有色綠如春波者,或以黑白埴為水紋,其理細滑,著墨不費筆,但微滲」。故其實用性較石硯要差。由於陶的加工工藝較石料容易,故漢代的陶硯形制較繁複。十二峰陶硯,硯的前部塑有十二山峰,內左右兩山峰下各有一負山力士;峰腳下有小孔,似為出水口,三足為疊石狀。造型奇特有力,構思精巧,為漢代陶硯中的孤品。魏晉時期,陶硯較為流行,以圓形為主,硯面為圓盤狀,子母口,亦有子口器物。硯下有足,三、四、六足不等。唐代陶硯繼續流行,其製作工藝達到了極盛,硯形除箕形外,還有長方形圓足、龜式、屐式及山峰多足式等。箕形硯,硯額為弧形,硯池為新月狀。底部一邊落地,一邊有二足。此硯出土於廣東韶關張九齡墓,說明唐代中期陶硯仍十分流行。陶硯,橢圓形,硯額為蓮瓣形,硯池與硯額之間以弧形凸稜分隔,硯堂圓形,硯池為月牙形。底一面著地,一面有二錐形足,為唐代陶硯中造型別致,製作精細的名品。由於宋代石硯普遍使用,加之瓷硯的燒制種類較多,陶硯已不如唐代那樣流行,故傳世品較為少見,與北宋同時的遼金亦有陶硯傳世。如紅陶硯,抄手式,色澤朱紅,背有「大定通寶」錢形印文,為金世宗完顏雍(1161-1189)時所燒造。三彩陶硯,八方硯體,箕形硯池,通體施以三彩釉。由於遼金傳世品陶硯的數量較少,故風格特徵並不明顯。明清石、瓷硯及各種硯材較多,而陶硯在硯的家族中已較難一見。說起陶硯,不能不提及我國四大名硯之一的澄泥硯。澄泥硯以水澄結細泥燒制而成,故也應為陶硯。其硯質地如瓦,堅硬耐用,發墨細膩,貯墨耐久。澄泥硯初以山西絳縣所產為最佳,以後山東、河北和江蘇等地均有生產。澄泥硯約始於漢代,唐宋時尤盛。宋佚名《硯譜?諸州硯》:「虢州澄泥,唐人品硯以為第一,今人罕用。」又宋張?《賈氏談錄》:「絳縣人善制澄泥,縫絹袋至汾水中,塒年而取之,陶之為硯,水不涸」。宋代澄泥硯多為民間器物,並多有印款。長方抄手澄泥硯,質地細膩潤澤,呈暗紅色,造型渾厚古樸,硯池中雕刻紋飾,刻工蒼勁。硯側有宋米〓篆書銘:「人以田,我以硯,遺爾箕,意可見。元豐二年春米〓」。查元豐二年為公無1079年。

    因澄泥原料來源方便明代澄泥硯亦較流行,又因澄泥可以隨意造型,故異形硯較為常見。如鱔魚黃澄泥竹節硯,其造型極為別致新穎,紋飾生動逼真,為明代澄泥硯中的精品。另見有牧牛澄泥硯、八角形刻三車紋澄泥硯等。清代澄泥硯追求刻工的豪華,特別是皇室之物更是如此。如澄泥瓶紋硯,長方形,質地細膩,色澤黃中透紅。硯堂及池呈瓶形,硯邊刻有細密的竹葉紋飾,硯底有乾隆御題銘。

    源於漢唐的瓦硯也應屬於陶硯,始於東漢,後人多以漢魏鄴城未央宮之屋瓦製成。未央宮瓦,瓦身如半筒,面至背厚約一寸,背平可研墨,唐宋以來,去其身以為硯,俗稱「瓦頭研」。唐皮日休「應念研磨苦,無為瓦礫看」。明趙〓謙:「未央宮瓦,亦注水經久不涸,好事者以為硯」。宋蘇軾亦有「舉世爭稱鄴瓦堅,一枚不換百金頒」詩句。瓦硯的傳世品並不多見。瓦硯,為漢瓦改制而成。瓦上下兩端分別篆有「未央宮」、「東閣瓦」字樣。瓦背為麻皮紋,硯面刻有「偶親鉛槧,聊休運臂之勞;雅識傳聞,少助輟耕之錄。乙卯清和制研,西園翰題」。為清代高鳳翰之物,為漢瓦硯中的精品。

