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圍龍屋中的客家美食

2021-02-17 京城簡妮

  梅州:圍龍屋中的客家美食

  談到客家美食,就必須要從客家的大遷徙說起,由於種種歷史原因,客家人從中原地區遷至嶺南的粵北、粵東北山區居住,定居在贛閩粵交界處的三江流域(贛江、汀江、梅江)。對於嶺南土著居民而言,客家人也就是從中原南下的移民,客家人在這片廣闊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反客為主」,把中原的語言和飲食習慣較為完整地保留了下來。中原的風俗在此盛行,飲食文化與風俗習慣也就得到了傳承與發展。

  因此客家菜源於中原,特色鮮明,雖歷經千年,卻仍然保留著中原一帶的烹調技法和風味。客家飲食文化與開封飲食文化一脈相承,豫菜的發祥地開封,在飲食文化上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開封飲食文化始於夏商,成熟於漢唐,鼎盛於北宋,獨具特色,被視為中國飲食文化史上輝煌的裡程碑。開封在此時期的飲食文化以及高度發達的烹飪技藝,不僅豐富了中原人的生活,更為其成為客家飲食文化的重要源頭奠定了基礎。客家人至今仍保留著早年開封的傳統生活習慣,比如客家人廚房神龕裡供奉的是「灶王爺」,但環境也在改變著客家人,客家菜中的『梅菜扣肉』其實來源於的開封的『芥菜肉』,兩地做法大相逕庭,中原情結是客家飲食的根基源泉。

  客家人在不斷南遷的過程中,為了安全而選擇的居住地均為山區,採用群居的生活方式,與外界交流也甚少,因此客家人主要的烹飪食材中多為自己飼養的家禽、家畜及山珍野味等,在飲食風味上代代相傳,烹飪原料上和中原地區基本近似,因而用傳統的中原烹調方法烹製出家鄉味道。日積月累,客家菜便慢慢自成一派,突出主料,原汁原味,講求酥軟香濃。講究火候,擅長燉、煮、煲、釀、烤、燜、燒、鹽焗、瓦罐煨,尤以砂鍋菜聞名。「民以食為天」,客家人注重烹飪之術,奇巧的烹飪技術展現了客家人勤勞、聰慧的結晶。

  梅州菜是客家菜的代表,梅州的客家人口最集中、文化最發達,是最大的客家人聚居中心和文化中心,被稱為「世界客都」,客家文化最成熟、最發達,是客家文化蓬勃發展和繁榮昌盛的傑出代表。梅州菜之所以能成為客家菜的代表,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深厚的文化底蘊。梅州客家菜餚是客家民系定居嶺南後,經過歷代客家先民的傳承與發展,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梅州客家菜。梅州的大埔更是有廣東客家美食名縣之稱,據說這裡的風味小吃就有200種之多。

  梅州客家菜偏重「肥、鹹、熟」,其形成自然與梅州客家先民的生活環境大有關係。首先是因為他們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地充飢;其次是梅州客家人在歷史上長期糧食不足,多數人家長年累月喝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鹹一些既適合送粥,又能補充體內的鹽分;再次是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而且他們覺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就會越香。客家菜的這些形成特點恰好反映了客家人勤奮節儉、刻苦耐勞的傳統美德。

  儉樸好客的客家人,平素飲食節儉,而待客則十分大方,講究「六碗八盆十樣」,造型古樸。梅州客家菜中傳統的鹽焗雞、釀豆腐和梅菜扣肉必不可少。

  鹽焗雞

  客家人的筵席有「無雞不成筵」之說,既取「雞、吉」諧音,又取雞為掌管人間吉祥之鳥之意。所謂鹽焗雞,就是把配好調味料的光雞用紙包好,放入炒制好的砂鍋鹽堆裡焗制數小時。作為一道久負盛名的招牌菜,鹽焗雞的外表橙黃油亮、味香濃鬱、皮爽肉滑、骨肉鮮嫩,誘人之極,鹽焗雞一上桌就會讓你口水直流,好吃到根本停不下來。

  釀豆腐

  客家釀豆腐,久負盛名,在客家人的生活中,但凡有筵席必有此菜。釀豆腐是中原傳統飲食習慣與遷徙地之間產生的特殊生活方式相結合的食物,傳說釀豆腐源於北方的餃子,因嶺南少產麥,卻以種黃豆為多,家家戶戶都會做豆腐,思鄉的中原客家移民借鑑包餃子的方法,便以豆腐替代麵粉,將肉塞入豆腐中,猶如麵粉裹著肉餡。因其味道鮮美,於是就創造了這道客家「招牌」菜——釀豆腐。

