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面臨候鳥威脅 還是候鳥面臨人類威脅

2020-12-12 華夏經緯網

  10月21日,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萊維特在美國國務院的簡報會上表示,野生鳥類是禽流感的傳播者,禽流感病毒很有可能沿飛鳥的遷徙路線傳播,而秋冬兩季正是候鳥遷徙的季節。面對這一論斷,世界各國紛紛出臺候鳥檢疫措施,甚至有些地區發生了驅趕候鳥的事件。

  [關鍵詞]禽流感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簡稱,這是一種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種亞型引起的傳染性疾病症候群,被國際獸疫局定為A類傳染病,又稱真性雞瘟或歐洲雞瘟。

  不僅是雞,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鳥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體的類型,禽流感可分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類。非致病性禽流感不會引起明顯症狀,僅使染病的禽鳥體內產生病毒抗體。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類出現輕度呼吸道症狀,食量減少、產蛋量下降,出現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為嚴重,發病率和死亡率高,感染的雞群常常「全軍覆沒」。

  最早的禽流感記錄在1878年,義大利發生雞群大量死亡,當時被稱為雞瘟。到1955年,科學家證實其致病病毒為甲型流感病毒。此後,這種疾病更名為禽流感。禽流感被發現100多年來,人類並沒有掌握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方法,僅能以消毒、隔離、大量宰殺禽畜的方法防止其蔓延。高致病性禽流感暴發的地區,往往蒙受巨大經濟損失。

  一般情況下,禽流感病毒並不容易使人類發病。禽流感病毒屬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據其表面蛋白質的不同被分為H1到H15等15種亞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兩種亞型引起,而人對其中的H1和H3亞型易感。近期在亞洲和歐洲等地流行的禽流感病毒屬H5N1型,通常只在禽類中傳播,很少感染人類。儘管曾經出現過人類感染禽流感病毒而發病的事例,例如1997年香港禽流感曾使12人患病,其中6人死亡,但這種情況實屬少見。目前尚未發現由於吃雞肉和雞蛋而受到感染的病例。

  [關鍵詞]把生存還給鳥兒

  國際鳥類保護組織最近公布的一份新報告顯示,全球鳥類中八分之一的鳥類、即1211種面臨滅絕的困境。其中,179種最為危險,344種面臨高危滅絕困境,還有688種面臨中低度危險。威脅鳥類生存的原因正是人類沒有節制的活動。

  報告稱,未經控制的農業生產對於鳥類的繁衍產生了破壞作用,有可能導致多種鳥類滅絕。報告表示:「巴西就有2萬平方公裡的咖啡種植園,這些園地侵佔了原始的熱帶雨林。在印度尼西亞,咖啡種植業也是大面積雨林地帶減少的主要原因。」

  氣候變暖則是另一個兇手。由於氣候變暖,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北擴,佔據大片凍原,導致一些5-7月份在凍原生活的候鳥喪失了棲息地,生存受到嚴重威脅;由於沙漠的擴大,一些小型鳴禽目候鳥被迫向非洲腹地遷徙,但由於路程太長,不少小型候鳥累死在遷徙途中,目前,這些鳥的數量已經明顯減少。

  另外,隨意捕捉鳥類,以滿足豢養、羽毛、口腹之慾,更是造成鳥類生存危機的直接原因。鳥類專家也普遍認為,可能正是這種行為促使了鳥類疾病向人類擴散。專家建議,人類對於候鳥可能帶來的疾病,應當做好以下3方面的準備工作:

  水源豐富地區養禽場儘量搬遷

  專家們認為,應該採取特別措施保護珍禽,密切關注野外死亡鳥類的潛在危害(如對水源汙染、對居民區汙染)。水源豐富地區養禽場要進行重點監控,周邊養禽場要嚴格監控,若有條件儘可能取締或搬遷。

  疫點當地鳥類危險性更大

  專家們特別指出,遷飛鳥類向當地鳥類傳播禽流感後,將可能使得被傳染的當地鳥類危險性和危害性更大。鄒發生說,「因為真正經常性與家禽和人畜接觸的正是當地鳥類,特別那些已適應人居環境的鳥類,這些鳥類的危害性更大,他提醒民眾,不要和鳥類進行親密接觸。

  不需要對候鳥進行捕殺

  既然候鳥有傳播病毒的可能性,那麼是否需要採取捕殺候鳥的對策呢?

