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客家山歌中靚麗的客家妹

2020-12-12 厲害咯喔

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2006年,梅州客家山歌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使旋律變得迴環曲折、委婉動聽。客家山歌有多種唱腔,包括鬆口原版山歌、梅縣山歌、興寧羅崗山歌、蕉嶺長潭山歌、大埔西河山歌等。

圖片來源梅州客家春晚

客家山歌把無形無影的思想情感化為具體可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

客家妹則是有客家特色的女性,也是古代漢族女性中沒有過纏足的女性之一。客家婦女在長年累月的社會實踐中,鍛鍊了她們特有的勤儉、刻苦和堅韌的性格以及特強的生活能力。

客家妹們集中體現了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樸實、堅毅頑強、自立自強、聰明進取等優秀品質與精神,更充分典型地塑造出客家人的形象和精神風貌。

圖片來源梅州客家春晚

相關焦點

  • 梅州「客家三寶」攜山歌登臺,原來他們的歌聲這麼好聽!
    上周日,廣東衛視《見多識廣》第二季第二期播出,來自「世界客都」梅州的樂團「客家三寶」,現場獻唱一首原創客家山歌《客家山歌刮出名》,歌曲飽含著濃濃的客家味道,令人如痴如醉。大家一起來感受下吧!梅州「客家三寶」攜山歌登臺,原來他們的歌聲這麼好聽!
  • 月光寄鄉愁,山歌傳情意!客家原創音樂電影《月光戀》網絡點播量近...
    值得一提的是,全片有20多首客家山歌和客家歌曲,全部由梅州的音樂人創作。  月光寄託著客家人的鄉愁,山歌承載了美好的愛情。這是一個以音樂為媒的兩岸青年愛情故事。月圓之夜,由大陸來到臺灣的老人根生在河邊唱起客家情歌,懷念遠在家鄉的戀人。歌聲打動了正為寫不出新歌而苦悶的青年音樂人阿坤,他決定應邀來到大陸作為客家妹選秀大會評委。
  • 潮州市饒平客家山歌沉寂多年煥發新光彩
    饒平客家人居住區由於地處梅州客家文化與潮汕文化的交匯處,長期以來深受這兩種文化的交互影響,形成了當地獨特的饒平客家文化,並形成了與周邊梅州、福建平和等地的客家話有一定差別的方言——饒平客家話。饒平客家話屬於客家話漳潮片,又稱「半山客」。  同其他地方的客家人一樣,自古以來饒平客家人喜歡用當地客家話唱山歌。
  • 福建永定客家山歌唱響臺灣新竹「客家之夜」
    「八月十五啊,(嘰哇)看月光,(嘰哇)看見鯉魚騰水上……」17日晚,在臺灣新竹縣竹東客家戲曲公園「客家之夜」上,這首由福建永定縣客家土樓藝術團帶來的原汁原味的客家山歌,唱響了臺灣新竹夜空。永定縣客家土樓藝術團在這裡表演了《八月十五看月光》等15個精彩節目,吸引當地民眾與遊客共同歡慶「天穿日」民俗節日,場面十分熱鬧。
  • 中國客家博物館落戶梅州 揭客家文化神秘面紗
    在客家的多次大遷徙中,這一古老的民系將自身的文化一路撒播,與所經地的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客家文化傳承,在國內外也形成了包括江西贛州客家文物博物館、江西贛縣客家博物館、四川客家博物館、深圳龍崗鎮客家民俗博物館等在內的比較有影響力的多家博物館,然而中國客家博物館的殊榮最終卻為梅州市得到,除了博物館本身的建設規模等因素外,世界客都的品牌也是這段博弈中梅州的核心競爭力
  • 山歌進嘉園 舞進新風尚!嘉應學院舉行客家山歌展演活動
    本報訊 (記者林德培)12月28日晚,一場主題為「山歌進嘉園 舞進新風尚」的客家山歌展演活動,在嘉應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音樂廳舉行,300多名嘉應學院師生「享用」了這場豐厚的文藝大餐。
  • 各地客家山歌(2019.1.13更新)
    近來整理收集各地客家山歌過程中,發現越來越多原汁原味的山歌失傳,速度很快,一些幾乎找不到相關信息,十分可惜。饒平客家山歌揭西客家山歌陸川客家山歌:阿妹等哥來拍拖觀瀾客家山歌寧化客家山歌英德山歌(鬥歌)興寧客家山歌興國客家山歌:姐連郎賀州客家山歌蕉嶺長潭山歌:天地咁長情咁長龍川山歌:霍山美景勝天堂梅縣鬆口山歌贛南山歌:送郎調(盧致苑、周歡
  • 非遺大學堂|三舍民宿原生態客家山歌公益培訓班結業
    經過5個月左右的教程,2020年12月30日,「非遺大學堂·原生態客家山歌公益培訓課」在梅縣區雁洋鎮大觀天下景區三舍綜藝民宿舉行結業典禮,12名景區工作人員通過唱腔考核順利結業。本次培訓課由梅州市文化館(梅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舉辦,於2020年8月5日開課,聘請國家級非遺項目梅州客家山歌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趙文有,每周三下午為景區工作人員現場授課,從吐字、節奏、唱腔等方面,教唱梅州各縣(區、市)原生態客家山歌共計14首,並講授客家山歌中獨特的曲調和民俗文化。
  • 為客家山歌調注入現代元素
    而這背後的作曲主創人,是來自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保護中心的青年作曲人、音樂製作人謝鵬。 白T恤、牛仔褲、鴨舌帽……初見謝鵬,年輕的裝束、幽默的談吐都讓人很難將他和「身經百戰」的老藝術家聯繫到一塊。 謝鵬出生於音樂世家, 他的父親謝順祥是梅州市山歌劇團樂隊的退休笛子演奏員。從小受父親的影響,謝鵬對客家山歌有著濃厚的情懷,「從我記事起,父親總會帶著我到山歌劇團看演出、看山歌劇,潛移默化中激活了我體內的音樂細胞,是我藝術之路的啟蒙人。」謝鵬告訴記者,後來他便循著父親的藝術足跡,來到父親曾經戰鬥的音樂「戰場」——梅州市客家山歌傳承中心,成為一名客家山歌劇作曲人。
