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硯銘看硯文化

2020-12-16 天眼新聞

明代顧從義摹刻石鼓文淄硯

清吳昌碩銘文硯

清高鳳翰玉帶池端硯

淄硯作為傳統文化瑰寶,我們有責任進一步挖掘、傳承和弘揚,讓淄硯文化為文旅融合發展賦能,讓人們深刻領悟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科學認知中華文化的優秀品格。

硯與硯銘

硯與硯銘是一種相互關係,硯是載體,硯銘則是賦予硯的生命,硯與硯銘共同形成了硯文化。硯臺最早的雛形稱作研磨器。「文房四寶」中最早出現的應該就是硯臺,經過對早期巖畫的研究發現,當時研磨顏料的工具「磨盤」和「磨棒」,應該是最早的「硯臺」。

在古代文人士大夫群體之中,得一方佳硯,是文房必備,若有名人硯銘,則更是身份的象徵。佳硯配佳銘,方能體現硯臺的文化所在,故佳硯難得,佳銘亦難得,佳銘若出自名人之手更為難得。

在硯銘出現之前,硯臺的功能主要是研墨作書,是一種實用器具,隨著時代的發展,硯銘應運而生,硯銘更代表的是一種文人的情懷。至明末清初,隨著篆刻藝術的發展,大批的書法篆刻家參與到硯銘的創作之中,硯銘便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形式在文人士大夫之間流傳。

四部硯譜的

風格和藝術價值

中國的硯史到了清代,進入全盛時期。清代康乾年間,湧出了一批研究硯文化的文人和著作。諸如朱尊彝(1629-1709年)《說硯》《歐齋百硯錄》,高鳳翰(1683-1749年)《硯史》,金農(1687-1763年)《冬心先生硯銘》,紀昀(1724-1805年)《閱微草堂硯譜》,張廷濟(1768-1848)《清儀閣所藏古器物文》以及晚清大家吳昌碩(1844-1927年)《沈氏硯林》等名作,流傳頗廣。另有林佶(1660-1720)、黃任(1683-1768)、丁敬(1695-1765年)、袁枚(1716-1798)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硯銘作品。

明清以來,高鳳翰《硯史》,乾隆《西清硯譜》,紀昀《閱微草堂硯譜》,吳昌碩《沈氏硯林》對後世影響巨大。按硯譜的成書年代,首推高鳳翰的《硯史》。高鳳翰平生嗜好古硯,曾藏千餘方,擇其佳者鐫刻銘跋,著成《硯史》四卷,收錄名硯一百六十五方,硯拓一百一十二幅,是硯文化的一部經典。

乾隆時期《西清硯譜》中硯銘多部分出自臣工之手,部分是由乾隆擬銘由于敏中、汪由敦(1692-1758年)等名臣謄寫,後交養心殿造辦處玉工鐫刻完成。全書共計二十四卷,收錄乾隆鑑賞的硯品240件,其內容翔實,氣勢恢宏,銘文嚴謹,書體俊秀,堪稱一部重要的硯史圖譜。

《閱微草堂硯譜》是清代紀昀(1734-1805年)所藏硯臺拓本的集譜,它的學術性、藝術性,享譽硯林,在古硯研究中一直奉為圭臬,是硯譜中的經典之作。《閱微草堂硯譜》在形制上應該是受到《西清硯譜》的影響的,它的鐫刻形式也與《西清硯譜》如出一轍,都是由玉工代為鐫刻。其收錄藏硯一百二十六方,硯石質地有端、歙、淄、松花、紅絲、澄泥等,形式豐富,其銘文既保留了清代銘文文體的嚴謹,同時收錄了諸如劉墉、鐵保等書信手札作為硯銘,形式多樣,文體清新,令人耳目一新。

《沈氏硯林》是吳昌碩(1884-1927年)為著名硯臺收藏家沈石友藏硯的題銘,始於1905年,止於1917年沈氏去世,前後十二年,吳昌碩為沈石友題銘幾百款,由他的學生趙石(1874-1933)一一鐫出。《沈氏硯林》被稱為收藏界的《石渠寶笈》,共收錄158方硯臺,吳昌碩為沈氏藏硯作銘之時,正值人書俱老,其銘文與書法可謂雙絕,正因為有吳昌碩之品題,沈氏藏硯已經超出一般硯臺本身之意義。西泠印社副社長兼秘書長陳振濂先生評價《沈氏硯林》:其文字書刻皆出自高手大家,方寸之硯精妙細膩,不讓高壁廣廳狂草巨篆,書、硯交合各佔風流,堪為後世之範。