    以鐵製硯始於何時已不清,晉王嘉《拾遺記》:「張華進《博物志》,武帝賜以青鐵硯。」又《古今圖書集成》:「青州熟鐵硯甚發墨,有柄可執。晉桑維翰鑄生鐵硯。」由此可見,鐵硯始於晉代之說較為可信。銅硯始於東漢時期,以後歷代皆有製作,或鎏金,但數量較少,傳世品甚罕。如為東漢時期鎏金獸形銅硯,上蓋下座,中嵌有硯石。獸有雙角,有雙翅,周身嵌有寶石,極為華麗。鎏金銅硯為明代器物,硯為長方形,硯面刻有?字紋飾,硯池橢圓,旁飾鎏金雙虎,足為人面形。器型端莊凝重。銅硯使用價值不高,但其工藝精湛,仍為收藏者所熱衷。此外還有漆硯、玉硯、水晶硯、瑪瑙硯等,由於傳世品極為稀少,不易形成門類,故這裡不作介紹。

    硯的材質除石材之外以瓷質最為常見,瓷硯大致在魏晉時加入硯的家族之後,歷代均有製作,傳世品雖較石硯略少,但遠勝於其他硯材。魏晉瓷硯有圓形、長方形、鳳字形等。以圓形三足硯較為常見。瓷硯為西晉器物,硯呈淺盤狀,硯面無釉,中間微突,硯下有三獸形足,造型典雅而實用。晉晚期及南北朝時,瓷硯的足逐漸增多,有五足、六足的,甚至多達十足。瓷硯多為圓形,硯堂的周邊下凹成水槽,如闢雍,故稱為闢雍硯,硯面不施釉,以利研墨。青瓷五足硯,硯面向上凸起,硯底稍內凹,硯足較為瘦高為馬蹄形,施有黃綠色青釉,硯心及底部露胎,造型端莊,為南朝時瓷硯的典型。隋代瓷硯多為圓形,但硯足由魏晉時的蹄足改為柱足。柱足常在八至十足以上,多外撇,足上部三分之一處與硯盤相連,硯面更加上凸。赭釉多足硯,硯面微凸,邊牆較矮。硯壁下為平圈足並有二十一個柱形足為裝飾,硯身施赭釉,有較為明顯的冰裂紋。唐代瓷硯以圓形闢雍硯為典型,硯面較前朝更為凸起,有的甚至超過硯邊,硯足也由隋代的半圈足發展成圈足,以蹄形足為裝飾,造型略顯粗笨。宋代以石材為硯漸成風氣,瓷硯退居其次。瓷硯的數量及使用功能雖不及石硯,但它的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絲毫不遜石硯。據文獻記載和實物來看,宋代瓷硯有闢雍硯、鳳字硯、房相硯、圓形硯、葫蘆硯、璧硯、月池硯、八稜硯、四直硯等十多種。以圓形硯較為常見,硯面平坦,硯邊略凸起,空腹可以貯水,入水處多為月牙形、蝴蝶形入水口。黑釉瓷硯,黑灰胎質,空腹,入水處有蝴蝶形水口,硯面平整無釉,硯邊與硯池之間有小水溝,圈足,為宋代瓷硯的典型器物。元代瓷硯與宋代相比器型、胎質、釉色均有差距,傳世品數量較少。從目前所見器物來看,基本承襲宋代舊制,但製作粗率。可喜的是1988年景德鎮曾出土幾件元代瓷硯,圓形、硯池凸起,與硯邊有一道較深的水溝,蓋為窩盤式,與硯為子母口套合。硯蓋飾有青花五爪龍兩條。由胎質、釉色、青花及畫法分析,當是官窯器物,較為少見。明代瓷硯達到了宋代之後的第二個高峰,傳世品較多,以民窯生產的為常見,硯式有圓有方,造型豐富,紋飾以龍鳳及纏枝花卉居多。早期瓷硯以鼓形居多,硯面或凹或平,空腹,入水口為三角形、蝴蝶形。青花花草紋鼓形硯,硯面微突,無釉,空腹,注水口為蝴蝶狀。硯身施釉,白中泛青,並有細碎的紋片。青花色澤黑藍泛灰,所繪紋飾極為簡潔明快,畫法為一筆點劃。為明早期民窯器物。明中期之後,硯已不再是空腹,多為圓餅形。青花蓮瓣紋硯,實腹圓形,硯面明顯下凹,硯邊突出,池與邊之間有一水槽。硯面及底邊無釉露胎,胎質堅硬。硯身釉色泛青。硯壁近足處繪有青花蓮瓣紋飾,青花略閃紫。底有「嘉靖八年季夏置用」款識,為明嘉靖時民窯器物。明末瓷硯風格一如明中期,唯製作工藝略粗而已。清代瓷硯生產量大,傳世品多,風格不盡相同。硯式仍以圓形為主,還有玉環硯、荷葉形硯、碟形硯、鐘形硯、長方硯等。所施釉色有青花、紅釉、哥釉、汝釉等。紋飾更趨豐富,有山水、人物、動物、花卉、花鳥等。一般來講,清代瓷硯的邊較明代略寬,而硯面下凹明顯。青花詩句硯,圓形實腹,硯面下凹,周沿有一條水槽,硯邊平寬與硯池相齊。此種形制在明代絕無僅有,可作為斷代的一個依據。硯邊飾青花行書詩句。硯身前後有青花行書「康熙五年遵賢制」、「康熙丙午伯言辦用」款識。清代瓷硯中還有許多承襲明代舊制,這就需要從多方面加以鑑別,如青花海浪紋硯,圓形,空腹,硯面微凹、無釉,周沿有一水溝。其形制同明代甚至是本朝其它代少有差異,特別是那些無款器物要從青花色澤、胎質及畫法等方面綜合分析,方能準確斷代。如此件器物青花色澤雖然明快,但有飄浮感,胎釉較粗,繪工粗糙,為清同治時的典型特徵。

