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舉辦徐冰回顧展

2020-12-14 人民網

原標題:臺北市立美術館將舉辦徐冰回顧展

  藝術家徐冰個照 背後作品 何處惹塵埃

  活了大半輩子,一直都在做創作。回頭看這些作品,它們像鏡子,照見自己……徐冰

  由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邀請臺灣策展人暨藝評學者王嘉驥擔綱策劃的「徐冰:回顧展」,即日起於北美館一樓盛大展出。本展網羅國際當代華人藝術家徐冰自1975年以來,長達40年的重要代表作,為首次集結多項其歷年具代表性之大型裝置作品,且依北美館空間現地調整或製作,更是他在國際上的第一個大型回顧展。展品共22組件,包括早期的素描與版畫、行動藝術紀錄,1990年代初期奠定其藝術成就與國際地位的關鍵之作《天書》與《鬼打牆》,後續發展以動物為角色的觀念作品、以中英文轉譯為題的《A, B, C…》、《轉話》、《英文方塊字書法與教室》,以及到1990年代末期以來,他受邀於國際間不同機構的主題策畫,進行在地對話的創作,如《文字寫生》、《菸草計畫》、《何處惹塵埃?》、《背後的故事》、《漢字的性格》等,以及他面對21世紀全球化社會處境,為表達具普遍性的個人關懷,如以紐約911事件為引,借六祖慧能之智慧的作品《何處惹塵埃?》,以及用「標誌語言」製作一本全人類都看的懂的《地書》等作品。

  徐冰,1955年生於重慶,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邀請,以榮譽藝術家身份移居美國,長期活躍歐美,是國際藝壇極為重視的當代華人藝術家。2007年起返回中國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他在國際間獲獎的重要事跡,包括1999年美國的麥克阿瑟「天才獎」因徐冰的「原創性、創造力、個人方向,連同他對社會以及在書法和版畫藝術上的貢獻力。」特別給予獎助;2004年獲首屆威爾斯國際視覺藝術獎(Artes Mundi),當時評委會主席恩雅佐(Okwui Enwezor)提及:「徐冰是一位能夠超越文化界線,將東西方文化相互轉換,用視覺語言表達他的思想和現實問題的藝術家。」;2007年美國南方版畫家國際協會(SGC International)授予「版畫藝術終身成就獎」,肯定「(徐冰)運用文字、語言和書籍,為版畫和藝術界之間的對話,創造意義深長的影響」。

  徐冰認為「藝術家像是作品與社會文化之間的傳達體」,每個藝術家將自己特殊的部分通過作品帶入藝術界,若是創作概念大於藝術的既有思維、打亂現有的概念,是讓人們的認識有所啟發與推進。徐冰透過特有的藝術手段將東方的哲學思維方式及文化導入當代藝術創作中,作品對文字語言等溝通工具、藝術與文明的本質問題、不同物種與文化間的類似與衝突等進行批判性思考。創作形式從傳統木刻到裝置藝術、創造無法辨認的英文方塊字到文盲皆可識的標誌符號,從寫生風景到研究漢字性格的文字語言與符號學,類型多元且內容廣泛而深入。

  徐冰回憶自己在幼年時期,母親因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的工作繁忙,經常將他「關」在書庫裡。或因此故,他日後走上藝術創作的道路,內容一直與「書」有著不解之緣。在他的成長過程,歷經1950年代後的文字改造、漢字簡化等運動,面對一批批新字的公布與舊字廢除,以及對新字的再更改與廢除等對待文字的特殊現象和概念,在徐冰的心中種下了未來的創作因子——也就是「文字是可以『玩』的。」同時,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版畫與教學的歷程,徐冰不僅將版畫視為繪畫的表現,同時也摸索著傳統拓印版畫的模組、過程、複數與轉印等特質,如何成為他實踐觀念藝術的基本以及進入當代藝術的範疇。旅美之後,面對現實溝通的文化衝擊,本就對語言與文字敏感的他,思考著東西文化是否能透過語文的轉譯,達到真正的溝通。同時,他頻繁受邀於世界各地的展出機會,因此結合各場域的文化或歷史特殊性,從自身的文化背景出發,以藝術創作與當地脈絡對話、互動,激蕩出新的藝術動能。他的40年創作一路走來,如同他所堅信的,傳統必須激活,才可能在當代形成意義。同時,他更期許中國文化界「用中國的思想方法、文化態度、世界觀,結合其他優秀文化,尋找新的文化方式。」而這樣的精神與視野,充分體現在北美館的「徐冰:回顧展」當中。

  北美館自1998年「臺北雙年展」首次邀請藝術家徐冰參展後,此次再度合作,並邀請臺灣策展人王嘉驥擔綱策劃,藉以倚重其多年耕耘臺灣與中國現當代視覺藝術與社會文化等藝術學識與背景,經由藝術家、策展人與館方歷經兩年多的合作往返,期望透過在地的學術觀點與詮釋,以及藝術家在國際間的重要性,具體實踐當代藝術文化的交流,在此回顧展中提出新穎且寬廣的展覽觀點與對話關係,完整呈現藝術家理念的實踐歷程與核心。北美館方於展覽期間將陸續推出一系列演講、展覽漫遊、「造字實驗室」創作活動、親子導覽、定時導覽以及語音導覽租借服務等,其中在語音導覽的內容,特別收錄策展人及藝術家現聲說法,以深入淺出的導聆方式介紹作品創作的故事,歡迎各界善加利用。

