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河博《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和諧共生 山水一脈

2020-12-19 河北新聞網

走進河博《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

和諧共生 山水一脈

灰巖泰德穆爾墓碑雕像

堅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堅持美人之美、美美與共。

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

堅持與時俱進、創新發展。

——摘自習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鑑 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年終歲尾,河北博物院重頭展覽《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啟帷,傾情展出敘利亞、阿聯、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等亞洲國家文博機構精彩館藏,一束束亞洲古老文明之光,在燕趙大地熠熠生輝。

這是河北省首次舉辦如此高端海外文物展,參展國家數量、文物數量和珍貴程度均鮮有展覽可以比擬。190件(套)亞洲古老文物,歷經歲月洗禮、跨越千山萬水,帶來不同地域的文明之光,見證了古代絲路多元文明之花的和諧共生。歷史上,古老的絲綢之路助推絲綢、茶葉、陶瓷、香料、繪畫、雕塑等風靡亞洲各國,記錄著亞洲各國互動交流的文明對話。燕趙大地更是自古就與絲綢之路密切相關、休戚與共。

山水相連、人文相親;開放包容、互學互鑑。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在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當下,互通有無的文明對話總能帶來無限啟迪,續寫亞洲文明發展史詩。

展出文物

「絲」路鈴動,拓開荒漠織錦繡

「一眼千年,歲月如歌。耳邊迴蕩起清脆的鈴聲……」12月4日,《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開幕,一件件珍貴館藏,散發著別樣光彩,訴說著各自的燦爛華章,講述著古老絲路上的不朽傳奇。河北省演藝集團劇目工作室主任劉軍科心潮澎湃,仿佛回到兩年前為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積極籌備創作大型民族舞劇《大道記憶》而採風譜曲的激情歲月。

大漠、黃沙、駝隊、馬幫……絲綢之路,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中國》一書中最早提出,他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南部、西部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為主要貿易媒介的西域交通道路稱為「絲綢之路」。1910年,德國史學家赫爾曼出版著作《中國和敘利亞之間的古代絲綢之路》,主張把「絲綢之路」涵義擴大到遙遠的敘利亞,此說很快被學界普遍接受。

絲綢,是古代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展廳內,幾塊破碎的紡織品——「泰德穆爾紡織品」殘片,給觀者帶來心靈衝擊。「非常震撼,似乎看到了2000年前的長安和羅馬。」河北博物院藝術設計文創經營部的宋晨隔著展櫃凝望,深感不可思議。

紡織殘片發現於敘利亞帕爾米拉城。年代約在公元200年。作為長安和羅馬之間的貿易中轉站,古老的帕爾米拉城持續了400年之久的繁華。研究表明,不少來自中國的絲織品在此被拆解並重新編織,以製作出符合西方的織物。

而文明觸角的延伸,遠不止於此。

「絲綢是咱中國的,為啥取名『波斯錦』呢?」幾位慕名而來的老人望著日本平山鬱夫絲綢之路美術館館藏的「波斯錦」,嘖嘖稱奇之餘不禁發出疑問。

交融從來不是單向。至漢代,中亞地區絲綢技藝開始發展,逐漸形成獨有風格。隋唐之際,中亞絲綢技術對中原帶來衝擊。文獻與考古表明,唐中後期,「波斯錦」「番錦」等通過絲路不斷輸入,特別是以「波斯錦」為代表的「緯線起花」技術,對整個唐代織錦技術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從歷史資料和考古發掘中證實,河北一直佔據重要位置。

「上世紀80年代,在有著5400多年歷史的正定南楊莊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陶紡輪和絲織用的篦子和骨匕,尤其是兩件陶蠶蛹,經中國權威專家鑑定,是目前發現世界上最早的家蠶陶俑……」我省文化學者梁勇說,這項考古發現表明,滹沱河流域是中國桑蠶養殖技藝和絲紡織技術的發祥地之一。

