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南營子大街
1.
承德過去有百廟之城,有皇家敕建、有官府修建,也有老百姓出資修建的廟宇。
1952年,承德市在南營子大街修建招待所,也就是現在的市招,拆掉了一座夏公祠。
此前的1948年11月,承德第二次解放的時候,夏公祠就已經被百姓搬了進去,成了民居大院兒。
這個夏公祠就是承德老百姓自願出資為一位在承德工作崗位上死去的官員修建的,那麼這個夏公是誰呢?
在萬惡的封建社會,老百姓遭受三座大山壓迫,官民矛盾突出,老百姓怎麼會主動出資為一位官員修廟呢?
2.
《承德府志·名宦》這樣記載:
夏熙,字春臺。浙東上虞人,慈祥精敏,負幹濟才,少窘於寓,以他途就未秩,時熱河未改郡統,以同知分理者,惟巡檢任綦鉅,熙筮得是缺,在任十餘年。立義冢,建祠廟,有利於民者,百廢俱興。熱河環群山之衝,夏秋多水患,熙浚旱河以導盛漲,以捍民居。會乾隆乙卯庚寅,水溢蕩廬舍,奉詔重濬新河,使西南諸山之水由南山下東赴熱河。河身廣袤,丈尺,視前倍蓰。於今數十年,驟漲懸流,皆循河安行,無過無溢。是疫也,熙為最計績,予遷行且去,慨然曰:熱河當雁磧,歲偶歉,餓殍出關流滯者,踵相接。塞外苦寒,三冬肌骨砭裂,餘欲為之所者久矣!而嗇於力,今茲弗為,後將奚待?乃集千金寄質庫,量其息,歲買谷棉,以給凍餒。起,乾隆三十八年癸已春,規劃定,而熙以疾卒於廨。越歲,民食其利,思其德,建祠祀之,顏之曰夏公祠。
這段文字很簡練,主要介紹了夏熙在承德任職期間所做的事情,主要有這樣幾件:
1、重修旱河,修完後的旱河是原來的五倍寬,這條旱河應該就是現在的西大街旱河;
2、他因為修旱河功績卓著,準備提拔他去外地。他感覺還有事情沒有做完,於是,他籌集資金,建立了一個扶貧基金,用基金衍生的利息,為承德的窮人買開辦粥廠和購買衣物,以免得他們在承德這樣的苦寒之地凍死、餓死;
3、這件事情剛剛做完,乾隆三十八年的春天,夏熙因病,死在了單位,也就是工作崗位上。
又過了一年,老百姓得到了夏熙給他們留下的福利,感激他的恩德,為他在三官廟粥廠附近修建了一個祠堂,修了塑像,逢年過節的來祭奠他。
這是一個心裡裝著老百姓的官,他沒有因為自己官職的品級低而懈怠,一心一意的為老百姓做事。。
《承德市志》說:清代歷史上歷任承德地方官員唯獨夏熙為百姓數代景仰,且死後獨享祭祀。
這是唯一的一個。
文華殿大學士兼戶部尚書、首席軍機大臣于敏中當時正主張在承德編纂《四庫全書》,他得知這件事後,親自來到夏公祠,為祠堂題寫了一首詩,來褒揚夏熙的業績。
于敏中書法
3.
夏熙在承德任的職務是巡檢,負責承德的社會治安工作。
按照《中國歷代官職大辭典》,清代的巡檢延於明朝,一般是九品,承德這個地方是皇帝呆的地方,官員品級高於其他,夏熙大概相當於八品左右,相當於副處級。
可就是這個小官,還不是考上的,是捐來的,相當於買來的。
買官賣官,是清朝籌集資金的一種方式,都是明碼標價,錢進國庫,不是裝進領導的腰包。
但是,他買官不是為了發財,而是為了報效國家,為人民造福。
土地廟
4.