    制硯材料眾多,傳世品甚豐,收藏時的選擇餘地較大,但形成系統殊為不異,或以材質分,或以年代分,或以造型分,均需長時期的收集,故在具體的收藏活動中要為自己定一目標,以免藏品過雜,降低文化藝術價值。

    硯的種類:

 端硯:

  歙硯和端硯並稱,而端硯又較歙硯更佳,據說歷代皆採端溪,到南唐李主時端溪石已竭,不得已才採用次之的歙。

  端硯為硯之上品,亦可再分等級。它出產自廣東高要城斧柯山,唐之前屬端州,故得名。山下際潮水,距江濱三、四裡處,逐漸升高分下?、中?、上?、龍?、蚌坑等採石之所;下?洞在山底,終年浸水,而硯石貴潤,所以下?之品質最佳。

  但浸在水裡的下?想開採可不容易,只有每年秋冬河水降低之時才可進入,潭水無出口,須七十個人排排座,一個個將裝水的甕往上傳至?口,如此做個月餘,潭水始得涸,才能進入取石。明年春天水漲,則又得重新來過了。

  但若非如此,下?之石所做的硯豈能如此發墨,「天欲降大事於斯人也,必先勞其筋骨」嘛。但下?到北宋時已開採淨盡,明後另闢的新坑或中、上?,品質就沒有那好了。

  端硯還有另一個特徵,為「有眼」。如「鸚哥眼」、「了哥眼」等,據說是石嫩則眼多,石老則眼少,也有以眼來發品質優劣的,最上為活眼,再來是淚眼、死眼等。

  其實所謂「眼」便是硯上石紋,倒不一定和品質相關了。寫字時多個水靈靈的眼注視是不錯,又可增加硯的可欣賞性,但若生的地方不好,影響磨墨,卻不如不要的好。

  另外端石的顏色也被視為和品質有關,有紫、青、白等顏色,而以白色最佳,紫色最下。

  端硯的優點,一是下墨,二是發墨,三是不損亳。

  歙硯:

  與端硯並稱,因產於古歙州?今安徽婺源縣?而得名。

  端硯之發實是巧合,在唐開元時,獵人葉氏追逐野獸至長城裡,見那兒的石頭瑩潔可愛,便帶了幾塊出來,琢磨成硯。數世之後,他的後人,將硯贈與州令,州令十分喜愛,找人再去開採,於是便傳揚開來。至南唐元宗時,因聖上著意翰墨,歙守又獻硯,皇上大喜,提拔他為官。

