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燃爆了的央視《國家寶藏》第二季節目嗎?無論是高顏值的巴蜀國寶,還是「果粒叔」和川博院長盛建武互飆四川話,真是巴適得板,令四川觀眾極度舒適。
    值得一提的是,正在川博展出的重量級文物後蜀殘石經,在《國家寶藏》第二季中脫穎而出,入選「國家寶藏文物特展」,視頻在故宮博物院箭亭廣場「九州幻方」與觀眾見面。為此,《國家寶藏》節目組專門為它定製了一個象徵身份的印信。
    3月11日,記者從川博獲悉,「後蜀殘石經」專屬印信已經回歸川博,有望5月與公眾見面,幸運觀眾還可以跟國寶印信合影哦。
    史上最強教材
    中國古代中央政府在碑石上刊刻官定儒家經書,被稱為「石經」,對於統一文字、推廣教育有重要作用。一般來說,石經要在內部環境相對穩定、國家經濟條件相對富庶的環境下,才能會被刊刻。
    五代是唐宋之交的「大亂鬥」時期,後蜀是五代十國中的一個國家,以成都為國都。身處戰火紛飛的五代,為什麼偏偏後蜀能刊刻石經呢?
    這要歸功於四川盆地易守難攻的地理條件,在冷兵器時代為後蜀提供了防禦屬性加成,讓後蜀有了可以穩定發展的外部環境;同時,四川盆地水土豐饒,為發展生產和耕作提供了很好的自然條件;此外,當時的後蜀,境內很少發生戰爭,也沒有大的動蕩。所以,天時地利之下,讓四川成為了五代十國時期經濟發達地區。
    只有好的經濟條件,還不足以成為誕生後蜀石經的理由,還要當時的統治者重視才可以。後蜀皇帝孟昶和宰相毋昭裔都很重視教育,國寶「後蜀殘石經」就是在毋昭裔的主張下,請當時著名的書法家手寫之後刊刻完成的。
    後蜀石經共刊刻了包含《孟子》在內的儒家十三部經典,對儒學「十三經」的正式定型和對儒家經典「文獻典範」的形成有極重要的影響,決定了後來中國儒學經典體系的基本格局。當然,後蜀石經的存在,也充分證明了古代文人眼中「蜀學之盛冠天下」絕非徒有虛名。石經還首次在典籍之外,將注釋同時刻於石碑之上,方便公眾閱讀理解,同時還是中國歷代石經刻錄中規模最大的一次,也因此被學者譽為「冠天下而垂無窮」的壯舉。
    見證石室文脈
    1938年,人們在成都南校場外的城牆下面,挖掘出了近十塊石經的殘片,雖然殘損,但石片上秀美的正楷字刻仍清晰可見,後經學者確認,這正是遺世千年的後蜀石經的殘石。這樣幾件殘石何以成為四川博物院館藏之珍品?因為這一方石經的背後,還有一所千年學堂和一群生生不息的傳承者。在它們的身上,隱藏著蜀學「冠天下而垂無窮」的基因密碼。
    千年之後,文翁石室歷經戰火卻地址不改、弦歌不斷,這離不開後蜀石經作為教材的文化滋養,也離不開學堂背後薪火相傳的代代石室人。而來自文翁石室——成都石室中學的朱澤蓀老師,就是這石室人中的一員。他和蜀石經一同亮相《國家寶藏》的舞臺,令觀眾感慨不已。
    此前,央視《國家寶藏》公開課走進石室中學,《國家寶藏》節目組聯同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川博物院將宋拓蜀石經(複製本)贈予石室中學。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櫻在《國家寶藏》播出之後,看到很多網友自發為「存師道,傳薪火」的石室中學點讚,更有無數學子為自己是石室人而驕傲,於是,國家圖書館特意製作了「宋拓蜀石經」複製本贈予石室中學,希望數千年的中華文化能在石室人中薪火相傳。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