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我國最權威的政府科技獎勵,國家科學技術獎的頒發,每年都備受公眾矚目。那麼,國家科學技術獎是怎樣產生的?這些獎項的評選是否公平、公正?24日是國家科學技術獎勵辦公室組織的2014年初評會媒體開放日,記者從中了解到國家科技獎的評選情況。
今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共收到候選項目973個,經過形式審查,共受理953項。初評工作將集中在六月底到七月初,分63個學科(專業)評審。
上午10時,在北京某賓館,獎勵辦副主任陳志敏介紹了今年獎勵評審工作的一大亮點:強化了小同行專家評審制度。「今年的小同行專家評審項目達到了100%,還增加了海外專家參與評審的比例,與俄羅斯基礎研究基金會籤訂了合作協議,基金會每年提供約20名專家參加我國自然科學獎海外專家同行評議函審工作。」
如何確保專家評委的獨立公正,是保持評選公正的關鍵。陳志敏說:「我們特別強調評委誠信評審,嚴格執行利害關係迴避制度,對會場封閉管理和手機集中管理做出了明確的要求,同時建立評審專家考評機制,結果記入誠信檔案。」
10時50分許,記者跟隨獎勵辦的工作人員走進會議中控室,在這裡,右邊有一塊大屏幕,四個評選分會場的實時監控畫面上傳,畫面和聲音都很清晰。在機房,有一臺主機,提供各地項目答辯人跟評審會議室的專家視頻連線。
11時左右,記者來到國家技術發明獎評審會議室。還沒走到門口,穿短袖白襯衣的安保人員攔下我們,檢查了我們的證件,只有佩戴獎勵辦發放的證件才被允許進入。進入會議室前,我們還被要求將手機放到門口集中管理。
走進會議室,前方有一塊大屏幕,評審專家正通過屏幕在跟項目答辯人遠程視頻通話,他們每人桌前都有一臺電腦,裡面有項目評審系統,包括申報資料等。專家們與項目主要完成人進行視頻通話,詢問項目的創新點以及具體細節。
「專家投票採取的是記名投票,二等獎要得到半數以上的專家票,一等獎要得到三分之二的專家票,評審結束後馬上公布結果,不給外界幹預留出時間。」陳志敏介紹,「我們在不斷探索和完善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選流程,比如今年新規定,每人每年只允許作為自然、發明、進步三大獎項目中的一個項目的完成人,不得參與多個項目的報獎,對於候選人存在學術不端或『搭車報獎』的,經多數評委同意後,取消評獎資格。今年還將對涉及民生領域的項目,有針對性邀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院士和熱心科技獎的群眾等旁聽相關評獎過程,除了接受評獎監督委員會的監督外,還接受紀檢監察部門的監督指導,力求讓國家科學技術獎的評選公開、公正。」(本報北京6月24日電 本報記者 袁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