  歙硯因為李主而揚名天下,名聲甚至大過了端硯。歙硯的正式開採至南唐才開始,它的地點也是浸在水中,質地也因此而潤澤。

  歙硯有「紋」,如同其硯之眼,所謂的羅紋硯,即稱其石紋如羅焚葫者。紋有粗細之分,而細紋為硯之奇才,粗粗羅紋亦為上品,皆足以和端溪下?媲美。而眉子硯,則是石紋如人,畫眉而得名,與羅紋硯無異。

  歙硯之特性亦如端硯,而歙重於發墨,做大字,端重於細潤停水,寫小字。

    硯的選擇方法:

    以石質為主:

    硯材固多,銅、玉、磚、瓦、陶、石皆是,另有多金者以玉為硯,堪稱上品。但多金人少,其切合實用且兼具各種特別者當推石硯,而其他都不合用一些。

    潤澤有光:  

    硯石最貴潤澤,端、歙俱以此著稱,因若不潤則墨中水分易被吸收,導致濃度太高,滯筆難運。端、歙石長年浸於溪中,故潤澤有光,潤澤與否可以目光辨之。

    肌理細膩:

    硯石紋理精細,則表面平滑,易於磨墨,磨出來的墨亦勻細可佳;這種硯不但發墨,且不損筆亳,端、歙二種硯皆為此中之最。若表面不平,上硯有聲,墨必粗劣不勻,且損筆鋒。這可以視覺、觸覺、觀查得知,並不難明白。

    質堅而差軟:

    石質以堅硬為尚──廢話,您能想像在一團棉花果凍上磨墨嗎?──而石若過堅,扣之聲響者亦較堅而差軟,扣之聲低者為差。故硯石宜潤,潤則無剛硬之性,即所謂「差軟」,石堅而差軟,乃有溫潤之性,故能發墨久不乏。選硯時扣之聲高者質堅較劣,低而有韻者,石差軟較優。

    硯的使用方法:

  平時儲水:

  硯也需要滋潤,平時需要每日換清水貯之,硯池不宜缺水,以前的人叫做「養研」。

  使用須換清水:

  可別偷懶直接以養硯研水磨墨,也別以為用茶、糖水磨出來的墨會「別有特色」,這些東西和墨相混會使墨色大減,也不能發墨。熱水傷潤損墨,切記避免。

  用後刷洗:

  硯石使用之後,必須將餘墨滌去,不可使之凝於硯上。不然殘墨乾則結成渣塊,第一妨礙研磨,第二傷筆亳,且會損害硯面。若與新墨相混,則無下墨或發墨之利。

  洗的時侯可以用絲瓜穰等物助之,但不可以堅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傷害光滑美麗可愛大方的硯面哦。如果須要帶出場的話,最好陰乾,不要用紙類擦拭,以免殘屑留存,與墨相混。

  新墨輕磨:

  新墨稜角分明,若用力磨易損傷硯面,使用時輕輕磨就可以了。

  將墨取出:

  研墨之後,即須將墨取出,不要放在泡中,否則墨與硯膠黏難脫,易損硯面。若不小心黏住了,可別用力拔,可先用清水潤之,將墨在原處旋轉,待其鬆脫後再取出。

歡迎進入古戈爾藝術微店購買傳統古法製作筆墨紙和八十年代老筆

版權說明:文章源於網絡,僅代表原作者觀點,網絡素材無從查證作者,原創作者可聯繫我們予以公示!

