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玦形龍
碧玉C形龍
泥塑人頭像
玉斜口筒形器
周身黝黑光潔,頭部長吻修目,軀體捲曲若鉤。這件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紅山文化代表文物碧玉C形龍,最近「來到」了中國國家博物館。一經亮相,便很快登上熱搜,也讓這場持續三個月的「玉出紅山——紅山文化考古展」成了線下熱展。
與館內其他展覽相比,這場展覽面積並不算大,但卻雲集了不少「明星文物」。除了碧玉C形龍外,遼寧省博物館鎮館之寶「玉玦形龍」以及玉勾雲形器、玉斜口筒形器等雕琢精美玉器都成了吸睛展品,也透露著古老紅山文化特色與底蘊。
紅山文化動物形玉器居多
展廳門口的展板主視覺圖就是「玉玦形龍」。器物呈雞骨白色,龍體捲曲首尾相連;豬首形象逼真,肥耳、圓眼、闊嘴、口微張。
步入展廳,「玉玦形龍」真容映入大家眼帘。隔著展櫃玻璃窗,依然能清晰看到,玉體外部布滿了平凹變化的瓦溝紋,以陰刻線表現出的眼圈、皺紋,顯得線條勻稱流暢。「玉玦形龍」是上世紀70年代在牛梁河遺址採集所得,也是這類玉器中體型較大、形制規整,且唯一雕有牙齒的一件。
作為新石器時代玉禮器的典型代表,紅山文化玉器種類繁多、造型豐富,以環、璧、斜口筒形器、勾雲形器,以及抽象與象生的動物形器數量最多,軀體呈C形或玦形。環顧一周發現,展出的紅山文化動物形玉器居多,基本模仿了動物本體,並且大部分都有穿孔,可以穿繩佩掛或用線縫綴在衣物上。
現場的不少「玉斜口筒形器」,也多是傳世之品。對於它的外形描述,《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發掘報告》一文中寫地著實到位——器呈扁橢圓形筒狀;分長面與短面,長短兩面有程度不同的錯位。因為用途不明,曾一度被稱為是「玉護臂」「馬蹄形器」,也有人認為是舀米的實用器物。直到後來,人們發現在墓葬中大多置於墓主頭骨下方,因而被認為是戴在頭上的法器。
唯玉為葬,玉從何來
「頭部兩側各放置一件玉璧」「右胸側置一件勾雲形器、一件玉箍」「右腕套一件玉鐲」「雙手各握一枚龜」……展覽現場還復原了牛河梁遺址第五地點一號冢中心的大墓,棺槨中森森白骨透露著墓主人是一名老年男性;從陪葬祭品看,墓主人很可能是掌握神權的巫者。
除了牛河梁遺址積石冢墓外,紅山文化還涉及田家溝墓地、半拉山墓地等。紅山文化墓葬多為積石冢形制,表現出等級分明、形制規範、內涵豐富的特徵,是中國墓葬史上具有標誌性的實例。而在積石冢墓中,隨葬品也多是玉器,極少見石器、陶器。
紅山文化的積石冢墓有單冢、雙冢和多冢之分,自成單元,設有中心大墓;很多時候,冢以石牆為界,由外向內層層高起,形成臺階、封土積石;中心大墓一崗一座,置於崗頂中央,是「一人獨尊」觀念的體現,也是紅山文化積石冢墓的最重要特點。
這裡的先人多「以玉為葬」,不由得讓人們產生疑問——紅山文化玉器玉料產地究竟來自哪裡?然而,這個謎題至今未有定論,有岫巖、內蒙古和貝加爾湖等多種說法;玉器材質也多以透閃石為主,顏色多為黃綠、淡綠色。
展出的玉瓦溝紋臂飾、玉雙鴞首飾、玉獸面牌飾、玉龍鳳佩等,都是紅山文化玉器中的精巧之作。紅山先民在玉器製作方面使用了線具、桯鑽、管鑽和砣具,掌握了切割、琢磨、鑽孔、鏤空、線刻、拋光等基本方法。展覽現場還不乏一些留有製作痕跡的玉器及半成品、廢料等,這些也都是研究紅山文化玉器製作工藝的寶貴資料。
「北廟南壇」布局影響深遠
提到紅山文化的牛河梁遺址,便不得不提「女神廟」。女神廟發現於牛河梁遺址第一地點,為半地穴式的土木結構建築,分為北面多室和南面單室兩大部分。現場展出了不少「女神廟」的泥塑人像殘件。其中,耳朵殘塊大小是真人耳朵尺寸的兩倍左右,人手殘件則與真人手掌大小相當,這些也都說明這裡可能曾是紅山先民祭祀先祖場所。
