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山文化——玉豬龍,中華「龍」的雛形

2021-01-09 拍庫全球

玩玉器的人都要去研究一下紅山文化,紅山文化在中國玉文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紅山文化是遼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重要文化之一,年代約為公元前3500年,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紅山後牛河梁遺址,故名。紅山文化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南部、遼寧省西部、河北省北部地區,吉林省西北部也有少量發現。典型遺址除牛梁河遺址外,還有赤峰蜘蛛山、西水泉、敖漢旗三道灣子、四稜山,巴林左旗南楊家營子等。紅山文化是繼查海文化後,東北地區發現有大宗玉器的重要文化。紅山文化玉器代表了北方、特別是遼河流域玉器的最高水平。

紅山文化玉器數量相當豐富,迄今為止所知品種已有二十餘類。此類玉器多以鳥獸形為主體,起重工有現實題材的動物群,如鳥、燕、鴞、鷹、蟬、魚、龜、豬等,也有幻想中的神靈,如龍、豬龍、獸面丫形器等,此外還有璧形器、勾雲行器、鐲形器、馬蹄形器、三孔玉器等。大多數玉器品種為龍山文化特有的,就有鮮明的地域和時代特色。

最具紅山文化特徵的當推玉豬龍。據推測玉豬龍是豬與蛇形象的融合。基本形態呈勾形蜷曲狀,首尾銜接處缺而不斷,如「C」字形,因此又稱獸形玦。頭大,雙耳豎立、陰刻圓形,吻部前凸,鼻間有多道皺紋,周身光素,背部多有一個圓穿孔,有個別無穿孔。華夏銀行的標誌裡就是融入了這一元素。

紅山文化玉器造型不講求對稱平衡,富有變化,頗具神秘色彩。風格質樸豪放,玉器表面多不加裝飾,僅有少量有線狀雕飾,一般只表示鳥頭羽翅的部位和獸的獠牙,表現手法中的圓雕、浮雕、透雕、線刻等已日臻成熟。佩飾多不在正面打孔,而在背面單面穿孔,穿孔的方法多為隧孔或牛鼻孔,加工精細,方圓規整,邊緣平直,富有幾何藝術效果。制器工具和方法特殊,故多邊緣有鈍刃,表面多有隧形的凹槽,穿孔有明顯得喇叭形狀。

紅山文化所用玉料,選擇精細,色澤有白、青、碧、黃四種,多用青玉或青黃玉,未見有典型的墨玉。玉質一般無雜色,半透明,有玻璃或油脂光澤,很少有雜色斑,屬優質玉材。經測定,玉材中的以中國是蛇紋石,一種是含透閃石較多的蛇紋石。經過浸蝕後,有的玉器呈雞骨白色,有的表面僅有灰白色沁,也有少數浸蝕成褐色斑和沒有浸色者。