清朝人俞蛟,是一個類似於蒲松齡的人,他寫了一本《春明叢說》,其雜記官衙內幕,市井百態,瑣事軼聞居多。
其筆法與《聊齋》相似,然「其敘事一本於現實……蓋摒去《聊齋》、《閱微》、《新齊諧》、《今古奇觀》之誕妄,以歷史家之眼光加以組織而成」,具有獨特的史料價值,為清代野史筆記中的名篇。
他為夏熙寫了一個傳記,比《承德府志》要詳細的多,他首先寫了夏熙做官的理想和做官的起源:
濮州人夏熙者,父母早喪,依於舅氏。舅使與諸子同就塾,極敏慧機警,過目輒了了。
嘗與諸兒戲,入土地祠,登踞神座。或曰:「獲罪於神,必降罰。」
熙曰:「土地何神,敢作威福?安知餘他日不為土地?或更出其上乎?」
及長,隨舅懋遷入都,適朱仙鎮河決,堵塞疏浚,計需帑數千萬。
因開豫工例,熙貨其所蓄,以報捐。
舅曰:「汝家祖父以來,皆業農賈,無登仕籍者。忽爾易轍,倘有蹉跌,為鄉鄰恥笑不淺矣!
」熙曰:「丈夫當奮跡雲路,顯親揚名,豈能荷鋤負販,老死牖下,以守舊業乎?」需次銓曹,授熱河巡檢。
夏熙這句話有點陳勝「輟耕之壟上」的意思,說大丈夫都應當「奮跡雲路,顯親揚名,豈能荷鋤負販,老死牖下」。
夏熙的意思是說,男子漢大丈夫哪能老婆孩子熱炕頭呀?沒有一點志向可不好。
人生沒有了理想,就如同天上沒有了太陽。
夏熙是一個有理想的青年。
5.
官職不在大小,只要是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做工作,是金子總會發光的。
夏熙在承德的工作就是這樣,巡檢工作負責避暑山莊的安全保衛工作,尤其是幾個大門的安全,千萬不要瞧不起看大門的。
熱河去京師四百餘裡,為今上每年避暑之所。而巡檢者,職守斯土,日伺宮門,與王公大臣,並內侍等常相接。周旋應對,毫無隕越,諭理諸務,亦皆得當以報,且各得其歡心。而士民之敬愛尤甚也。
畢竟當時承德是夏都,皇帝和他身邊的主要幹部都在這裡,夏熙每天和這些人打交道,所以他的努力都被人看在眼裡,「且各得歡心」。
這很難的,一般人做不到。
所以,升遷的機會來了。
賞識他的是位高權重的于敏中,就向總督周理元推薦他,說像夏熙這樣的優秀幹部,不能總讓他在基層工作,應該給他更合適的位置,讓他發揮更大的作用。
總督周理元是一把手,管幹部,也知道夏熙的工作態度和工作業績,就準備提拔夏熙。
可惜,就在這個時候,夏熙因病死掉了。
金壇於中堂,亟稱之。
常謂周制軍元理曰:「賢能如夏巡檢,何以久居矮屋,俾不得抬頭?其量為擢用何如!」周公諾之,方擬遷除,而熙卒。
北京宣武門
6.
接下來的就是造神運動了,夏熙成了北京的土地神。
越三年,於公憫江左客死者眾,糾在京宦遊者,購隙地於宣武門外之土地廟斜街,作義園,以安旅櫬。擇同鄉淳謹者守之。每夕鬼魂嘶號驚擾,凡往來及附近居民,均為之不安。時天師入覲,於公乞符錄鎮之。
天師曰:「人鬼雖殊,其理則一。人有賢愚善惡,鬼亦如之。必有跳梁鴛黠之徒,爭強欺弱,夜臺為之不寧。宜擇同鄉生前有碩望而卒於京國者,作土地神,以資彈壓。」
於公曰:「此席微夏熙莫充其選。」
即為立廟塑像,像成,酷肖其生前,凡當日與熙識面者,見之無不知為夏熙也者。而義園之旅魂,從此安堵矣。
俞蛟的寫作手法和蒲松齡有些相似,最後總是要評價一下:
噫!夏君童時,即有作土地之語,不謂踐於數十年身後。且塑像惟肖,夫豈偶然也哉!
還是于敏中,夏熙活著的時候想提拔使用,可惜沒能成功,死後把他做成了神,也算了了一個心事。
所以說,像夏熙這樣的好官,不但老百姓想著他,領導們心裡也惦記著他。
有些不好的官,死在監獄裡也沒人提起他。