工匠精神與文化賦能

硯臺製作和硯銘的創作是兩個領域,硯臺製作屬於工藝美術範疇,硯銘則需要文人的參與完成。

當今,工藝美術太注重「工」,講究繁瑣,越複雜越好,看一件作品更看為其付出了多少「工」。「工」固然重要,文化才是靈魂。當前,硯臺製作工藝已極大提升,形制豐富工藝精美,品類繁多,每年的展會不勝枚舉,但是鮮有以銘文和硯文化為主題的展覽。這說明了一個問題,太過於體現工藝製作忽略了文化的存在價值。反觀歷史上一些有名的硯臺,設計都很簡約,但往往簡約之美最難表現,因為簡約是一種文化,工藝是外在的,文化是內在的,內在是含蓄的,會讓人流連忘返回味無窮。自《沈氏硯林》問世至今已百餘年,還沒有哪一本關於硯臺的專著被世人所銘記,這說明在這方面,文化缺失不少。硯文化的傳承發揚一定不是僅僅通過提升技藝就能完成,一定要讓更多的文人、學者和文化機構參與進來,硯文化才會有一個更好的明天。

常宗林來源 淄博日報

編輯 周章龍

編審 王寧

相關焦點

  • 盤點廣東省博物館端硯系列2——硯銘(附拓片)
    以下是我記錄的廣東省博物館的端硯中,帶硯銘的部分,因為本身拓制的質量不高,我拍的也有些不清楚,多少會影響大家閱讀,但是有心人還是可以從裡面看到很多。不管對端硯感興趣、還是想創作硯銘,還是想學習書法,相信都會有所幫助!
  • 孫家潭|我家屋簷的「瓦」~慶堂硯銘
    我家屋簷的「瓦」孫家潭前不久收到快遞,拆包看,一塊殘瓦硯呈現眼前,通體黑漆老皮如墨玉螢亮,上手沉甸甸的。瓦硯右側刻印銘瓦硯右側刻印銘拓片於瓦硯兩側作一組印銘,其內容與瓦相關。以右側向左依次順延。瓦硯左側刻印銘拓片(6)鄴瓦魏鄴城銅雀臺古瓦,體質細潤,而堅如石,用以制硯,是為名品。
  • 吳昌碩銘沈石友藏墨池硯賞:此石得時 天下可理
    石友屬 昌碩銘墨池硯,錄《沈氏硯林》、《鳴堅白齋硯譜》,日本白紅社《吳昌碩硯銘》一書亦見著錄。,整硯平直不加修飾,硯銘氣勢恢宏,奇崛雄放,無出其右。下:《吳昌碩硯銘》P4,日本白紅社。1966年。此方硯臺作於吳昌碩「人藝俱老,爐火純青」的晚年時期,題寫的硯銘與他的書畫大作、詩文篆刻,一脈相承。彼時,他與沈石友雖分隔兩地,但也「借事以相發明」「歲必有詩達」。「沈硯吳銘」珠聯璧合,是兩人三十餘年金石之誼,也是兩人作為平民詩人對家國命運的牽絆。
  • 「中國硯都」肇慶光大古老端硯文化
    「中國硯都」肇慶光大古老端硯文化  3年打造四大基地 做大做強端硯產業 開闢端硯旅遊線路  四大名硯之首的端硯,在其1300多年開採歷史中積澱了厚重的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在中國歷史名城肇慶眾多享譽海內外的文化遺存中,端硯仍然是最亮麗的一張文化名片。
  • 吳笠谷制硯、藏硯及書畫藝術展亮相韓國果川
    展覽分五個版塊共90件展品,分為「吳笠谷制硯藝術」展出歷年來吳笠谷代表性制硯作品24方;「吳笠谷制金正喜相關中韓古賢紀念硯」是專為這次展覽準備的和金正喜有關的紀念硯;「斫雲樓藏高古硯所制拓本」則展出吳笠谷收藏的從漢代到明代共15方硯的原硯拓片;「斫雲樓藏明清名人硯」展出14方經過明清名人收藏題銘的硯和著名制硯家雕刻的硯;「吳笠谷書畫藝術」展出其歷年創作的書畫作品30件。
  • 上海博物館藏硯選(九)清硯系列二
    硯堂為圓形,硯堂四周圍以流雲紋,雲紋迴轉、起伏,在硯面形成高低錯落,其中一塊不規則的凹處妙化為墨池,硯背琢覆手,局部亦有流雲紋。硯的正背面有大小不等、色澤不一的二十八枚活眼組成所謂二十八宿圖。硯左側隸書銘:「二十八宿羅心胸,玄精耿耿貫當中。」落款「 此李長吉句也。斯硯足以當之。丁敬題藏」。硯右側行書銘:「道光庚子(1840)春,端江試畢,得觀。石卿茂才所藏丁徵君二十八宿硯」。落款:「錢唐戴熙記」。
