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中華第一龍」碧玉C形龍、玉玦形龍、玉勾雲形器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
「中華第一龍」碧玉C形龍,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重啟發掘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會同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遼寧省文物局)、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共同舉辦此次展覽。
本次展覽分為禮重在祭、唯玉為葬和文明曙光三個單元,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結合考古現場圖片和建築過程復原,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
展品中有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碧玉C形龍和玉玦形龍,也有紅山文化獨具特色的玉斜口筒形器和玉勾雲形器,還有展現紅山先民制陶最高水平和精湛技藝的彩陶筒形器、彩陶蓋甕,系統展現了紅山文化的完整脈絡和獨特內涵。
紅山文化碧玉C形龍,距今約6500至5000年,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目前由國家博物館收藏。
這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被稱為「中華第一龍」。整器由墨綠色岫巖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揚,梭形細目,鬣鬃飄舉,卷尾有力,軀體捲曲若鉤。雖無角、無肢、無爪,卻極富動感。周身光潔造型生動,雕琢精美。目前此類玉龍只見於紅山文化分布北區的內蒙古赤峰地區,遼寧朝陽牛河梁地區尚未見到,可能與區域和文化間差別有關。
紅山文化玉玦形龍。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紅山文化還出土了獨特的玉玦形龍,身體蜷曲,額頭隆起,光澤圓潤。龍的形象的演變,反映了歷代審美風尚的繼承與變化。
展廳裡原狀復原了一座大墓——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冢內只設一座中心大墓,墓主人為老年男性。隨葬共有七件玉器,頭部兩側各放置一玉璧,右胸側置一勾雲形器、一玉箍,右腕套一隻玉鐲,雙手各握著一隻玉龜。龜是神靈之物,墓主人可能是掌握神權的巫者。這座墓葬直觀呈現了紅山文化以玉為葬的習俗。
展廳復原的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中心大墓,有七件隨葬玉器。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同時,展覽還通過紅山文化出土文物與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等的對比,深刻揭示了西遼河流域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要衝地位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重要影響。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