20世紀70年代,藁城臺西商代遺址出土平紋皺絲織物——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泡泡紗絲織品實物;西漢時期,絲綢之路上最精美的散花綾就產自巨鹿;盛唐時期的河北道,是全國絲紡織技術最發達、產量最多的地區;北宋時期,供給世界最精絕的絲紡織品叫「定州緙絲」;1999年隆化縣「鴿子洞」出土絲織繡品46件,其中「褐地鸞鳳串枝牡丹蓮花紋錦被面」,是目前發現尺幅最大、保存最好的元代織錦……此外,漢樂府《陌上桑》中寫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羅敷喜蠶桑,採桑城南隅」,相傳這個「喜蠶桑」的秦羅敷便是漢末邯鄲城的農家女。

千年歲月,天涯咫尺。藏品和絲路考古交相輝映,帶來亞洲文明的古老迴響。

「近些年考古表明,絲綢之路時間更早,範圍更廣,路線更長更多。」河北省文物局博物館處處長李寶才說。國內相關學者指出,西漢時張騫通西域,被司馬遷譽為「鑿空之旅」,開啟了古代東西方交流的新篇章,把此前零星、間斷、小規模的民間交流轉變為大規模、持續、官民結合的交流。漢武帝派遣的官方使節最遠到達犁軒(今埃及亞歷山大港),首次將絲路延伸到歐洲和非洲。甚至有權威考古學家認為,最遲在西周時期,中國生產的絲綢已通過絲綢之路被運到西域乃至更遠。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幽暗燈光下,眼前浮現出一個個身影:漢代張騫、東晉法顯、唐代玄奘……一排排無名駝隊和馬幫,一個個或慷慨悲歌,或悽美婉轉,或風光旖旎的故事……「絲綢是柔軟的,卻能越過漫漫黃沙、翻過崇山峻岭,到達遙遠的地方。這背後,是一種雄健的氣魄和探索的精神。」梁勇說,這種不斷探索、開拓、進取的絲路精神,更能啟迪後人,成為中華民族的自信之源、力量之源。

——「創闢荒途,中開正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瓷」航四海,互通有無惠八方

「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透過展櫃,望見素雅的青瓷,耳畔依稀傳來熟悉的歌聲。「天青過雨」,是指宋代汝窯青瓷,而非歌中的「青花瓷」。據說,這是最美麗的顏色,必須在煙雨天才能燒出來。這種源自北宋的技藝和審美,奠定了後世中國的藝術情懷,更深深影響外銷瓷器,推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

繼李希霍芬首提「絲綢之路」後,1903年法國漢學家沙畹在其著作《西突厥史料》中又提出「絲綢有海、陸兩道」。之後,日本學者三杉隆敏於1967年出版《探索海上的絲綢之路》一書,中國香港學者饒宗頤發表《蜀布與Cinapatta——論早期中、印、緬之交通》一文,其附論《海道之絲路與崑崙舶》就「海道之絲路」進行學術研究。與陸上絲路相比,海上絲路開闢時間稍晚,但輻射範圍廣、社會影響大、持續時間更恆久,也更輝煌燦爛。

展覽上展出的青瓷碗、青瓷碟、青花盤三件碗碟來自阿聯,均由碎片修補而成,透著瑩潤之美。「海上絲綢之路途經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抵達非洲東部、北部、紅海沿岸以及歐洲……」河北博物院陳列研究部副主任張永強介紹說,相較于越千山、穿大漠的崎嶇顛簸,驚濤駭浪的海上絲路,在更大範圍內推動農耕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交流互惠。瓷器,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近幾十年亞洲考古,對此充分予以印證。蘇門答臘海域的唐代「黑石號」沉船,中國閩粵一帶的泉州宋代法石古船、陽江「南海1號」、潮汕「南澳1號」……在我省,則不得不提到渤海之畔的海豐鎮。

