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龍」領銜,紅山文化上古玉器集結國家博物館

2020-12-09 騰訊網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中華第一龍」碧玉C形龍、玉玦形龍、玉勾雲形器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

「中華第一龍」碧玉C形龍,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在中華五千年文明進程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地位。在紅山文化牛河梁遺址重啟發掘之際,中國國家博物館會同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遼寧省文物局)、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共同舉辦此次展覽。

本次展覽分為禮重在祭、唯玉為葬和文明曙光三個單元,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結合考古現場圖片和建築過程復原,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

展品中有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碧玉C形龍和玉玦形龍,也有紅山文化獨具特色的玉斜口筒形器和玉勾雲形器,還有展現紅山先民制陶最高水平和精湛技藝的彩陶筒形器、彩陶蓋甕,系統展現了紅山文化的完整脈絡和獨特內涵。

紅山文化碧玉C形龍,距今約6500至5000年,出土於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目前由國家博物館收藏。

這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被稱為「中華第一龍」。整器由墨綠色岫巖玉雕琢而成,吻部前伸上揚,梭形細目,鬣鬃飄舉,卷尾有力,軀體捲曲若鉤。雖無角、無肢、無爪,卻極富動感。周身光潔造型生動,雕琢精美。目前此類玉龍只見於紅山文化分布北區的內蒙古赤峰地區,遼寧朝陽牛河梁地區尚未見到,可能與區域和文化間差別有關。

紅山文化玉玦形龍。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紅山文化還出土了獨特的玉玦形龍,身體蜷曲,額頭隆起,光澤圓潤。龍的形象的演變,反映了歷代審美風尚的繼承與變化。

展廳裡原狀復原了一座大墓——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冢內只設一座中心大墓,墓主人為老年男性。隨葬共有七件玉器,頭部兩側各放置一玉璧,右胸側置一勾雲形器、一玉箍,右腕套一隻玉鐲,雙手各握著一隻玉龜。龜是神靈之物,墓主人可能是掌握神權的巫者。這座墓葬直觀呈現了紅山文化以玉為葬的習俗。

展廳復原的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中心大墓,有七件隨葬玉器。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同時,展覽還通過紅山文化出土文物與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等的對比,深刻揭示了西遼河流域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要衝地位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重要影響。