  梅菜扣肉

  梅菜扣肉也稱為鹹燒白,是客家菜中的傳統名菜,以廣東梅州最具代表性。通常是將五花肉上湯鍋煮透,加老抽,油炸上色,再切成肉片。之後加蔥、姜等調料炒片刻,再下湯用小火燜爛,五花肉盛入碗裡,上鋪梅菜段,倒入原湯蒸透。走菜時,把肉反扣在盤中。成菜後,肉爛味香,吃起來鹹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

  炒大腸

  炒豬大腸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漢族名菜。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客家特色美食。深受蘇東坡的喜愛,相傳蘇東坡在貶滴途中經江西贛州(同屬客家地區)初嘗此菜時就被其獨特的風味傾倒。寓惠州後念念不忘此菜那特有的韻味,每飲必以炒大腸佐酒,百姓見其如此如痴如醉,常用炒大腸換取其墨寶,有的乾脆就稱此菜為「炒東坡」。

  蘿蔔丸

  客家有句俗語:「冬吃蘿蔔夏吃薑,不請醫生開處方。」姜和蘿蔔是客家人最常用的烹飪原料,將姜和蘿蔔製成不同風味菜餚。客家蘿蔔丸是一道廣東省的漢族傳統名菜,屬於粵菜系客家菜。將白蘿蔔去皮洗淨切成絲,胡蘿蔔洗淨切絲;豬五花肉切丁,香菇切丁;炒鍋注油燒熱,下入蔥花、五花肉丁、香菇丁炒香盛出裝碗,放入白蘿蔔絲、胡蘿蔔絲、胡椒粉、精鹽、雞精、白糖拌勻;製成丸子裝盤,上鍋蒸熟即可。此菜餚不僅僅是很好的美食,而且是防病、治病的綠色健康營養食品。

  開鍋肉圓

  先將新鮮剛宰鬃頭瘦肉切成小條狀,幹蝦米用水浸泡軟洗淨,吸乾水分,拌入切好瘦肉中,加入幹薯粉,調入味料,拌勻擠成小圓狀,放入盤中,放入蒸籠用猛火蒸約10分鐘剛熟出鍋即成。

  算盤子

  主要原料為芋頭、澱粉,比例為2:1,配料有靚肉碎、魷魚絲、香菇、蝦仁等。製作方法:將芋頭削皮、洗淨、切片、灑些鹽、蒸透、熱摻入薯粉,加開水拌勻揉韌,搓成條狀後,切成顆粒,搓成圓形,再用拇指與食指按,成兩面凹的扁圓形,有如算盤上的珠子。後放進沸水鍋裡煮熟,撈起滴幹水份,再放進鍋裡與配料炒勻,倒入用豬骨熬好的上湯,灑上蔥花或元荽,就可上桌。其味香滑,鮮美可口。

  

      發粄

  客家人的主食是稻米,糯米製作成各式糕點稱之為粄。發粄是梅州地區特有的一種節慶小吃,是用米粉漿摻入紅色酒糟等佐料,充分發酵倒入小陶缽蒸熟而成。蒸好的發粄,顏色呈喜慶的紅色,粄面隆起而分裂,意為「笑」,是發財致富的好徵兆,所以客家人也稱發粄為「笑粄」。在梅州地區,過年過節吃發粄,有喜事降臨、發財等寓意。

  筍粄

  此為典型的客家風味小吃,以薯粉作皮,冬筍粒、魷魚、蝦仁、香菇、豆腐乾、五花鮮肉等為餡料,包裹成形似餃子而大於餃子的「筍粄」,猛火蒸熟,塗抹少許香油即可食用,入口爽滑,味道甚佳。竹筍又名竹胎,營養豐富,既含豐富蛋白質,又屬低澱粉低脂肪;其大量的纖維質能促進大場的蠕動,有助消化,能去積食,防便秘。

  珍珠粄(老鼠粄)

  先將大米用冷水浸泡2~3小時,撈起吊幹碾粉,再用開水混搓至半熟,鍋面放一塊有眾多小孔的粄船,半熟粉粄通過「船孔」搓下鍋燙熟成條形,每條長約1寸,格外亮白。可煮可炒,加配蔥粒、牛肉絲、胡椒粉等佐料,鮮美爽口,回味無窮。