  菸草計畫 作品 虎皮地毯 2011

  此系列計畫欲思考人與菸草之間的關係與文化記憶。作品本身由50萬根煙製成的「地毯」,觀眾從一端走向另一端時,不難發現「虎皮」的顏色也隨之變化。

  英文方塊字書法與教室 綜合媒材裝置

  藝術家因自身的體驗,以中英文轉譯為題,自1993年起發展《英文方塊字》,並在展場以教室裝置呈現,有課桌椅、黑板電視及筆墨紙硯,彷彿是一間「中文書法教室」,但實際參與後發現原來是在書寫英文字! 展期間歡迎觀眾前來認識並體驗「英文方塊字」的趣味。

  背後的故事 煙江疊章圖 乾枯植物粘貼於玻璃 燈箱裝置

  此作巧妙將繪畫改制為宛如大型玻璃板燈箱的立體雕塑裝置,並結合館內一樓迴廊的落地窗結構帷幕,將董其昌筆下山水躍上北美館落地窗景,形成一幅高5.2公尺、寬近22公尺九連屏結構新作。

  徐冰:回顧展

  Xu Bing: A Retrospective

  策展人:王嘉驥

  展期:2014年1月25日至2014年4月20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大廳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30—17:30,每周六延長開放至夜間20:30