古戈爾藝術

歡迎轉載轉發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有任何意見、建議及推薦內容都可與我們交流

長按識別二維碼添加微信

郵箱:roy.y.xu@hotmail.com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古戈爾藝術」微店

相關焦點

  •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紙上筆下情深淺,硯裡墨中意少多。筆、墨、紙、硯,被稱為中國文房四寶。在古代成為最重要的書寫繪畫用具。同時,文房四寶作為書寫工具與記錄載體,在漫長的歷史時期,蘊含著太多的情感與記憶,關係著文明與文化的傳承。文房四寶更是與傳統文化一脈相承密不可分。古典君分享七律八首,文房四寶吟詩說。
  • 中國手工藝品-文房四寶
    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最為偏愛的文房得力助手。這四種文房用具也被世人讚譽為中國國粹藝術的珍品,也是令國人驕傲的中國傳統手工藝品。本篇文章從收藏的角度,逐一為您展現文房用具的小知識。一、文房四寶-筆1.宣筆 宣筆又稱之為「徽筆」。是安徽宣州所產毛筆的總稱。因其主要產於安徽宣州而得名。宣筆選料極為嚴格,而且精工細作。有剛柔耐用的獨特風格。
  • 【導遊學習】文房四寶
    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
  • 書法|關於文房四寶,你真正了解多少?
    書法|關於文房四寶,你真正了解多少?前言:筆、墨、紙、硯,是書法書寫的基本工具,也稱文房四寶。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無論地位,只講喜好和熱愛,我們書寫文字都會使用到筆墨紙硯,用它們傳遞情感,傳承文化。
  • 文房四寶與地理
    ,即筆、墨、紙、硯。文房四寶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之物屢有變化。自宋朝以來「文房四寶」則特指:湖筆(浙江省湖州)、徽墨(安徽省徽州)、宣紙(安徽省宣州)、端硯(廣東省肇慶,古稱端州)。產於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善璉古屬湖州府,故稱湖筆。湖筆自元代以後取代了宣筆的地位,分羊毫、狼毫、紫毫、兼毫四大類,具有尖、齊、圓、健四大特點。
  • 從硯銘看硯文化
    硯與硯銘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 「中國硯都」肇慶光大古老端硯文化
    延伸端硯產品的產業鏈,最終形成文房四寶等系列的產業簇群。  ——工藝美術人才薈萃基地。以全市眾多的端硯廠家為技術平臺,造就一大批專業人才;創造條件,聘請國內外的工藝美術大師到肇慶切磋技藝、交流信息,使肇慶逐步成為海內外工藝製作者嚮往的藝術聖地。  ——端硯科普教育、旅遊基地。
  • 全國最大文房四寶展,周五登鷺!超多好物,書畫愛好者必看~
    這是全國文房四寶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最負盛名的行業大展TA又來廈門啦!11月27日—30日由廈門日報社參與主辦的第46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暨第六屆海峽書畫藝術產業博覽會將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百年「老字號」、千年「非遺」技藝匯聚一堂、盡顯精彩大牌筆墨紙硯、文房雅器廠商親臨展示、廠價直銷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創辦於
  • 圖聞丨端溪有硯
    在《瞭望E圖訊》的「文房四寶」系列中,我們已經介紹了湖筆,徽墨和
  • 開化硯人張曉寧,三十年如一日追夢開化硯
    從古自今,文人墨客之文房四寶,硯臺不可或缺,可研磨、可清玩。 硯人張曉寧,從事開化硯研究近三十年,精雕硯石近千方。他的作品延續著開化硯質樸大方、淡然飄逸的藝術風格,今天讓我們走進他的硯石世界。 與硯結緣 「小時候我家住在劇院裡,那時母親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父親的工作也很忙,我就像一隻快樂的小鳥,自由放飛。」
  • 新時代,新文房四寶,學書法,工具也要與時俱進!
    吳老師:關於文房四寶,一般是指筆墨紙硯,但是我個人認為,對於現代社會中的書法學習者來說,文房四寶如果沒有新的概念,將對書法學習造成很大的影響。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中的墨和硯現如今已經實現了合二為一,有了現成的墨汁可以使用,再無需磨墨,因此文房四寶其實也就變成了三寶。所以聖手書法課堂主張的新文房四寶的概念是:碑帖、毛筆、紙張、墨汁,為什麼要把碑帖放到文房四寶中來呢?因為這是書法學習所決定的。
