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寶藏》校園公開課 讓宋蜀石經拓本「回家」

2020-12-24 中國青年網

1月17日下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國家寶藏》公開課之走進石室中學暨宋拓蜀石經(複製本)贈予儀式」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成功舉行。今年正值石室中學建校2160年之際,《國家寶藏》節目組聯同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川博物院共同舉辦此贈予儀式,以求與社會各界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播者共勉!實際上,這次由媒體、圖書館、博物館等不同平臺構成的「跨界組合」共同聚焦這所千年名校,早已刷新了多項記錄。這是《國家寶藏》第一次走出錄影棚、走進校園進行現場版教學,這是國家圖書館目前唯一一次對外贈予宋蜀石經拓本珍貴複製品,這也是石室中學作為世界最古老學校所接受的最具傳承意義的捐贈。讓文物活起來成為了一句最暖心的話,印證在無數青年學子的學習活動中。如此零距離地接觸歷史、感受文化,如此生動而有趣的形式,讓學生從螢屏到課堂,感受到了歷史的溫度,感受到了「存師道,傳薪火」的石室精神。伴隨著學生們的笑聲、掌聲、讀書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國家寶藏》博物館統籌任唯彤、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四川博物館宣傳營銷主任張衡、成都石室中學校長田間、成都石室中學副校長趙清芳、石室中學優秀教師代表朱澤蓀等出席。

左起:盛建武院長、朱澤蓀老師、田間校長與於蕾導演合影留念

 蜀石經——傳誦千年的「史上最強教材」

秉承著「持續打造精品節目」的創作赤誠,《國家寶藏》第二季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道路上開始了新的旅程。第二季節目中四川博物院推選的「後蜀殘石經」亮相後,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共鳴和反響。其實,「後蜀殘石經」原本並不「殘」,而是一套整體完整、經文詳備的石經。我們今天之無論是在四川博物院看到的「殘石經」,還是珍藏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的「宋拓蜀石經」,它們都源自最早的「後蜀石經」,而這其中還有一段令人感嘆的淵源。

最早的「後蜀石經」為五代時期後蜀宰相毋昭裔主持刊刻的儒家經典石經,立於文翁石室,也就是彼時的成都學宮之內,為學子們研讀摹拓。毋昭裔之後,宋人續刻,最終歷時近200年,集結了儒家十三經,奠定了儒家經典十三經的格局。蜀石經不僅刊刻經文,最為珍貴的一點是還刻有注釋。它更以拓印本的形式影響全國,在宋代廣為流傳。而千餘塊後蜀石經因南宋末年的戰亂而散佚,現僅存幾塊殘石,顧名「後蜀殘石經」,現僅可從宋拓本中窺得石經原貌。

1965年,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曾耗資25萬元從香港購回後蜀石經的宋拓本以及其他珍貴古籍拓本,現存放於中國國家圖書館,為後蜀石經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對於四川人民來說,「後蜀殘石經」和「蜀石經宋拓本」都是珍貴的文物,對於研究四川的文化教育史,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在石室中學建校的2160周年之際,《國家寶藏》節目組希望通過贈予儀式,讓「蜀石經」重回石室,也讓文翁重視教育、傳承文化的精神通過石室中學,綿延不斷地傳遞出去,讓每一個中華兒女都成為歷史與文明的守護者。

 建校2160年,巴蜀大地的讀書聲從未間斷

從石室精舍,益州州學,成都府學,再到石室中學,文翁創辦的這所學校經過了蜀漢,唐宋元明清,直到今天曆經兩千多年仍然書聲朗朗,從未間斷。雖然作為古蹟的文翁石室,如今只有故址,但文翁在歷史上的功績,「後蜀石經」在四川教育文化事業上所起的推動作用,始終是不可磨滅的。