  專家的觀點是,絕對不需要採取捕殺候鳥的對策,反而應該保護。他們告訴記者,只需要使家禽、人避免與野生鳥類進行接觸,就可以起到良好的防控作用。

  只有減少與野生鳥類的接觸,將候鳥的地盤還給候鳥,才能既保護好人類自身的生活環境,又同時保證候鳥正常遷徙,正做到人與鳥類的和諧共處。

  候鳥是病毒庫

  2004年初,禽流感疫情在東南亞地區暴發,鳥類學家認為,導致禽流感病毒大面積感染的「罪魁」很可能就是遷徙中的候鳥。專家介紹,當前在各國所爆發的禽流感疫情有3個明顯特點:

  ●疫情發生時間與鳥類集中遷徙時間相吻合;

  ●禽流感疫點分布與候鳥重要遷徙路線分布較為吻合;

  ●疫情的發生呈點狀分布,且各點相距較遠,非人為傳播所具有。

  很多候鳥都可能攜帶禽流感病毒,在遷徙過程中,其排洩物、汙染過的水源等與人類飼養的家禽接觸後,就會在家禽中傳播禽流感病毒。然而候鳥身上攜帶的絕不僅禽流感一種病毒。

  鳥和其他動物一樣,也要生病死亡,也會攜帶很多病原物。目前人們已經發現數十種可以由鳥類攜帶的病原物傳染給人類的疾病。這些病原物不僅可以使鳥類患病,有些還可以導致其他種類動物患病甚至傳播到人身上。比如鳥熱病就曾在世界上十幾個國家流行,死亡率高達1/3。鸚鵡熱、墨累河谷腦炎等鳥類傳播的疾病對人類很致命。從某種角度上說,候鳥也是一個巨大的病毒庫。

  跨洲傳播疾病

  通常候鳥都生活在野外,很少與人類發生直接接觸,但是由於候鳥可能會與當地的麻雀、喜鵲、鴿子等留鳥接觸,而這些留鳥與人類接觸的機會很多,疾病有可能通過留鳥或通過蚊蟲傳播給人類或家禽。由於在陸地上候鳥能利用上升氣流在高空翱翔,從而節省許多體力,因此鳥類遷徙通常要設法繞開大洋,比如歐洲中部的一些鶴類在遷徙時為了避免在海上飛行,寧可繞道在陸地上飛行。候鳥在陸地上空的遷徙增加了與所飛經地區環境接觸的機會,增大了傳播疾病的可能性。

  候鳥的遷徙範圍很廣,大多數鳥類在陸地上遷徙時會形成一條很寬的遷徙帶,比如,北美洲的猩紅比藍雀的遷徙路線最寬時竟達3000公裡。從遷徙距離來看,有些候鳥遷徙的路線極其漫長,甚至跨越幾個大洲,比如身長只有十幾釐米的極北柳鶯的遷徙距離長達1.25萬公裡,而北極燕鷗的遷徙路線竟長達2.25萬公裡,幾乎跨越了半個地球。廣闊的遷徙範圍、漫長的遷徙距離使候鳥能將某些疾病跨國甚至跨洲傳播。(新聞晚報 )

 

責任編輯:

