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紅山文化那些人、那些事

2020-12-07 湖南24小時

玉玦形龍

碧玉C形龍

泥塑人頭像

玉斜口筒形器

周身黝黑光潔,頭部長吻修目,軀體捲曲若鉤。這件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文化代表文物碧玉C形龍,最近「來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經亮相,便很快登上熱搜,也讓這場持續三個月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展」成了線下熱展。

與館內其他展覽相比,這場展覽面積並不算大,但卻雲集了不少「明星文物」。除了碧玉C形龍外,遼寧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玉玦形龍」以及玉勾雲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等雕琢精美玉器都成了吸睛展品,也透露著古老紅山文化特色與底蘊。

紅山文化動物形玉器居多

展廳門口的展板主視覺圖就是「玉玦形龍」。器物呈雞骨白色,龍體捲曲首尾相連;豬首形象逼真,肥耳、圓眼、闊嘴、口微張。

步入展廳,「玉玦形龍」真容映入大家眼帘。隔著展櫃玻璃窗,依然能清晰看到,玉體外部布滿了平凹變化的瓦溝紋,以陰刻線表現出的眼圈、皺紋,顯得線條勻稱流暢。「玉玦形龍」是上世紀70年代在牛梁河遺址採集所得,也是這類玉器中體型較大、形制規整,且唯一雕有牙齒的一件。

作為新石器時代玉禮器的典型代表,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造型豐富,以環、璧、斜口筒形器、勾雲形器,以及抽象與象生的動物形器數量最多,軀體呈C形或玦形。環顧一周發現,展出的紅山文化動物形玉器居多,基本模仿了動物本體,並且大部分都有穿孔,可以穿繩佩掛或用線縫綴在衣物上。

現場的不少「玉斜口筒形器」,也多是傳世之品。對於它的外形描述,《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一文中寫地著實到位——器呈扁橢圓形筒狀;分長面與短面,長短兩面有程度不同的錯位。因為用途不明,曾一度被稱為是「玉護臂」「馬蹄形器」,也有人認為是舀米的實用器物。直到後來,人們發現在墓葬中大多置於墓主頭骨下方,因而被認為是戴在頭上的法器。

唯玉為葬,玉從何來

「頭部兩側各放置一件玉璧」「右胸側置一件勾雲形器、一件玉箍」「右腕套一件玉鐲」「雙手各握一枚龜」……展覽現場還復原了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中心的大墓,棺槨中森森白骨透露著墓主人是一名老年男性;從陪葬祭品看,墓主人很可能是掌握神權的巫者。

除了牛河梁遺址積石冢墓外,紅山文化還涉及田家溝墓地、半拉山墓地等。紅山文化墓葬多為積石冢形制,表現出等級分明、形制規範、內涵豐富的特徵,是中國墓葬史上具有標誌性的實例。而在積石冢墓中,隨葬品也多是玉器,極少見石器、陶器。

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墓有單冢、雙冢和多冢之分,自成單元,設有中心大墓;很多時候,冢以石牆為界,由外向內層層高起,形成臺階、封土積石;中心大墓一崗一座,置於崗頂中央,是「一人獨尊」觀念的體現,也是紅山文化積石冢墓的最重要特點。

這裡的先人多「以玉為葬」,不由得讓人們產生疑問——紅山文化玉器玉料產地究竟來自哪裡?然而,這個謎題至今未有定論,有岫巖、內蒙古和貝加爾湖等多種說法;玉器材質也多以透閃石為主,顏色多為黃綠、淡綠色。

展出的玉瓦溝紋臂飾、玉雙鴞首飾、玉獸面牌飾、玉龍鳳佩等,都是紅山文化玉器中的精巧之作。紅山先民在玉器製作方面使用了線具、桯鑽、管鑽和砣具,掌握了切割、琢磨、鑽孔、鏤空、線刻、拋光等基本方法。展覽現場還不乏一些留有製作痕跡的玉器及半成品、廢料等,這些也都是研究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的寶貴資料。