成都石室中學校長田間致辭

作為石室中學的校長,今年正值石室中學建校2160年之際,田間先生也感慨萬分,他表示「作為千年學校,石室中學在辦學上堅持傳承優秀的文化基因,傳承學校幾千年來悠久的文化歷史厚度。兩千多年來,文明不斷更替,但是辦學地址從來沒有變過,辦學的實踐從未中斷過,重視教育是石室中學一直以來的優良傳統。同時,它也是中國第一所地方官辦學堂,進入近代,石室中學率先引進西方的科學,引進物理、化學、生物,進入現代課堂,石室中學把書院變成了學院,變成了講堂,變成了師生共同發揮特長的地方。在這期間出了很多名人,每個人後來都成了中國歷史上的大師、文化傳承上的聖人。其實《國家寶藏》欄目和石室中學一樣,堅守著文化自信,不斷追尋著文化的根基。我們從哪兒來?我們要堅守什麼?這是我們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對於石室中學來說,就是要堅守主承恩老師講的「教育是一種信仰」,堅守回歸教育本質,堅守石室辦學追求,堅守教育的信仰,因為石室就是我們的家園,教育就是我們的信仰,每一個石室人都要在家園裡堅守信仰,因為教育的本質始終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

田間校長的致辭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石室中學數千年來成風化人的精神,也讓師生們深切地感受到了教育和文化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和魅力。他讓大家記住了「教育的本質始終是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本。」田間校長的致辭帶動了整個活動的氣氛,和田間先生同為文化工作者的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先生緊接著就展開了他的分享。

巴蜀大地,人傑地靈。李冰開鑿的都江堰二千餘年不廢不變;文翁創辦的石室精舍,歷經戰火,然而二千餘年仍辦學不止,弦歌不斷。四川博物院和石室中學一樣,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傳播者,秉承著文翁重視教育、傳遞文明的精神,在惠及全民的文化普及工作上下足了功夫。而此次推選「後蜀殘石經」參加《國家寶藏》錄製,也可見四川博物院的良苦用心。

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致辭

四川博物院院長盛建武一上臺,就以富有感染力的表達吸引了現場的師生,他表示:「《國家寶藏》公開課是它第一次在線下舉辦互動活動,這是一次唯一!我代表四川博物院和所有石室學子,對此次慷慨相贈表示感謝!對於巴蜀文化,對於四川的文化,我想春天快起來了。乘著這陣春風,我們有必要推進讓巴蜀文化走出去,走到北京,走向全國,走向世界!我認為這是一個博物館人肩上應有的責任。所以,去年年底四川博物院做了一個很大的展覽:在國家博物館展示關於古蜀、巴蜀的文化。幸運的是,這個展覽還未結束,四川博物院又收到了《國家寶藏》的邀請。我參與了節目錄製,我十分了解這個節目的艱辛與不易。既然如此,四川博物院的所有人都加倍珍惜。這樣一次向全國人民展示巴蜀文化的機會實在難得,如今還有很多優秀的博物館和策展團隊還未能登上節目,所以我同在場的每一位學子一樣倍感自豪。所以在這裡,我還要提醒大家一點,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這個時代除了應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情懷之外,還需要大家具備奉獻和為未來奉獻做準備的精神。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真的需要奉獻,一切對中華民族有奉獻的人才是最可愛的人,所以我們在今天為未來奉獻做準備的人也是最可愛的人!」

盛建武先生在致謝時,忍不住哽咽了,他的情緒也感染了在坐的師生。結尾鏗鏘有力的話語已經印在了許多石室學子的心裡,致辭一結束,觀眾席就迸發出了熱烈的掌聲,相信所有石室學子今後也都會為未來做奉獻而做好準備!

 《國家寶藏》公開課進校園,致我們年輕的上下五千年

作為此次活動的發起方,《國家寶藏》地邁出了它的第一步——走出錄影棚和電視臺,真正地走進大眾的日常生活。這對於《國家寶藏》來說,不僅僅是開設一場公開課那樣簡單,它意味著《國家寶藏》在文化傳播工作上並不是流於形式,而是去創造真正親民的文化傳播方式。毫無疑問,它是一個真正向大眾敞開胸襟,面向全民、擁抱大眾的文化傳播者。而凝聚著四川省教育理念及文化普及精神的聖地——文翁石室,將成為《國家寶藏》與大眾零距離接觸的第一站,這也表明了《國家寶藏》希望能夠像文翁那樣,把優秀文化傳的更遠、更久。