相關焦點

  • 人類面臨的七大威脅:從核冬天到超級火山爆發(1)
    (原標題:人類面臨的七大威脅) 人類面臨的七大威脅 ——從核冬天到毀滅性的超級火山爆發
  • 世界最大稀有淡水魚面臨人類水庫威脅(圖)
    【搜狐科學消息】據國家地理網站報導,近日國家地理雜誌的記者深入到湄公河流域,對目前世界上最瀕危的也是塊頭最大的淡水魚——湄公河巨魾(Bagarius catfish)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最新的資料表明這種即將滅絕的巨魾面臨的最大威脅竟然是人類水庫。
  • 北極圈氣溫達21.7攝氏度創歷史新高,人類動物面臨很大威脅
    一旦氣溫升高,就導致冰川消融,北極的北極熊、企鵝等動物會面臨滅亡的危險。然後海平面升高,海岸灘涂溼地、紅樹林以及珊瑚礁等生態群會喪失,隨後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層,土地發生鹽漬化等,引發海岸、河口、海灣自然生態環境失衡,給海岸帶生態環境帶來災難。氣溫升高會引發更多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傷亡以及糧食歉收等。
  • Threats To Sea Turtles 海龜面臨的威脅
    Threats To Sea Turtles海龜面臨的生存威脅不幸的是,海龜面臨著許多生存威脅,目前所有7種海龜都被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列為瀕危物種。有6種被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列為瀕危物種。由於數據不足,平背龜沒有被列入名單。
  • 圍填海工程致黃渤海潮間帶灘涂減少 威脅候鳥生存
    在世界上8條主要候鳥遷飛線路中,「東亞—澳大利亞」遷飛路線上受威脅的鳥類物種數量,遠高於其他7條主要遷飛路線。資料圖片  導讀  黃渤海潮間帶灘涂是「東亞—澳大利亞」候鳥遷飛的必經地帶,是重要的鳥類棲息地、繁殖地、越冬地和停歇地。它維繫著我國乃至全球眾多重要候鳥的覓食生存需求。
  • 盤點人類面臨的七大威脅:超級火山爆發等
    超級火山爆發釋放的有害氣體進入同溫層,將對人類生存帶來災難,還會在全球形成硫酸煙霧層,持續幾年時間,這將導致氣候系統極不穩定。(騰訊科學訊 悠悠/編譯)核彈造成的城市和森林灰化將使阻擋陽光的灰塵進入同溫層,在最糟糕的情況下,99%的陽光將被阻擋數月時間,造成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意味著人類食物變得匱乏。
  • 人類正面臨危機
    人類正面臨危機 2020-11-17 13:52:02 來源 : 拯救人類行動組織 科學技術推動國家進步和社會發展,但是大家可曾想過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蝙蝠會威脅到人類的病毒數量最多,是排在第二位的哺乳動物的兩倍。蝙蝠可直接將病毒傳染給人類,也可能會先傳染給靈長目動物,再傳給人類。另外,蝙蝠群居的習性給病毒的傳播提供了完美的環境,超高密度的群居讓病毒能夠快速地傳播。飛行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而蝙蝠同樣也會像候鳥一樣隨季節變化而遷徙,極大地增加了病毒傳播的範圍。
  • 候鳥棲息地標準,讓鳥兒安全過冬
    當前,我國鳥類保護面臨哪些困難?針對秋冬季候鳥遷徙採取了怎樣的保護措施?未來鳥類保護工作有何重點?新頒布的《野生動物保護法》首次將候鳥棲息地和遷徙通道納入法律保護範圍,將候鳥繁殖地、越冬地、停歇地和遷徙通道作為自然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之一。(11月19日《新京報》)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吟詩作畫總是少不了鳥兒,鳥兒成為人們心目中詩情畫意的象徵。
  • 北極出現38℃高溫,熊熊大火燒毀森林,人類面臨新的災難?
    2020年,人類面臨的挑戰似乎遠沒有結束。在遙遠的西伯利亞地區,這裡正在經歷數萬年一遇的高溫天氣。位於北極圈內的維爾霍揚斯克市,在最近竟然出現了38攝氏度的罕見高溫。這是人類有記錄以來,在北極圈內測量到的最高溫度。今年上百年,西伯利亞的許多地區都比往年氣溫高約8攝氏度。這是人類從未遇到過的狂熱地球。
  • 誰斬斷了候鳥的遷徙路線