「北廟南壇」布局影響深遠

提到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便不得不提「女神廟」。女神廟發現於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為半地穴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分為北面多室和南面單室兩大部分。現場展出了不少「女神廟」的泥塑人像殘件。其中,耳朵殘塊大小是真人耳朵尺寸的兩倍左右,人手殘件則與真人手掌大小相當,這些也都說明這裡可能曾是紅山先民祭祀先祖場所。

與「女神廟」類似,紅山文化發現了多處祭祀遺址,或僅由祭壇組成,或與墓地共存。遺址裡出土的人物、動物塑像等與原始宗教崇拜有關的遺物,都是紅山先民自然崇拜、神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反映。

此外,紅山文化的東山嘴、草帽山和半拉山遺址也都發現有祭壇的遺蹟。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三號冢的祭壇為圜丘式,位於遺址南部,女神廟位於北部。這種圜丘式祭壇以及「北廟南壇」的布局,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旁邊展臺上還放置了許多陶器。其中,一件小型陶塑女性立像十分顯眼。它通體壓磨光滑,左腳極為寫實地塑出一隻半高筒靴,反映了當時紅山先民的生活風貌。紅山文化已發現了30多件人像雕塑。它們是紅山先民祭拜的對象,可能是崇拜的祖先、神或與神溝通的巫者形象。

有些陶罐、陶瓶有著明顯的復原痕跡,器表裝飾了紋飾和彩繪圖案。紅山文化祭祀陶器主要為泥質紅陶,且明顯有受到中原地區仰韶文化彩陶工藝影響,還保持了遼西地區更早文化的傳統。從這一點看出,將源自鄰近區域文化因素的彩陶器用於精神領域,反映了紅山先民對外來文化的充分吸納與融合。

演繹「多元交匯」文明史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至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也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而人們對於它的認識,始於上世紀70年代。隨著遼寧阜新胡頭溝墓地、喀左東山嘴建築群址、朝陽牛河梁遺址、凌源田家溝墓地群、朝陽半拉山墓地等重要紅山文化遺址相繼發現,推進了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進程。

最著名的牛河梁遺址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及墓葬群,發現了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冢」祭祀建築群和獨具特色的玉器、陶器,以豐富而確鑿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

紅山文化也是「多元交匯」的典型。紅山文化所處的西遼河流域,早在前紅山文化時期,已經進入「文明起步」的階段,其後又出現了「與夏為伍」的強大方國。展覽中對遼西地區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介紹,顯示了這一地區文化的連續性,以及在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此外,西遼河流域也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文化與環太平洋文化的接觸地帶,與東北其他地區以及河北、山東、安徽等史前文化,都存在著相似的文化因素。多元文化的頻繁交匯成為紅山文化較早跨進文明社會的推動力。展覽通過對紅山文化分布區以北的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甚至更遠的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周邊地區出土玉器介紹,以及紅山文化出土文物與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等的對比,深刻揭示了西遼河流域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要衝地位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重要影響。

(來源:光明網)