  養生湯

相關焦點

  • 梅州客家房屋-圍龍屋
    梅州在哪裡梅州,廣東省轄地級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東部與福建省龍巖和漳州接壤,南部與潮州、揭陽、汕尾毗鄰,西部與河源接壤,北部與江西省贛州相連。梅州是原中央蘇區、革命老區,是閩粵贛邊區域性中心城市、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廣東綠色崛起先行區和文化旅遊特色區、沿海經濟開放區,也是海西經濟區的重要成員,享有地方立法權。
  • 印象梅州:「天圓地方」的客家圍龍屋
    「靠山」而居的選擇,是客家先人艱難遷徙的無奈之舉,但也是因地制宜的明智之選,在這樣特殊的環境下,造型奇特、功能齊全的客家圍屋應運而生。圍屋之妙在於「圍」,包括圍龍式、城堡式、中西合璧式、殿堂式等,今天我們的主角是圍龍式圍屋。
  • 土樓梅州卻有特色,客家古建築圍龍屋,感受民族歷史文化!
    客家先民從中原往南方遷徙,進入嶺南時已經兵分三路,而這次推介的福建永定至廣東梅州是其中一路。這一路,也可以說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路,因為它既包括了現在最多客家人聚居的「世界客都」梅州,又能看到最典型的客家建築:土樓和圍龍屋。目前,大多數旅遊者會把行程重點,聚焦在離永定不遠的廈門,在永定看過土樓王以後,就直奔廈門的小資生活。但如果從文化溯源的角度出發,看客家文化不到梅州,那必是最大的遺憾。
  • 梅州客家民居建築:客家圍龍屋的風格、圍龍屋的全貌
    首先我們來了解客家圍龍屋的風格!客家圍龍屋的風格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源於中原貴族的遺風。因為客家人的祖先大都是中原漢人,而且多是來自中原的大族人家。在這一點上,可以從各姓氏祖堂的堂號和楹聯中得到佐證。中原漢人如梅州元城路李姓(進士第)的堂號楹聯是「猶龍世澤,旋馬家聲」;又如陳姓的堂號楹聯是「穎川世澤,太史家聲」等
  • 客家圍龍屋只有圓形?梅州興寧有十個最美半圓,四角圍龍屋!
    《大魚海棠》,《花木蘭》裡面出現的都是圓形的客家圍龍屋,難道客家只有圓的圍龍屋?其實客家人比較多數量的都是半圍龍屋,梅州興寧裡有十大典型代表,一起來看看其中六個吧!第一個!為三堂八橫二圍圍龍屋,外加一橫屋書院6間,分布面積近22000平方米。這個離市區較遠,屋圍道路會車不容易,這個缺少保護,且後來建的不合理建築沒有拆除。所以我們要好好保護客家圍屋!
  • 圍龍屋客家食府:轉型升級爭做客家美食第一品牌!
    取名圍龍屋,彰顯客家特色2005年,圍龍屋客家食府品牌創立,並在福田區開業第一家門店。客家圍龍屋被國際建築學界譽為中國民居建築的五大特式之一,堪稱世界一絕,是客家傳統文化的瑰寶。而源自世界客都——梅州的「圍龍屋客家食府」直接取「圍龍屋」為品牌名稱,將弘揚客家文化與經營客家美食做為己任。
  • 「天圓地方」之客家圍龍屋
    )、粵東客家民居(圍龍屋)等幾大流派。廣東省梅州興寧市刁坊鎮周興村-棣華圍圍龍屋,又被稱為客家圍攏屋,主要分布於梅州、惠州、河源等地。圍龍屋是客家圍屋或客家圍村中最典型的一種。圍龍屋屬於半圓形客家圍屋,是具有極強的中國傳統禮制、倫理觀念及風水意識的民居。客家圍龍屋的代表作有善述圍、躲世圍、磐安圍、棣華圍、馨梓圍、朝天圍、長興圍、仁厚溫公祠等。
  • 梅州,最美不過圍龍屋!
    梅州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因此被稱為「世界客都」。在這裡,圍龍屋遍布郊野鄉間,規模各異、樣式相同,最能體現濃鬱的客家風情。客家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是客家民居三大經典樣式(圍屋、排屋、土樓)之一,也是中國民居的「五朵金花」之一(其他四朵: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幹欄式、雲南一顆印)。圍屋之妙在於「圍」,而在「圍」的基礎上,又可細分出十多種樣式,最常見的有圍龍式、城堡式、殿堂式、槓式、中西合璧式等。
  • 梅州圍龍屋:客家人的土木堡壘
    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富有濃鬱客家風格特色的民居建築,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南部地區。這種民居以土木結構為主,集合宜居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營壘式建築,歷史悠久,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徵。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典型的漢族民居建築,遍布於廣東省梅州市,一般都有二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歷史。
  • 國慶長假出行,梅州旅遊景點圍龍屋,又稱為客家圍屋,建築奇葩
    圍龍屋又被稱為客家圍屋,是傳統客家民居(客家圍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樓)三大樣式之一。 且開始啟動客家圍龍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圍龍屋是客家民居建築的風格和形式之一,客家居民建築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區有不同的變化,有圍龍屋、走馬樓、四角樓、客家排屋、深圳碉樓。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圍龍屋。
