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紅色老區澄邁(二)

2020-12-03 自貿港在線

正文共計4671字 | 預計閱讀時間19分鐘

紅色故事:探訪紅色老區澄邁(二)

今天,海南陸地公路四通八達,從海口市到澄邁也就幾十分鐘。

我經常去澄邁,我喜歡古樸民風的澄邁環境,我更喜愛澄邁的鄉村,我驚奇地發現,澄邁有許多大革命時期的舊址,革命的紀念碑,早期的革命烈士墓地。於是,我對澄邁這個革命老區內心裡充滿著無比的敬意,澄邁,你是我補充自己精神信仰的一個源泉。

八,澄臨縣蘇維埃政府遺址

澄臨縣蘇維埃政府遺址位於澄邁縣橋頭鎮沙土村委會。1929年7月,在澄邁縣橋頭鄉沙土村成立澄臨縣蘇維埃政府,主席蒙開聖(後為李漢強),委員:蒙開聖、李漢強、李春茂、馮道南、謝明義、王寶書、王任明、蔡仕寶、蔡大章。1930年10月,中共瓊崖特委決定撤銷澄臨縣蘇維埃政府,成立澄邁縣蘇維埃政府。

2006年3月,澄臨縣蘇維埃政府遺址被澄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澄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九,澄邁縣第二高等小學舊址

澄邁縣第二高等小學舊址位于澄邁縣老城鎮羅驛村羅驛小學旁。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澄邁知縣撥款併合縣紳民捐資建澄江書院。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澄江書院更名為「澄江高等學堂」。光緒三十年(1904年),更名為「澄江高等小學堂」;清宣統元年(1909年)改名為澄邁縣立第二高等小學校。1919年,遷到羅驛村李氏宗祠續辦。1925年,更名為澄邁縣立第二高級小學。

澄邁縣史上著名中共黨員馬秋江、李有忠、馬白山、李定南、李獨清、李作標、李業躍、李運珊、李述創等曾在此校讀書。舊址現為羅驛村李氏宗祠,瓦木結構,舊式學校院形,是目前澄邁保留較為完整的舊祠。

澄邁縣第二高等小學舊址於2006年3月被澄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澄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十,和安嶺伏擊日軍戰鬥遺址

和安嶺伏擊日軍戰鬥遺址位于澄邁縣境內和嶺農場和安嶺(虎嶺)。日軍侵佔那大後,先後在和舍、和安、福來、裡萬、山口等地修建據點、碉堡,企圖建立澄、臨、儋內陸交通線,包圍美合抗日根據地。1940年春,日軍在和安至福來之間的城明嶺(亦稱紅石嶺)新建據點碉堡,每天從和安據點出動40多名日偽軍到城明嶺監督修建碉堡。同年仲夏,為了保衛和鞏固美合抗日根據地,瓊崖抗日獨立總隊決定由李振亞參謀長指揮,在和安嶺設伏殲滅這股日軍。一天晚上,李振亞、李定南、林茂松率總隊第二支隊第一大隊、總隊部特務大隊第一中隊,按作戰部署進入預定陣地潛伏。第二天早上7時多,一輛日軍軍車從和安開往城明嶺,在和安嶺(亦稱虎嶺、大嶺)嶺頭公路遭特務大隊第一中隊的猛烈打擊,尾遭第一大隊堵截,激戰30分鐘,擊壞軍車一輛,斃傷日軍20多人,繳獲輕機槍1挺,三八式步槍10支。這次戰鬥的勝利,給予進犯根據地的日軍以沉重打擊,給美合抗日根據地軍民以極大鼓舞。

2006年3月,和安嶺伏擊日軍戰鬥遺址被澄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澄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十一,瓊崖獨立總隊第四支隊遺址