【來源:懷化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紅山文化
    因而,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群被評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其本身所具有的重大科學價值和意義,奠定了它在中國考古學史乃至世界考古學史上的重要地位與作用。 自1983年開始的考古發掘,先後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紅山文化文物,其中,兩件龍形玉器的出土,最受矚目。
  • 前紅山文化和後紅山文化玉器
    紅山諸文化:紅山諸文化是指與紅山文化時間及地域相近的科學考古類型的文化,包括黑龍江小南山文化、昂昂溪文化,吉林左家山文化、元寶溝文化,遼寧新樂文化、查海文化,內蒙興隆窪文化、哈民忙哈文化,等等諸多。。。。。。
  • 那些與毅力有關的人與事
    清風徐來歲月香2020-12-15 10:50:08原創 江卉娟 六尺巷文化讀書的時候,老師們為了激勵貪玩的我們,總是拿那些有毅力的名人事例不厭其煩地教導我們,以此期待我們能夠「天天如一日」的堅持勤奮學習。
  • 紅山文化遺址將中華文明歷史推進至6500年前
    2020年7月22日,筆者有幸隨著公司一行來到了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參觀了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紅山文化是我國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重要的一支考古學文化類型,因首先發現於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後遺址而得名,距今6500-5000年。紅山文化廣泛分布於長城內外、燕山南北,主要發現集中在老哈河和大凌河流域。
  • 人狗之間 | 《這些人,那些事》 連載 21
    睡前他跟我說:「臺北人真奇怪,狗比人重要!」「怎麼說?」我問。「老闆娘沒事就叫我跟她打炮,從來也沒嫌過我的種不純。」阿哲靜靜地說。——吳念真 |  《這些人,那些事》 連載   2103  只想和你接近 | 《這些人,那些事》 連載 0304
  • 2018:國際體壇那些人那些事
    2018:國際體壇那些人那些事
  • 南北文化的差異,3000年以前的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告訴你
    筆者從古文化遺址中挑選出代表南方的良渚文化和代表北方的紅山文化,做一個古歷史文化的對比,探究南北文化差異的歷史根源。良渚文化是分布於長江下遊太湖流域的古文明,因發現於浙江省餘杭縣(今餘杭區)的良渚鎮而得名,擁有以莫角山為核心的50多處遺址。良渚文化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
  • 紅山文化玉匕形器
    紅山文化玉匕形器 圖集之一紅山文化玉匕形器尺寸:寬1.3釐米,長5.5釐米。器形樸拙,呈現了文化玉器的歷史光輝。紅山文化玉器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玉器。紅山文化玉器最早發現於遼寧省凌源市與建平縣交匯處的牛河梁遺址,在紅山文化諸遺址中多有玉器發現,以凌源縣牛河梁、三官甸子、喀左縣東山嘴等遺址出土較多,內蒙古翁中特旗三星他拉、敖漢旗大窪、遼寧省阜新縣胡頭溝等處也有不少重要玉器發現。
  • 【史話】人民食堂的那些年那些事
    港頭村有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廣東省第三批古村落、廣州市美麗鄉村等一堆名頭,有「五代聯科甲」的歷史文化底蘊,還有「東隅港頭,西隅塱頭」的濟美聲譽。我們來到了聞名遐邇的港頭村。走近細看,三層小樓的門額上用紙筋灰塑著「人民食堂」四個醒目的大字,字跡相當斑駁,部分已經剝落。旁邊還掛著「文化室」、「農家書屋」和「老人活動中心」三塊牌匾。走進文化室,這裡已經聚集了一群老人家,他們或下象棋或打麻將,或看書報或玩Wiffi,或嘮家常或帶兒孫,各取其樂,悠然自得。
  • 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紅山文化與紅山文化女神像
    紅山文化發源於東北西部,起始於五、六千年前的農業文明,是華夏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跡之一。分布在東北西部的熱河地區,北起內蒙古中南部地區,南至河北北部,東達遼寧西部,遼河流域的西拉木倫河和老哈河、大凌河上遊。 紅山文化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