相關焦點

  • 《徐冰:回顧展》將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展出
    臺北市立美術館將於2014年1月25日為國際當代藝術家徐冰主辦亞洲地區首度大型個展《徐冰:回顧展》,並邀請臺灣資深策展人暨藝評學者王嘉驥策展。展覽將持續子至4月20日。《徐冰:回顧展》是藝術家徐冰的國際首次回顧展,集結他自1975年以來,長達40年創作的重要代表性作品,包括1980年代早期行動藝術計劃與版畫、成名作《天書》與《鬼打牆》,1990年代《英文方塊字書法》、《蠶花》,到2000年以後多項重要作品計劃如《菸草計劃》、《地書》、《背後的故事》、《漢字的性格》等共20組件。
  • 臺灣行旅——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品特展_ 藝術中國
    將由上海美術館與臺北市立美術館共同主辦兩場兩岸文化交流的美術展覽。去年10月,「兩岸城市藝術節——上海文化周」在臺北舉行,作為其中唯一的美術展覽活動,上海美術館率先在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一場名為「上海故事——上海美術館館藏展」,此展覽結合上海美術館自身館藏資源,以最近六十年來「海派」文化的發展為立足點,講述上海面向世界的多元化文化格局,也反映上海這座城市所孕育出的特有的文化性格和文化故事。
  • 臺北市立美術館2010年展望
    文/臺北市立美術館公關小組  2009年是美術館豐收的一年,承襲了過去25年的經驗累積,今年在展覽、參觀人次、教育推廣、典藏修復、研究表現、文宣推展等各美術專業領域裡皆有精彩的表現,在國際交流、網站經營上同樣具有顯著的進展。
  • Ocula 對談|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 林平
    論壇現場:「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臺北市立美術館(2019年10月11日至10月13日)。圖片提供:臺北市立美術館。曾是藝術家的身份,會給你現在的館長身份帶來什麼好處嗎?個體的生命是一個獨特的歷程。
  • 曾梵志大型回顧展登陸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
    曾梵志(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大型回顧展現場 圖中作品為剛剛在香港拍的1.8億港元的《最後的晚餐》 一進入巴黎市立當代美術館,觀眾就會看到曾梵志為這次展覽特別創作的大型風景畫從最新的一個系列「風景」開始,館長 Fabrice Hergott與曾梵志一起選擇了曾梵志在法國第一次大型回顧展的作品。一個空間一個系列,是本次展覽為觀者預設的線路。按照這個線路,觀看者會不知不覺地深入曾梵志創作的歷程,而這並不是一般布置回顧展的方式。
  • 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今日美術館啟幕
    2019年8月18日,「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藝術大展在今日美術館1號館隆重開幕。展覽由今日美術館與徐冰工作室聯合製作,今日美術館館長高鵬與影像研究學者董冰峰共同策展。  繼2010年《鳳凰》項目之後,今日美術館第二次和國際知名藝術家徐冰共同製作,推出「世界圖像:徐冰《蜻蜓之眼》」。展覽聚焦探討藝術家最新作品《蜻蜓之眼》的創作主題,深入挖掘《蜻蜓之眼》的創作幕後和主要線索,並與藝術家過往四十餘年代表性的藝術概念與部分作品進行比較研究,從而獲得一種豐富而立體的思想感官體驗。  《蜻蜓之眼》是徐冰首次執導的藝術影像作品,片長81分鐘。
  • 臺北市立美術館為池田亮司舉辦最新大型機構個展 | AR藝術家
    「池田亮司個展」@ 臺北市立美術館
  • 印象臺北 | 臺北市立美術館
    UTC在臺灣 2019年4月在正式走進「心靈殿堂」前,不得不先普及臺北市立美術館簡潔的建築風格,因為於本人而言,恰巧也是個「極簡控」患者,因此在這裡遇見的統一性無疑成為一次治癒系體驗。臺北市立美術館成立於1983年,是回應當時方興未艾的藝術運動而成立,也是臺灣首座公立美術館。
  • 李子勳個展·異星系 | 臺北市立美術館
    地下樓層D展廳推出李子勳大型動力機械裝置展「異星系」The Alien Galaxy ,將持續三個月展出至10月14日。本展源於臺灣收藏家彭北辰先生的重要捐贈:《迷宮劇場》,此作是2002年臺北雙年展「世界劇場」 Great Theater of the World主題性作品,這次典藏實屬北美館近年首次大型當代捐贈。
  • 走進臺北文化丨臺北市立美術館&101文創專區
    各位小夥伴大家好,今天早晨,小編興衝衝來到鳥臺北市立美術館,接受畫家和大觸們的薰陶。
  • NO.6終於又存夠出門的路費了——臺北市立美術館
    再委屈也不讓你進來٩(͡๏̯͡๏)۶ 迪化這邊有一條街都在賣節日裝扮的道具,我們看到了一整套冰雪奇緣的公主服。。。。一圈人圍坐在一起,中間有一卷黑色的布帶,就像是一卷磁帶,磁帶在每個人手上傳遞,念出自己看到的「咦、呀、啊、奴……」的字,就像是一圈人在集體念咒召喚大魔王<( ̄︶ ̄)>蘇旺伸四十年總畫展
  • 釜山市立美術館館長金善姬:策劃更好的藝術展
    日前,韓國釜山市立美術館館長金善姬接受採訪。金善姬現任韓國釜山市立美術館館長,此前曾先後在東京森美術館、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韓國大邱美術館以及濟州道立金昌烈美術館等國際知名美術館任職,是韓國著名的美術專家。
  • 臺北市立美術館富有現代藝術設計感,韻律感,簡潔大方
    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相比於外觀規整、內部大空間的博物館來說,市立美術館在設計上更加精巧,從不同角度凸出來的白色方塊,可以為美術館的內部營造不同功能的空間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美術館的內部也是以白色為主,白色的桁架、白色的天花
  • ≡ 賴志盛 | 個展「接近」 | 臺北市立美術館
    >「接近」"Closer"賴志盛 Lai Chih-Sheng展期 Duration: 2020.06.25-2021.06.06地址 Address: 臺灣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C 藝想迴廊Space C, Taipei Fine Arts Museum, Taiwan(Sc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賴志盛(1971年生於臺灣)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將在明天開幕
  • 臺灣旅遊:睽違9個月,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重新見客
    文青們久等了,睽違9個月,北美館終於在上個月重新開館,目前採分階段、分樓層陸續啟用,首波開館將從大廳至地下樓的免票區開始,全面免門票參觀!相當多的當代藝術品在此展出,讓粉絲們興奮不已。▲睽違9個月,臺北市立美術館在上月21日重新開館。重開後的美術館展品,讓民眾十分期待。▲「建築的70%」以北美館建築故事為文本,於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展出。
  • 臺北市立美術館 - 中國臺灣網
    地址:臺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三段181號   電話:(02)2595-7656   開放時間:10點-18點   休息時間:周一       臺北市立美術館位於中山北路三段、圓山中山橋前,佔地約6000餘坪,室內展覽面積為2633坪,共計有26個室內展覽室
  •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奏響「兩岸交響·萬裡傳情」
    10天送上10場來自海峽對岸的精湛演出—  昨晚,中山音樂堂,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用精湛表演再次印證了「臺灣最好交響樂團」這一美譽。伴隨著這場名為「兩岸交響·萬裡傳情」的音樂會結束,為期10天的「兩岸城市藝術節———城市文化互訪系列(臺北周)」活動圓滿落幕。
  • 多良火車站及臺北市立美術館關閉!
    想要觀賞的朋友們注意一下時間節點~2.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即將面臨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修繕工程,讓我們一起期待它新的模樣吧~不過在10月11日之前是免費參觀的!除了這兩個景點之外, 臺灣還有很多非常值得一玩的地方:
  • 圖文:臺北舉辦「漫畫故事」展 回顧近60年歷史
    圖文:臺北舉辦
  • 亞洲展訊 | 韓國光州市立美術館北京創作中心第10期開放展
    她在北京駐留的六個月左右的時間裡將在北京漫遊,以藝術家的感覺體驗這座城市並把這種經驗收集、記錄下來。尤其是北京的時間(過去與現在)、北京藝術家們的生存方式、北京的審美特性、城市構造、城市景觀以及在這座城市生活的人們的世界觀等都將成為漫遊家主要關注的焦點。之後將整理自己漫遊的記錄、梳理藝術-檔案,以研討會、展覽、出版的方式進行再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