《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在公開課上分享她與《國家寶藏》的故事

在為石室中學的孩子們開設的「《國家寶藏》公開課」上,《國家寶藏》節目製片人、總導演於蕾分享了關於《國家寶藏》的故事。於蕾一上臺,觀眾席的石室學子們一個個都豎起了耳朵,面對著一雙雙誠摯的眼神,於蕾也把心底最寶貴的經歷和大家一起分享:「《國家寶藏》是一個關於歷史的節目,主創人員的初衷是希望有價值的東西能夠真的讓孩子們看到它,讓大家覺得它很有趣。《國家寶藏》尤其希望那些陳列在博物館裡的國寶能夠真正地活起來。其實,一件文物真正的價值並不在於它值多少錢,它很可能只是一個木頭片,只是一個石頭子兒,但是它們背後可能記錄著中華民族某一個偉大的歷史瞬間,或者蘊藏著中華民族文化上的某種表達,抑或其中包含著審美和價值觀。對於一件文物來說,文化層面文化的表達才是它最大的價值!其實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有中國人的性格特徵和民族價值觀存在,因此《國家寶藏》希望把國寶的故事講給大家,讓大家能夠從心裏面勾勒出一個「中國人為什麼是中國人」的答案。每一件「國家寶藏」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見證物,是我們民族文明的一個側面,當所有的這些側面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它可能就是中華文明的一個全貌。大家自然就會對自己有所了解。當我們實現了對自己的自知,自我認知很飽滿、很平和、很溫潤的時候,我們就會從容、安定,我們就會真正的實現想要的文化和自信!當我們自尊也自知的時候,我們也會得到全世界其它國家的尊重,我們的文化才是我們真正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這就是《國家寶藏》的終極表達。」

石室中學的孩子們認真聆聽《國家寶藏》製片人、總導演於蕾的分享

於蕾與《國家寶藏》的故事讓每一位石室學子都忍不住頻頻點頭,孩子們全神貫注地聽著她的分享,演講過程中,孩子們就熱情地為她鼓掌,甚至好幾次話還沒說完,就被臺下的掌聲所打斷。這就是以為文化工作者的魅力所在!於蕾的話也勾起了朱澤蓀在參與《國家寶藏》節目錄製時的一些回憶,他迫不及待地上臺要和同學分享他的故事。

石室雲霞思故夢,錦江風雨讀書燈。現年78歲的成都石室中學語文老師朱澤蓀已經退休多年,然而石室中學對於他來說卻有著極為特殊的意義。他在這裡度過了自己的一生,也通過編纂校史記錄下了這所學校兩千餘年的春秋。作為國寶「後蜀殘石經」的今生守護人,朱澤蓀老師曾登上《國家寶藏》的舞臺,在節目中分享自己在石室中學度過的點滴和自己與同事共同編纂校史的美好回憶。如今,在石室中學建校2160年之際,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今天在座的有很多的青少年學生,也有年輕老師。在石室中學,有句話叫做:一旦進了石室中學的門檻,你就成了石室人,一旦成了石室人,今後不管你走到天涯海角,你心中永遠都有石室。石室是一篇大文章,因為石室是一門大學問,石室為你們提供了一個發展的大平臺、大空間。在石室中學任教或者讀書,你就要多學一門功課,多擔一份責任,石室的精神可以融入你的血液,傳承文翁石室的文脈,並在一生中,在傳承中間創新,在實現「中國夢」的徵途中追求石室之光。我們共勉,感恩石室,你們一定會比我們這一代更好!」

 國圖首次對外贈予「宋拓蜀石經」(複製本),讓文化傳承生生不息

中國國國家圖書館作為「宋拓蜀石經」的收藏方,不僅將包括「蜀石經」在內的許多珍貴的古籍拓本完好地保存至今,同時其服務人民、普及文化的理念與文翁辦學的目的不謀而合。

因此,中國國家圖書館將「宋拓蜀石經」(複製本)慷慨贈予石室中學,這也是中國國家圖書館向外傳送的唯一一本「蜀石經」拓本。在贈予儀式上,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櫻女士通過VCR表達了對活動的祝福。