  • 客家春晚再次走出「圍龍」
    本報訊 (記者林麗妙 通訊員鄭碩光)「客家春晚·馬來西亞之夜」日前在馬來西亞新山市舉行。該晚會實況將在大年初一通過多種媒體、各級平臺向全球客屬地區傳播。馬來西亞柔佛州婦女發展及旅遊委員會主席廖彩彤,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秘書吳君益、王爽,馬來西亞客家公會聯合會總會長拿督張潤安、拿汀劉碧珍伉儷等出席活動。
  • 「海峽兩岸暨港澳」客家山歌邀請賽東莞舉辦
    2018「海峽兩岸暨港澳」客家山歌(東莞·鳳崗)邀請賽在廣東東莞鳳崗鎮落下帷幕。圖為邀請賽頒獎晚會現場 李映民 攝   中新網東莞12月17日電 (李映民 李純)2018「海峽兩岸暨港澳」客家山歌(東莞·鳳崗)邀請賽16日晚在廣東東莞鳳崗鎮落下帷幕,來自廣東、江西、福建、廣西、四川、河南等地的18支客家山歌節目在決賽上同臺競技,其中有多個是原創客家山歌作品,展現客家山歌的新發展。
  •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客家山歌端午節唱響越王山
    「客家山歌特出名誒條條山歌哦有名哦條條山歌哦有妹份諾一條冇妹唷唱唔成」客家山歌是中國民歌體裁中山歌類的一種,被稱為有《詩經客家山歌,源於古代中原,伴隨著客家先民的遷徙落戶廣東,是中原文化與廣東本土文化融合的結晶,歷經千年傳承、興盛不衰。客家山歌曲調豐富,旋律優美;歌詞創作帶有即興性質,並運用比喻、雙關、對比、排比、頂真、對偶、誇張等各種形象生動的表現手法,把無形的思想情感化為具體可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客家山歌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 悠遊梅州依山傍水築美景,客家風情入畫來
    梅汕高鐵沿途除了揭陽的美景,梅州的旅遊資源也同樣豐富。今天《悠遊梅州》《品味梅州》帶你探訪世界客都的魅力,首先來感受客家的風土人情。從梅汕鐵路揭陽站搭乘高鐵,半小時後,記者到達梅州西站。經過10多分鐘的車程,記者來到了本次梅州之旅的首站——4A級旅遊景區客天下客家小鎮。民生記者 陳潮亮:剛剛來到客家小鎮,我們就感受到濃濃的客家風情,像我身旁的泥塑長廊,就生動地講述了客家人的歷史和客家人的風土人情。
  • 悠遊梅州|依山傍水築美景 客家風情入畫來
    從梅汕鐵路揭陽站搭乘高鐵,半小時後,記者到達梅州西站。經過10多分鐘的車程,記者來到了本次梅州之旅的首站——4A級旅遊景區客天下客家小鎮。客家民居圍龍屋、對山歌等64幅泥塑作品妙趣橫生,富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可以說是客家人傳統生產生活的寫照。
  • 「與粽不同」的客家灰水粽被編成五句板山歌,五華阿哥系有才!
    客家人民受表揚,傳承美食爭榮光。剝開粽葉先試嘗,軟糯可口滿屋香。客家美食灰水粽,味道一流人讚揚,食哩幸福又安康。涯系五華河東人桂田下村涯家庭姓陳名喊雙蘭妹講唱山歌涯開心山歌當作枕頭眠2018年下半年開始創作客家山歌,主要刊於《梅州日報》。
  • 來梅州,體驗客家文化
    它是中共梅州市委、市政府「十一五」規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重點工程,是梅州「旅遊產業興市」的社會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梅州走向世界的一張新名片。客天下是梅州客家文化的縮影,想了解客家文化,來這裡就對了。夏天暑熱,還好這裡的叢林、高聳的山峰都可以遮天蔽日,潺潺的溪水、徐徐的清風,更讓人覺得清涼不少,是避暑的好地方。
  • 【非遺保護論壇】梅州客家文化概念概述
    客家源流始於秦徵嶺南融百越時期,歷魏晉南北朝、唐宋,由於戰亂等原因,他們逐步往江南、再往閩、粵、贛邊,最遲在南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客家族群——客家人,然後又往南方各省乃至東南亞以及世界各地遷徙,並最終成為漢民族中一支遍布全球且人文特異的重要民系族群。關於客家源流,客家學始祖羅香林提出了「三支五期說」。
  • 客家山歌《花下情歌》,有情人終成眷屬!
    客家山歌《花下情歌》,有情人終成眷屬! 花下情歌 (客家山歌)
  • 弘揚山歌文化 傳承客家精神
    本報訊 日前,平遠縣第二小學舉行「傳承客家精神 弘揚山歌文化」山歌進校園主題活動,以活動形式傳承客家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培育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懷。 「客家山歌被稱為有《詩經》遺風的天籟之音,用客家方言演唱,故稱『客家山歌』。」
  • 梅州:圍龍屋中的客家美食
    梅州:圍龍屋中的客家美食  談到客家美食,就必須要從客家的大遷徙說起,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客家人從中原地區遷至嶺南的粵北、粵東北山區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