瓊崖獨立總隊第四支隊遺址位于澄邁縣金江鎮山口鄉林娥村。1942年2月,為適應抗戰形勢的發展,瓊崖特委作出了在澄邁、臨高、儋縣地區組建第四支隊的決定。任命馬白山為第四支隊支隊長兼政委,另派潘江漢、陳巖協助馬白山進行組建工作。3月初,馬白山、潘江漢、陳巖到達澄邁縣辦事處,著手進行第四支隊的組建工作。不久,總隊部又派來周珠江、文寶慶共5人組成支隊部。按照總隊部的意圖,第四支隊的組建,要依靠澄邁、臨高、儋縣黨政領導的地方部隊為基礎,並發動群眾參軍擴充組成。從3月下旬起,經分別與澄、臨、儋3縣黨政領導聯繫共商後,準備組成第一、二大隊。馬白山回總隊部匯報情況。總隊部同意成立兩個大隊,並決定潘江漢任第一大隊長,陳巖任政委(後為張誠軍),符志行任第二大隊長。

1942年6月,馬白山任支隊長的獨立總隊第四支隊及其第二大隊在旺商鄉(今山口鄉)林峨村正式成立,支隊部駐在澄邁縣。12月,總隊部派符榮鼎任第四支隊政委,吳文龍任政治處主任,文寶慶任副官主任,支隊部領導機關初步健全起來。這時,第一大隊也正式成立。第四支隊的組建,有力地發展了瓊西地區的抗戰形勢,鞏固和發展了西區抗日遊擊根據地和遊擊區,為實現向西發展的戰略意圖創造了有利條件。

2006年3月,瓊崖獨立總隊第四支隊遺址被澄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澄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十二,中共特委、獨立總隊部六芹山駐地遺址

中共瓊崖特委、獨立總隊部六芹山駐地遺址位于澄邁縣境內西達農場六芹山的六芹村及黑藤水。

1941年7月,中共澄邁縣委書記李獨清著手恢復黨組織,發展抗日武裝,開闢抗日根據地。到1942年春,以六芹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初步形成。1942年年底,第一支隊支隊長吳克之以及鄭章率領第一支隊第三大隊進駐美厚村,為中共瓊崖特委西遷澄邁做好準備。

1943年春,馮白駒率領瓊崖特委和獨立總隊領導機關從瓊文地區西遷澄邁縣六芹村。特委和總隊部在澄邁縣委和縣民主政府配合下,領導軍民在六芹山發展農副業生產,開設農村貿易集市,並設有軍械廠、醫院等。從1943年至1945年春,中共瓊崖特委、瓊崖東北區抗日民主政府、獨立總隊(1944年秋改為獨立縱隊)部、瓊崖西區軍政委員會、中共瓊崖西區臨委、中共瓊崖西區地委、瓊崖西區公署多次在六芹山召開重要會議,研究制定作戰方略,領導全島抗日軍民粉碎日軍的「蠶食」和「掃蕩」,為日後進軍五指山區創建中心根據地做好準備。

1946年,中共瓊崖特委和瓊縱領導機關在六芹山正確處理了「北撤」煙臺和「南撤」越南的問題,作出了繼續堅持鬥爭的正確意見;指揮軍民徹底粉碎國民黨46軍施行的「填空格」式「清剿」及「十殺政策」和「五家聯保制」。1950年4月,中共瓊崖特委、瓊縱縱隊總部在這裡組織與領導海南軍民,做好接應和配合渡海解放軍主力大規模登陸作戰,為解放全海南作出了重大貢獻。2006年3月,中共瓊崖特委、獨立總隊部六芹山駐地遺址被澄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澄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十三,羅份埇伏擊戰遺址