「南北之浮海者,必以此為市舶要衝」——海豐鎮之名,首次出現在歷史記載中,是《金史·地理志》。上世紀80年代,有學者提出,「北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可能在海豐鎮遺址及周邊。2014年,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馮恩學提出,海豐鎮遺址應為宋金「海上絲綢之路」北起始點,再度引發廣泛關注。

「2000年至2014年間,三次發掘海豐鎮遺址,出土了大批器物,都表明其在海上絲路的重要性,有助於探究東亞古代瓷器貿易史。」黃驊市博物館館長張寶剛說,發現的古代港口倉儲遺址,出土了一大批海撈瓷。器型和紋飾,與井陘窯遺址附近河道發現的外運瓷一致。太行山東麓的定窯、井陘窯、邢窯、磁州窯,也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提供了大量瓷器。這在對黃驊沿海23個村進行的水下考古中得到印證。

「浩渺行無極,揚帆但信風」。以瓷為紐帶,中國影響世界,世界也影響著中國。

首次對公眾展出的青花阿拉伯文無擋尊,上下纏枝花卉,上書阿拉伯文吉祥頌語,關鍵用料蘇麻離青主要來自伊朗等地。青玉花形杯,具有典型的痕都斯坦玉器風格。痕都斯坦是指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部一帶的莫臥兒王朝,其玉器胎體輕薄,紋飾以植物紋為主,器柄多圓雕花苞或纏枝莖葉,體現出伊斯蘭風情……

然而,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象,帶來更深邃思考。與瓷的素雅、簡約不同,古代西亞諸國把玻璃藝術發揮到極致,極度追尋多彩、燦爛。展廳內,很多遊客被一組來自黎巴嫩約2000年前的精美玻璃器物吸引——

千花玻璃碗,模仿天然瑪瑙的質感和花紋;椰棗形玻璃瓶,表面褶皺的浮雕質感和棕色相結合;長頸錐形底座玻璃瓶,是典型的香水瓶形制;藍色玻璃迷你雙耳瓶,器型源於希臘彩陶瓶……

「古籍中,中國古代玻璃也被稱作『琳琅』『琉璃』『藥玉』『料器』。」磁州窯博物館館長趙學鋒說。不少研究表明,玻璃最早在西亞地區發明。戰國中晚期,我國已能製造外觀與西亞相似而成分不同的玻璃珠。展廳中,來自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墓的玻璃耳杯,是我國發現最早的古代玻璃器皿,經光譜定性分析,主要成分為矽和鉛,並含有鈉和鋇,屬中國早期鉛鋇玻璃。但是,玻璃和瓷終究在中國走上迥異之路。探究背後成因,文化審美是一個重要因素。

美美與共,互補互惠。古代「海上絲路」在商品和文化層面的互補性,始終是這一通道活躍的重要動力與支點。當中國瓷器源源不斷輸往海外,促進東南亞、埃及、波斯、土耳其等地制瓷業進步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青花色料、琉璃、掐絲琺瑯技術,也成就了青花瓷的輝煌及景泰藍等工藝的產生。

「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大。」張永強說,古老的文物會說話,互學互鑑才會潤澤四方,向海而生、以海為友,應是我們揚帆交流的胸懷之源。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文」潤人心,和諧共生鑑今朝

「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於佛世尊……」如果不是一次無意間的「驀然回首」,這幅鄭和《布施錫蘭山佛寺碑》拓片,或許會就此擦肩而過。

錫蘭山,即今之斯裡蘭卡。鄭和下西洋,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從永樂三年(1405年)首次率龐大船隊通使西洋,到宣德八年(1433年)的28年間,鄭和七下西洋,歷經30餘國,對海上交往影響深遠。「拓片上有中文、泰米爾文和波斯文三種文字,分別代表明朝皇帝向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神靈祈願和供養……」河北博物院志願者講解員王娟說,拓片反映了海上絲綢之路不同族群、語言和宗教文化共存的現象。