  • 紅山文化玉豬龍來了
    本報訊(瀋陽日報、沈報融媒記者 楊博)作為「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的姊妹篇,「又見紅山」精品文物展將於10月16日在遼寧省博物館舉行開幕式。10月7日,「又見大唐」書畫文物展在遼寧省博物館精彩亮相,轟動一時。
  •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博開幕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博開幕(攝影 | 龐道瓊)2020年10月17日,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共遼寧省委宣傳部共同主辦,遼寧省文化和旅遊廳
  • 紅山動物園微旅行計劃開啟!就在這個周末
    有人說,如果你沒有在秋天的時候去過紅山森林動物園四季在紅山顯得尤為分明,秋天先擁抱山林、親吻草木,碧雲天,黃葉草,是橘調裡和諧的融合。微風揚起落葉,滿園紅黃綠相間,像極了童話的世界 。動物們仿佛也對這秋日著了迷,自在地撒著歡,領略著秋的美。
  • 紅山文化曾經對東北影響很大,周邊文化器物紛紛模仿紅山玉器
    70年代末以來,紅山文化玉器已成為當前中國古玉研究上的一大熱點。對紅山玉器高水平的鑑定與深層次的研究分不開。從我國北方地區來說,又有一個處於同一歷史時代的玉器,卻屬於不同文化而又彼此相似的傳承和影響的問題,如吉林省西北部、黑龍江省西南部類似紅山玉器的發現已日漸呈現出來。
  • 國寶華光 紅山文化:玉豬龍
    龍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一直崇尚的神異動物,象徵著中華文明的肇端。但是,關於龍的形象來源也一直是中國文化史上最大謎團之一。在遼寧省博物館的「遼河文明」展中,便陳列著一件與龍的起源相關的紅山玉器——玉豬龍。  紅山文化是距今五六千年間,活動於燕山以北,西遼河、大凌河流域和渤海灣北岸的一支部族集團所創造的古文化。它的遺存最早發現於1921年。
  • 懷舊分享 《七雄爭霸》的那些年那些事
    曾幾何時,遊戲裡的那些人、那些事陪伴著我們,讓我們度過了多少快樂時光。那麼,就讓我們參與網頁遊戲《七雄爭霸》懷舊追憶線上活動,一同去回憶,回憶那曾經的快樂,那熟悉的人們吧。 活動頁面 時光不再 記憶永恆 那些年經歷的那些事——人生中的第一款網路遊戲,最難忘的兄弟是誰……《七雄爭霸》「懷舊追憶」活動中短短5個分享細節,卻讓大多數人陷入無限的追憶中
  • 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研究
    中國新石器時代玉器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後世對這兩類玉器的研究也是頗為深入。良渚文化玉器與紅山文化玉器各具特色,各具風採,也是玉器遺珍中比較典型的玉器。在悠悠歷史長河中它們經過了歲月的洗禮,更加顯得古樸而神秘。
  • 「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
    2020年10月17日,「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成就展」在國家博物館開幕。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碧玉C形龍和玉玦形龍等代表性紅山文化玉器,呈現了紅山玉文化全貌。本次展覽分為禮重在祭、唯玉為葬和文明曙光三個單元,共展出玉質禮器、紅陶祭器、人像雕塑等珍貴文物160餘件,結合考古現場圖片和建築過程復原,集中展示了紅山文化遺址歷次重要發現和最新考古成果,其中田家溝和半拉山墓地出土文物為首次在遼寧省外展出。杜建坡/人民圖片
  • 那些人書俱老 那些舊光陰——襄陽遊玩雜記
    襄陽早已經是融合現代文明和傳統文化氣息於一體的城市,已經尋覓不到過往的一絲絲痕跡。如果不是我心裡的執念,我想,與其他城市並無二致。好難啊,如同心心念念的一個人,走近才發現,原來伊人也是那樣的平凡無奇!走走尋尋,終究,尋不到那些執念中的舊光陰!我的心,有了絲絲落寞!和幾個朋友去古隆中,天氣晴和,心情也明朗。從住宿的酒店坐公交車四十分鐘就到了古隆中。
  • 紅山文化高古玉一次看個夠!
    在中國的商、周古墓中,常見有紅山玉器的出土,由此可見,紅山玉器最少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流失。1895年至1909年,日本人鳥居龍藏先後三次到中國東北進行「考查」,亦是滿載而歸。祈禱玉人,紅山巫師的形象,凌家灘文化有類似的,紅山原始宗教的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