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器的人都要去研究一下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在中國玉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紅山文化是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年代約為公元前3500年,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牛河梁遺址,故名。紅山文化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典型遺址除牛梁河遺址外,還有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漢旗三道灣子、四稜山,巴林左旗南楊家營子等。紅山文化是繼查海文化後,東北地區發現有大宗玉器的重要文化。紅山文化玉器代表了北方、特別是遼河流域玉器的最高水平。
紅山文化玉器數量相當豐富,迄今為止所知品種已有二十餘類。此類玉器多以鳥獸形為主體,起重工有現實題材的動物群,如鳥、燕、鴞、鷹、蟬、魚、龜、豬等,也有幻想中的神靈,如龍、豬龍、獸面丫形器等,此外還有璧形器、勾雲行器、鐲形器、馬蹄形器、三孔玉器等。大多數玉器品種為龍山文化特有的,就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
最具紅山文化特徵的當推玉豬龍。據推測玉豬龍是豬與蛇形象的融合。基本形態呈勾形蜷曲狀,首尾銜接處缺而不斷,如「C」字形,因此又稱獸形玦。頭大,雙耳豎立、陰刻圓形,吻部前凸,鼻間有多道皺紋,周身光素,背部多有一個圓穿孔,有個別無穿孔。華夏銀行的標誌裡就是融入了這一元素。
紅山文化玉器造型不講求對稱平衡,富有變化,頗具神秘色彩。風格質樸豪放,玉器表面多不加裝飾,僅有少量有線狀雕飾,一般只表示鳥頭羽翅的部位和獸的獠牙,表現手法中的圓雕、浮雕、透雕、線刻等已日臻成熟。佩飾多不在正面打孔,而在背面單面穿孔,穿孔的方法多為隧孔或牛鼻孔,加工精細,方圓規整,邊緣平直,富有幾何藝術效果。制器工具和方法特殊,故多邊緣有鈍刃,表面多有隧形的凹槽,穿孔有明顯得喇叭形狀。
紅山文化所用玉料,選擇精細,色澤有白、青、碧、黃四種,多用青玉或青黃玉,未見有典型的墨玉。玉質一般無雜色,半透明,有玻璃或油脂光澤,很少有雜色斑,屬優質玉材。經測定,玉材中的以中國是蛇紋石,一種是含透閃石較多的蛇紋石。經過浸蝕後,有的玉器呈雞骨白色,有的表面僅有灰白色沁,也有少數浸蝕成褐色斑和沒有浸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