羅份埇伏擊戰遺址位于澄邁縣中興鎮仁洞村委會羅份埇。 1946年,中共瓊崖特委、瓊縱領導機關及其主力從白沙轉移到澄邁縣六芹山根據地後,國民黨46軍急忙調集175師2個團及保6團向六芹山進攻。瓊縱司令員馮白駒命令挺進支隊,抓住戰機集中兵力,伏擊進犯解放區國民黨軍。1946年3月8日,據中共澄一區鄉長洪冠英的情報,李振亞獲悉國民黨軍要「進剿」六芹山,命令挺進支隊副支隊長張世英帶領4個中隊的兵力,利用福來鄉仁洞村羅份埇有利地形進行伏擊。3月9日,國民黨175師夏越(團長)團1個加強連從澄邁縣福來墟竄到仁洞村,強迫群眾帶路「進剿」六芹山。澄邁縣第一區福來鄉民主政府鄉長洪冠英派一名共產黨員和一名老民兵為其「帶路」,他倆按預定方案把國民黨軍帶進仁洞村附近的羅份埇。當夏越團的加強連全部進入伏擊圈時,瓊縱部隊即發起攻擊。消滅國民黨軍50多人,繳獲輕機槍2挺,衝鋒鎗2支,擲彈筒2具,步槍20餘支,子彈2000餘發。


十四,風腳村戰鬥遺址

風腳村戰鬥遺址位于澄邁縣中興鎮風腳村黃堂。1947年4月28日上午,國民黨保安第六總隊長楊開東率領所部5個連和澄邁縣自衛大隊共1000餘人,從澄邁縣中興鎮好保墟向風腳村進攻。瓊縱參謀長兼挺進支隊支隊長李振亞指揮挺進支隊利用風腳村周圍的有利地形,以1個中隊正面迎擊,4個中隊隱蔽於風腳村西側800米處的黃龍埇山地和登高嶺,準備迂迴包圍殲滅進攻該村的國民黨軍。

上午10時許,國民黨軍主力向風腳村進攻,並以兩個連從該村左側迂迴,企圖切斷挺進支隊退路。此時,埋伏於黃龍埇的兩個中隊先給迂迴的國民黨軍以猛烈打擊,緊接著4個中隊一起包圍夾擊向風腳村進攻的國民黨軍,激戰4個小時,共斃、傷國民黨軍200餘名,繳獲輕機槍3挺,六O炮3門,步槍30多支,其他彈藥一大批。國民黨保安第六總隊遭到沉重打擊,撤往金江鎮。

2006年3月,風腳村戰鬥遺址被澄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澄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十五,中共馬村支部三送情報遺址

中共馬村支部三送情報遺址位于澄邁縣老城鎮馬村墟附近。

當年,為了使中國人民解放軍順利渡過瓊州海峽解放海南島。中共中央指示瓊崖區黨委要全力以赴做好接應大軍登陸。

1949年農曆十二月上旬的一個夜晚,馬村黨支部發動馬家富、馬漢貴當舵手,在黨員群眾的掩護下,順利護送符振中、吳正桂、馬建臺3位同志到海北匯報情況。不久,馬村黨支部又遵照指示,調查清楚海口至東水港海岸一帶地形情況後,派黨員馬漢榜、馬毓習兩人當舵手,順利地把海岸線地形方面的情報送到徐聞,交給解放軍首長。當他們返回時已經是農曆十二月二十七日。第三次渡海的任務是送舵手到海北,引渡大軍過海,時間是在春節後。這段時間,國民黨加強了海岸檢查,下令不準船隻出海。黨支部經過研究,決定採取偷船過海的辦法。經過努力。1950年正月元宵節後的一個夜晚,黨員馬家恕偷到一條小船,當夜由吳益壽、馬家恕把黨員王炳芳、王炳瑞、王炳三等舵手安全送抵海北。

2006年3月,中共馬村支部三送情報遺址被澄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澄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十六,福山突破戰遺址