三種成熟文字共聚於一張拓片,靜靜訴說著600多年前的波瀾壯闊和友好往來。而不遠處,一種更古老文字已刻於圓筒上數千年:楔形文字圓筒形碑文,約公元前19世紀,碑文共70行。學者破譯解讀為——

「強大的辛伊丁納姆被眾神賦予掌管正義之王位,並在底格裡斯河畔大興土木,成功將流水引向首都拉爾薩,直至永遠,特立此碑為銘……」

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人類長河中,最早的文明之光出現在兩河流域——蘇美爾文明。約5000年前,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記錄契約、財產清單、讚美歌、祈禱等內容。如史詩《吉爾伽美什》和世界上最早的和平條約「銀板文書」等,均以楔形文字形式留存下來。展廳中,那件楔形文字黏土版文書,鐫刻著亞述國王阿達德尼拉裡一世下令完成亞述城「新都大城牆」的指令。

然而,風起雲湧,持續3000多年的楔形文字歷經多次演化,最終消亡於歷史長河中。其火種則燎原於遠方,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人,在此基礎上創造了22個腓尼基字母——這,是世界字母文字的開端。

文字的誕生和演變,深藏驚心動魄。這也在印度河和恆河流域上演。

「印度河流域文明相對保守,在公元前2500年前後達到成熟期,宗教色彩濃厚,深深影響著周邊……」河北師範大學考古系教授、國際巖畫斷代中心主任湯惠生,曾帶領聯合考古隊對印度河流域哈拉帕遺址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在印度河谷上遊,斷崖、獨石、鵝卵石、基巖等,凡有石面處,大都鐫刻著古老文字或圖像。包括大量犍陀羅時期的萃堵坡和佛像,以及各種題銘,銘文題記包括佉盧文、婆羅米文、粟特文、帕提亞文、希伯來文……然而,豐富遺存和眼前蒼涼,構成鮮明對比。

「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文指文採,但釋為「文字」或「文化」,或更能帶來歷史深處的迴響、文明痛處的回音。中國漢字,穿越久遠時空,在博大精深中演繹著生生不息——

「般無咎全甲刻辭」「有蝕卜骨刻辭」「土方徵塗朱卜骨刻辭」——展廳壁上三幅圖畫,將人們帶入甲骨文世界。作為目前中國所知最早成體系的漢字,約4500個單字,已破譯約三分之一,並已具備「象形」「會意」「指事」等漢字造字法。其特點凝結在後世漢字上,也反映在我省20世紀考古發掘的中山篆上。

「修長勁健、肅穆綺麗,是中山篆書寫特點。特別是『中山三器』銘文,不單是記錄,更有美術功能……」不久前編撰出版《戰國中山三器銘文》的河北博物院副研究館員郝建文說。文字,凝結著信仰、審美、志趣、情感,乃至筋骨和思維。而考古學家正是得益於對中山篆的解讀,揭開了戰國中山國的神秘面紗,且基本弄清其王族世系、文化風貌,印證了其不斷融入中華文明的歷程。

由文字始,尋覓蹤影、回溯歷史、考證制度、更正典籍、復原場景……文化和文明,一點點鮮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不竭動力。

「文物的價值,在於穿越時空,訴說過往,啟迪今天,面向未來。」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說,亞洲古老文明交相輝映,不同族群、語言和宗教文化共存互惠,共同為文明發展進步作出重要貢獻。(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