相關焦點

  • 文物介紹——紅山玉豬龍
    玉雕工藝水平較高,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據考古統計,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出土自內蒙古赤峰紅山的大型碧玉C型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 玉豬龍是龍嗎?
    「玉豬龍」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10月份我們去國博看《玉出紅山》展覽,最吸引眼球的就是上圖這枚著名的「玉豬龍」,它是20世紀70年代在牛河梁遺址採集所得,是此類玉器中體型碩大、形制規整,且唯一雕有牙齒的一件,高15.6釐米,寬10.7釐米,厚4.2釐米。
  • 「中華第一龍」領銜,紅山文化上古玉器集結國家博物館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中華第一龍」碧玉C形龍、玉玦形龍、玉勾雲形器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
  • 「中華第一龍」亮相國博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
    新華社北京10月19日電(記者施雨岑)「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近日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本次展覽展出了國博的鎮館之寶——碧玉C形龍,它是已知紅山文化玉龍中體型最大的一件,有「中華第一龍」的美譽。
  • 國寶華光 紅山文化:玉豬龍
    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崇尚的神異動物,象徵著中華文明的肇端。但是,關於龍的形象來源也一直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謎團之一。在遼寧省博物館的「遼河文明」展中,便陳列著一件與龍的起源相關的紅山玉器——玉豬龍。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活動於燕山以北,西遼河、大凌河流域和渤海灣北岸的一支部族集團所創造的古文化。它的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
  • 「中華第一龍」亮相國博,整器由墨綠色岫巖玉雕琢而成
    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34年後,《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昨天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該館鎮館之寶「中華第一龍」領銜160件文物,邀觀眾重逢舊時光。20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遼寧阜新胡頭溝墓地、喀左東山嘴建築群址等重要紅山文化遺址的相繼發現和發掘,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進程大大推進。
  • 大興安嶺古巖畫中的龍雛形
    在內蒙古敖漢旗趙寶溝文化小山遺址,還出土了一件距今7200年—6800年的陶尊,陶尊上同時刻有鹿龍、豬龍和鳳鳥三種圖案。大興安嶺巖畫有觀點認為是舊石器時代,即距今18000年前,這個觀點是我省考古專家趙評春提出的,有第一手證據。莊鴻雁認為,龍形紋巖畫至少不應晚於趙寶溝文化的年代。趙寶溝陶尊上同時出現了代表狩獵文化的「蛇身鹿」和代表農耕文化的「蛇身豬」,而鳥形首則代表太陽崇拜。
  • 紅山文化
    陶器以壓印和篦點的之字形紋和彩陶為特色,種類有罐、盆、甕、無底筒形器等。彩陶多飾渦紋、三角紋、鱗形紋和平行線紋。已出現結構進步的雙火膛連室陶窯。玉雕工藝水平較高,玉器有豬龍形缶、玉龜、玉鳥、獸形玉、勾雲形玉佩、箍形器、棒形玉等。還發現相當多的冶銅用坩堝殘片,說明冶銅業已經產生。房址為方形半地穴式,分為大型與小型。
  • 「玉豬龍」在農田中,在小孩玩耍拖拽中,在文物保護單位的箱子中
    中華民族的玉文化中第一條「玉豬龍」在1984年「牛河梁紅山遺址」被國家考古工作人員發現後。文物考古專家學者,才對這件曠世奇寶「玉獵龍」得以被重視。古代的「玉豬龍」「玉豬龍」整體看起來非常好看,造型奇特,油脂含量非常豐富,細膩光滑。
  • 紅山文化與仰韶文化有過交匯,也是唯一以玉著稱的史前文化
    從時間上看,紅山文化在夏朝建立之前,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三皇五帝時期。從考古層面看,紅山文化的源頭和歸宿仍在論證之中。紅山文化的彩陶和玉雕技藝相當高超,目前出土的玉器有100多件,器形以鳥、獸、龜、龍為主。在遺骸中還發現了坩堝碎片,這是熔煉銅的工具。
  • 穿越五千年,神秘紅山文化打卡地
    紅山文化是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壇廟冢」祭祀建築群已具有了禮制的雛形,「唯玉為葬」催生出燦爛的玉器文化更是吸引了無數的目光。那麼,在哪裡可以近距離感受到五千多年以前的文化呢?1971年內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的村民撿到一件玉龍,也就我們所說是C型龍,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當時並沒有立刻石破天驚,直到十多年後牛河梁第二地點一號冢四號墓玉豬龍的發現,才引起了當地的重視,送到北京經蘇秉奇先生鑑定,可能為紅山文化遺物。相較於C型龍,玉豬龍是更為常見的,玉豬龍也叫獸首玦、玉玦形龍等,其原型可能豬,也有學者認為是熊,遼寧省博物館的logo就採用的就是玉豬龍的形象。
  •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2020年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碧玉C形龍和玉玦形龍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本次展覽分為禮重在祭、唯玉為葬和文明曙光三個單元,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結合考古現場圖片和建築過程復原,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杜建坡/人民圖片
  • 2021年2月.初一.國博.豬龍
    然而走到3樓,一隻帶著血沁的玉豬龍衝撞而來。終於把持不住,被拐到了「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文化展廳。* 沒有參照物,這個胖子直徑近似足球,據說是目前找到最大的一隻豬龍。尾巴憨實粗壯,鼻子縱縱著,著實可愛。* 最喜歡的還是這隻,一眼就注意到長了奶兇的牙齒。好像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隻長牙的豬龍。這個角度可以看出耳朵在頭頂張開,線條簡潔流暢又特別傳神。
  •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博開幕
    (遼寧省文物局)和遼寧省文化演藝集團(遼寧省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承辦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開幕。這是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的要求,以「加強考古成果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為宗旨的歷史博物展覽。
  • 紅山文化高古玉一次看個夠!
    6上圖為遼寧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紅山文化玉豬龍,雕刻精美,線條流暢,在國內外博物館收藏的紅山文化玉豬龍中難尋第二件,真正的國寶上圖為牛河梁出土的紅山文化玉豬龍上圖為牛河梁出土的紅山文化玉豬龍上圖為赤峰地區徵集的紅山文化玉豬龍
  • 紅山文化遺址出土「中華第一龍」,被鎖倉庫長達10年,如今成國寶
    被譽為「文明的曙光」的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在2007年,專家偶然發現了良渚遺址,讓良渚文化首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並且被專家稱為文明史的聖地,良渚文化主要出現在長江中下遊地區。而在同時期的內蒙古地區一帶,還有一個著名的農業文明,被叫做紅山文化,也作為我國華夏文明最高的文明之一,前段時間,農民偶然發現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珍貴文物。
  • 曾將中華文明史提早千年,國博推出紅山文化考古展
    紅山文化的發現曾經震動考古界,它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澎湃新聞獲悉,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
  • 走近紅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玉玦形龍碧玉C形龍泥塑人頭像玉斜口筒形器周身黝黑光潔,頭部長吻修目,軀體捲曲若鉤。這件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文化代表文物碧玉C形龍,最近「來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經亮相,便很快登上熱搜,也讓這場持續三個月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展」成了線下熱展。與館內其他展覽相比,這場展覽面積並不算大,但卻雲集了不少「明星文物」。除了碧玉C形龍外,遼寧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玉玦形龍」以及玉勾雲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等雕琢精美玉器都成了吸睛展品,也透露著古老紅山文化特色與底蘊。
  • 「中華第一龍」國家博物館展出
    上周六,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中華第一龍」領銜160餘件文物,揭開「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面紗,邀觀眾重逢舊時光,探尋中華文明起源。  1986年7月,「中國文明起源問題找到新線索」的報導發布:遼西發現五千年祭壇、女神廟、積石冢群址。考古學界推斷,這一重大發現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 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紅山文化與紅山文化女神像
    2014年,赤峰市與朝陽市共同籤署了《紅山文化遺址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備忘錄》宣布將聯合對紅山文化進行申遺。紅山文化以遼河流域中支流西拉沐淪河、老哈河、大凌河為中心,分布面積達20萬平方公裡,距今五、六千年前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初期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晚期逐漸向父系氏族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