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節,現在有很多的說法,可能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理解,在城市裡,很多人熱衷於在2月14日這一天過情人節,不知道這是哪年傳到中國來的,小編個人認為,或許跟商家的炒作有一定的關係。有的人傳統的認為農曆的七月七「七夕節」牛郎織女天河相會才是咱們傳統的情人節,對於果那些洋節充滿的牴觸的情緒。還有的人說是三月三(上巳節)其實有一個日子是咱們流傳很久的「情人節」。
這就是上元節,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節。上元節做為中國情人節的稱謂古來已久。元宵節,是古代婦女最感興趣的節日。在古代,平常女子特別是大家閨秀或小家碧玉,那是要遵守「三從四德」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只有到了元宵節和上巳節,才可以出來,甚至和男友幽會談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國的「元宵節」就是「情人節」。
充滿詩情和浪漫色彩的元宵節,往往與愛情連在一起。歷代詩詞中,就有不少詩篇借元宵抒發愛慕之情。北宋歐陽修的詩詞「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抒寫了對情人的思念之苦。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辛棄疾在他的詩詞裡寫道:「眾裡尋它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鍾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都從側面說明在元宵佳節這一天,青年男女可以暫時走出封建的枷鎖。
其實,在中國的傳統節日裡,有很多有著特殊意義的節日,這些節日也是勞動人民創造出來的,為的就是有一個美好的願望,寄託自己的一份祝福。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每一個民族也有他們自己相應的節日。
近些年來,隨著一些「洋節」的引進,許多傳統的東西漸漸的走出了人們的實現,一些年輕人幾乎就把咱們的優良傳統完全的拋之於腦後。小編認為這是一個很不好的事情,歷史的發展也是一個繼承並發展的過程,作為十幾億人的大國,慢慢的沒有了歷史,就會成為一個笑談,您說是嗎?
本文中所有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圖片的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為百家號首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也請您為小編的辛苦寫作點個讚,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