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櫻為大家女士介紹「宋拓蜀石經」(複製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陳櫻女士表示:「很遺憾由於工作原因,不能同國家寶藏節目組一同走進文翁石室,但是我今天代表國家圖書館,為所有的石室人帶來一件非常珍貴的禮物。在揭曉禮物之前,我想先談談讓無數石室人引以為豪的「後蜀石經」。「後蜀石經」的刊刻始於五代時期,並立於文翁石室。蜀石經集結了儒家十三經,奠定了儒家經典的格局,是為當時屬地學子的「最強教材」!然而如此珍貴的千餘塊「後蜀石經」,卻因南宋末年的戰亂不幸散佚,現僅存幾塊殘石,也就是在《國家寶藏》節目中為大家介紹的現存於四川博物院的文物——「後蜀殘石經」。蜀石經曾以拓印本的形式影響全國,而宋代的蜀石經拓本更是唯一可窺得石經原貌的拓本。2018年12月30日,《國家寶藏》「後蜀殘石經」的故事一經播出,我看到了很多網友自發為「存師道,傳薪火」的石室中學點讚,更有無數石室學子為自己是石室人而驕傲自豪。文翁石室建校於兩千多年前,千餘年來,人才濟濟,可以說是「史上最強學校」,所以國家圖書館特意製作了這件珍貴的禮物,非常榮幸此次能與《國家寶藏》節目組和四川博物院一同將它贈予石室中學。這份禮物就是「宋拓蜀石經」的高仿複製本,這也是國家圖書館目前唯一一本對外贈予的珍貴的複製品。此次,讓石經重歸石室的活動,是希望數千年的中華文化能在年青一代的石室人中薪火相傳,最後,我代表國家圖書館祝願石室學子精進不休、竿頭直上,願石室精神生生不息,山高水長!」

石室師生共同展開「宋拓蜀石經(複製本)」

每一場相遇都是久別重逢。這次捐贈儀式不僅僅是遺散千年的蜀石經與文翁石室的久別重逢,更是一場文化與心靈的邂逅。《國家寶藏》通過這些閃光的國寶和動人的前世今生故事,不僅是想做一次全民的文化普及,更想喚醒所有華夏子孫對上下五千年虔誠的敬畏,對中華之未來暢快的嚮往!

石室中學優秀教師代表朱澤蓀老師帶領現場全體師生共同朗誦《石室頌》

最後,此次活動在現場全體師生共同朗誦的《石室誦》中圓滿結束。「玉壘蒼蒼,錦水湯湯。德教化蜀,山高水長。」石室學子朗朗的誦讀聲就像是這從不斷絕的石室學風,也像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將一代接一代地傳遞下去。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傳承數千年不曾中斷的文明,而文翁石室就是這文明傳承中一支不曾熄滅的香火。只要傳承還在,石室就還在;只要教育仍在,石經就還在。在傳承中華文化的道路上,《國家寶藏》將和所有中華兒女一起,講好國寶故事,傳遞中國精神。