    眼下正是候鳥遷徙的季節,但是遷徙的旅途卻危機重重。佔到候鳥數量60.7%的「三有」保護動物,目前正面臨著生存的威脅。威脅這條血色遷徙的路上,不僅是國家重點保護的候鳥,更多的是,「三有」保護動物如瀕危的禾花雀,與它外形相似的慄鵐、灰頭鵐等,正遭遇大規模的人為捕殺。2016年11月16日,在廣西桂林市平樂縣一座廢棄小學教學樓,發現了三萬多隻活體候鳥,它們大部分是慄鵐,屬於「三有」保護動物,其販賣目的地為廣東、廣西的餐館。
  • 人類所面臨的生存危機不斷升級,霍金的五大預言正在逐一實現
    宇宙學家霍金曾在接受訪談時提出了關乎人類未來的五大預言,以此提醒人類,按照人類文明的發展速度,人類將來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會不斷升級,但是人類是否能在有限的時間內找到應對危機的辦法對人類來說是一個極大的考驗,而霍金的五大預言卻正在逐一變成現實。
  • 螢火蟲被列入受人類威脅的昆蟲名單,科學家:某些種類已無法補救
    然而,這些帶給我們美好的小精靈,如今卻面臨著滅絕的威脅。世界各地的螢火蟲,正受到人類活動不斷擴張的負面影響。為了了解這些昆蟲所受威脅的程度,最近來自美國塔夫茨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螢火蟲專家組的領導下,調查了螢火蟲國際網絡的350名成員。該網絡自稱是由螢火蟲科學家和愛好者組成的。
  • 對人類威脅巨大的黃石火山近年異常活躍,一旦爆發人類會滅絕嗎?
    也就是說,對於地球上的生物而言,大多數生物都會走向滅絕,其中也會包括人類。導致人類滅絕的原因有很多:小行星撞地球,溫度過高,氧含量發生顯著變化,地質災害等。這些曾經導致地球生物滅絕的因素,仍然在時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正是因為有如此多的潛在因素在威脅著人類的生存,所以科學家們對一些關鍵因素時刻監控著,比如:黃石超級火山。
  • 國防白皮書列舉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與挑戰
    國防白皮書列舉中國面臨的安全威脅與挑戰   中新網4月16日電 16日發布《中國武裝力量的多樣化運用》白皮書指出,中國仍面臨多元複雜的安全威脅和挑戰,人民解放軍積極運籌和平時期武裝力量運用,有效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
  • 紅皮書榜首,馬達加斯加原始森林和珍稀狐猴面臨巨大威脅
    根據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9年12月最新發布的國際瀕危珍稀動植物目錄清單,馬達加斯加總共有包括極危CR、瀕危EN、易危VU等評級在內的共2591各種動植物成為該榜單榜首國,這也進一步說明了馬達加斯加的生態多樣性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實施更有效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
  • 氣候變化威脅高山鳥類生存 棲息地大幅減少
    氣候變化威脅高山鳥類生存 棲息地大幅減少 與會專家2日發表公報警告說,全球變暖改變著高山植被,正在對高山鳥類的生存環境構成日益嚴重的威脅。  專家們指出,研究表明,由於森林線上移,預計到2080年,雪雀的生存空間將比現在縮小15%。還有調查顯示,1990年以來,阿爾卑斯山地區的雄性巖雷鳥在發情期的數量至少下降了三分之一。此外,黑琴雞的分布範圍等許多生存指標也都受到威脅。
  • 全球2000多種螢火蟲,許多種類正面臨滅絕,人造光是其第二大威脅
    但近日,來自世界各地的49位螢火蟲專家在美國《生物科學》月刊上發表了一項研究:全球已知的2000多種螢火蟲中,許多種類正面臨滅絕,對螢火蟲種群造成威脅分別是棲息地喪失、人造光和人類使用殺蟲劑等,若不加以保護,黑夜螢光點點將會消失。
  • 地球給人類「警告」,世界第五大瀑布面臨乾枯,科學家憂心忡忡!
    它的乾枯也算是給人類的警告,如今地球的面貌已經面目全非,幾乎接近災難模式,由於最近這幾年重工業發展的迅速,導致全球氣溫不斷變暖,氣候的變化格外大,所以導致的降雨量也有很明顯的減少。除了這個瀑布以外,還有很多城市也因此遭受了影響,伊瓜蘇瀑布如今缺水嚴重讓阿根廷迅速開啟保護瀑布的會議,想要通過建造各種水利循環系統使得伊瓜頭瀑布水量增多。
  • 三文魚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替新冠「背鍋」,而是全球氣候變暖
    三文魚面臨的最大威脅不是替新冠「背鍋」,而是全球氣候變暖 2020-06-17 13: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