  • 央視《一槌定音》吳笠谷說硯(綜合版)
    本期鑑定專家:(中)中國藝術研究院工藝美術研究所所長 邱春林(左)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古書畫部副主任 金運昌(右)著名硯文化學者、硯雕大師、藏硯家 吳笠谷從工藝方面來說,它為什麼這麼小還做成硯呢?因為這個石頭很值錢,就像印章一樣,不在於體積大小,它雖然很小,但一樣很值錢。所以你看它利用隨形,造型像個勺子,做成瓜硯。它可以把玩,看池裡是有墨鏽的,也很實用。主持人:好,謝謝吳老師。所以這兩方硯呢都是符合時代特色的。再次請大家多多觀察,哪一方是出自宮廷名家之手而不是宮廷使用的?,這是兩個概念。
  • 康熙乾隆喜歡用什麼硯?故宮展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
    既思題句銘辭皆自作,且六日而成四十首……」不僅收藏硯,還親手題詩。乾隆《硯譜序》5月18日,「硯德清風—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用硯精品展」在神武門展廳開幕。該展覽共展出清代宮廷藏硯140餘件,另外還有30餘件輔助展品,旨在使觀眾了解清代宮廷用硯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 佳展延期 同好延禧:韓天衡美術館古今硯文化特展續篇
    根據考古發現和史料記載,最晚在距今3000年時,硯文化已初具雛形。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時期時代,紅山文化的石質研磨器,可謂硯之鼻祖。硯,自其產生的那一刻,就極具文人符號。如同現代人離不開手機一樣,一個識文斷字的人的一生,都離不開硯。最初硯是一種工具,一種研磨工具。
  • 增進兩地文化交流!上饒市歷代名硯精品在敦煌開展
    ,在甘肅省敦煌市博物館舉行首展,增進了兩地文化交流,也讓敦煌市市民和當地遊客欣賞到了上饒歷代名硯的風採。 這次展品材質豐富,不僅有端硯、歙硯、澄泥硯等主要名硯,還有玉硯、紫砂硯、瓷硯,硯臺的樣式涵蓋了唐代箕形硯、宋代的抄手硯、以及明代的長硯,通過展覽藉助敦煌世界品牌加大對上饒文化宣傳力度。
  • 文房四寶---硯
    《賈氏談錄》:「絳縣人善制澄泥,縫絹袋至汾水中,塒年而取之,陶之為硯,水不涸」。宋代澄泥硯多為民間器物,並多有印款。長方抄手澄泥硯,質地細膩潤澤,呈暗紅色,造型渾厚古樸,硯池中雕刻紋飾,刻工蒼勁。硯側有宋米〓篆書銘:「人以田,我以硯,遺爾箕,意可見。元豐二年春米〓」。查元豐二年為公無1079年。
  • 海南周刊| 中國硯臺博物館奇妙之旅:穿越古今 讀懂硯文化
    7月28日,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副會長、硯文化學者、硯臺收藏家火來勝與中國幹細胞集團在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共同建立的中國硯臺博物館揭幕。這個博物館仿佛是一臺「時光穿梭機」,讓我們輕鬆跨越時空,去讀懂硯臺之美,去了解硯臺蘊含的獨特文化,翻開硯臺背後的故事。
  • 品硯:湖南省博物館——珍品藏硯欣賞
    此硯為松花石雕刻而成,近長方形,隨形開堂、池,邊作花枝形凸起,硯背有「以靜為用,是以永年」和「康熙」,「御銘」兩個方形印。硯嵌於兩色澄泥製成的竹節形硯盒之中。制工精緻,如果硯銘可靠的話,應當是皇宮中的物品。收藏於曾國藩家中,或許是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政權之後,清王朝賞賜給他的物品。曾國藩,湘鄉人,道光進士,官至兩江總督,死後諡文正。