  • 集博物館、客家文化大觀園和酒樓於一身的圍龍屋,隱藏在梅州市區
    雖然近十年我看過的客家古民居起碼有五六百座了,但看到這座好多人向我推薦的特色圍龍屋時,我還是被它集博物館、客家文化大觀園和酒樓於一身的布局設計震撼了,而且它就隱藏在梅州市區。一、圍龍屋升級改造後,客家氣氛更濃鬱了這座標準型客家圍龍屋名叫承德樓,由梅州市三角鎮折桂窩安定堂梁氏炯昌公斥巨資建造。 炯昌公14歲即隨其伯父遠渡重洋到泰國做生意。
  • 集博物館、客家文化大觀園和酒樓於一身的圍龍屋,隱藏在梅州市區
    雖然近十年我看過的客家古民居起碼有五六百座了,但看到這座好多人向我推薦的特色圍龍屋時,我還是被它集博物館、客家文化大觀園和酒樓於一身的布局設計震撼了,而且它就隱藏在梅州市區。這座標準型客家圍龍屋名叫承德樓,由梅州市三角鎮折桂窩安定堂梁氏炯昌公斥巨資建造。
  • 廣東旅遊好去處,那是一種具有古樸氣質的建築:梅州客家圍龍屋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非常古樸的建築,那就是廣東梅州的客家的圍龍屋。客家圍龍屋具有典型的嶺南特色是最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築。與北京的四合院.陝西的窯洞.廣西的幹欄式和雲南的一顆印被稱為為我國最具代表的五大傳統建築樣式。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走進客家的圍龍屋吧。
  • 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一天住一間房,一年都住不完!
    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五華水寨鎮壩美村一座大型的圍龍屋揭開了神秘面紗:周家七世的開基祖屋——璼公祠。據中國客家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它是梅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圍龍屋。
  • 梅州最大的客家圍龍屋竟變成這樣,遊客看了都搖頭……
    在五華縣水寨鎮壩美村有一個超大型的客家標準古圍龍屋周家七世的開基祖屋--璼公祠據中國客家博物館有關專家考證它是梅州迄今為止所發現的最大的圍龍屋整個建築佔地面積達2萬餘平方米如此大型的圍龍屋璼公祠這座古圍龍屋是客家標準的大圍龍,六橫六圍結構,直徑長126米、深(含門口半月形池塘)278米,整個建築佔地面積達2萬餘平方米。該圍龍屋包括上七下九、上中下三棟大廳、左右各「六橫六圍」,現在保存較完好的有「五橫五圍」,第六圍部分損毀。圍屋祖祠大廳為石柱梁架結構,懸山瓦頂,灰沙夯牆,完好保留著明顯的明代建築特色。
  • 客家人的土木堡壘——走近梅州圍龍屋
    梅州圍龍屋是一種富有濃鬱客家風格特色的民居建築,主要分布在中國廣東省梅州市內,以及福建省和廣西省北部部分地區,歷史悠久。梅州圍龍屋始於唐宋,盛行於明清。當地官員將這些移民的戶籍立為「客籍」、「客家」,這正是客家人稱謂的由來。為了防範外敵和野獸的侵擾,客家人選擇了聚族而居,於是形成了圍龍屋、走馬樓、五鳳樓、士圍樓、四角樓等民居建築形式。其中,圍龍屋存世量最多、最為著名,是客家建築文化的集中體現。
  • 珍奇的客家建築藝術——梅州圍龍屋
    作為漢族最大的民系,客家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經創造了太多的奇蹟,圍龍屋則是他們最富有盛名的民族驕傲,冠有「世界建築史上的一朵奇葩」、「亞洲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等稱號。客家人經過長途遷徙,其中的一部分最終選擇了梅州作為他們的居住地,因為與當地文化的不契合,他們被迫前往山區,最終靠著自己的雙手,創造了圍龍屋這一神奇的建築形式。
  • 清末民初的「世界客都」梅州,客家圍龍屋今天正在申遺
    梅州既是客家人南遷的最後落腳點,也是明清以來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發地,旅居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700多萬人 ,是全國重點僑鄉,也是港澳臺同胞的重要祖籍地之一,其中臺灣500萬客家人中就有180萬祖籍在梅州。資料顯示,客家圍龍屋目前正在申遺。
  • 茶田疊翠客家圍龍,梅州最美麗的世外桃源
    圍龍大酒店是集客家傳統與現代建築於一體的圍龍式建築,由於建在半山腰上,所以採取了半圓式設計,與圓形的圍龍屋截然不同,曾榮獲中國建築工程最高獎項魯班獎,具有豐富濃鬱的客家建築特色。橘紅色的圍龍大酒店,絕對是雁南飛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 客家建築 古韻圍龍屋
    在博大精深的客家文化中,客家傳統民居建築獨具特色,是中華建築的一朵奇葩。其中梅州地區的客家圍龍屋更是極具代表,圍龍屋和傳統民居融科學、實用、藝術性於一身,凝聚了客家文化歷史內涵,也成為了客家廣大民眾的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