與「女神廟」類似,紅山文化發現了多處祭祀遺址,或僅由祭壇組成,或與墓地共存。遺址裡出土的人物、動物塑像等與原始宗教崇拜有關的遺物,都是紅山先民自然崇拜、神靈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反映。
此外,紅山文化的東山嘴、草帽山和半拉山遺址也都發現有祭壇的遺蹟。牛河梁遺址第二地點三號冢的祭壇為圜丘式,位於遺址南部,女神廟位於北部。這種圜丘式祭壇以及「北廟南壇」的布局,對後世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旁邊展臺上還放置了許多陶器。其中,一件小型陶塑女性立像十分顯眼。它通體壓磨光滑,左腳極為寫實地塑出一隻半高筒靴,反映了當時紅山先民的生活風貌。紅山文化已發現了30多件人像雕塑。它們是紅山先民祭拜的對象,可能是崇拜的祖先、神或與神溝通的巫者形象。
有些陶罐、陶瓶有著明顯的復原痕跡,器表裝飾了紋飾和彩繪圖案。紅山文化祭祀陶器主要為泥質紅陶,且明顯有受到中原地區仰韶文化彩陶工藝影響,還保持了遼西地區更早文化的傳統。從這一點看出,將源自鄰近區域文化因素的彩陶器用於精神領域,反映了紅山先民對外來文化的充分吸納與融合。
演繹「多元交匯」文明史
紅山文化是距今約6500至5000年前中國東北地區西遼河流域,最著名的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也是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之一。而人們對於它的認識,始於上世紀70年代。隨著遼寧阜新胡頭溝墓地、喀左東山嘴建築群址、朝陽牛河梁遺址、凌源田家溝墓地群、朝陽半拉山墓地等重要紅山文化遺址相繼發現,推進了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進程。
最著名的牛河梁遺址是迄今所知規模最大的紅山文化祭祀遺址及墓葬群,發現了具有禮制雛形的「壇廟冢」祭祀建築群和獨具特色的玉器、陶器,以豐富而確鑿的考古資料證明,早在5000年前的紅山文化晚期,社會形態就已經發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國階段,為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提供了有力物證。
紅山文化也是「多元交匯」的典型。紅山文化所處的西遼河流域,早在前紅山文化時期,已經進入「文明起步」的階段,其後又出現了「與夏為伍」的強大方國。展覽中對遼西地區興隆窪文化、趙寶溝文化、小河沿文化和夏家店下層文化的介紹,顯示了這一地區文化的連續性,以及在中華文明起源與形成過程中佔有的重要地位。
此外,西遼河流域也是中原和北方草原文化與環太平洋文化的接觸地帶,與東北其他地區以及河北、山東、安徽等史前文化,都存在著相似的文化因素。多元文化的頻繁交匯成為紅山文化較早跨進文明社會的推動力。展覽通過對紅山文化分布區以北的吉林、黑龍江、內蒙古等地,甚至更遠的俄羅斯東西伯利亞貝加爾湖周邊地區出土玉器介紹,以及紅山文化出土文物與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出土文物等的對比,深刻揭示了西遼河流域連接南北、溝通東西的要衝地位在中華文明起源發展中的重要影響。
(來源:光明網)
【來源:懷化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