相關焦點

  • 《國家寶藏》欄目組攜手中國國家圖書館,讓宋蜀石經拓本「回家」
    這是《國家寶藏》第一次走出錄影棚、走進校園進行現場版教學,也是國家圖書館目前唯一一次對外贈予宋蜀石經拓本珍貴複製品。從螢屏到課堂,從歷史到現實,在這所延續了千年文脈的古老中學,此次活動不僅讓莘莘學子們感受到文物真的活了起來,也讓「存師道,傳薪火」的石室精神更加生動具體,再度點亮每個人心中的中華文明傳承之光。伴隨著學生們的笑聲、掌聲、讀書聲,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 《國家寶藏》欄目組攜手國圖 讓宋蜀石經拓本「回家」
    這是《國家寶藏》第一次走出錄影棚、走進校園進行現場版教學,這是國家圖書館目前唯一一次對外贈予宋蜀石經拓本珍貴複製品,這也是石室中學作為世界最古老學校所接受的最具傳承意義的捐贈。讓文物活起來成為了一句最暖心的話,印證在無數青年學子的學習活動中。
  • 《國家寶藏》欄目組攜手中國國家圖書館 宋蜀石經拓本今天「回家」
    今天下午,「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藝頻道《國家寶藏》公開課之走進石室中學暨宋拓蜀石經(複製本)贈予儀式」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學舉行。今年正值石室中學建校2160年之際,《國家寶藏》節目組聯同中國國家圖書館、四川博物院共同舉辦此贈予儀式,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了解到,這也是《國家寶藏》第一次走出錄影棚,走進校園,和師生們一起零距離地接觸歷史、感受文化。
  • 《國家寶藏》攜珍貴蜀石經拓本重回石室
    這是《國家寶藏》第一次走出錄影棚、走進校園進行現場版教學,這是國家圖書館目前唯一一次對外贈予宋蜀石經拓本珍貴複製品,這也是石室中學作為世界最古老學校所接受的最具傳承意義的捐贈。讓文物活起來成為了一句最暖心的話,印證在無數青年學子的學習活動中。如此零距離地接觸歷史、感受文化,如此生動而有趣的形式,讓學生從螢屏到課堂,感受到了歷史的溫度,感受到了「存師道,傳薪火」的石室精神。
  • 泰州:開學第一課 文明禮儀進校園
    2月22日是泰州春學期開學第一天,市區中小學都開展了各具特色的開學第一課,「文明禮儀」是各校第一課的關鍵詞。   開學就講文明禮儀  22日早晨,泰州市城東中心小學鼓樓校區校園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和活力。
  • 《櫻花校園模擬器》pc課攻略 pc課位置一覽
    PC課在哪裡上,PC課在哪,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櫻花校園模擬器pc課位...     櫻花校園模擬器手遊裡玩家可以自由的在學校探索,會遇到各種有趣的事情,很多小夥伴不知道櫻花校園模擬器PC課在哪裡上,PC課在哪,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櫻花校園模擬器pc課位置一覽。
  • 荔枝文藝課|斯洛維尼亞版《國家寶藏》正在上演 不來康康嗎?
    斯洛維尼亞的地理位置   雖然它的國土面積僅為20273平方公裡,但卻擁有無數寶藏:世界已知最古老的樂器地維巴貝骨笛誕生在這裡,第一位拍攝人物照的先驅者雅奈茲·布哈爾生長在這裡   不不不,斯洛維尼亞國家博物館館長帶著國寶們來南京了!
  • 《國家寶藏》中人氣爆棚的石鼓,究竟為何歷經滄桑?
    原標題:《國家寶藏》中人氣爆棚的石鼓,究竟為何歷經滄桑? 石鼓歷經2300多年的歷史變遷,曾遭逢多次戰亂,幾度失蹤又被找回,還與不少歷史名人結緣。 梁家輝,身為《國家寶藏》的「國寶守護人」之一,在香港出生長大的他對故宮的感情可不比任何人少。
  • ...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發布暨國圖公開課特別活動在國家圖書館舉行
    4月23日,在第23個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國家圖書館舉行「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發布暨國圖公開課特別活動」,揭曉9種獲獎圖書。國家圖書館館長、黨委書記韓永進,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文化司副司長陳彬斌,國家圖書館常務副館長陳力、副館長李虹霖,首都圖書館和三聯書店等相關單位領導出席頒獎儀式。第十三屆文津圖書獎獲獎圖書作者和出版單位代表,文津圖書獎組委會、專家評委會、媒體評委會代表以及來自全國的公共圖書館聯合評審單位代表等300餘人參加活動。
