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萊維特在美國國務院的簡報會上表示,野生鳥類是禽流感的傳播者,禽流感病毒很有可能沿飛鳥的遷徙路線傳播,而秋冬兩季正是候鳥遷徙的季節。面對這一論斷,世界各國紛紛出臺候鳥檢疫措施,甚至有些地區發生了驅趕候鳥的事件。
[關鍵詞]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這是一種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亞型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症候群,被國際獸疫局定為A類傳染病,又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
不僅是雞,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鳥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體的類型,禽流感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非致病性禽流感不會引起明顯症狀,僅使染病的禽鳥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類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食量減少、產蛋量下降,出現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為嚴重,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雞群常常「全軍覆沒」。
最早的禽流感記錄在1878年,義大利發生雞群大量死亡,當時被稱為雞瘟。到1955年,科學家證實其致病病毒為甲型流感病毒。此後,這種疾病更名為禽流感。禽流感被發現100多年來,人類並沒有掌握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僅能以消毒、隔離、大量宰殺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發的地區,往往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一般情況下,禽流感病毒並不容易使人類發病。禽流感病毒屬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據其表面蛋白質的不同被分為H1到H15等15種亞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兩種亞型引起,而人對其中的H1和H3亞型易感。近期在亞洲和歐洲等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屬H5N1型,通常只在禽類中傳播,很少感染人類。儘管曾經出現過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而發病的事例,例如1997年香港禽流感曾使12人患病,其中6人死亡,但這種情況實屬少見。目前尚未發現由於吃雞肉和雞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
[關鍵詞]把生存還給鳥兒
國際鳥類保護組織最近公布的一份新報告顯示,全球鳥類中八分之一的鳥類、即1211種面臨滅絕的困境。其中,179種最為危險,344種面臨高危滅絕困境,還有688種面臨中低度危險。威脅鳥類生存的原因正是人類沒有節制的活動。
報告稱,未經控制的農業生產對於鳥類的繁衍產生了破壞作用,有可能導致多種鳥類滅絕。報告表示:「巴西就有2萬平方公裡的咖啡種植園,這些園地侵佔了原始的熱帶雨林。在印度尼西亞,咖啡種植業也是大面積雨林地帶減少的主要原因。」
氣候變暖則是另一個兇手。由於氣候變暖,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北擴,佔據大片凍原,導致一些5-7月份在凍原生活的候鳥喪失了棲息地,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由於沙漠的擴大,一些小型鳴禽目候鳥被迫向非洲腹地遷徙,但由於路程太長,不少小型候鳥累死在遷徙途中,目前,這些鳥的數量已經明顯減少。
另外,隨意捕捉鳥類,以滿足豢養、羽毛、口腹之慾,更是造成鳥類生存危機的直接原因。鳥類專家也普遍認為,可能正是這種行為促使了鳥類疾病向人類擴散。專家建議,人類對於候鳥可能帶來的疾病,應當做好以下3方面的準備工作:
水源豐富地區養禽場儘量搬遷
專家們認為,應該採取特別措施保護珍禽,密切關注野外死亡鳥類的潛在危害(如對水源汙染、對居民區汙染)。水源豐富地區養禽場要進行重點監控,周邊養禽場要嚴格監控,若有條件儘可能取締或搬遷。
疫點當地鳥類危險性更大
專家們特別指出,遷飛鳥類向當地鳥類傳播禽流感後,將可能使得被傳染的當地鳥類危險性和危害性更大。鄒發生說,「因為真正經常性與家禽和人畜接觸的正是當地鳥類,特別那些已適應人居環境的鳥類,這些鳥類的危害性更大,他提醒民眾,不要和鳥類進行親密接觸。
不需要對候鳥進行捕殺
既然候鳥有傳播病毒的可能性,那麼是否需要採取捕殺候鳥的對策呢?
專家的觀點是,絕對不需要採取捕殺候鳥的對策,反而應該保護。他們告訴記者,只需要使家禽、人避免與野生鳥類進行接觸,就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
只有減少與野生鳥類的接觸,將候鳥的地盤還給候鳥,才能既保護好人類自身的生活環境,又同時保證候鳥正常遷徙,正做到人與鳥類的和諧共處。
候鳥是病毒庫
2004年初,禽流感疫情在東南亞地區暴發,鳥類學家認為,導致禽流感病毒大面積感染的「罪魁」很可能就是遷徙中的候鳥。專家介紹,當前在各國所爆發的禽流感疫情有3個明顯特點:
●疫情發生時間與鳥類集中遷徙時間相吻合;
●禽流感疫點分布與候鳥重要遷徙路線分布較為吻合;
●疫情的發生呈點狀分布,且各點相距較遠,非人為傳播所具有。
很多候鳥都可能攜帶禽流感病毒,在遷徙過程中,其排洩物、汙染過的水源等與人類飼養的家禽接觸後,就會在家禽中傳播禽流感病毒。然而候鳥身上攜帶的絕不僅禽流感一種病毒。
鳥和其他動物一樣,也要生病死亡,也會攜帶很多病原物。目前人們已經發現數十種可以由鳥類攜帶的病原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這些病原物不僅可以使鳥類患病,有些還可以導致其他種類動物患病甚至傳播到人身上。比如鳥熱病就曾在世界上十幾個國家流行,死亡率高達1/3。鸚鵡熱、墨累河谷腦炎等鳥類傳播的疾病對人類很致命。從某種角度上說,候鳥也是一個巨大的病毒庫。
跨洲傳播疾病
通常候鳥都生活在野外,很少與人類發生直接接觸,但是由於候鳥可能會與當地的麻雀、喜鵲、鴿子等留鳥接觸,而這些留鳥與人類接觸的機會很多,疾病有可能通過留鳥或通過蚊蟲傳播給人類或家禽。由於在陸地上候鳥能利用上升氣流在高空翱翔,從而節省許多體力,因此鳥類遷徙通常要設法繞開大洋,比如歐洲中部的一些鶴類在遷徙時為了避免在海上飛行,寧可繞道在陸地上飛行。候鳥在陸地上空的遷徙增加了與所飛經地區環境接觸的機會,增大了傳播疾病的可能性。
候鳥的遷徙範圍很廣,大多數鳥類在陸地上遷徙時會形成一條很寬的遷徙帶,比如,北美洲的猩紅比藍雀的遷徙路線最寬時竟達3000公裡。從遷徙距離來看,有些候鳥遷徙的路線極其漫長,甚至跨越幾個大洲,比如身長只有十幾釐米的極北柳鶯的遷徙距離長達1.25萬公裡,而北極燕鷗的遷徙路線竟長達2.25萬公裡,幾乎跨越了半個地球。廣闊的遷徙範圍、漫長的遷徙距離使候鳥能將某些疾病跨國甚至跨洲傳播。(新聞晚報 )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