  • 全國文房四寶藝博會首次在福建舉辦 大品牌老字號薈萃
    第44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24日在廈門啟幕。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10月24日電 (楊伏山 劉筠)第44屆全國文房四寶藝術博覽會暨第五屆海峽書畫藝術產業博覽會,24日在廈門啟幕,這是這一全國文房四寶行業著名展會首度在福建舉辦,也是該展會自1988年創辦以來在北京以外省市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薈萃了全國文房四寶行業中眾多大品牌老字號。展區一角。
  • 國家一級文物南宋抄手硯也有極簡美學
    宋代文房四寶中,抄手硯正是這種極簡美學的代表。在四川博物院,收藏有一方南宋抄手硯,並且是中國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1974年,這方硯臺從簡陽一處墓葬出土以後,沒有任何懸念地成為國家一級文物。宋代抄手硯展匠人匠心和今日主要作為收藏品的硯臺追求繁複雕飾不同,這方宋代硯臺造型異常簡單:平面形狀及斷面呈梯形,硯堂自然下斜,後高前低成硯池,硯底鑿空。硯臺長20.3釐米、寬12.7釐米、高5.2釐米,看上去樸素、大方。「這是宋代抄手硯的典型造型。」
  • 康熙乾隆喜歡用什麼硯?故宮展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
    玉石硯又稱玉硯,自漢代逐漸發展成熟,至宋代仍沿襲製作,頗受宮廷及文人雅士珍愛。宋米芾《硯史》記述其自製蒼玉硯。近代考古發現也有遼、元、明代墓出土的玉石硯。由於玉石硯質地光滑,不如陶硯、石硯發墨,因而未被廣泛使用,成為文房陳設珍玩。清代宮廷玉石硯一般出自造辦處硯作或金玉作,其材質有青玉、白玉、墨玉、翠玉等。
  • 夕陽照個新紅葉,似要題詩落硯臺——識十硯
    筆、墨、紙、硯合稱為文房四寶,是中華民族書法傳承的必備用具。在文房四寶中硯臺雖然位居殿軍不過因為其材質的關係卻是此四寶中唯一能傳承萬世、經久不衰的。 宋朝蘇易簡曾說:「一方好石硯就如同一方好石田,留給後代子孫,可以讓他們世代耕耘,耘之不絕。」
  • 中國最有文化的火車站,把文房四寶全搬進來,網友:這個很走心
    說到安徽旅行,我想很多人都不知道,徽派建築在中國建築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徽派建築坐在北南,注重內部採光,磚,以木、石為原料,在木的構造和利用上,造型豐富,注重韻律美,的意思,安徽合肥有一個車站,不僅帶來了徽派建築,安徽傳統的文房四寶也搬到了車站。
  • 北京匡時2019秋拍 寶硯齋藏硯專場
    硯臺是中國傳統手工藝術品之一,硯與筆、墨、紙合稱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是中國古人書寫書法的必備之物,一些名人大儒也會在硯臺上題詩、留印。硯材的運用也極為廣泛,其中以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歙縣的歙硯,甘肅卓尼的洮河硯,山西絳縣的澄泥硯最為突出,成為「四大名硯」。 本專場拍品共79件,以端硯,歙硯,澄泥硯為主,造型優美,石材考究,其中有各時期名人大儒題詩落款,如李鴻章、錢允治等,品味高雅,工藝精湛,是書法繪畫愛好者不可多得的文房藏品。
  • 方城縣的黃石硯
    而得到米芾如此極盡讚賞的石硯不是別個,而是出自河南省方城縣的黃石硯。黃石硯的原石,產自於河南省方城縣獨樹鎮的黃石山,所以得名黃石硯。黃石山位於方城縣城東北20公裡的獨樹鎮硯山鋪村,因相傳道教仙翁黃石公,在此傳兵書與漢將張良,所以稱黃石山。
  • 【「硯」遇臨洮之硯緣閣洮硯藝術館】張永紅:硯雕人雕的不是石頭...
    【「硯」遇臨洮之硯緣閣洮硯藝術館】張永紅:硯雕人雕的不是石頭,是生活,是中國的文化!在我看來「硯乃文房四寶之一,不管是構圖還是雕刻,都是中國傳統文化最直接的見證,硯雕人雕的不是石頭,是生活,是中國的文化」。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就喜歡上了雕刻洮硯。
  • 2018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文房四寶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四六級>複習輔導>六級>六級輔導>翻譯>正文2018年12月英語六級翻譯預測:文房四寶 2018-12-05 11:23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