  • 開化硯人張曉寧,三十年如一日追夢開化硯
    硯人張曉寧,從事開化硯研究近三十年,精雕硯石近千方。他的作品延續著開化硯質樸大方、淡然飄逸的藝術風格,今天讓我們走進他的硯石世界。 與硯結緣 「小時候我家住在劇院裡,那時母親一心撲在教育事業上,父親的工作也很忙,我就像一隻快樂的小鳥,自由放飛。」
  • 文人書齋,春秋消磨,唯書與硯
    千年硯遇文-劉大石古人云:「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也」。往來幹載,愛硯者幾多。彼時,文人書齋,春秋消磨,唯書與硯。一塊石頭,有了文化與文人參與,便大不同了。一部硯的發展史,縮映了中華文化的發展,也是一部微版中國書法美術史。李太白句: 洗硯修良策,敲松擬素貞。那時,硯已受寵於文人。而文人硯遇盡歡盡雅,還是宋時。千載間,痴硯者亦當以米芾為甚,其有詩云:元章愛石已成痴,聞得佳藏步顯遲。皇帝興來欽賜硯,癲狂不顧墨淋漓。
  • 苴卻硯文化旅遊街區藝庫街開街在即!苴卻硯大師工作室等入駐運營
    位於仁和路歇橋旁的「金海苴卻硯文化旅遊街區」,是以三線文化、苴卻硯文化以及攀西民俗文化為底蘊而打造的集中性商業區。目前,旅遊區的建設已基本完成。據悉,該項目根據運營業態規劃為「一心六街」,從休閒美食、民俗購物、創意產品到文玩藝術、濱河酒吧等業態,應有盡有。
  • 文化賦能•產業振興」 金山硯系列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召開
    12月25日,我市舉辦「文化賦能•產業振興」金山硯系列研究成果新聞發布會暨捐贈地方儀式。
  • 關於「辛棄疾涵星硯」相關問題的探討
    中國社科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劉慶柱教授(右一)正在鑑定  在蔡鴻茹老先生看來,「這方硯臺,從形制、款式、刀法和材料上看,必是宋硯無疑。」  硯池中有一柱的「風」字樣宋硯,人們稱之為涵星硯。《西清硯譜》中乾隆仿宋涵星硯所題硯銘,是涵星硯最好的說明。其銘曰:「石割雲研之成也,池涵星研之形也,雲淨星現以彰文明也,用之絲綸,慎乎拱北之情也。」。涵星之形,雲淨星現,以彰文明,涵星鬥月,輝映星宿。涵星拱月,隱含恩澤廣大,財帛豐盈之意。宋代許月卿有詩:「乾坤涵奧學,日月照孤忠」。
  • 心有文兮硯方潤:無極齋治硯記
    讓我們與無極齋進行一次饒有興味的文化暢遊。小貼士硯也稱硯臺,最早出現於漢代劉熙的《釋名》。硯者研也,可研磨使和濡也,也是由原始社會的研磨器演變而來的。古時的讀書人恃文墨為生,所以視研為「田」,也就是將硯臺喻意為一畝田,而學子們則好比田中的農者,日日辛耘夜夜勤耕,人磨,硯也磨礪著人。硯臺的文化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也就是講,至少在5500年之前,我們已經出現了硯,這時候毛筆還沒有,紙張也沒有,文字也還沒有。當時硯臺主要是研磨各種顏料來繪製器皿的,到兩漢以後,我們硯臺的初生期。
  • 端硯手工藝術之傳統制硯方法
    ,他在《端石硯銘》記下的這段話就是端硯採石工最真實的生活寫照。其中,蔡家作為當地著名的民間制硯蔡氏、程氏、羅氏和郭氏「四大名家」之一,對制硯的工序、工藝與石品要求甚高,至今還保留著傳統的制硯方法。今日,記者來到了位於白石村內的蔡氏制硯廠——白石宏溪端硯廠,剛走進廠裡,看到一個個制硯工人正伏在各自的硯臺前,案前擺石,左手握鑿,右手握錘,「鏘鏘」的鑿石聲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