福山突破戰遺址位于澄邁縣福山鎮福山墟。1950年4月17日拂曉,解放軍43軍兩個加強團在玉包港登陸成功後,控制登陸點,迅速向福山一帶推進。晚上,43軍1個團圍殲了留守花場國民黨軍後,登陸部隊在芬華、文生、大吉村同接應部隊會合。18日早晨,剛登陸的解放軍和從福山向橋頭進犯的國民黨軍暫編13師38、39團在文生村展開激烈的遭遇戰。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進行前後夾擊,將其擊潰。此時,在福山外圍大吉村防禦的解放軍128師383團渡海先鋒營(1營1連)在副營長於日仁的率領下,乘虛一舉突入福山墟,與國民黨軍開展巷戰和拼刺刀。解放軍主力和瓊縱第三總隊第一團在外線向福山墟的國民黨軍發起總攻擊。激戰時,中共澄邁縣委組織擔架隊,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病員,組織群眾為部隊送水送飯。下午4時,解放軍以少勝多,突破國民黨軍的防守,攻佔了福山墟,殲滅國民黨軍62軍151師453團和62軍前進指揮所,擊斃國民黨軍62軍少將參謀長溫轟以下200餘人,俘虜600餘人,繳獲汽車10輛,迫擊炮2門,輕、重機槍11挺。渡海大軍和瓊縱第一團也傷亡100餘人。18日黃昏,382團3營奉命向黃竹、美亭挺進。

2006年3月,福山突破戰遺址被澄邁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澄邁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十七,風門嶺革命烈士紀念碑

風門嶺革命烈士紀念碑位于澄邁縣白蓮鎮潭城村北約1 500米處的風門嶺東南坡。1950年4月21日,在解放海南島的美亭決戰中,43軍127師381團1連奉命在風門嶺105高地阻擊由海口向美亭、黃竹增援之敵。在戰鬥中,國民黨軍採取地空聯合進攻,重兵輪番衝鋒,向105高地發射炮彈數千發,飛機投彈600餘枚,妄圖攻佔風門嶺。在當地黨政軍民的支援下,解放軍1連戰士由連長朱國勝帶領,奮起還擊,共打退敵人輪番進攻13次,200餘名戰士最後僅剩13人,但是他們仍死守陣地,堅持到最後勝利。

風門嶺阻擊戰共擊斃國民黨軍500餘人,擊傷1300餘人,擊傷飛機1架,擊潰國民黨軍3個步兵團、1個山炮連、3個迫擊炮連、5門火箭炮、6架飛機的瘋狂進攻。保障了40軍主力的迂迴展開,運動包圍國民黨軍援兵,為43軍128師及瓊縱第三總隊1團、3團圍殲美亭、黃竹的國民黨軍創造了條件,是美亭決戰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戰鬥。

1997年4月,風門嶺革命烈士紀念碑被海南省委宣傳部公布為海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講述|鹿松林