圖片由河北日報記者趙海江 龔正龍攝

相關焦點

  • 《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開展!亞洲古代文明揭開神秘面紗
    12月4日,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之《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北區13、14號展廳正式向觀眾免費開放。來自敘利亞、阿聯、巴基斯坦、柬埔寨、黎巴嫩、日本共6個國家文博機構文物藏品,以及河北博物院展出的我國藏品,在今天揭開了神秘面紗,不少慕名而來的市民在這裡感受亞洲古代文明的獨特魅力。展覽將自12月4日開始,持續開放至2021年2月28日。
  • 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展
    12月4日,河北博物院講述「世界故事」之《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將在北區13、14號展廳開展。展覽分為「文明肇始 和諧共生」「兼收並蓄 多元共生」「思想交匯 情感共生」「開放融通 互利共生」四部分,展出文物190餘件套。展覽將持續開放至2021年2月28日。
  • 《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開展
    視頻攝製:河北日報記者龔正龍 史曉多視頻編輯:河北日報記者劉萍12月4日,《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正式揭開神秘面紗——海棠花式瑪瑙碗、綠彩白底文字紋缽、千花玻璃碗、牛紋長嘴形注口壺……展覽中,這些來自亞洲七國的珍貴館藏,在燈光照射下,散發著別樣光彩,即便傷痕累累,也訴說著亞洲文明的交融互惠。「絲綢是咱們中國的,為什麼這些文物會取名『波斯錦』呢?是古代中國人專門給外國生產的嗎?」
  • 150件文物聚首 亞洲文明展在孔子博物館開展
    大眾網·海報新聞濟寧4月26日訊(通訊員 林琳 記者史欣欣)4月24日,由孔子博物館主辦的亞洲文明展在孔子博物館二號臨展廳開展,展期為2020年4月24日至10月18日。展覽共展出精品文物150件(套),選取了來自柬埔寨、巴基斯坦、敘利亞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展品,展現亞洲的古老文明畫卷。展覽分為「文明肇始和諧共生」「兼收並蓄多元共生」「交流對話情感共生」「開放融通互利共生」四個部分。
  • 亞洲文明展亮相孔子博物館
    商報濟南消息 4月24日,由孔子博物館主辦的亞洲文明展在孔子博物館二號臨展廳開展。展覽分為「文明肇始和諧共生」「兼收並蓄多元共生」「交流對話情感共生」「開放融通互利共生」四部分。其中,「文明肇始 和諧共生」部分講述人類在經過漫長的進化後,從食物的採集者變為了生產者;而農業帶來的定居生活又催生了城市的出現,由此沿著大河流域誕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光。
  • 微視頻|走近亞洲古代文明③:埃蘭文明
    近日,《同在東方——亞洲古代文明展》在河北博物院13號、14號展廳正式開展。190餘件(套)凝結著亞洲古老文明精華的精彩文物藏品正式亮相。本次展覽將持續開放至2021年2月28日。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闡釋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些表述說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嵌入其中的核心範疇,是理解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鑰匙」。所以,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定為構成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要求全黨同志必須全面貫徹。
  • 百寶寨景區,山水相連,草木成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百寶寨風景名勝區坐落在距當陽市區僅14公裡的青龍湖畔,是我國中部地區唯一一處以丹霞地貌為特徵,融山水、人文、奇觀、生態於一體的大型風景區,核心景區約30餘平方公裡。景區內花草繁茂,五彩繽紛。藍天白雲,晴空萬裡,綠色作物茁壯成長。綠草如茵,湖水平靜。
  •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這為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指明了方向、明確了路徑。  準確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科學內涵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 著力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透過這些現象,不難發現,疫情暴發的深層緣由在於人類自身打破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狀態。人類之所以能創造文明,是因為人能認識和利用自然規律而具有實踐創造性,人可以通過實踐有意識地去順應和利用自然。人類雖然創造了文明,但人類同地球所有生靈一樣,是不能脫離自然界而存在的,「我們連同我們的血、肉、頭腦一起都屬於自然界,存在於自然界」。大自然不僅是慈祥的母親,也有無情的一面。
  •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抖音直播「雲端旅遊局」走進非洲動物世界,探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 2020年04月06日 16:35作者:黃頁編輯:黃頁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如何保護野生動物、構建更加和諧的人與自然的關係,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話題。
