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了解客家圍龍屋的風格!客家圍龍屋的風格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源於中原貴族的遺風。因為客家人的祖先大都是中原漢人,而且多是來自中原的大族人家。在這一點上,可以從各姓氏祖堂的堂號和楹聯中得到佐證。
如梅州元城路李姓(進士第)的堂號楹聯是「猶龍世澤,旋馬家聲」;又如陳姓的堂號楹聯是「穎川世澤,太史家聲」等。諸如此類的楹聯,每年一度的新春佳節,見得更多。由此而表明,客家人的祖先,在中原時候,因為生活比較安定,文化生活和居住條件比較優裕,於是對於忠君愛國的思想和宮廷制度的習俗、生活、文化等方面的追從,都是採取保守態度的。儘管經過漫長歲月的避亂南遷,依然懷戀故巢,不忍捨棄,因此,來到南方定居之後,在營建新窩時,仍然不失中原大族遺風,仍仿照宮殿式遺風,建造適應新環境的大圍屋。
二是源於血統親悄的倫理道德觀念。因為自夏朝「家天下」後、至殷周始有完整的國家組織形成以來,民族的意識比較濃厚,在政治方面,已經確立了一種傳子的制度。而在理論方面,則因血緣親情,又是人性本能的天賦,也是群體結合與環境抗爭求存的、不可缺少的力量。因此,客家先輩在避難南遷中,對於這方面的體會最深。因為在當時,往往是舉家舉族同逃的,於是受禮教影響較大,加上族大人眾,方能互助相守,抵抗外侮,以利競爭生存;不然,便將被當地主戶或土著人戶欺侮,難得安身之所,因此,自古流傳有「打虎要靠親兄弟」的俗語,而對其每個家庭成員來說,則一般都能忠於自己的家庭,所以,為了便於血親族眾聚居、生產、議事、抗擊外侵等的濡要,於是便設法營建適應上述要求的大圍屋。
三是源於適應環境的需要。因為中原漢族的南遷避難,其初,往往不可能有預定的目的地,一般都是隨遇而安,走到哪裡安全,哪裡有尋食之地,就在哪裡住下來。這都是由於在那個兵荒馬亂的年月,民不聊生,隨時隨處都有可能遇到各種危險,或遭到搶掠。
加上,在宋末元初,又遇元兵的大屠殺,以及明、清之際的戰禍頻仍。於是,便產生了在居住條件上必求其安全,以防萬一的思想,所以『安全第一」、「百年大計,便成了營造屋宇的指導意識和首要條件,以至在屋內配套水井,池塘等,以備日常的生活用水,或遇意外遭敵圍困,或因發生火災等均可使用,所有這些,都已表明建造封閉式大圍屋住宅,確是在輾轉南遷時與環境搏鬥中逐漸創造和完善的好辦法。
四是源於以農業為主的經濟基礎和家族制度。因為中國歷來都是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所以人們的生活,亦是依靠農業經濟來維持。因此,人們在定居建造屋宇時,便首先考慮:在屋基周圍,要有種植謀生的耕地或山林;能建獨門大院,能有更多的餘地,留給子孫世代作為休養生息和繁衍之用。於是,在後來有好些地方,出現一個村落只聚居一個姓的,或以一個大姓為主的鄉村。像這樣的村落和鄉村。
在今吾梅之客家地區仍有不少。如「隆文一樹李」「高思二鍋湯』、「坑美一肚黃」、「橫徑一段蕭」之說,正是這種情況的反映。不過,根據多方的考證:也有好些南遷的漢人,他們在新的地方安居之後,初期仍以客為名,但是,在久居之後(大約在北宋以前),便以其越海系、閩海系、湘贛系和南海系等自居為主,號稱為本地人」。而客家卻不為他族同化,仍自成一系,當客家民系(在北宋中後期)逐漸形成之後,倒反而成為同化他族的主體。這便成為客家人最重視族譜的原因,而族譜之為體,必溯自上世之源流。按照客家姓氏族譜的記載,尚有不少是古代的貴族,其祖先大都曾經做過一官半職,甚至有做古代帝王的,如:李姓的李淵、李世民就是一個例證。因此,客家人的屋宇正堂,大都供有歷代先祖神位,尤其大族還另有專供祭祀或議事的祠堂。
這在目前吾梅之地方,較為廣眾的祠堂有隆文的李氏公祠。它還涉及到省外各地,其最大的主祠堂火德公祠設在福建龍巖上杭(據說現在臺灣李登輝和新加坡李光耀的祖根就是本公祠的李氏宗人)。其分祠堂單隆文就有2個,規模頗大,額刻為「光裕李公祠」,即光前裕後之意。其楹聯雲:「光華日月,裕展山河。」表明了他們原是出於古代帝王的子孫,炎黃裔胃,衣冠望族,名門顯赫的聲威。
以上便是學者們對圍龍屋風格的總結,不知道你在閱讀完之後是不是有所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