審校 | 路石

輪值主編 | 龐鈞友

圖片 | 網絡

鳴謝

自貿港在線

海南正清和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海南經濟特區央投實業有限公司

海南野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相關焦點

  • 陰山小肖系列遊記—探訪石拐(1)石拐老區舊建築
    接上回,從雞毛窯子村出來後,沿著包石公路繼續向東,前往石拐老區。隨著近些年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石拐新區(喜桂圖)拔地而起,各種現代化設施一應俱全,旅遊行業也大力開發,絕大部分之前在老區生活的人們都遷往新區來生活。現如今的石拐老區,除了少數人群在那裡「堅守」生活外,還存在一些企事業單位,剩下的就是這一排排,一座座早已破敗荒廢的舊建築了。
  • 讓紅色旅遊「紅」遍革命老區
    紅色革命的火種未曾熄滅。84年後的今天,紅軍戰士以血肉之軀譜寫的這首壯麗史詩,依然閃耀著奪目光輝,照耀著當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長徵之路。  8月27日,「70年 瞰四川」——第三屆全國主流媒體航拍四川大型採訪團走進雅安天全縣仁義鄉紅軍村,探訪往昔印記,感受今日規劃發展,當地的紅軍文化及文旅融合發展之路讓來自全國各地的媒體記者們感慨不已。
  • 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老區精神
    圖為延安市老促會辦公室主任高光明(左三)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向駐馬店市老促會考察組成員進行講解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寶塔山、楊家嶺、栆園、王家坪等革命舊址,考察組成員通過觀察實物、圖片、文字展覽和聲光電實景播放紀錄片等,比較全面的了解了我們黨的漫長徵程,重溫炮火連天、血雨腥風的革命歷史,革命先烈堅如磐石的紅色信仰
  • 紅色故事代代傳(傳承·紅色基因 時代風華)
    2007年,仇家文把這本書送到聞喜縣革命老區建設促進會負責人史炳仁手裡。史炳仁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分量。和仇家文同齡的他,決定幫仇家文一把:「光搜集資料還不夠,要為後人留住能看到的東西。」更多力量參與從自發保護到政府組織,綜合規劃提升可真正想留住一些東西,難。
  • 紅色文化壯東江 革命老區煥新顏
    據統計,惠州現有革命舊(遺)址400多處。穿越數十年的光陰,強勁的動能正在這塊紅色沃土上澎湃釋放,革命老區在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徵途中煥發新活力。我市還充分發揮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優勢,豐富黨性教育內涵,創新黨性教育方式,引導黨員加強黨性鍛鍊,為建設國內一流城市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
  • 發揮紅色資源優勢,引領鄉村振興!市長劉毅走訪革命老區時這樣說…
    李駒榮 攝   今日聚焦   劉毅走訪革命老區慰問老黨員   發揮紅色資源優勢 引領鄉村振興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老區蘇區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及我省在梅州召開的推動老區蘇區振興發展工作現場會會議精神
  • 走遍宜陽之——紅色老區趙保鎮
    下轄23個行政村,32871人(2017),總面積131.72平方千米。2013年撤鄉建鎮。屏陽中學教學樓趙保的屏陽中學(原來叫宜陽三中),以前有同學在那裡上學。1938年1月,為了推動抗日救亡運動,中共豫西特委派張劍石回宜陽後在趙保玉皇閣創辦「宜陽縣師附中東趙保分校」,並任分校主任(校長)。
  • 傳承紅色基因 弘揚老區精神
    6月3日,我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第七屆第一次會員大會召開,圓滿完成理事會換屆工作。省老促會會長陳開枝、省老促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姚澤源參加會議。市委常委陳光祥代表市委市政府向換屆大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祝賀。會議聽取了市老促會第六屆理事會工作報告,通過了《湛江市老區建設促進會章程》的修改,選舉產生了新一屆理事會會長、副會長,並為新當選市老促會第七屆理事會領導機構成員、個人理事代表頒發證書。
  • 探尋紅色革命老區——新縣!
    探尋紅色革命老區,感悟紅色革命情懷!新縣,一座充滿紅色歷史遺蹟的英雄之地!近日,終於有機會實地到訪領略它的風採!同時,新縣還是全國著名的紅色革命根據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是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創建的規模最大的根據地之一,而新縣(原來的新集)就是鄂豫皖蘇區首府。