  • 探訪鹿溪智谷公園社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中新網成都2月19日電 (記者 王鵬)初春的鹿溪河被暖陽籠罩,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不時有白鷺振翅起飛,水面上蕩起層層漣漪,河畔的草坪上,人們正享受著輕鬆愜意……春節假期剛過,位於四川天府新區的鹿溪智谷公園社區,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場景
  •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環境觀
    【光明論壇】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時強調,我們既要著力美化環境,又要讓人民群眾舒適地生活在其中,同美好環境融為一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環境權利既不能游離於人體之外,又不能脫離自然而獨立存在,必須依託於人與自然共同存在。保護環境權利必須堅持「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既要防止「人類中心主義」的極端,也要避免「生態中心主義」的極端。環境權利是一項基本人權。
  • 山水舞臺 和諧共生——訪北京世園會開幕式晚會總導演
    4月28日,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在北京延慶開幕。  沙曉嵐:晚會的主題是「綠色生活 美麗家園」,最大的特點是,要在一個園林景觀的環境下來呈現,以「借景造景」為原則讓整個舞美聲光電和周圍環境能融為一體,體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關係的理念,依託世園會的自然之景,巧妙融合山、林、湖、草、木,運用多重立體光影技術,打造全方位沉浸式的視覺體驗。  記者:如何通過技術手段將舞美與自然環境結合完美呈現?
  • 秘魯古代文明展9月26日在湖南省博物館啟幕 「黃金大面具」開箱
    袁思蕾 攝華聲在線9月22日訊(記者 王一辰 通訊員 李葉)今天下午,隨著從羅洛神廟東墓中出土的黃金大面具在湖南省博物館開箱亮相,「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特展宣告進入布展開幕倒計時階段。9月26日,該展覽將正式啟幕,市民可前往省博物館一樓特展一廳觀展。
  • 「秘魯古代文明展」在長沙展出 將持續到明年1月5日
    總重達2公斤的男性貴族黃金頭飾、用刺繡手法刻畫了一系列祭司人物形象的鬥篷、人臉形馬鐙口陶瓶……大型特展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 總重達2公斤的男性貴族黃金頭飾、用刺繡手法刻畫了一系列祭司人物形象的鬥篷、人臉形馬鐙口陶瓶……大型特展「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26日在湖南省博物館正式開展,157件組文物精品將帶領參觀者穿越時空隧道,領略秘魯古代文明的神奇爛漫與璀璨輝煌。
  • 珍愛地球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南通路小學生走進煙臺自然博物館
    南通路小學2019級6班走進煙臺自然博物館 膠東在線11月17日訊 為了開拓視野,提高學習興趣,全面提升素質教育水平。11月14日,南通路小學2019級6班組織學生走進煙臺自然博物館,開展研學活動,讓同學們感受到不一樣的求知探索過程。
  • 「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湘博開幕
    華聲在線9月27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龍文泱 通訊員 歐蓉 李葉)9月25日晚,「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秘魯駐華大使路易斯·克薩達致辭。本次展覽由湖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天津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優想文化有限公司聯合策劃,是近年來國內高規格、系統展示秘魯古代文明的大型展覽。
  •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意蘊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基本方略,正好回應了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切的重大問題,對人類與世界何去何從的問題給出了積極的應對方案。因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具有廣泛的價值意蘊,不僅關乎中國人的命運,同樣也關乎世界的命運。深入研究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所蘊含的價值內涵,對於正確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無疑具有現實價值。
  • 「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
    9月25日晚,「秘魯古代文明展——探尋印加帝國的源流」在湖南省博物館開幕。秘魯駐華大使路易斯·克薩達致辭。   本次展覽由湖南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天津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廣東省博物館、首都博物館、上海優想文化有限公司聯合策劃,是近年來國內高規格、系統展示秘魯古代文明的大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