新京報記者 倪偉 協作記者 浦峰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劉軍

相關焦點

  • 「中華第一龍」國家博物館展出
    上周六,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中華第一龍」領銜160餘件文物,揭開「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面紗,邀觀眾重逢舊時光,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1986年7月,「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找到新線索」的報導發布:遼西發現五千年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址。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2020年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碧玉C形龍和玉玦形龍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本次展覽分為禮重在祭、唯玉為葬和文明曙光三個單元,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結合考古現場圖片和建築過程復原,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杜建坡/人民圖片
  • 紅山文化曾經對東北影響很大,周邊文化器物紛紛模仿紅山玉器
    玉龍 紅山文化 高25.5釐米 寬20.1釐米 首厚2.4釐米玉環 紅山文化 徑9.7釐米 孔徑6.5釐米 厚0.4釐米吉林省農安左家山遺址出土有石雕龍,雖非玉,然其造型卻與紅山玉豬龍相似,亦大耳、圓睛,
  • 「中華第一龍」亮相國博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施雨岑)「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近日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本次展覽展出了國博的鎮館之寶——碧玉C形龍,它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 紅山文化
    2003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遺址第16地點中心大墓進行了最後發掘,發掘面積1575平方米,發現了紅山文化墓葬6座,出土了大型玉人、玉鳳等珍貴文物470餘件,並且在一座墓葬中發現了第三件玉雕龍。玉雕龍又叫豬龍形玉佩飾,由於它以龍為形、以玉為質,因而,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圖騰的印跡。  紅山文化墓葬的獨特之處,即只隨葬玉器。
  • 「中華第一龍」亮相國博,整器由墨綠色岫巖玉雕琢而成
    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4年後,《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昨天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該館鎮館之寶「中華第一龍」領銜160件文物,邀觀眾重逢舊時光。其中,朝陽牛河梁遺址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及墓葬群,發現了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冢」祭祀建築群和獨具特色的玉器、陶器。如果將這些出土文物翻譯成「白話」——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數千年已逝,國博通過160餘件文物,按「禮重在祭」、「唯玉為葬」和「文明曙光」等部分重現了一個新石器時代的「古國」。
  •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中華第一龍」,被鎖倉庫長達10年,如今成國寶
    被譽為「文明的曙光」的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在2007年,專家偶然發現了良渚遺址,讓良渚文化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且被專家稱為文明史的聖地,良渚文化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而在同時期的內蒙古地區一帶,還有一個著名的農業文明,被叫做紅山文化,也作為我國華夏文明最高的文明之一,前段時間,農民偶然發現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珍貴文物。
  • 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後世對這兩類玉器的研究也是頗為深入。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各具特色,各具風採,也是玉器遺珍中比較典型的玉器。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它們經過了歲月的洗禮,更加顯得古樸而神秘。
  • 紅山文化玉器神秘色彩的圖騰象徵,材料質地細密,造型深厚凝重
    時間推到中華文明發源的時候,作為文明的起源這個時期有一個特殊的見證者,伴隨著中華文明逐步的走到了今天。紅山文化是經過了幾代考古人民的挖掘,才讓它們出現在了人們的眼中,讓大家看到了這個舉世矚目的紅山文化。
  • 紅山文化——玉豬龍,中華「龍」的雛形
    玩玉器的人都要去研究一下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在中國玉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紅山文化是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年代約為公元前3500年,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牛河梁遺址,故名。紅山文化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典型遺址除牛梁河遺址外,還有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漢旗三道灣子、四稜山,巴林左旗南楊家營子等。紅山文化是繼查海文化後,東北地區發現有大宗玉器的重要文化。紅山文化玉器代表了北方、特別是遼河流域玉器的最高水平。紅山文化玉器數量相當豐富,迄今為止所知品種已有二十餘類。
  • 前紅山文化和後紅山文化玉器
    ,中國東北地區的玉器文化分布十分廣泛,這是紅山玉器文明產生和發育的基礎。紅山文化玉器:因科學考古在遼寧省朝陽市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挖掘出土大量精美玉器,震驚世界考古界、收藏界、史學界,考古學把牛河梁科考出土的這批距今5500至6500年的玉器稱為「紅山文化玉器」。
  • 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展
    近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紅山文化最早發現於20世紀初,其考古發掘和研究見證了現代考古學在中國的建立和發展的歷程。20世紀70年代以後,遼寧阜新胡頭溝墓地、朝陽牛河梁遺址等紅山文化重要遺址的相繼發現和發掘,以豐富確鑿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為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
  • 穿越五千年,神秘紅山文化打卡地
    紅山文化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壇廟冢」祭祀建築群已具有了禮制的雛形,「唯玉為葬」催生出燦爛的玉器文化更是吸引了無數的目光。那麼,在哪裡可以近距離感受到五千多年以前的文化呢?在西遼河流域,距今約8000年的興隆窪文化中誕生了中國最早的玉器,紅山文化正是與之一脈相承的。「南良渚,北紅山」,良渚文化與紅山文化分別是中國新石器時代南北方玉器的兩座高峰。良渚玉器中雕刻有神人獸面紋的神徽代表著至高無上,玉琮王最近也在眾多節目中亮相;而通常提起紅山玉器,人們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玉龍。
  • 曾將中華文明史提早千年,國博推出紅山文化考古展
    紅山文化的發現曾經震動考古界,它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澎湃新聞獲悉,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
  • 新春探訪「中華第一龍」出土地內蒙古翁牛特旗
    內蒙古翁牛特旗博物館一名講解員介紹說,當然來博物館參觀「碧玉龍」的複製品亦是這些遊客的不二選擇。  中新社記者獲悉,儘管真正的「碧玉龍」目前藏身於國家博物館,但在當地民眾眼中,「碧玉龍」一直未曾離開他們半步。他們自豪的是,碧玉龍不僅能證實其是中國遠古人類的主要居住地,更重要的是其為「中華文明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 此物被公認為中華第一龍,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堪稱鎮館之寶
    自古以來,中國的歷朝歷代都將龍作為國家的圖騰,皇帝自稱為真龍天子,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在國家博物館中,珍藏著一件絕世珍寶,代表了中國久遠的龍文化,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它究竟長什麼樣子呢?這件稀世珍寶被命名為紅山玉龍,是新石器時代的紅山文化中重要的見證。此物通體使用了墨綠色玉石打造而成,高約26釐米,整體造型彎曲靈動,呈現出字母「C」的模樣。最前端龍首向前,尺寸顯小,嘴部為閉口,有雕刻而成的兩個小口為鼻子。龍首後方見彎曲上揚的長毛,被稱為「鬣」,再下方的龍骨位置可見一個用於穿繩的小孔。
  • 看見文物|新石器紅山文化玉龍
    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祭器禮器),於1971年出土於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遺址,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玉龍被譽為「三星塔拉紅山文化玉龍」,也稱為「中華第一龍」。
  • 朝陽紅山文化墓地出土古玉高清細節圖覽紅山玉器資料
    在公眾號欄目中,將增加以地域為分類標籤的出土玉器欄目。讓古玉鑑別的金標準更易查閱且便於對比。本篇將拍攝於遼寧省博物館的「朝陽半拉山紅山文化墓地」出土的玉器做了整理,分享如下:半拉山墓地位於遼寧省朝陽市龍城區召都巴鎮尹杖子村大杖子組東北約600米的半拉山頂部,著名的牛河梁遺址即坐落於半拉山墓地所在山脈西南約80公裡處。
  • 孟和套格套分享:巴林右旗博物館紅山玉器欣賞
    巴林右旗博物館紅山玉器欣賞孟和套格套孟和套格套簡介:現在內蒙古博物院工作,主要從事內蒙古地區民族民俗文化遺產展覽與研究。曾訪學蒙古國立博物館、日本學藝大學、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以及日本立正大學等地。神奇而美麗的巴林草原,埋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遺存。其中的那日斯臺遺址是最負盛名的。那斯臺遺址位於內蒙古巴林右旗巴彥漢那斯臺。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巴林右旗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在此進行了考古調查。
  • 紅山文化有多「牛」——又見紅山觀其「最」
    紅山先民創造了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冢」祭祀建築群和獨具特色的玉器,證明紅山文化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文明之路,是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如滿天星鬥般的文明火花中耀眼的一束,成為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牛河梁遺址的發現,使中華文明提前了1000年。文物是凝固的時間,遺址是活著的歷史。渾厚的天地與古今相連,生生不息的文化傳統在天地人和的境界裡一脈相承。「 又見紅山」,又見中華文明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