  • 民國拓本《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 歷經101年 完整全套原拓本...
    法帖拓本外盒 市民張先生一邊打開一冊碑帖拓本,一邊向記者介紹道。記者看到,張先生家傳的這套《御刻三希堂石渠寶笈法帖》共4函32冊,俱是清宮珍藏的從晉唐到宋元明的書法名家精品力作的碑帖原拓,裝裱製作很精良,歷經百餘年保存完整完好。
  • 「豐碑大碣--歷代金石拓本全國巡迴展」將在崔振寬美術館開幕
    2017年8月26日,「豐碑大碣--歷代金石拓本全國巡迴展」將在西安崔振寬美術館舉辦首展開幕式,同期還將舉辦主題研討會及講座等相關活動。據悉,該展覽已獲2017年度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資助。展覽由西安崔振寬美術館、西安市水墨長安藝術博物館、陝西水墨長安文化藝術有限公司、陝西省收藏家協會共同主辦,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提供指導。首展展期至9月24日,之後將在瀋陽、杭州、重慶等多地進行巡迴展覽。
  • 優課優信、少年得到、多彩校園……工信部點名批評這些教育APP!
    其中,優課優信、少年得到、多彩校園和微堂掌上通4個教育品牌APP被點名批評。 記者注意到,在被點名的這4個教育品牌類APP中,均涉及用戶個人信息收集使用等問題,包括「違規收集個人信息」「違規使用個人信息」「超範圍收集個人信息」等。
  • 博物館教育如何進校園?重慶這個國家示範項目交出成績單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首席記者 黃宇 攝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14日15時55分訊(首席記者 黃宇)紅巖特色學校和班隊、紅巖特色思政課程……這是由紅巖博物館與紅巖文化產業集團承辦的國家文物局示範項目——重慶市「革命歷史類博物館教育進校園示範項目」交出的成績單。
  • 我最喜歡的小記者課之校園採訪
    我們可是要執行光榮而又艱巨的校園採訪任務呢! 小記者課是我最喜歡上的課外班,第一次課上哈哈老師給我們分了組,讓我們給自己的戰隊起隊名,擬口號,我們給自己隊起了個威風的隊名——「閃電隊」,我還榮幸地擔任了「閃電隊」隊長一職。經歷了前面一系列基礎課程的學習,我們已經初步掌握了採訪禮儀、擬寫採訪提綱等知識,接下來,就要體驗真實的校園採訪了。
  • 國家寶藏金甌永固杯擬人手辦公開 這就是年輕人喜歡的官窯古董
    國家寶藏系列的擬人周邊手辦化,之前就有過類似的操作,不過沒想到這個還真的做出噱頭和系列出來了額,這點倒是沒想到,本次要公開和介紹的就是來襲國家寶藏——金甌永固杯,這個的擬人手辦,不得不說人類的品味在不斷地進化,這就是年輕人愛玩的官窯古董。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金甌永固杯,《國家寶藏》系列的老粉絲們一定不會忘記這件國寶。它是在第二季跟黎明叔叔一起出現的寶藏,一出場就以其珠光寶氣驚豔眾人。這個乾隆爺專屬的杯子,用在每年元旦開筆儀式上盛屠蘇酒。「金甌」代表國家政權,「金甌永固」的意思當然就是乾隆爺希望大清千秋萬代永世繁華啦。
  • 如何通過公開試聽課實現招生
    公開試聽課一直都是培訓學校在招生方面所青睞的活動。公開試聽課的主要目的是針對校區優勢的課程邀請目標客戶參與體驗,促使客戶成交,那麼公開試聽的轉化率如果可以做到60%—80%,很顯然校區的公開試聽課是需要得到參與者和市場認可的。
  • 「石鼓」現,國運昌,「國家寶藏」即將現身上海圖書館
    吳昌碩舊藏本(汧殹鼓,「黃帛」二字未損)在央視《國家寶藏》第一季中,由故宮博物院推送的石鼓被評選為中國九大鎮國之寶之首。石鼓上刻鑿的文字是「史籀之跡」,可以說是「石刻之祖」。繼去年寧波天一閣舉辦了「石鼓墨影——明清以來《石鼓文》善拓及名家臨作展」之後,此次展覽因上博與上圖均祭出了從未面世的珍貴善本,亦顯示出上海在碑帖傳承上的雄厚實力。
  • 三星堆這三件文物上《國家寶藏》!
    大家翹首期盼的《國家寶藏》回來了!12月6日起,《國家寶藏》第三季將於每周日晚20:30在央視綜藝頻道播出。12月4日發布的本季27件「國家寶藏」名單顯示,來自四川三星堆博物館的金杖、青銅縱目面具和一號青銅神樹等三件文物將在節目中與觀眾見面。這三件文物長什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