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因此被稱為「世界客都」。在這裡,圍龍屋遍布郊野鄉間,規模各異、樣式相同,最能體現濃鬱的客家風情。
客家圍屋始建於唐宋,興盛於明清,是客家民居三大經典樣式(圍屋、排屋、土樓)之一,也是中國民居的「五朵金花」之一(其他四朵:北京四合院、陝西窯洞、廣西幹欄式、雲南一顆印)。圍屋之妙在於「圍」,而在「圍」的基礎上,又可細分出十多種樣式,最常見的有圍龍式、城堡式、殿堂式、槓式、中西合璧式等。
家人經歷過艱辛的遷徙跋涉,在他們搭窩蓋房子的潛意識裡,求踏實保平安是第一位的。客家先民不僅承襲了中原的傳統建築模式,更結合所居之處的天時地利,將其發展和完善。圍屋集客家人的生活起居,輔助勞作和飼養加工於一處,空間雖有限卻自成村落。圍屋內部以廳堂為中心,聚族而居,各家雞犬相聞,呼吸相通。圍龍式圍屋是廣東客家集傳統禮制、倫理觀念、陰陽五行、風水地理、哲學思想、建築藝術於一體的民居建築。
圍龍屋大小不一,小者可住幾戶或十幾戶,大者幾代人數百戶居於內,完全取決於家族的發展狀況和地形位置等因素,一般在初建時僅一圍,以後不斷增加。圍屋之內,同姓同宗,和睦相處。圍屋,圍起了闔家的溫馨安詳,圍起了血脈的延綿承繼,也圍起了客居的封閉與無奈。
「仁厚溫公祠」是梅州地區最古老、最龐大的圍龍屋,其主人溫進贊告訴記者,「這裡已有五百多年歷史,最多時住有九十多戶四百多名客家人,雖然客家人遍布世界各地,但他們的根還是在這裡。春節、元宵節、結婚、生子等重要時刻,都會在圍龍屋舉行供奉燒香、祭祀儀式。
客家風水認為「山主子孫水主財」,屋前的水塘象徵聚財,連房上的落雨都要通過小明堂流入水塘。後面半圓形的圍屋用來圍山。風水術將山視為龍,客家依龍山建屋,把山腳末端的隆起處看做龍脈,用圍屋將其圍住,意味著將龍養在屋裡,圍龍屋即由此得名。龍廳不能開後門,且必須空置不住人,避免壓了龍脈。
每一座圍屋都有自己歷史,每一座圍屋都獨具特色。拂去歲月的風塵,叩讀古老的圍屋,畫棟間,有長吟,亦有短嘆;牆壁上,似見潑墨,亦見塊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