  • ...奮進新時代】感受紅色文化 探訪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重走解放路 奮進新時代】感受紅色文化 探訪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中安在線   2019-06-27 00:00:43   來源:中安在線   作者:徐慧冬 王佳  編輯:楊楊
  • 紅色蘇區的別樣美(恩陽古鎮)
    四川革命老區巴中恩陽古鎮風光。紅色之旅:四川革命老區巴中恩陽古鎮
  • 桑植縣與湖北建始縣共同舉辦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交流活動
    紅網時刻張家界12月10日訊(桑植站記者 彭倩 朱肖)12月9日,桑植縣、湖北省建始縣革命老區紅色文化交流活動在桑植縣劉家坪白族鄉湖南百年紅色教育基地舉行。此次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加強老區人民的交流,增加老區人民的感情。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韋先娥出席活動。
  • 弘揚老區精神、傳承紅色基因,《興化市革命老區發展史》正式出版發行
    中國江蘇網7月22日泰州訊 近日,由興化市黨史方志辦、興化市老促會聯合編纂的《興化市革命老區發展史》由鳳凰出版社出版發行。《興化市革命老區發展史》採用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相結合的編寫體例,運用時經事緯、點面結合的方式記述史實,採取夾敘夾議、敘論結合、以敘為主的方法展開內容,做到了史料與史論、歷史與現實、政治與學術的統一,文獻性、學術性、知識性相兼容。全書設「概述」「苦難深重 覺醒抗爭逐浪高」「救國救民 水鄉大地燃烽火」「軍民團結 建設抗日根據地」等8章31節,28萬餘字。
  • (老區蘇區行)河源和平縣:以旅遊+農業帶動老區人民脫貧致富
    人民網廣州8月19日電(牛攀)九連山下「小延安」、林寨鎮上四角樓,紅色文化與客家古建築文化交相輝映的河源市和平縣,既有豐富的紅色基因,又有深厚的客家文化。在新時代,和平縣適時抓住紅色文化和客家民俗,走出了一條以特色旅遊為主線,著力打造現代農業的綜合發展之路。
  • 廣西鐘山:革命老區成為紅色旅遊勝地
    通訊員 廖超文 攝英家革命老區群眾和遊客一起觀看文藝演出。10月10日,賀州市鐘山縣革命老區清塘鎮英家村人聲鼎沸、醒獅勁舞、遊客爆滿。近年來,英家村藉助紅色旅遊資源,深挖紅色旅遊元素,通過黨建引領將黨的紅色文化與鄉村振興有機融合,打響革命老區品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工作。
  • [革命老區新貌]餘姚梁弄:讓紅色精神伴老區騰飛
    2003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梁弄鎮考察時指示:「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實現小康樣板鎮。」12年來,梁弄鎮黨委、政府始終遵照習近平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美麗鄉村建設為載體,以民風建設和環境整治為重點,紮實推進文明村鎮創建,爭做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創文明的排頭兵。
  • 紅色旅遊公路:老區致富新引擎
    2017年8月,交通運輸部印發《全國紅色旅遊公路規劃(2017-2020)》,確定了126個紅色旅遊公路項目
  • 讓紅色血脈永續傳承!陸軍第80集團軍「先鋒勁旅」迎來紅色老區新兵
    近日,陸軍第80集團軍「先鋒勁旅」迎來了2020年首批入伍新兵,值得關注的是,這批新兵均來自紅色老區江蘇淮安。  淮安作為紅色老區、英雄之城,抗戰時期是新四軍的主要活動區域和華中地區抗擊日本侵略者的主要陣地,歷來就有崇軍尚武的光榮傳統,更是與該旅有著一段源遠流長的軍民魚水情。
  • 梁弄鎮:傳承光大紅色革命精神的「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
    梁弄鎮地處浙東四明山麓,抗日戰爭時期,是全國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浙東(四明山)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心。如何讓紅色革命精神在改革開放時期成為推動革命老區快速發展的持久動力?在梁弄鎮的採訪中我們找到了答案。2003年1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專程來四明山老區進行考察時指示,「要把梁弄建設成為全國革命老區全面奔小康樣板鎮」。
  • 河南商城:擦亮紅色老區底牌 走出綠色發展路子
    來源:新華網原標題:《河南商城:擦亮紅色老區底牌 走出綠色發展路子》8月29日,河南省信陽市商城縣「大別山商城革命歷史紀念館商城縣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中心,紅色基因優勢突出,這裡誕生了紅三十二師、紅四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等多支主力紅軍,經典革命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也跟隨革命隊伍傳唱至大江南北,這裡走出了1位上將、8位中將、43位少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